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八文十錯”,十一年如一日|李紅良涉嫌造假續

編者按:

武漢大學在“長江學者”李紅良造假嫌疑被公開披露後, 再度組成調查組, 並很快地於1月29日發佈結論, 認為“李紅良團隊不存在學術造假”。 其中調查結論的第二點認為李紅良有兩篇文章出現了個別圖的問題, 一篇已發更正, 而另一篇屬於“編輯和校對問題”。

可有細心網友發現, 已有八篇李紅良的論文出現同樣問題:用同樣的圖, 號稱是不一樣的實驗。 而且時間跨度從2007年至2018年, 在李紅良做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論文中反復出現, 似乎也不能都用編校問題或手下學生疏漏作為藉口。 該網友提出:“給李教授贈言:‘你八文十錯,

請認真作假’”。

武漢大學在最近這次調查中聲稱“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再次重申堅持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 如今, 李紅良8篇論文出現同樣問題被網友揭發, 大家都拭目以待, 希望知道:對於武漢大學來說, 什麼是“零容忍”。

撰文 | 葉無言

責編 | 李曉明

知識份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 ●

網友再揭“八文十錯”

1月29日, 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發佈《關於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不端的調查意見》。

然而, 在此前, 已有網友陸續指出李紅良多篇文章存在圖片問題。 其中一份材料集中整理了從2007年至2018年的11年間, 以李紅良為第一或者通訊作者發表的八篇文章中存在十處錯誤。

►網友整理的“八文十錯”圖。

經本刊逐一核實, 上述材料所指並非虛構, 相關圖片均存在於所對應的論文或者論文補充資訊中。 本文僅就其中五篇被期刊“更正”或“撤稿”,

以及李紅良課題組“主動自查”發現錯誤並試圖更正的問題, 按照時間整理如下。

頻繁的“更正”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 李紅良課題組論文已經被雜誌發更正3次, 另外課題組試圖更正1次。

首先是此次被舉報的論文之一(《靶向CFLAR改善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2017年2月20日線上發表, 簡稱C文)前後被《自然醫學》一年內發了兩次《更正聲明》。

其中的第一次與武漢大學“千人計畫”專家霍文哲的舉報有關。

2017年4月3日, 霍文哲向《自然·醫學》的編輯寫信反映C論文的線上發表的補充資訊中Western blots存在問題, 並進一步列出了其中資料品質低劣和錯誤之處, 表示“當我們重新查看文章中大量的Western blots資料時, 我們為blots中的品質低劣和錯誤感到十分擔憂”。

霍文哲還舉出了C論文中一圖重複使用(Western blots for Fig. 4c和Western blots for Fig. 7c), 在Western blots for Fig. 7c中將NASH誤寫成了NAFLD, 蛋白大小錯位, Marker不明顯, 不一致等問題。

2017年4月24日, 霍向《自然·醫學》責任編輯Levinson Randy詢問作者是否有回應。 次日Randy回信稱, 作者(李紅良)“已經做出回應而且我們滿意他的解釋”。 霍進一步回信詢問是否可以看到作者的回應, Randy沒有再回信。

不過, 霍與雜誌的溝通也並非毫無成效。 隨後, 《自然·醫學》還是發出了一份《更正》, 將Western blots for Fig. 4c中的關於p-MKK7的圖做了替換。 對照舉報人提到的一些問題, 可以發現, 在隨後的更正中, 只是修改了一些雜誌認為較為明顯的錯誤。

►《自然·醫學》針對C文發出的第一次更正。

沒過多久, 2017年7月26日, 《自然·醫學》刊出了第二次《更正聲明》, 這一次則是與李紅良課題組2016年5月6日的50只食蟹猴周圍四肢靜脈注射實驗有關。

在原始的2017年2月20日出版的文章中,李紅良沒有將這一實驗放到實驗方法中進行描述。而第二次《更正聲明》稱,“在最初發表的論文版本中,作者不小心將猴子實驗7周之後的第二次AAV8-CFLAR(S1)注射的資訊在線上方法部分遺漏了……”

►《自然·醫學》針對C文發出的第二次更正。

霍文哲對此感到不可思議,“如此重要的有4人簽名的50只猴的實驗竟然給忘了,2篇文章裡都忘記了!”

他還進一步指出,這個更正聲明只針對C文,同期研究的另一篇文章(《多泡體調控蛋白Tmbim1通過靶向Tlr4的溶酶體降解改善小鼠和猴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2017年5月8日線上發表,簡稱T文)由於也做了一樣的5月6日的50只食蟹猴的周圍四肢靜脈注射實驗,也應該更正才對。

嘗試“自我更正”

在2017年7月26日《自然·醫學》刊出對C文的第二次《更正聲明》後,8月,李紅良課題組試圖更正另外一篇已發表了7年的文章。

“更正聲明”也出錯

就在李紅良給PNAS編輯寫信之後一天,也就是2017年8月30日,他的另外一篇文章被另一本雜誌發了更正聲明。

這是一篇於2012年發表在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雜誌上的文章,題目是Disruption of mindin exacerbates cardiac hypertrophy and fibrosis。而且,經《知識份子》查證原論文,確實如前述材料指出的,這份《更正聲明》居然也寫錯了,原論文中沒有Fig. 3D。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雜誌對李紅良發表在2012年的一篇文章發出更正聲明。

以上是發生在2017年的和李紅良課題組有關的4次“更正”——被雜誌發更正3次,試圖自我更正1次。

在此之前,如前述材料指出的,2015年8月,李紅良課題組還有一次“更正”。經《知識份子》查證,這是一篇於2014年10月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文章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9 is critical for neointima formation following vascular injury。

