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茶飲和咖啡,2018市場會更偏向哪一項?

2017年是品牌升級的一年, 並且不出意外的話2018年這種升級也將持續進行。 相比較與遍大街都是, 三部一店的茶飲店, 咖啡更多的像是一個溫文長者, 低調的前行著。

世界上的所有品牌都無外乎兩種:有名的, 路邊不知名的小攤。 應用到咖啡市場, 就是一種像是星巴克一樣的世界名品, 一種是那種有名或者無名不出名的街邊店——這是以前的情況。 隨著這些年網路的興起, 這這兩種之外更多了一種“網紅店”。

如果要給咖啡找一個“時髦”的對比項, 那麼智慧手機當仁不讓。 其實仔細看看, 咖啡和智慧手機的興起都是可以相提並論的, 比如, 手機行業裡面一直佔據行業利潤大頭的蘋果一樣, 經常分佈在各大商業街, CBD, 寫字樓等人流量相對集中的中高檔地方(當然, 我這裡說的是正品旗艦體驗店, 像那種打著蘋果招牌不知真假的小店小販不算), 對比到咖啡行業,

你會發現, 星巴克其實也一樣。 他們服務的更多的是那種“商務精英人群”, 除了這兩個大頭, 其餘的街邊店呢?就好比手機市場裡的安卓機, 五花八門, 熱鬧得很, 故事也多。

早期, “便宜”是街邊咖啡店和市場上五花八門的安卓國產智慧機(或者叫山寨機)最顯著的特色, 往往這種虎口奪食的小店的產品客單價還不到正品的一半。 對星巴克來說, 街邊店分化的第一波是各種精品咖啡店的興起, 對齊星巴克的價格甚至更高, 但提供更高品質的手沖或滴濾。 第二波就是現在市面上流行的“網紅”概念的落地, 崇尚“高顏值自拍打卡”吸睛, 主要利用顏值這一利器吸引流量, 用最大化外賣來提高銷量。 第三波就是所謂的“便利店替代”即原來開便利店的地方現在都變成了咖啡館。

以上海人流密集的老市街區為例, 原來兩三百米縱橫交錯的便利店現在更多的被咖啡館所取代。 這一個現象的背後, 最直觀的原因就是市中心人口結構的變化。 主要表現在外來人口的大量湧入, 原住民的衰減;國外人口的增多, 日歐美等新國際人口向市中心的增流;還有就是富裕無子家庭向市中心的返流。 再加上拆遷、房屋置換、高齡化的自然衰減, 讓“新人口”不斷填補這個空缺。

相較而言, 湧入的更多的是“高級知識份子”和“海內外歸來人才”這種人士, 他們的服務物件中一大部分是本地客戶而非國際客戶, 這是與過去的使領館人口或貿易人口大不相同的。

這個背後的深層驅動力是一線城市的超級都市化。 而回流過來的人群中, 更多是富裕階層的無子家庭, 這些家庭看重的並非市中心密集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 而是豐富的美食與服務、多樣的文體與休閒、方便的步行與騎行、更少的擁堵、更好的組合、更高的體驗。 這就是消費升級中的“幸福追逐”他們推動了咖啡的興起。

中心咖啡店的興起, 對新國際人口而言是固有生活方式的延續, 對富裕無子家庭而言是幸福追逐組合中的一項升級元素。 前者規定了中心咖啡店較高的品質基準、提供了基本的高客單價客戶群;後者擴大了中心店的高客單價客戶群規模、提升了高客單價客戶群的密度和頻度。

兩者合併不僅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值和單位時段的勞動生產率, 並且支援了更寬的食物和服務功能表。 更深一步看, “居所的中心地位在下降”, 才是咖啡館大繁榮的真正推手, 正在推動物品消費與服務消費此消彼長的大變革。 便利店與咖啡館的此消彼長, 是其中的一則可愛的花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