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紅顏——趙氏的皇后們

紅顏——趙氏的皇后們

若您熱愛生活, 喜愛傳統文化, 請關注【雅穀堂】, 這裡將時刻為您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不得不說已經懈怠了好久

“膩神貓”荒蕪的景象令我如鯁在喉

每每想要提筆寫些什麼

卻每每都被各種打斷

確實

想要好好碼字, 就得學會把手機扔遠點

言歸正傳

講完宋朝的娘娘們那一課已經好久了

終於發心把講的內容以文字內容打出來

謹獻給我心馳神往的那個

繁華 堅韌 最有民族血性的年代

紅 顏

———— 趙氏的皇后們

宋朝, 是一個令我心馳神往的朝代。 很多人會認為, 宋朝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年代、是一個奸臣當道、貪官污吏橫行的王朝, 但我不這麼認為。 雖然宋代的疆域領土遠遠不及漢、唐、明、清, 但一個崇尚文治的積弱積貧的宋朝, 在先後有遼國、西夏、金、元列強環伺的極度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存在了三百多年, 雖國家多難, 遭遇了兩次傾覆,

但卻文化繁盛、國人風骨稟然。

1699年康熙大帝第三次下江南時, 拜謁明孝陵時題了一塊碑, 叫做“治隆唐宋碑”, 意思是, 明太祖的功績遠超唐太宗和宋太祖。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 在康熙大帝的眼中, 宋王朝是完全可以與盛唐相提並論的。

可以說, 沒有文化復興的宋朝, 就不會有歐陽修、三蘇、曾鞏, 也就不會有柳永、晏殊、陸游、李清照, 更沒有《寒食帖》、《清明上河圖》, 也不會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水滸傳》、《楊家將》、《三俠五義》, 我們也就不能欣賞到汝窯的天青色、定窯的孩兒枕、越窯的最後輝煌、南宋官窯的典雅大氣。

同時, 宋代也是中國古代科技高度繁榮的時期, 沒有聰慧的宋人, 也就不會有指南針和活字印刷。

同樣, 沒有宋代的文人政治,

沒有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 我們所看到的古代政治和改革歷史將不那麼生動出色。

宋人是有信仰、有骨氣的。 如果沒有宋朝, 沒有宗澤的三呼“過河”, 沒有投水殉節的江萬里, 沒有李庭芝在揚州城頭的橫刀怒目, 沒有陸秀夫戰敗崖山憤然蹈海, 沒有文天祥在菜市口的從容就戮, 我們也不會知道, 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竟有如此多的壯烈篇章。

我甚至經常在想, 如果沒有大宋王朝的興盛, 中國從10世紀中葉開始就被武人統治、被分崩離析、接著被草原民族佔據, 那麼現在的中國歷史究竟會不堪到什麼境地。

而這個獨特的、奇特的、奇異的宋朝, 卻也是中國歷史上女主臨朝最多的王朝, 前前後後一共出了九位垂簾聽政的女主。

女主臨朝本就並非常態, 中國自古又有“女禍”、“紅顏禍水”之說, 而兩宋的女主雖多, 但沒有一人可以被稱為“女禍”, 恰恰相反的是, 在治理國家方面, 有的女主還相當出色。

近年來宮廷劇大火, 什麼步步驚心啦, 甄嬛傳啦, 熱播時候都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而在宋代, 反映當時宮廷政治的傳統戲曲中, 最為人熟知的應屬《狸貓換太子》了。 我記得我小時候我外婆特別愛聽收音機, 其中就有聽到有播狸貓換太子的情節, 簡直可以說是曲折離奇、駭人聽聞。 故事中的劉太后, 簡直就是呂雉在世。

只不過, 現實當中的這位劉娥劉太后, 卻完全不是戲曲中的那個奪人子並加害其母的蛇蠍婦人, 而是宋王朝第一位攝政且建立赫赫功績的女主。

劉娥劉太后, 《宋史》上記載她是太原人, 爺爺是將軍, 她爹是刺史, 劉娥還在繈褓中時, 她苦命的爹就戰死了, 母親也撒手人寰。 成為了孤兒的劉娥幸好有善人收養, 于益州長大。

話說這個劉娥擅長一邊搖著撥浪鼓一邊唱歌, 也就是鼓兒詞。 她在十三四歲時就嫁給了一個叫龔美的年輕銀匠,並跟著龔美一起來到京師開封賣藝謀生。龔美的手藝很好,也善於結交朋友,尤其是與當時在襄王府當差的張耆十分要好,而襄王也就是後來的宋真宗趙恒。這個時候趙恒還不叫趙恒,他叫趙元侃,才十六歲,還沒有被冊封太子。

要說劉太后年輕時也是貌美小仙女一枚,經某位高人指點,龔美改稱自己為劉娥的表哥,叫做劉美,然後,把劉娥獻給了趙恒,而二人的關係也是發展迅速,很快形影不離。但趙恒的乳母把這件事情打了小報告給當時的天子太宗,太宗大怒之下將劉氏二人驅逐出京,並為趙恒賜婚。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太宗病死前的十幾年,趙恒其實都把劉娥留在身邊,即位後,更是立即將劉娥迎入宮中,封為美人。此時的劉娥已經三十六歲了。恩,說到這裡的各種羡慕嫉妒恨,大家用心體會一下。

景德四年,真宗的郭皇后病死,在立劉娥為後的這個問題上,真宗遭到了群臣的反對。這是蠻好玩的一點,宋代的士大夫們都特別喜歡在這個立後立妃立太子的問題上發表自己的意見,插手插手別人的家務事。當時呢,這幫士大夫不但不贊同立劉娥,更是要求冊立年僅十四歲的太宗朝的宰相沈倫的孫女沈才人為後。被逼到這個地步,真宗當然不幹了,他索性將後位空缺,看一群士大夫瞎鬧騰。

其實群臣反對劉娥為後,除了她的出身低微以外,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劉娥無法懷孕,一直未能替真宗生出一男半女來。為了解決這個立後途中的最大的攔路虎,劉娥受身邊侍女李氏“仙人下凡為子”的夢境的啟發,想到了“借腹生子”的辦法。

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西元1010年的四月,李氏產下一子,也就是後來的仁宗趙禎。這個孩子一被生下來,就被劉娥據為己有,並交給了與自己交好的楊婕妤撫養。至此,劉娥為自己掃除了立後路上的最大障礙。而有了兒子的劉娥,先是被晉為德妃,再被冊封為後。

說到這個劉娥在四十來歲的年紀還如此獲寵的原因,是因為在入宮期間,在別人閑著也是閑著的時候,劉娥讀了不少書,通曉古今,外加她也的確頗有悟性,對於很多問題都是一點就通,還總為真宗出謀劃策,以至於真宗每天批閱奏章時,都必須要劉皇后侍奉在側,外出巡幸時也必定帶上她。

西元1022年,真宗病死,太子趙禎即位,尊劉皇后為皇太后,軍國重事全權由皇太后處分。熟悉政務的劉娥也是沉著決策,新老政權交替平穩過渡。這個時候好事的士大夫們又開始就皇帝和皇太后同朝如何坐朝爭論不休。當時支持意見最多的是宰相丁謂提議的皇帝仍坐朝承明殿,而皇太后擇他處聽取彙報。

而強勢的劉娥反對說:“皇帝視事,當朝夕在側,何須別禦一殿?”在乾興元年六月,劉娥誅殺了與宰相丁謂勾結的宦官雷允恭,並罷免了丁謂的宰相之職,正式開始了她的垂簾聽政生涯。仁宗與劉太后每五天上一次朝,皇帝在左側,自稱“朕”,而太後坐在右側,自稱“吾”。

