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中國正嚴陣以待,迎接2018年的新挑戰、新問題、新矛盾|社會科學報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改革開放40周年, 同時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習總書記在2018年的新年賀詞中說, “2018年, 我們將以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契機, 逢山開路, 遇水搭橋, 將改革進行到底。 ”

原文:《高品質發展:2018中國經濟新航向》

作者:本報記者 潘圳

不久前閉幕的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今後三年要重點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 並且要全力做好八項重點工作: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 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正嚴陣以待, 迎接2018年可能出現的新挑戰、新問題、新矛盾。

堅持穩中求進是總基調

2017年12月19日, 世界銀行發佈《中國經濟簡報》, 將中國2017年經濟增長預期從10月的6.7%上調至6.8%。 這是繼亞洲開發銀行之後, 近期又一家國際機構選擇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世行測算, 2012—2016年, 主要國家和地區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 美國為10%, 歐盟為8%, 日本為2%, 而中國則高達34%, 超過美、歐、日這三個主要經濟體的貢獻之和。 對此, 外媒給予了廣泛關注。 美國知名財經頻道CNBC援引專家觀點分析, 中國經濟正處於新經濟和傳統經濟並存的時期, 在傳統經濟之外還有充滿活力的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等新經濟驅動。

日本國際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伊藤信悟認為, 以IT產業為代表的中國產業競爭力在提高, 帶動出口擴大, 服務產業也實現了高增長。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過去4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靠的是改革開放, 未來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仍然要靠改革開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18年年會上表示, 中國將利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機會, 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開放舉措。 “至於是什麼, 中央政府正在研究。 但可以非常負責地向大家報告, 一些政策可能超出國際社會預期。 ”劉鶴強調, 中國將繼續推動全面對外開放, 大幅放開市場准入, 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秉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 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和多邊貿易體制,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穩中求進”從2011年開始提出, 而後基本年年提及。 近幾年來, 中國整個經濟工作的總基調就是穩中求進, 後來這一政策基調上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

是要長期堅持的重要方法論。 “穩, 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穩經濟、穩物價、擴就業、增收入, 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進, 要加大促改革、調結構的力度。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甯吉喆指出, 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 把握好經濟社會和改革開放的政策取向。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原因在於中國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發展品質、堅持對外開放互利共贏的全球化理念。過去幾年,中國聚焦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三去一降一補”領域裡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因此在培育新動能方面卓有成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告訴記者,有效地防範、化解風險也為經濟的平穩運行奠定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比如一些一線城市的房地產泡沫風險、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等等。武漢大學中國金融工程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葉永剛教授向本報表示,未來應當從金融創新來解決問題,要借助風險管理和金融創新的關係。金融創新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風險問題,市場經濟會根據價格的波動來配置資源,價格的波動本身就是風險,但風險也是一種資源,高風險有高回報。

當前,世界經濟存在的深層次矛盾仍未解決,還面臨債務高企、資產泡沫、保護主義、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升級等多重風險,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要想應對這些挑戰,鞏固發展勢頭,推動世界經濟從週期性復蘇走向可持續的增長,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步入新時代的中國經濟已經不再是以往單純“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國際市場波動被動承受者。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告訴本報,事實表明,中國經濟具有很強韌性,但中國經濟仍面臨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的深層壓力,如何借助市場力量走出下行調整期是現實挑戰。

推動高品質發展是必然要求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高品質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這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和現在所處關口作出的一個重大判斷,為今後我國經濟發展指明方向、提出任務。

我國已經不具備高速增長的客觀條件,需求結構變化、消費升級、人口減少、技術積累、金融風險、資源環境壓力等,使我國潛在增長率發生變化。不能不顧客觀實際,盲目追求高增長。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占斌教授指出,經濟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必須推動產業結構從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而這些都需要我們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

高品質發展離不開創新。C919大飛機、復興號動車組、量子通信線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深海探測、生物醫藥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展現出中國經濟的增長品質和底氣。推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必須適應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引領我國產業結構朝著高級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五年來,中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國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超過11%,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2.2%提高到57.5%。

國家統計局於1月18日公佈的資料更全面地展示出“創新”的成績: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0%,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4個百分點;工業機器人產量比上年增長68.1%,新能源汽車增長51.1%。未來,在創新發展方面,中國還將有大動作。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嚴鵬程指出,今年將在積體電路、先進計算、生物育種等關係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發展的戰略性領域,組建若干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研究制定智慧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支援“互聯網+”、人工智慧及數位經濟等領域的56個專案,進一步推進前沿技術創新發展。

供給側改革所致力推動的正是結構性政策,聚焦經濟競爭優勢的基礎究竟是什麼,以及如何建構的中長期戰略問題。中央財經大學政府預算研究中心主任王雍君教授告訴本報記者,中國沒有必要成為外強中乾的經濟龐然大物,而應成為富於競爭力與活力的大型經濟體,尤其是在企業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方面。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一場深刻的效率變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研究員強調,當前,重點要建立兩個機制,一是落後產能退出機制,比如僵屍企業退出機制;另一個是產業升級機制,這就需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來倒逼企業在市場壓力下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

