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又不壓抑其天性?

——把握愛和嚴、自由和紀律的平衡

我們在培養孩子中, 如何既重視對孩子自控力、意志力的培養, 又不壓抑孩子天性呢?

對此, 專家建議:在家庭教育中, 把握好愛和嚴、自由和紀律之間的平衡, 不要片面主張給孩子“愛和自由”。

如果在孩子嬰幼兒期, 忽視自控力的培養和訓練, 當孩子進入幼稚園和小學以後, 他們將很難適應‘要求自控力、紀律性和群體合作的集體生活’。

這些孩子, 將會嘗到學習與社會適應不良的苦果。

心理學研究表明,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時候過分溺愛孩子, 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期後, 因為學習成績差、品德不良轉而打罵孩子甚至“破罐破摔”,

走到了另一極端。

1. 培養自控力的前提:父母對孩子要敏感度與耐心

人的自我控制力是與生俱來的嗎?

其實不是。 人有趨樂避苦的本能, 人的行為受到來自外部的控制, 最初都會感到不舒適甚至痛苦。

因此, 兒童對外部控制都會產生反感, 但是, 如果對兒童的行為不加控制, 在他們進入社會環境後, 因為違反規則而遭到懲罰, 會使他們遭受到更大的挫折和痛苦。

培養由外控轉向內控

心理學研究表明, 從外控轉向內控, 是培養兒童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徑。

什麼叫做內控?

就是把來自外部的控制, 如園規、校規、社會規則和道德規範, 轉化為兒童的內部需要。

其心理學本質在於,

當一個孩子想違反規則時, 能夠預見到違規行為, 可能帶來的不愉快後果, 以及遵守規則行為可能帶來的好結果, 從而有意識地、自覺地表現出遵守規則行為。

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 如果只憑外控, 而不引導內控, 對兒童的自控力教育註定是不成功的、無效的。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 兒童只是被迫去做父母、教師讓他們做的事情, 他們身上的“自控力”並沒有得到良好的生長發育, 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 趨樂避苦的本能還會表現出來。

2、循序漸進中, 進行孩子自控力訓練

自控力這麼重要, 那麼對孩子自控力的訓練, 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研究人員告訴我們, 在嬰兒期, 就需要對孩子的某些危險行為或破壞行為加以限制, 讓孩子聽話和順從, 這就是自控力的早期訓練。

1歲左右, 像按時吃飯、喝水、睡覺, 避免危險行為, 愛護玩具、書籍和財物, 遵守一些生活常規等, 就應該循序漸進地成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了。

其中, 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重要前提, 是父母對孩子要疼愛、敏感、同步、耐心。

可以想像, 一個從不打罵、呵斥孩子的媽媽, 當她給孩子提出一個要求時, 孩子更容易聽話和順從;

相反, 如果媽媽動輒呵斥、打罵孩子, 那麼, 當她給孩子提出一個要求時, 孩子很可能會反抗、不順從。

3、 培養自控力的 5 項原則

1. 不輕易對孩子做出整體性評價, 比如“你真笨”或“你真聰明”;

也不要隨便說橫向比較的話, 比如:“你看看你, 再看看人家!”

2. 對孩子的失控行為, 可適當地用懲罰、批評、說理、引導、冷落、暫停、取消權利等多方面措施, 但不要放任自流;

3. 要保持家庭成員間教育理念的一致性;如對一件事情, 媽媽說可以, 爸爸說不可以, 這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分不清什麼是正確的, 可以做, 什麼是不正確的, 不可以做;這樣或造成孩子內心的混亂不安,

或兩面性;

4. 在具備基本的自控能力之後, 要逐步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5. 教育藝術的秘訣, 體現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情感關係中, 良好的通暢的親子關係是培養孩子自控力的前提, 父母具有較好的情緒和行為控制力, 是正確實施教育的前提。