大權在握的劉娥並沒有像群臣擔心的那樣濫用權力,反而是賞罰有度,政令嚴明。對於真宗晚年幹的那些所謂的“降天書”等等封建迷信活動進行了撥亂反正,先後奉馮拯、王曾、張知白、呂夷簡等為宰相,輔助她在內政外交上都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

劉娥劉太后,她雖然對權力癡迷,卻也從未逾矩。方仲弓為了討好劉娥,曾上書建議劉娥效仿武曌為劉氏祖宗設立宗廟,誰知馬屁沒拍對,反而遭到劉娥的怒斥;更有太常博士程琳獻上《武后臨朝圖》,也是被劉娥看都不看就扔在了地上。

對於自己的便宜兒子趙禎,劉娥特意安排了崇政殿的西廂房給他,並請來了當時最負名望的博學鴻儒為趙禎講經解史、答疑解惑。這也是仁宗後來成為一代賢君的扎實的道德、學問根基的來源。

原本見太后臨朝擔心女禍亂國的士大夫們這才算是松了口氣,仁宗同樣也是心懷感恩。然而隨著仁宗年齡增長,朝野上下要求太后還政的呼聲也漸漸強烈了起來。終於,在明道二年二月,行祭太廟大典時,劉娥劉太后穿著減少了幾樣飾物的皇帝袞衣、頭戴儀天冠,在行過祭典初獻之禮後,她接受了群臣給自己上的尊號:應天齊聖顯功崇德仁慈保壽皇太后,隨即,還政于仁宗趙禎。

實現了權利的順利交接後,同年三月,劉娥病重,沒幾天,便殯天了。

話說這位劉太后,一直隱瞞了仁宗的身世,導致仁宗終其一生都未能與生母李氏相認。不過在李氏晚年病重時,劉娥還派了太醫為她診治,並晉封她為宸妃。在李氏過世時,劉娥冊封她為順容,並以一品禮儀將李妃殯殮,為她穿上了皇后冠服,遷往真宗永定陵,予以厚葬。

這世上確實沒有不透風的牆,劉太后去世不久後,仁宗便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趙禎得知身世後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親自去查看了自己生母的靈柩。發現生母得以厚葬、李妃的父親也得到追封、舅舅李用和也被晉升後,多少平息了仁宗對於母子不得相認便陰陽兩隔的怨恨。

無論在家事還是國事上,高智商高情商的劉娥堪稱是兩宋女主中的典範,這個賣藝出身的女子,聰慧過人,且機敏好學,垂簾聽政時間長達十一年之久。在此期間,內無大憂,外無大患,兩次政權交接都平穩過渡,不得不敬她為古今中外的一枚奇女子。《宋史》對於這位太后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與出身卑微的劉太后不同,仁宗趙禎的皇后曹氏出身將門,祖父是開國功臣曹彬,諡號周武惠王。曹氏十八歲奉詔入宮,次年被冊立為皇后。

曹皇后滿腹經綸,熟讀史書,性情溫和,生活簡樸,在書法上更有一定的造詣。只是這位皇后容貌一般,並不得仁宗寵愛,故而終身未能生育子女。但曹皇后生性恬靜,在後宮中種植穀物、養蠶採桑,倒也挺自得其樂。她也從不參與內宮的爭寵,對於自家的家人和僕人的貪贓枉法之事也從不姑息徇私。

正是因為曹皇后的克己謹慎和寬容待下,贏得了後宮和朝野的讚譽與擁戴,在不得寵的情況下仍正位元中宮達二十八年之久。即便仁宗一度十分想改立張貴妃為後,卻因遭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而只能作罷。

嘉祐八年三月,仁宗駕鶴西去,他堂兄弟趙允讓的第十三個兒子趙曙即位,是為英宗,尊曹皇后為太后。英宗在位期間遭遇心疾無法臨朝,曹太后都只在小殿聽政,當英宗痊癒後,曹太后即刻撤簾還政。

英宗在位時間很短,在位四年後就去了太祖皇帝那兒報到。治平四年,英宗長子趙頊即位,是為神宗,尊曹氏為太皇太后。神宗應該說是北宋最具有爭議的一位皇帝,在他即位之時其實宋初制定的制度已經顯現出了諸多弊端,民生倒退,四周又有遼和西夏伺機而動。神宗任命於危難,勵精圖治,發起並力主了由王安石具體來操作的變法。

王安石在仁宗時便上萬言書,鼓吹改革,雖然一直未得到重視,但博了個名聲大噪。而內憂外患日益加重之際神宗也迫切地需要像王安石這樣的人來幫他下刀子。在神宗老師,同時也是王安石好友的韓維的舉薦下,王安石終於明珠出塵,官至宰相,力行新法。

雖然殿前的新法施行地如火如荼,然而我們的太皇太后卻認為,祖宗定下的法度,不可輕易改變,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她對神宗說了以下這段話:王安石確實是有才幹學問的,但他樹敵太多、怨恨他的人也多,皇上如若是愛惜他、想保全他,不如暫且將他放到外省去避一避。

若您熱愛生活,喜愛傳統文化,請關注【雅穀堂】,這裡將時刻為您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與此同時,新法遭到了以司馬光、文彥博為首的保守派大臣的強烈彈劾,加之太皇太后的反對、北宋各地天災不斷,神宗不再對王安石言聽計從,變法的決心也大為動搖。熙寧七年四月,在曹太后的影響下的神宗,將王安石罷相,出知江寧府。

變法為成大受打擊的神宗又想變著法子來證明自己的治國才能與信心,苦思冥想後決定要出兵燕薊,即刻被曹太后反對並阻止。曹太后給出的理由是:得到燕薊,僅僅是能夠受到一些朝賀罷了,萬一不行,卻是要釀成生靈塗炭的大禍。如果燕薊之地能輕易攻下,那麼太祖、太宗早就將其收復了,哪會需要等到今日。一盆冷水澆到頭上的神宗深以為然,放棄了出兵。

同時,這位太皇太后還是大才子蘇軾的救命恩人。元豐二年七月,蘇軾因《湖州謝上表》被禦史彈劾,引發烏台詩案而下獄,幾乎人人都覺得他是必死無疑了。曹太后聽說這件事後,對神宗說:“昔仁宗策賢良,歸喜曰:‘吾今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今殺之可乎?”

她的意思是,我想起當年仁宗皇帝在殿試中取中蘇軾、蘇轍兄弟後,回來時高興地對我說,我為我的子孫找到了兩位可治國平天下的宰相。而我現在卻聽說蘇軾因為作詩而被關進了監獄,該不會是受了仇人的誣陷吧?從詩句中搜尋他的過錯,即便是有錯也是小錯,我的病已經很重了,不能再因為冤枉好人濫加罪名錯殺無辜而傷了天地間的中正和平之氣,蘇軾一案,定要仔細審查才好。

正是因為曹太后以及宰相吳充、已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以及變法派大臣的力保和上書求情,元豐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蘇軾得以免罪,只被貶往黃州。同年冬天,他的恩公曹太后病死。那麼這個時候,仁宗曹皇后的姨侄女,也就是英宗的皇后高氏,閃亮登場了。

英宗的高皇后,小名滔滔,出身名門,曾祖為宋初名將高瓊,祖父亦是名將,高繼勳。因為曹皇后沒有子女,便將滔滔從小養在宮中,被稱為“皇后女”。高氏從小在宮中長大,在曹皇后的悉心教導下,儀態大方且見識不凡。高皇后入主東宮後,從未破例特殊照顧過自己的族人,為了不破壞祖宗禮法,甚至不允許自己的母親在元宵節入宮賞花燈。在錢財方面更是謹慎,從不私受任何禮物,不能退還的她便繳入國庫充公,分文不取。