重點突破將增添經濟新動能

繼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房地產的表述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在未來的重點工作中,這個問題是目前關注度最高、影響面最廣的問題,也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無法回避的重大改革問題。

據《證券日報》報導,2017年,全國近110個城市及部委,超過250多次調控檔的出臺,徹底改變了中國樓市格局。北京“3·17”新政的這一輪樓市調控,堪稱史上最嚴,不僅限購限貸限價全面收緊,還使出了殺手鐧——限售,全面抑制投機投資。可以說,2017年的房地產調控,無論是從參與主體還是政策出臺的頻繁程度,都可謂史無前例。

去年下半年,住建部會同九部門選取了廣州、深圳、南京、杭州、廈門等首批12個城市開展住房租賃試點。目前,全國已經有超過50個城市出臺了支持住房租賃的政策。早在2015年大連就開始探索房屋租賃領域管理新模式,並打造了全國首個房屋租賃領域PPP項目。上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將新建和轉化租賃房源20萬套,新增代理經租房源9萬套,新增供應5.5萬套各類保障房。

“要改革行政土地供應壟斷體制,通過合理投資滿足經濟中高速成長階段國民住房需求增長。”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教授認為,要在總結歷史經驗與直面現實矛盾基礎上,反思改進嚴控大城市發展的政策方針,有序釋放大國城市化,有序推進釋放的投資潛力。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叢屹向記者談到,未來房屋租賃市場的發展還可以為開發商、業主等房屋供給者創造更多獲得現金流和實現資產證券化的機會,從而為去庫存、去杠杆、穩房價、防風險提供強大的支撐,使中國經濟在要素優化配置中更具活力。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部署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這是中國的全球化承諾,同樣也是2018年重要工作任務之一。中歐班列把更多的“中國製造”帶到歐洲、運向世界,同時吸引更多的產業、資金、技術向中國集聚。各類企業在全國11個自貿區裡感受著貿易投資、營商環境等方面的變化。在廣交會、上交會上,數百家科技型企業帶來千余項前沿科技創新成果、應用科技解決方案……

“全面開放”意味著開放的方式創新、層次加深。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研究員向記者表示,全面開放的一個重大價值,還體現在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上。在開放的國家對象上,要堅持向發達國家開放與向發展中國家開放更好結合。在開放的領域上,要堅持多領域對外開放共同推進。

“過去的開放大多是外生式的開放,未來的開放將更加強調培育開放的內生動力,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與開放的主動性。”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研究員向本報表示,在拓展開放的結構佈局方面,過去側重向東開放和沿海開放,未來中國將著力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可以進一步拓展國際空間,一方面獲得更多的國際資源和市場,拓展開放的國際空間,增強中國經濟的體外迴圈。此外,還要處理好製造業開放與服務業等其他領域開放的關係,貨物貿易拓展和與其他交易夥伴共同發展的關係,試點試驗與全面推開的關係,等等。

中國未來發展有巨大的潛能,既包括城市化的潛能,也包括改造傳統產業和創新發展的潛能等。“我國經濟已經走出L型底部,但不是V型反轉,而是U型上升,增長潛力比頂層設計應該還要大一些。”提及中國2018年的經濟走勢,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表示樂觀,當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相對穩定,尤其是民間投資增速在恢復。中國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習生羅蘭對本文亦有貢獻)

-大家都在看-

長按二維碼關注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社會科學報

微信號:shehuikexuebao

社會科學報官網:http://www.shekebao.com.cn/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原因在於中國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發展品質、堅持對外開放互利共贏的全球化理念。過去幾年,中國聚焦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三去一降一補”領域裡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因此在培育新動能方面卓有成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告訴記者,有效地防範、化解風險也為經濟的平穩運行奠定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比如一些一線城市的房地產泡沫風險、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等等。武漢大學中國金融工程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葉永剛教授向本報表示,未來應當從金融創新來解決問題,要借助風險管理和金融創新的關係。金融創新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風險問題,市場經濟會根據價格的波動來配置資源,價格的波動本身就是風險,但風險也是一種資源,高風險有高回報。

當前,世界經濟存在的深層次矛盾仍未解決,還面臨債務高企、資產泡沫、保護主義、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升級等多重風險,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要想應對這些挑戰,鞏固發展勢頭,推動世界經濟從週期性復蘇走向可持續的增長,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步入新時代的中國經濟已經不再是以往單純“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國際市場波動被動承受者。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告訴本報,事實表明,中國經濟具有很強韌性,但中國經濟仍面臨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的深層壓力,如何借助市場力量走出下行調整期是現實挑戰。

推動高品質發展是必然要求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高品質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這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和現在所處關口作出的一個重大判斷,為今後我國經濟發展指明方向、提出任務。