►李紅良2014年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文章於2015年8月1日被更正。

以上只是李紅良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論文被發更正或主動請求發更正的紀錄。

“撤稿”

再往前追溯,2009年李紅良還經歷過一次撤稿事件。

2009年7月,美國臨床研究學會主辦的《臨床研究雜誌》(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聲明撤銷2008年3月發表在該刊的李紅良為第一作者的文章(Curcumin prevents and reverses murine cardiac hypertrophy)。

撤稿理由是:“在準備論文文稿時,WGA免疫螢光染色的同一標本的不同視野被用來代表兩個不同的治療組(有兩處,圖2和圖7);而且由於沒有保存好實驗記錄,早期實驗的一些原始資料也丟失了。所有作者都同意撤回該文;作者們為此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

►《臨床研究雜誌》2009年7月聲明撤銷2008年3月發表在該刊的李紅良為第一作者的文章。

經查證,李紅良於2008年3月發表這篇被隨後遭撤稿的論文時,單位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Division of Cardiology, Heart and Stroke/Richard Lewar Centre of Excellence, 當時他的導師Peter Liu是心臟和中風中心的主任。2008年11月,他即回到武漢,擔任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兼人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

關乎科學的公信力

文章發表後被發更正顯然不是無關緊要的問題。Cell雜誌前主編Emilie Marcus在2014年的一篇社論中有直擊要害的評價。

她說,“隨著對實驗如何操作和取樣的闡釋變得越來越清楚,編輯、作者和審稿人也能在文章發表前更好地辨別出錯誤並修正錯誤,從而減少刊發後的更正啟事和文章撤回等。”

對於《更正啟事》,Emilie Marcus評論道,“一份被更正啟事充斥的科學文獻是無法建立公信力的,更糟糕的是如果這些本來可以被避免的錯誤遍佈全文,它們將葬送整個研究的可信度,而文章也不得不被撤回。”

製版編輯:飲水食糧|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份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在原始的2017年2月20日出版的文章中,李紅良沒有將這一實驗放到實驗方法中進行描述。而第二次《更正聲明》稱,“在最初發表的論文版本中,作者不小心將猴子實驗7周之後的第二次AAV8-CFLAR(S1)注射的資訊在線上方法部分遺漏了……”

►《自然·醫學》針對C文發出的第二次更正。

霍文哲對此感到不可思議,“如此重要的有4人簽名的50只猴的實驗竟然給忘了,2篇文章裡都忘記了!”

他還進一步指出,這個更正聲明只針對C文,同期研究的另一篇文章(《多泡體調控蛋白Tmbim1通過靶向Tlr4的溶酶體降解改善小鼠和猴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2017年5月8日線上發表,簡稱T文)由於也做了一樣的5月6日的50只食蟹猴的周圍四肢靜脈注射實驗,也應該更正才對。

嘗試“自我更正”

在2017年7月26日《自然·醫學》刊出對C文的第二次《更正聲明》後,8月,李紅良課題組試圖更正另外一篇已發表了7年的文章。

“更正聲明”也出錯

就在李紅良給PNAS編輯寫信之後一天,也就是2017年8月30日,他的另外一篇文章被另一本雜誌發了更正聲明。

這是一篇於2012年發表在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雜誌上的文章,題目是Disruption of mindin exacerbates cardiac hypertrophy and fibrosis。而且,經《知識份子》查證原論文,確實如前述材料指出的,這份《更正聲明》居然也寫錯了,原論文中沒有Fig. 3D。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雜誌對李紅良發表在2012年的一篇文章發出更正聲明。

以上是發生在2017年的和李紅良課題組有關的4次“更正”——被雜誌發更正3次,試圖自我更正1次。

在此之前,如前述材料指出的,2015年8月,李紅良課題組還有一次“更正”。經《知識份子》查證,這是一篇於2014年10月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文章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9 is critical for neointima formation following vascular injury。

►李紅良2014年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文章於2015年8月1日被更正。

以上只是李紅良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論文被發更正或主動請求發更正的紀錄。

“撤稿”

再往前追溯,2009年李紅良還經歷過一次撤稿事件。

2009年7月,美國臨床研究學會主辦的《臨床研究雜誌》(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聲明撤銷2008年3月發表在該刊的李紅良為第一作者的文章(Curcumin prevents and reverses murine cardiac hypertrophy)。

撤稿理由是:“在準備論文文稿時,WGA免疫螢光染色的同一標本的不同視野被用來代表兩個不同的治療組(有兩處,圖2和圖7);而且由於沒有保存好實驗記錄,早期實驗的一些原始資料也丟失了。所有作者都同意撤回該文;作者們為此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

►《臨床研究雜誌》2009年7月聲明撤銷2008年3月發表在該刊的李紅良為第一作者的文章。

經查證,李紅良於2008年3月發表這篇被隨後遭撤稿的論文時,單位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Division of Cardiology, Heart and Stroke/Richard Lewar Centre of Excellence, 當時他的導師Peter Liu是心臟和中風中心的主任。2008年11月,他即回到武漢,擔任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兼人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

關乎科學的公信力

文章發表後被發更正顯然不是無關緊要的問題。Cell雜誌前主編Emilie Marcus在2014年的一篇社論中有直擊要害的評價。

她說,“隨著對實驗如何操作和取樣的闡釋變得越來越清楚,編輯、作者和審稿人也能在文章發表前更好地辨別出錯誤並修正錯誤,從而減少刊發後的更正啟事和文章撤回等。”

對於《更正啟事》,Emilie Marcus評論道,“一份被更正啟事充斥的科學文獻是無法建立公信力的,更糟糕的是如果這些本來可以被避免的錯誤遍佈全文,它們將葬送整個研究的可信度,而文章也不得不被撤回。”

製版編輯:飲水食糧|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份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