英宗駕崩後,神宗想替高太后的娘家興建房屋,也被高太后拒絕,最後她拗不過神宗,卻也只要了郊區的一塊地,用自己的積蓄為娘家蓋了房子,並未動用國庫。在飽受非議的王安石變法事件上,高太后歲不同意變法,卻也在尊重兒子想法的前提下並未多加干涉。

元豐七年秋天,神宗病發,次年正月開始便臥床不起,無法上朝也無法處理朝政。隨著神宗病情的惡化,宰相王珪上書神宗,懇請他早立太子,而他推薦的人選是延安郡王趙煦為皇太子。此時的神宗已口不能言,卻也同意。王珪又提議,在神宗康復前讓皇太后高氏暫處政事,神宗也點頭同意了。

於是,在宰相王珪、宦官張茂則帶領的群臣們的再三懇請與勸說下,高太后終於同意,並開始了她的垂簾聽政的政治生涯。

而另一方面,神宗雖然已應允立皇子趙煦為太子,但一直未下詔。這個延安郡王趙煦在神宗的兒子堆中排行老六,他的生母是德妃,因為向皇后沒有兒子,而他前面的五個哥哥都早早夭折了,所以這個非嫡非長,且年僅十歲的趙煦才輪得到被立為太子。

自古以來,皇帝病重,太子尚幼,塵埃未落定前總免不了一番風雲詭譎。這次也不例外。神宗有兩個同母弟弟,雍王趙顥三十六歲,曹王趙頵三十歲,都是高太后的親生兒子。那麼根據前朝太宗“兄終弟及”的先例,論地位出身,論年齡經驗,二人都比十歲的黃口小兒更有做皇帝的資格。於是乎,暗地裡的齷齪手段變多了起來。

大臣蔡確與宰相王珪不和已久,王珪打算擁立趙煦為皇太子,那麼他就開始與邢恕密謀擁立雍王與曹王中的其中一人為皇帝。那麼這個時候,高太后的立場就變得至關重要。為了能取得太后的支持,邢恕費盡心思,以賞花之名將高太后的之子高公繪和高公紀騙至府中,商議擁立雍王或曹王一事。

高公繪和高公紀都不是頭腦發熱之人,一聽他們二人這做的是謀朝篡位之事,大驚失色,立馬離開邢府,並稟告高太后。高太后得知這些不正常情況後,即刻下令關閉宮門,嚴令禁止趙顥和趙頵出入神宗寢宮,並在群臣覲見時當眾誇讚趙煦聰明伶俐、乖巧孝順。在大臣們對趙煦的一片讚揚聲中,高太后領了趙煦出來,並宣讀神宗詔書,趙煦的太子之位才算是坐穩當了。

沒幾天,神宗仙逝,趙煦即位為哲宗,改年號為元祐,尊高氏為太皇太后,因哲宗年幼,宋廷一切軍國大事按照真宗皇后劉娥聽政時的先例,皆交由高太皇太后處理。此時高太后已54歲,接下來的九年,都由她一人執掌朝政大權。

之前也說了,高太后其實一直都反對王安石變法,她執掌大權後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召回了司馬光;而司馬光回朝後,更是立即扯出“以母改子”的大旗,全面廢除新法。高太后對司馬光的信任可謂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在司馬光去世後,仍堅持將他反對變法的措施執行到底,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大大激化了反對派和變法派之間的黨爭。

手握絕對權力的高太后在晚年時,也反被權力所迷惑,事事獨斷獨行,不肯放權,導致與哲宗的祖孫關係變得頗為緊張。每每感覺到哲宗有恢復神宗政治的意願時,高太后便更加不肯將權力輕易交回。

直到哲宗十七歲大婚時,高太后仍沒有絲毫要還政的意思,哪怕是在她病重時,也要親自過問國事。元祐八年,貪戀權力的高太后終於撒手人寰,十九歲的哲宗才得以親政。或許是被高太后壓制得太久,哲宗親政後即刻重新啟用新黨,拜被高太后逐出朝廷的章惇為相,並改年號為“紹聖”,意為繼承神宗未竟之變法,毫不留情地打擊舊黨。

要說神宗是個爭議很大的皇帝,其實最初是因為宋室山河半壁後高宗出於政治需要,將《神宗實錄》篡改並否定王安石。而對於神宗的母親高太后更是,我們眼見著高太后晚年做了這些稀裡糊塗的錯事,他還要說高太后“保佑哲宗,有安社稷大功”,並且令國史院的官吏重新修撰關於高太后的部分,將這位元“宣仁聖烈皇后”的美名聖德昭告天下。這就是為什麼宋史對高太后有著“女中堯舜”的評價了。

我想高太后晚年做過的比較正確的事情中,在哲宗十七歲那年為他挑選了孟皇后應屬一件。這位孟皇后應算得上是整個兩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子了,她一生經歷了兩廢兩立,並為南宋的重建立下汗馬功勞。

孟氏也是出身名門,但因為是高太后選中的皇后,所以哲宗並不喜歡她,而是十分寵倖劉婕妤。孟皇后婚後產下一女,卻因女兒病重夭折時失去理智,讓道士入宮為公主祈福。不巧這件事情被劉婕妤得知,便在哲宗面前污蔑孟皇后說她想要利用符咒來詛咒皇帝,並將孟皇后身邊的宮女屈打成招,買通審訊官偽造供詞。

最終,哲宗在盛怒之下,以“旁惑邪言,陰挾媚道”為由,廢黜了孟皇后。孟氏遷居瑤華宮,成了一名女道士,法號“沖真”。

其實孟皇后被廢並不只是後宮爭寵的犧牲品,而是當時複雜的新舊黨爭引發的。哲宗十歲登基,高太皇太后便執掌大權,支持舊黨,排斥新黨,哲宗本就對此事甚為不滿。高太后去世後哲宗親政,啟用新黨,打擊舊黨。而劉婕妤背後的朝臣,正好大部分都是新黨,支持孟皇后的,多為舊黨。那麼孟皇后被廢,也是遲早的事。

但就算有部分新黨的支援,一心想成為後宮之主的劉婕妤最終也只落得個劉賢妃,並在哲宗病死、徽宗趙佶即位後,因多次干政被廢黜太后之位。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劉氏一氣之下自縊身亡,年僅三十五歲。

徽宗趙佶在向太后的支持下即位,而向太后與高太后一樣,反對變法,故而舊党又重新得勢。理所當然的,孟皇后被復位,加號“元祐皇后”。誰知好景不長,次年向太后死後,徽宗又如哲宗一般重新任用新黨,貶斥舊党,孟皇后二度遭到牽連被廢,仍是回去做了她的“希微元通知和妙靜仙師”。

孟氏在青燈下度過了二十年,二十年後的宣和七年,金人犯宋,徽宗自知無力回天,為了使自己不成為破國之君,他匆匆將皇位傳給了太子趙桓。靖康元年,金人攻下開封,將徽宗、欽宗、及後宮嬪妃盡數擄走,史稱“靖康之變”。而孟皇后因為是廢後而倖免於難。

出於統治的需要,金人擁立破國宰相張邦昌為“楚帝”,而張邦昌很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為了不失去對金人的利用價值而小命不保,也為了安撫民心,張邦昌將孟氏迎入宮中,尊她為“宋太后”,恢復元祐皇后的尊號。五十五歲的孟太后至此開始了垂簾聽政,可謂是從人生的低谷一步就登上了權力巔峰。

元祐太后垂簾聽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皇太后的身份冊立趙構為皇帝,昭告天下。趙構在南京即位,孟太后改稱隆裕太后,撤簾還政,並隨高宗南渡。

高宗南渡後,建炎三年,護衛統制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高宗被迫退位,苗劉二人為了控制政權讓年僅三歲的太子來即位。出於籠絡人心安撫朝野的目的,苗劉二人要求孟太后再度垂簾聽政。