我國已經不具備高速增長的客觀條件,需求結構變化、消費升級、人口減少、技術積累、金融風險、資源環境壓力等,使我國潛在增長率發生變化。不能不顧客觀實際,盲目追求高增長。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占斌教授指出,經濟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必須推動產業結構從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而這些都需要我們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

高品質發展離不開創新。C919大飛機、復興號動車組、量子通信線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深海探測、生物醫藥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展現出中國經濟的增長品質和底氣。推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必須適應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引領我國產業結構朝著高級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五年來,中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國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超過11%,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2.2%提高到57.5%。

國家統計局於1月18日公佈的資料更全面地展示出“創新”的成績: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0%,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4個百分點;工業機器人產量比上年增長68.1%,新能源汽車增長51.1%。未來,在創新發展方面,中國還將有大動作。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嚴鵬程指出,今年將在積體電路、先進計算、生物育種等關係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發展的戰略性領域,組建若干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研究制定智慧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支援“互聯網+”、人工智慧及數位經濟等領域的56個專案,進一步推進前沿技術創新發展。

供給側改革所致力推動的正是結構性政策,聚焦經濟競爭優勢的基礎究竟是什麼,以及如何建構的中長期戰略問題。中央財經大學政府預算研究中心主任王雍君教授告訴本報記者,中國沒有必要成為外強中乾的經濟龐然大物,而應成為富於競爭力與活力的大型經濟體,尤其是在企業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方面。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一場深刻的效率變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研究員強調,當前,重點要建立兩個機制,一是落後產能退出機制,比如僵屍企業退出機制;另一個是產業升級機制,這就需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來倒逼企業在市場壓力下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

重點突破將增添經濟新動能

繼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房地產的表述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在未來的重點工作中,這個問題是目前關注度最高、影響面最廣的問題,也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無法回避的重大改革問題。

據《證券日報》報導,2017年,全國近110個城市及部委,超過250多次調控檔的出臺,徹底改變了中國樓市格局。北京“3·17”新政的這一輪樓市調控,堪稱史上最嚴,不僅限購限貸限價全面收緊,還使出了殺手鐧——限售,全面抑制投機投資。可以說,2017年的房地產調控,無論是從參與主體還是政策出臺的頻繁程度,都可謂史無前例。

去年下半年,住建部會同九部門選取了廣州、深圳、南京、杭州、廈門等首批12個城市開展住房租賃試點。目前,全國已經有超過50個城市出臺了支持住房租賃的政策。早在2015年大連就開始探索房屋租賃領域管理新模式,並打造了全國首個房屋租賃領域PPP項目。上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將新建和轉化租賃房源20萬套,新增代理經租房源9萬套,新增供應5.5萬套各類保障房。

“要改革行政土地供應壟斷體制,通過合理投資滿足經濟中高速成長階段國民住房需求增長。”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教授認為,要在總結歷史經驗與直面現實矛盾基礎上,反思改進嚴控大城市發展的政策方針,有序釋放大國城市化,有序推進釋放的投資潛力。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叢屹向記者談到,未來房屋租賃市場的發展還可以為開發商、業主等房屋供給者創造更多獲得現金流和實現資產證券化的機會,從而為去庫存、去杠杆、穩房價、防風險提供強大的支撐,使中國經濟在要素優化配置中更具活力。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部署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這是中國的全球化承諾,同樣也是2018年重要工作任務之一。中歐班列把更多的“中國製造”帶到歐洲、運向世界,同時吸引更多的產業、資金、技術向中國集聚。各類企業在全國11個自貿區裡感受著貿易投資、營商環境等方面的變化。在廣交會、上交會上,數百家科技型企業帶來千余項前沿科技創新成果、應用科技解決方案……

“全面開放”意味著開放的方式創新、層次加深。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研究員向記者表示,全面開放的一個重大價值,還體現在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上。在開放的國家對象上,要堅持向發達國家開放與向發展中國家開放更好結合。在開放的領域上,要堅持多領域對外開放共同推進。

“過去的開放大多是外生式的開放,未來的開放將更加強調培育開放的內生動力,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與開放的主動性。”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研究員向本報表示,在拓展開放的結構佈局方面,過去側重向東開放和沿海開放,未來中國將著力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可以進一步拓展國際空間,一方面獲得更多的國際資源和市場,拓展開放的國際空間,增強中國經濟的體外迴圈。此外,還要處理好製造業開放與服務業等其他領域開放的關係,貨物貿易拓展和與其他交易夥伴共同發展的關係,試點試驗與全面推開的關係,等等。

中國未來發展有巨大的潛能,既包括城市化的潛能,也包括改造傳統產業和創新發展的潛能等。“我國經濟已經走出L型底部,但不是V型反轉,而是U型上升,增長潛力比頂層設計應該還要大一些。”提及中國2018年的經濟走勢,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表示樂觀,當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相對穩定,尤其是民間投資增速在恢復。中國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習生羅蘭對本文亦有貢獻)

-大家都在看-

長按二維碼關注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社會科學報

微信號:shehuikexuebao

社會科學報官網:http://www.shekebao.com.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