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假使韓信為將征討匈奴,是否還會有白登之圍

文|小河對岸

漢家青史上, 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 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 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 誰為輔佐臣。 這是中唐詩人戎昱的一首《詠史》律詩, 表達了作者對屈辱和親政策的憤慨之情。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和戎”政策, 是由春秋時期, 晉國大夫魏絳一手促成的, 但其本身卻並無屈辱性質。 而開創“屈辱和親”政策先河的, 則是源於漢初一場對匈奴作戰的慘敗, 此即為“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發生於前200年, 而韓信卒於前196年。 韓信是漢初最為卓越的軍事天才, 關於韓信將兵, 有一則成語典故, 叫“多多益善”。 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 受通訊、後勤等各方面條件所限, 統兵數量的多寡更是對將領的統帥能力的考驗。 劉邦就曾與韓信討論諸將的領兵能力, 各有差不等。 當劉邦問韓信, 如我能將幾何?”韓信答道:“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再看, 劉邦領導的兩次大兵團作戰。 彭城之戰, 劉邦有五十六萬之眾卻敗於項羽的三萬精兵。 征匈奴之戰, 自將三十二萬兵馬卻陷於白登之圍。 以韓信對劉邦統兵能力的瞭解, 漢軍之敗於匈奴, 固然有諸多其他方面的因素, 但劉邦的統帥能力也應該是很大方面的原因。 那麼, 如果韓信是這場對匈奴作戰的統帥,

能否擊敗匈奴呢?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是時漢初定中國, 徙韓王信於代, 都馬邑。 匈奴大攻圍馬邑, 韓王信降匈奴。 匈奴得信, 因引兵南逾句注, 攻太原, 至晉陽下。 高帝自將兵往擊之。 會冬大寒雨雪, 卒之墮指者十二三, 於是冒頓詳敗走,

誘漢兵。 漢兵逐擊冒頓, 冒頓匿其精兵, 見其羸弱, 於是漢悉兵, 多步兵, 三十二萬, 北逐之。 高帝先至平城, 步兵未盡到, 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 七日, 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即是說, 劉邦是中了匈奴人的誘敵之計, 在大軍尚未集結齊, 就率先追趕匈奴大軍, 才陷於匈奴大軍的包圍, 而並非漢軍的戰鬥力不比匈奴軍。 很多人認為匈奴多騎兵, 正好克制漢軍的步兵。 其實並不然。 彼時, 匈奴人的冶鐵能力還十分低下, 匈奴人的箭頭基本上還都是骨制的, 殺傷力大受影響。 這也是漢武帝時期, 李陵能以五千步兵而與八萬匈奴兵相抗八日八夜, 並殺死萬餘匈奴騎兵的原因。

而至漢成帝時期, 陳湯與漢成帝論兵時, 還說道:“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 何者?兵刃樸鈍, 弓弩不利。 今聞頗得漢巧, 然猶三而當一。 故而, 倘若韓信為征討匈奴的主將, 不至於輕易中了匈奴的誘敵之計。 雖然, 因缺乏騎兵, 而無法對匈奴展開大規模反攻, 但擊退匈奴還是易於達成的。

參考史籍:《史記》、《漢書》等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