雖說孟太后的大半輩子都是與青燈為伴,但她機智過人,一面曲意安撫苗傅等人,一面暗中召集韓世忠等勤王。不久,韓世忠、張浚等發兵平定苗劉叛亂,高宗復位,孟太后又還政于高宗。可以說在這次足以覆滅宋室的內亂中,是孟太后力挽狂瀾,保住了趙家支離破碎的江山。

當年開封城破,靖康之變,北宋皇室幾乎盡數被俘,孟氏與高宗是極少數的倖免者。孟氏隨和恭謹,高宗對孟太后也是極為敬重,待她如親生母親般孝順,若得到了時令鮮果一定要先奉給孟太后嘗。

紹興元年,五十九歲的孟太后去世,高宗極為悲痛,以至於好幾天都不能臨朝,並給予了孟太后極高的諡號,最初是“昭慈獻烈”,在紹興三年時再諡為“昭慈聖獻”,都足以看出孟太后在高宗心目中的地位。

而高宗的皇后吳氏也有很傳奇的一生。她經歷了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個朝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在後位上時間最長的皇后之一,長達五十五年之久。

吳氏十四歲時入宮侍奉趙構,在趙構禪位、金兵攻破京師後,吳氏常常一身戎裝跟隨高宗左右,做高宗的保鏢,我們也稱她為“帶刀皇后”。是不是有一種楚喬的既視感?

宋室南渡後,金人又發兵南征,高宗乘船入海,回到越州後進封吳氏為才人。此後,吳氏勤習經史,博覽群書,很快就被晉為貴妃。高宗的生母韋太后從金國歸朝後,吳才人對她孝順有加,韋太后對吳氏的賢慧、恭謹非常認可。於是在紹興十三年,高宗冊立二十八歲的吳氏為皇后。

高宗唯一的兒子因“明受之變”病死,後宮就再無生育了。張賢妃收養了宗室趙伯琮為養子,吳氏還是才人時收了宗室趙璩為養子。待到張賢妃病逝,趙伯琮由吳皇后一起收養。趙伯琮恭謹勤勉、聰慧好學,吳皇后極力向高宗保薦他為太子。在吳皇后的影響下,高宗立趙伯琮為皇太子,改名趙昚。高宗禪位於孝宗趙昚後,孝宗尊吳皇后為壽聖太上皇後。

淳熙十四年,高宗駕崩,走完了與吳皇后的五十九年的婚姻生活。他們應該是我國古代最長久的皇帝夫妻了。

孝宗在位時間也不長,高宗過世後五年,孝宗也死了,光宗即位,尊吳太后為太皇太后。而這個時候,光宗也正在病中,無法替父親主持喪禮,那麼宰相就請吳太后來主持大局,最開始的時候吳太后是拒絕的。這時宰執大臣就效法唐肅宗的先例,令群臣於太極殿發喪,吳太後代皇帝行禮祭祀。之後,吳太后又聽從樞密使趙汝愚的請求,垂簾聽政,並替光宗宣手諭,立皇子趙擴為皇帝。次日,吳太后冊封韓氏為皇后後,即刻撤簾。

吳太后身邊有一名長得漂亮且又能說會唱的宮女,叫做楊氏,通曉經史文墨,深得吳氏的喜愛。甯宗即位後去到吳太后處問安,見到楊氏,即被她的風姿所傾倒。楊氏自十一歲入宮一來一直跟在吳氏身邊,吳氏又見甯宗如此喜愛楊氏,常常找藉口來問安,就也有心成全他們。西元1195年,吳太后便把當時已經三十三歲的楊氏賜給了比她小六歲的甯宗。

慶元三年冬,八十三歲的吳太后病逝。而甯宗的韓皇后,也因病去世,宮中一時無主。此時的楊氏已一路晉封為了貴妃,與她同樣得寵的還有一位曹美人。而外戚韓侂胄認為楊氏雖“涉書史,知古今”,卻也“性警敏、任權術”,而曹美人卻柔順溫和,極力勸說甯宗立曹美人為皇后。

雖然韓侂胄分析得極為準確也極有道理,但甯宗就是不聽,嘉泰三年,甯宗寫下立楊氏為後的手詔,冊封楊氏為皇后。

楊皇后對韓侂胄心存芥蒂,耿耿於懷,一直相處之而後快。她多次與哥哥 楊次山密謀,想設計殺掉韓侂胄。無奈這個韓外戚還是個權臣,權傾朝野,剛走馬上任的楊皇后兄妹勢單力薄,一時間也沒什麼機會下手。不過他們牢牢記住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韓侂胄不是個權臣嘛,那我們就培養自己的臂膀,在朝堂上與你來抗衡。

在楊皇后的授意、楊次山的拉攏下,他們的反韓陣營越來越強大。而韓侂胄也真是命數將盡,他發動的開禧北伐一敗塗地,朝野上下譁然。楊皇后認為時機已到,與反韓派為首的史彌遠偽造了甯宗想要誅殺韓侂胄的秘旨。他們派兵埋伏在韓侂胄上朝的必經之地,將他槌殺。

而理宗的即位,更是與楊皇后的支持有莫大的關係。理宗即皇帝位時已二十一歲,照理是不再需要太后輔政的,但為了報答楊皇后的擁立之恩,理宗不僅尊楊氏為皇太后,更懇請年已六十二歲的她垂簾聽政。不過七個月後,楊太后就主動撤簾,不再插手政事,期間理宗再三懇請她繼續垂簾,她都不答應。其實楊氏是與劉娥的經歷類似,都是出身平民,一朝掌權母儀天下。而且由於出身平民,楊氏能夠體恤民間疾苦,在她當皇后的那段時間裡,當她知道我們浙江的百姓都為一種叫做“生子錢”的重賦所累,便請求甯宗“盡免兩浙生子錢”。真是要替當時的兩浙人民感謝聖恩。此外,或許是受吳太后的影響,到後來楊家的外戚雖然權勢滔天,卻也沒有出現那種仗勢欺人傷天害理的人物。

不過她與劉娥劉太后的最大不同就是,她的心思縝密,手段狠辣,在兩宋的女主中都極為罕見。紹定五年冬,這位工于心計的楊太后在慈明殿去世。

同樣都是亂世中的女主,與孟太后、吳太后和楊太后相比,理宗的謝皇后就沒有那麼好命了。要說榮華富貴,謝皇后也沒怎麼享,倒是亡國之痛,恐怕之前的女主們無人能及。

謝皇后名叫謝道清,是宰相謝深甫的孫女,十七歲入宮為通義郡夫人,兩年後被冊封為皇后。謝道清生性豁達,顧全大局,由她在位的五十年間的後宮一直沒有什麼大的波瀾。開慶元年,忽必烈攻打鄂州,理宗準備遷都南逃時謝皇后第一次參與了朝政,並且以“恐動搖民心”來勸諫理宗反對南遷。

謝皇后說服理宗和眾大臣後,從自己開始率先盡力節省開支,將節省下來的錢物都投入到軍需中。景定五年,理宗駕崩,十六歲的度宗,也就是傳說中耽于酒色的趙禥即位,尊謝道清為皇太后,由權相賈似道專政。

眼瞧著度宗荒淫無度,朝廷奸臣當道,南宋奄奄一息,江山即將傾覆,謝道清卻無能為力。

忽必烈發動了第三次侵宋戰爭後,度宗病死於鹹淳十七年夏,五歲的恭帝趙顯即位,尊謝太后為太皇太后。此時,謝太后終於得到了垂簾聽政的機會。同年十二月,幾十萬宋軍在漢口、鄂州與元軍交戰時被消滅,漢陽、鄂州兩地守軍棄城投降。宋軍一敗塗地,長江沿岸各城更是紛紛投降,朝野上下一片恐慌。