給孩子尊重平等的教育, 也是在培養自控力

—讓孩子學會尊重自己和別人

由於幾千年來傳統觀念的影響, 我國的家庭和學校教育中, 成人不能平等、尊重地對待下一代的現象, 至今仍然比較普遍地存在著。

1、學會尊重孩子

近年來, 人們開始強調“愛孩子”、“愛學生”。

但是“尊重孩子”、“尊重學生”仍然被多數人忽視。

每個人都有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 這種需要, 從嬰兒受到批評時,委屈和反抗行為中就可以看出來。

當孩子進入小學期以後,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快速發展,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會嚴重阻礙他們人格與社會性的發展。

在缺乏自尊和被尊重的氛圍中,孩子通常會以違抗、敵意方式,對待周圍人和社會要求,他的自控力尤其是自覺的自控(內控)自然不會得到良好發展。

孩子在家裡受到尊重,出去才會尊重別人。

2、尊重平等教育的重要意義

那麼,尊重平等教育對兩種品質的培養有什麼意義呢?

學者們曾調查了幾百名中小學生,在家庭和學校是否受到尊重的情況。

研究證明,在家裡受到尊重的孩子,走出家門才會尊重別人的心靈,尊重和自己價值觀不一致的人,尊重冒犯過自己的人,才會保護別人的自尊,平等對待別人。

一個人從小在家裡受到平等、尊重的對待,以後才會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爭取各種平等機會。

遵守自己應該遵守的義務和責任,並幫助那些需要幫助而自己有能力幫助的人。

我們說尊重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個具有與眾不同的天性和獨特人格的“人”,一個和其他任何人平等的“自由人”。

在進入小學和中學後,家長和教師要特別注意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情緒情感,尊重他們的選擇與判斷、個人隱私以及他們的抱負和志向。

無論父母對孩子,還是教師對學生,都應該做到不體罰、不辱駡、不大聲訓斥、不羞辱、嘲笑,不當眾批評。

3、尊重但不溺愛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尊重不等於溺愛,更不等於放任自流。

尊重孩子與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相輔相成。

尤其是,要想培養孩子自覺的內控能力,必須從尊重孩子開始做起。

對尊重與紀律性的關係,我很贊成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一句話:

對意見的表達,要像魚兒在水裡暢遊般自由;

而對紀律的要求,卻要像岩石般堅定。

從嬰兒受到批評時,委屈和反抗行為中就可以看出來。

當孩子進入小學期以後,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快速發展,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會嚴重阻礙他們人格與社會性的發展。

在缺乏自尊和被尊重的氛圍中,孩子通常會以違抗、敵意方式,對待周圍人和社會要求,他的自控力尤其是自覺的自控(內控)自然不會得到良好發展。

孩子在家裡受到尊重,出去才會尊重別人。

2、尊重平等教育的重要意義

那麼,尊重平等教育對兩種品質的培養有什麼意義呢?

學者們曾調查了幾百名中小學生,在家庭和學校是否受到尊重的情況。

研究證明,在家裡受到尊重的孩子,走出家門才會尊重別人的心靈,尊重和自己價值觀不一致的人,尊重冒犯過自己的人,才會保護別人的自尊,平等對待別人。

一個人從小在家裡受到平等、尊重的對待,以後才會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爭取各種平等機會。

遵守自己應該遵守的義務和責任,並幫助那些需要幫助而自己有能力幫助的人。

我們說尊重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個具有與眾不同的天性和獨特人格的“人”,一個和其他任何人平等的“自由人”。

在進入小學和中學後,家長和教師要特別注意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情緒情感,尊重他們的選擇與判斷、個人隱私以及他們的抱負和志向。

無論父母對孩子,還是教師對學生,都應該做到不體罰、不辱駡、不大聲訓斥、不羞辱、嘲笑,不當眾批評。

3、尊重但不溺愛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尊重不等於溺愛,更不等於放任自流。

尊重孩子與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相輔相成。

尤其是,要想培養孩子自覺的內控能力,必須從尊重孩子開始做起。

對尊重與紀律性的關係,我很贊成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一句話:

對意見的表達,要像魚兒在水裡暢遊般自由;

而對紀律的要求,卻要像岩石般堅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