而後謝道清命賈似道督軍十三萬、戰艦兩千五百艘出師西上迎敵,卻在蕪湖被元軍大破而歸宋軍主力幾乎全部喪失。於是謝道清將賈似道罷官放逐漳州。這時宰相陳宜中等大臣又建議遷都,耗完了兵力的謝太后此時只能聽從遷都的建議。誰料第二天陳宜中卻遲遲不到,謝太后一怒之下下令不再遷都。

國之將傾,南宋的文臣武官盡數出逃,謝太后幾番親書急詔調集各路軍馬抗敵救國,卻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她在悲憤下命人在朝堂上張掛榜文說:“我國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與嗣君遭家多難,爾等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時艱,內則畔官離次,外則委印棄城,避難偷生,尚何人為?亦何以見先帝於地下乎?天命未改,國法尚存。凡在官守者,尚書省即與轉一次;負國逃者,禦史覺察以聞。”

在眾叛親離、孤立無援的萬般無奈下,謝太后派出大臣陸秀夫前去請和,卻被元軍統帥伯顏一口回絕,兵臨城下。接著,謝太后提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再次去與伯顏談判。這次,不但談判未成,文天祥也遭元軍扣留。謝太后意識到已無力回天,為了讓趙氏血脈不被趕盡殺絕,她即刻安排陸秀夫等人攜幼主出逃南方。

德祐二年二月,元軍破臨安城,謝太后與恭帝成為了俘虜。同年三月,恭帝被押往大都;八月,在病中的謝太后也被押往大都,並被忽必烈降為壽春郡夫人。七年之後,謝道清病死在大都。

我們對謝太后的評價都很高,不但是因為她在垂簾聽政期間將賈似道剷除,使當時腐朽不堪的吏治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更是因為在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時刻,她重用了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安排幼主出逃,從最大程度上使南宋尚有一線生機可尋。雖然後來氣數已盡的南宋仍遭破國,但陸秀夫、文天祥等人都為了保全大宋江山都奮戰至最後一刻。就此而論,謝太后雖最後未能保住大宋的疆土,卻也是為宋王朝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功。

若您熱愛生活,喜愛傳統文化,請關注【雅穀堂】,這裡將時刻為您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來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

她在十三四歲時就嫁給了一個叫龔美的年輕銀匠,並跟著龔美一起來到京師開封賣藝謀生。龔美的手藝很好,也善於結交朋友,尤其是與當時在襄王府當差的張耆十分要好,而襄王也就是後來的宋真宗趙恒。這個時候趙恒還不叫趙恒,他叫趙元侃,才十六歲,還沒有被冊封太子。

要說劉太后年輕時也是貌美小仙女一枚,經某位高人指點,龔美改稱自己為劉娥的表哥,叫做劉美,然後,把劉娥獻給了趙恒,而二人的關係也是發展迅速,很快形影不離。但趙恒的乳母把這件事情打了小報告給當時的天子太宗,太宗大怒之下將劉氏二人驅逐出京,並為趙恒賜婚。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太宗病死前的十幾年,趙恒其實都把劉娥留在身邊,即位後,更是立即將劉娥迎入宮中,封為美人。此時的劉娥已經三十六歲了。恩,說到這裡的各種羡慕嫉妒恨,大家用心體會一下。

景德四年,真宗的郭皇后病死,在立劉娥為後的這個問題上,真宗遭到了群臣的反對。這是蠻好玩的一點,宋代的士大夫們都特別喜歡在這個立後立妃立太子的問題上發表自己的意見,插手插手別人的家務事。當時呢,這幫士大夫不但不贊同立劉娥,更是要求冊立年僅十四歲的太宗朝的宰相沈倫的孫女沈才人為後。被逼到這個地步,真宗當然不幹了,他索性將後位空缺,看一群士大夫瞎鬧騰。

其實群臣反對劉娥為後,除了她的出身低微以外,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劉娥無法懷孕,一直未能替真宗生出一男半女來。為了解決這個立後途中的最大的攔路虎,劉娥受身邊侍女李氏“仙人下凡為子”的夢境的啟發,想到了“借腹生子”的辦法。

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西元1010年的四月,李氏產下一子,也就是後來的仁宗趙禎。這個孩子一被生下來,就被劉娥據為己有,並交給了與自己交好的楊婕妤撫養。至此,劉娥為自己掃除了立後路上的最大障礙。而有了兒子的劉娥,先是被晉為德妃,再被冊封為後。

說到這個劉娥在四十來歲的年紀還如此獲寵的原因,是因為在入宮期間,在別人閑著也是閑著的時候,劉娥讀了不少書,通曉古今,外加她也的確頗有悟性,對於很多問題都是一點就通,還總為真宗出謀劃策,以至於真宗每天批閱奏章時,都必須要劉皇后侍奉在側,外出巡幸時也必定帶上她。

西元1022年,真宗病死,太子趙禎即位,尊劉皇后為皇太后,軍國重事全權由皇太后處分。熟悉政務的劉娥也是沉著決策,新老政權交替平穩過渡。這個時候好事的士大夫們又開始就皇帝和皇太后同朝如何坐朝爭論不休。當時支持意見最多的是宰相丁謂提議的皇帝仍坐朝承明殿,而皇太后擇他處聽取彙報。

而強勢的劉娥反對說:“皇帝視事,當朝夕在側,何須別禦一殿?”在乾興元年六月,劉娥誅殺了與宰相丁謂勾結的宦官雷允恭,並罷免了丁謂的宰相之職,正式開始了她的垂簾聽政生涯。仁宗與劉太后每五天上一次朝,皇帝在左側,自稱“朕”,而太後坐在右側,自稱“吾”。

大權在握的劉娥並沒有像群臣擔心的那樣濫用權力,反而是賞罰有度,政令嚴明。對於真宗晚年幹的那些所謂的“降天書”等等封建迷信活動進行了撥亂反正,先後奉馮拯、王曾、張知白、呂夷簡等為宰相,輔助她在內政外交上都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

劉娥劉太后,她雖然對權力癡迷,卻也從未逾矩。方仲弓為了討好劉娥,曾上書建議劉娥效仿武曌為劉氏祖宗設立宗廟,誰知馬屁沒拍對,反而遭到劉娥的怒斥;更有太常博士程琳獻上《武后臨朝圖》,也是被劉娥看都不看就扔在了地上。

對於自己的便宜兒子趙禎,劉娥特意安排了崇政殿的西廂房給他,並請來了當時最負名望的博學鴻儒為趙禎講經解史、答疑解惑。這也是仁宗後來成為一代賢君的扎實的道德、學問根基的來源。

原本見太后臨朝擔心女禍亂國的士大夫們這才算是松了口氣,仁宗同樣也是心懷感恩。然而隨著仁宗年齡增長,朝野上下要求太后還政的呼聲也漸漸強烈了起來。終於,在明道二年二月,行祭太廟大典時,劉娥劉太后穿著減少了幾樣飾物的皇帝袞衣、頭戴儀天冠,在行過祭典初獻之禮後,她接受了群臣給自己上的尊號:應天齊聖顯功崇德仁慈保壽皇太后,隨即,還政于仁宗趙禎。

實現了權利的順利交接後,同年三月,劉娥病重,沒幾天,便殯天了。

話說這位劉太后,一直隱瞞了仁宗的身世,導致仁宗終其一生都未能與生母李氏相認。不過在李氏晚年病重時,劉娥還派了太醫為她診治,並晉封她為宸妃。在李氏過世時,劉娥冊封她為順容,並以一品禮儀將李妃殯殮,為她穿上了皇后冠服,遷往真宗永定陵,予以厚葬。

這世上確實沒有不透風的牆,劉太后去世不久後,仁宗便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趙禎得知身世後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親自去查看了自己生母的靈柩。發現生母得以厚葬、李妃的父親也得到追封、舅舅李用和也被晉升後,多少平息了仁宗對於母子不得相認便陰陽兩隔的怨恨。

無論在家事還是國事上,高智商高情商的劉娥堪稱是兩宋女主中的典範,這個賣藝出身的女子,聰慧過人,且機敏好學,垂簾聽政時間長達十一年之久。在此期間,內無大憂,外無大患,兩次政權交接都平穩過渡,不得不敬她為古今中外的一枚奇女子。《宋史》對於這位太后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與出身卑微的劉太后不同,仁宗趙禎的皇后曹氏出身將門,祖父是開國功臣曹彬,諡號周武惠王。曹氏十八歲奉詔入宮,次年被冊立為皇后。

曹皇后滿腹經綸,熟讀史書,性情溫和,生活簡樸,在書法上更有一定的造詣。只是這位皇后容貌一般,並不得仁宗寵愛,故而終身未能生育子女。但曹皇后生性恬靜,在後宮中種植穀物、養蠶採桑,倒也挺自得其樂。她也從不參與內宮的爭寵,對於自家的家人和僕人的貪贓枉法之事也從不姑息徇私。

正是因為曹皇后的克己謹慎和寬容待下,贏得了後宮和朝野的讚譽與擁戴,在不得寵的情況下仍正位元中宮達二十八年之久。即便仁宗一度十分想改立張貴妃為後,卻因遭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而只能作罷。

嘉祐八年三月,仁宗駕鶴西去,他堂兄弟趙允讓的第十三個兒子趙曙即位,是為英宗,尊曹皇后為太后。英宗在位期間遭遇心疾無法臨朝,曹太后都只在小殿聽政,當英宗痊癒後,曹太后即刻撤簾還政。

英宗在位時間很短,在位四年後就去了太祖皇帝那兒報到。治平四年,英宗長子趙頊即位,是為神宗,尊曹氏為太皇太后。神宗應該說是北宋最具有爭議的一位皇帝,在他即位之時其實宋初制定的制度已經顯現出了諸多弊端,民生倒退,四周又有遼和西夏伺機而動。神宗任命於危難,勵精圖治,發起並力主了由王安石具體來操作的變法。

王安石在仁宗時便上萬言書,鼓吹改革,雖然一直未得到重視,但博了個名聲大噪。而內憂外患日益加重之際神宗也迫切地需要像王安石這樣的人來幫他下刀子。在神宗老師,同時也是王安石好友的韓維的舉薦下,王安石終於明珠出塵,官至宰相,力行新法。

雖然殿前的新法施行地如火如荼,然而我們的太皇太后卻認為,祖宗定下的法度,不可輕易改變,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她對神宗說了以下這段話:王安石確實是有才幹學問的,但他樹敵太多、怨恨他的人也多,皇上如若是愛惜他、想保全他,不如暫且將他放到外省去避一避。

若您熱愛生活,喜愛傳統文化,請關注【雅穀堂】,這裡將時刻為您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與此同時,新法遭到了以司馬光、文彥博為首的保守派大臣的強烈彈劾,加之太皇太后的反對、北宋各地天災不斷,神宗不再對王安石言聽計從,變法的決心也大為動搖。熙寧七年四月,在曹太后的影響下的神宗,將王安石罷相,出知江寧府。

變法為成大受打擊的神宗又想變著法子來證明自己的治國才能與信心,苦思冥想後決定要出兵燕薊,即刻被曹太后反對並阻止。曹太后給出的理由是:得到燕薊,僅僅是能夠受到一些朝賀罷了,萬一不行,卻是要釀成生靈塗炭的大禍。如果燕薊之地能輕易攻下,那麼太祖、太宗早就將其收復了,哪會需要等到今日。一盆冷水澆到頭上的神宗深以為然,放棄了出兵。

同時,這位太皇太后還是大才子蘇軾的救命恩人。元豐二年七月,蘇軾因《湖州謝上表》被禦史彈劾,引發烏台詩案而下獄,幾乎人人都覺得他是必死無疑了。曹太后聽說這件事後,對神宗說:“昔仁宗策賢良,歸喜曰:‘吾今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今殺之可乎?”

她的意思是,我想起當年仁宗皇帝在殿試中取中蘇軾、蘇轍兄弟後,回來時高興地對我說,我為我的子孫找到了兩位可治國平天下的宰相。而我現在卻聽說蘇軾因為作詩而被關進了監獄,該不會是受了仇人的誣陷吧?從詩句中搜尋他的過錯,即便是有錯也是小錯,我的病已經很重了,不能再因為冤枉好人濫加罪名錯殺無辜而傷了天地間的中正和平之氣,蘇軾一案,定要仔細審查才好。

正是因為曹太后以及宰相吳充、已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以及變法派大臣的力保和上書求情,元豐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蘇軾得以免罪,只被貶往黃州。同年冬天,他的恩公曹太后病死。那麼這個時候,仁宗曹皇后的姨侄女,也就是英宗的皇后高氏,閃亮登場了。

英宗的高皇后,小名滔滔,出身名門,曾祖為宋初名將高瓊,祖父亦是名將,高繼勳。因為曹皇后沒有子女,便將滔滔從小養在宮中,被稱為“皇后女”。高氏從小在宮中長大,在曹皇后的悉心教導下,儀態大方且見識不凡。高皇后入主東宮後,從未破例特殊照顧過自己的族人,為了不破壞祖宗禮法,甚至不允許自己的母親在元宵節入宮賞花燈。在錢財方面更是謹慎,從不私受任何禮物,不能退還的她便繳入國庫充公,分文不取。

英宗駕崩後,神宗想替高太后的娘家興建房屋,也被高太后拒絕,最後她拗不過神宗,卻也只要了郊區的一塊地,用自己的積蓄為娘家蓋了房子,並未動用國庫。在飽受非議的王安石變法事件上,高太后歲不同意變法,卻也在尊重兒子想法的前提下並未多加干涉。

元豐七年秋天,神宗病發,次年正月開始便臥床不起,無法上朝也無法處理朝政。隨著神宗病情的惡化,宰相王珪上書神宗,懇請他早立太子,而他推薦的人選是延安郡王趙煦為皇太子。此時的神宗已口不能言,卻也同意。王珪又提議,在神宗康復前讓皇太后高氏暫處政事,神宗也點頭同意了。

於是,在宰相王珪、宦官張茂則帶領的群臣們的再三懇請與勸說下,高太后終於同意,並開始了她的垂簾聽政的政治生涯。

而另一方面,神宗雖然已應允立皇子趙煦為太子,但一直未下詔。這個延安郡王趙煦在神宗的兒子堆中排行老六,他的生母是德妃,因為向皇后沒有兒子,而他前面的五個哥哥都早早夭折了,所以這個非嫡非長,且年僅十歲的趙煦才輪得到被立為太子。

自古以來,皇帝病重,太子尚幼,塵埃未落定前總免不了一番風雲詭譎。這次也不例外。神宗有兩個同母弟弟,雍王趙顥三十六歲,曹王趙頵三十歲,都是高太后的親生兒子。那麼根據前朝太宗“兄終弟及”的先例,論地位出身,論年齡經驗,二人都比十歲的黃口小兒更有做皇帝的資格。於是乎,暗地裡的齷齪手段變多了起來。

大臣蔡確與宰相王珪不和已久,王珪打算擁立趙煦為皇太子,那麼他就開始與邢恕密謀擁立雍王與曹王中的其中一人為皇帝。那麼這個時候,高太后的立場就變得至關重要。為了能取得太后的支持,邢恕費盡心思,以賞花之名將高太后的之子高公繪和高公紀騙至府中,商議擁立雍王或曹王一事。

高公繪和高公紀都不是頭腦發熱之人,一聽他們二人這做的是謀朝篡位之事,大驚失色,立馬離開邢府,並稟告高太后。高太后得知這些不正常情況後,即刻下令關閉宮門,嚴令禁止趙顥和趙頵出入神宗寢宮,並在群臣覲見時當眾誇讚趙煦聰明伶俐、乖巧孝順。在大臣們對趙煦的一片讚揚聲中,高太后領了趙煦出來,並宣讀神宗詔書,趙煦的太子之位才算是坐穩當了。

沒幾天,神宗仙逝,趙煦即位為哲宗,改年號為元祐,尊高氏為太皇太后,因哲宗年幼,宋廷一切軍國大事按照真宗皇后劉娥聽政時的先例,皆交由高太皇太后處理。此時高太后已54歲,接下來的九年,都由她一人執掌朝政大權。

之前也說了,高太后其實一直都反對王安石變法,她執掌大權後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召回了司馬光;而司馬光回朝後,更是立即扯出“以母改子”的大旗,全面廢除新法。高太后對司馬光的信任可謂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在司馬光去世後,仍堅持將他反對變法的措施執行到底,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大大激化了反對派和變法派之間的黨爭。

手握絕對權力的高太后在晚年時,也反被權力所迷惑,事事獨斷獨行,不肯放權,導致與哲宗的祖孫關係變得頗為緊張。每每感覺到哲宗有恢復神宗政治的意願時,高太后便更加不肯將權力輕易交回。

直到哲宗十七歲大婚時,高太后仍沒有絲毫要還政的意思,哪怕是在她病重時,也要親自過問國事。元祐八年,貪戀權力的高太后終於撒手人寰,十九歲的哲宗才得以親政。或許是被高太后壓制得太久,哲宗親政後即刻重新啟用新黨,拜被高太后逐出朝廷的章惇為相,並改年號為“紹聖”,意為繼承神宗未竟之變法,毫不留情地打擊舊黨。

要說神宗是個爭議很大的皇帝,其實最初是因為宋室山河半壁後高宗出於政治需要,將《神宗實錄》篡改並否定王安石。而對於神宗的母親高太后更是,我們眼見著高太后晚年做了這些稀裡糊塗的錯事,他還要說高太后“保佑哲宗,有安社稷大功”,並且令國史院的官吏重新修撰關於高太后的部分,將這位元“宣仁聖烈皇后”的美名聖德昭告天下。這就是為什麼宋史對高太后有著“女中堯舜”的評價了。

我想高太后晚年做過的比較正確的事情中,在哲宗十七歲那年為他挑選了孟皇后應屬一件。這位孟皇后應算得上是整個兩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子了,她一生經歷了兩廢兩立,並為南宋的重建立下汗馬功勞。

孟氏也是出身名門,但因為是高太后選中的皇后,所以哲宗並不喜歡她,而是十分寵倖劉婕妤。孟皇后婚後產下一女,卻因女兒病重夭折時失去理智,讓道士入宮為公主祈福。不巧這件事情被劉婕妤得知,便在哲宗面前污蔑孟皇后說她想要利用符咒來詛咒皇帝,並將孟皇后身邊的宮女屈打成招,買通審訊官偽造供詞。

最終,哲宗在盛怒之下,以“旁惑邪言,陰挾媚道”為由,廢黜了孟皇后。孟氏遷居瑤華宮,成了一名女道士,法號“沖真”。

其實孟皇后被廢並不只是後宮爭寵的犧牲品,而是當時複雜的新舊黨爭引發的。哲宗十歲登基,高太皇太后便執掌大權,支持舊黨,排斥新黨,哲宗本就對此事甚為不滿。高太后去世後哲宗親政,啟用新黨,打擊舊黨。而劉婕妤背後的朝臣,正好大部分都是新黨,支持孟皇后的,多為舊黨。那麼孟皇后被廢,也是遲早的事。

但就算有部分新黨的支援,一心想成為後宮之主的劉婕妤最終也只落得個劉賢妃,並在哲宗病死、徽宗趙佶即位後,因多次干政被廢黜太后之位。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劉氏一氣之下自縊身亡,年僅三十五歲。

徽宗趙佶在向太后的支持下即位,而向太后與高太后一樣,反對變法,故而舊党又重新得勢。理所當然的,孟皇后被復位,加號“元祐皇后”。誰知好景不長,次年向太后死後,徽宗又如哲宗一般重新任用新黨,貶斥舊党,孟皇后二度遭到牽連被廢,仍是回去做了她的“希微元通知和妙靜仙師”。

孟氏在青燈下度過了二十年,二十年後的宣和七年,金人犯宋,徽宗自知無力回天,為了使自己不成為破國之君,他匆匆將皇位傳給了太子趙桓。靖康元年,金人攻下開封,將徽宗、欽宗、及後宮嬪妃盡數擄走,史稱“靖康之變”。而孟皇后因為是廢後而倖免於難。

出於統治的需要,金人擁立破國宰相張邦昌為“楚帝”,而張邦昌很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為了不失去對金人的利用價值而小命不保,也為了安撫民心,張邦昌將孟氏迎入宮中,尊她為“宋太后”,恢復元祐皇后的尊號。五十五歲的孟太后至此開始了垂簾聽政,可謂是從人生的低谷一步就登上了權力巔峰。

元祐太后垂簾聽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皇太后的身份冊立趙構為皇帝,昭告天下。趙構在南京即位,孟太后改稱隆裕太后,撤簾還政,並隨高宗南渡。

高宗南渡後,建炎三年,護衛統制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高宗被迫退位,苗劉二人為了控制政權讓年僅三歲的太子來即位。出於籠絡人心安撫朝野的目的,苗劉二人要求孟太后再度垂簾聽政。

雖說孟太后的大半輩子都是與青燈為伴,但她機智過人,一面曲意安撫苗傅等人,一面暗中召集韓世忠等勤王。不久,韓世忠、張浚等發兵平定苗劉叛亂,高宗復位,孟太后又還政于高宗。可以說在這次足以覆滅宋室的內亂中,是孟太后力挽狂瀾,保住了趙家支離破碎的江山。

當年開封城破,靖康之變,北宋皇室幾乎盡數被俘,孟氏與高宗是極少數的倖免者。孟氏隨和恭謹,高宗對孟太后也是極為敬重,待她如親生母親般孝順,若得到了時令鮮果一定要先奉給孟太后嘗。

紹興元年,五十九歲的孟太后去世,高宗極為悲痛,以至於好幾天都不能臨朝,並給予了孟太后極高的諡號,最初是“昭慈獻烈”,在紹興三年時再諡為“昭慈聖獻”,都足以看出孟太后在高宗心目中的地位。

而高宗的皇后吳氏也有很傳奇的一生。她經歷了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個朝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在後位上時間最長的皇后之一,長達五十五年之久。

吳氏十四歲時入宮侍奉趙構,在趙構禪位、金兵攻破京師後,吳氏常常一身戎裝跟隨高宗左右,做高宗的保鏢,我們也稱她為“帶刀皇后”。是不是有一種楚喬的既視感?

宋室南渡後,金人又發兵南征,高宗乘船入海,回到越州後進封吳氏為才人。此後,吳氏勤習經史,博覽群書,很快就被晉為貴妃。高宗的生母韋太后從金國歸朝後,吳才人對她孝順有加,韋太后對吳氏的賢慧、恭謹非常認可。於是在紹興十三年,高宗冊立二十八歲的吳氏為皇后。

高宗唯一的兒子因“明受之變”病死,後宮就再無生育了。張賢妃收養了宗室趙伯琮為養子,吳氏還是才人時收了宗室趙璩為養子。待到張賢妃病逝,趙伯琮由吳皇后一起收養。趙伯琮恭謹勤勉、聰慧好學,吳皇后極力向高宗保薦他為太子。在吳皇后的影響下,高宗立趙伯琮為皇太子,改名趙昚。高宗禪位於孝宗趙昚後,孝宗尊吳皇后為壽聖太上皇後。

淳熙十四年,高宗駕崩,走完了與吳皇后的五十九年的婚姻生活。他們應該是我國古代最長久的皇帝夫妻了。

孝宗在位時間也不長,高宗過世後五年,孝宗也死了,光宗即位,尊吳太后為太皇太后。而這個時候,光宗也正在病中,無法替父親主持喪禮,那麼宰相就請吳太后來主持大局,最開始的時候吳太后是拒絕的。這時宰執大臣就效法唐肅宗的先例,令群臣於太極殿發喪,吳太後代皇帝行禮祭祀。之後,吳太后又聽從樞密使趙汝愚的請求,垂簾聽政,並替光宗宣手諭,立皇子趙擴為皇帝。次日,吳太后冊封韓氏為皇后後,即刻撤簾。

吳太后身邊有一名長得漂亮且又能說會唱的宮女,叫做楊氏,通曉經史文墨,深得吳氏的喜愛。甯宗即位後去到吳太后處問安,見到楊氏,即被她的風姿所傾倒。楊氏自十一歲入宮一來一直跟在吳氏身邊,吳氏又見甯宗如此喜愛楊氏,常常找藉口來問安,就也有心成全他們。西元1195年,吳太后便把當時已經三十三歲的楊氏賜給了比她小六歲的甯宗。

慶元三年冬,八十三歲的吳太后病逝。而甯宗的韓皇后,也因病去世,宮中一時無主。此時的楊氏已一路晉封為了貴妃,與她同樣得寵的還有一位曹美人。而外戚韓侂胄認為楊氏雖“涉書史,知古今”,卻也“性警敏、任權術”,而曹美人卻柔順溫和,極力勸說甯宗立曹美人為皇后。

雖然韓侂胄分析得極為準確也極有道理,但甯宗就是不聽,嘉泰三年,甯宗寫下立楊氏為後的手詔,冊封楊氏為皇后。

楊皇后對韓侂胄心存芥蒂,耿耿於懷,一直相處之而後快。她多次與哥哥 楊次山密謀,想設計殺掉韓侂胄。無奈這個韓外戚還是個權臣,權傾朝野,剛走馬上任的楊皇后兄妹勢單力薄,一時間也沒什麼機會下手。不過他們牢牢記住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韓侂胄不是個權臣嘛,那我們就培養自己的臂膀,在朝堂上與你來抗衡。

在楊皇后的授意、楊次山的拉攏下,他們的反韓陣營越來越強大。而韓侂胄也真是命數將盡,他發動的開禧北伐一敗塗地,朝野上下譁然。楊皇后認為時機已到,與反韓派為首的史彌遠偽造了甯宗想要誅殺韓侂胄的秘旨。他們派兵埋伏在韓侂胄上朝的必經之地,將他槌殺。

而理宗的即位,更是與楊皇后的支持有莫大的關係。理宗即皇帝位時已二十一歲,照理是不再需要太后輔政的,但為了報答楊皇后的擁立之恩,理宗不僅尊楊氏為皇太后,更懇請年已六十二歲的她垂簾聽政。不過七個月後,楊太后就主動撤簾,不再插手政事,期間理宗再三懇請她繼續垂簾,她都不答應。其實楊氏是與劉娥的經歷類似,都是出身平民,一朝掌權母儀天下。而且由於出身平民,楊氏能夠體恤民間疾苦,在她當皇后的那段時間裡,當她知道我們浙江的百姓都為一種叫做“生子錢”的重賦所累,便請求甯宗“盡免兩浙生子錢”。真是要替當時的兩浙人民感謝聖恩。此外,或許是受吳太后的影響,到後來楊家的外戚雖然權勢滔天,卻也沒有出現那種仗勢欺人傷天害理的人物。

不過她與劉娥劉太后的最大不同就是,她的心思縝密,手段狠辣,在兩宋的女主中都極為罕見。紹定五年冬,這位工于心計的楊太后在慈明殿去世。

同樣都是亂世中的女主,與孟太后、吳太后和楊太后相比,理宗的謝皇后就沒有那麼好命了。要說榮華富貴,謝皇后也沒怎麼享,倒是亡國之痛,恐怕之前的女主們無人能及。

謝皇后名叫謝道清,是宰相謝深甫的孫女,十七歲入宮為通義郡夫人,兩年後被冊封為皇后。謝道清生性豁達,顧全大局,由她在位的五十年間的後宮一直沒有什麼大的波瀾。開慶元年,忽必烈攻打鄂州,理宗準備遷都南逃時謝皇后第一次參與了朝政,並且以“恐動搖民心”來勸諫理宗反對南遷。

謝皇后說服理宗和眾大臣後,從自己開始率先盡力節省開支,將節省下來的錢物都投入到軍需中。景定五年,理宗駕崩,十六歲的度宗,也就是傳說中耽于酒色的趙禥即位,尊謝道清為皇太后,由權相賈似道專政。

眼瞧著度宗荒淫無度,朝廷奸臣當道,南宋奄奄一息,江山即將傾覆,謝道清卻無能為力。

忽必烈發動了第三次侵宋戰爭後,度宗病死於鹹淳十七年夏,五歲的恭帝趙顯即位,尊謝太后為太皇太后。此時,謝太后終於得到了垂簾聽政的機會。同年十二月,幾十萬宋軍在漢口、鄂州與元軍交戰時被消滅,漢陽、鄂州兩地守軍棄城投降。宋軍一敗塗地,長江沿岸各城更是紛紛投降,朝野上下一片恐慌。

而後謝道清命賈似道督軍十三萬、戰艦兩千五百艘出師西上迎敵,卻在蕪湖被元軍大破而歸宋軍主力幾乎全部喪失。於是謝道清將賈似道罷官放逐漳州。這時宰相陳宜中等大臣又建議遷都,耗完了兵力的謝太后此時只能聽從遷都的建議。誰料第二天陳宜中卻遲遲不到,謝太后一怒之下下令不再遷都。

國之將傾,南宋的文臣武官盡數出逃,謝太后幾番親書急詔調集各路軍馬抗敵救國,卻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她在悲憤下命人在朝堂上張掛榜文說:“我國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與嗣君遭家多難,爾等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時艱,內則畔官離次,外則委印棄城,避難偷生,尚何人為?亦何以見先帝於地下乎?天命未改,國法尚存。凡在官守者,尚書省即與轉一次;負國逃者,禦史覺察以聞。”

在眾叛親離、孤立無援的萬般無奈下,謝太后派出大臣陸秀夫前去請和,卻被元軍統帥伯顏一口回絕,兵臨城下。接著,謝太后提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再次去與伯顏談判。這次,不但談判未成,文天祥也遭元軍扣留。謝太后意識到已無力回天,為了讓趙氏血脈不被趕盡殺絕,她即刻安排陸秀夫等人攜幼主出逃南方。

德祐二年二月,元軍破臨安城,謝太后與恭帝成為了俘虜。同年三月,恭帝被押往大都;八月,在病中的謝太后也被押往大都,並被忽必烈降為壽春郡夫人。七年之後,謝道清病死在大都。

我們對謝太后的評價都很高,不但是因為她在垂簾聽政期間將賈似道剷除,使當時腐朽不堪的吏治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更是因為在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時刻,她重用了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安排幼主出逃,從最大程度上使南宋尚有一線生機可尋。雖然後來氣數已盡的南宋仍遭破國,但陸秀夫、文天祥等人都為了保全大宋江山都奮戰至最後一刻。就此而論,謝太后雖最後未能保住大宋的疆土,卻也是為宋王朝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功。

若您熱愛生活,喜愛傳統文化,請關注【雅穀堂】,這裡將時刻為您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來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