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雙簧》:振興小品相聲有趙本山郭德綱,誰來振興雙簧?

《雙簧》:振興小品相聲有趙本山郭德綱, 誰來振興雙簧?

雙簧是曲藝的一種。 一人表演動作, 一人藏在身後說或唱, 互相配合。 比喻雙方串通的活動,

由一方出面表演, 另一方背後操縱。

雙簧的創始人是清末自彈自唱藝人黃輔臣, 其生卒年代不詳, 對其由演硬書改演雙簧的傳說也不一樣。 一說為乾隆、嘉慶時硬書藝人晚年嗓音失聲, 改為二人表演, 一人彈唱, 一人模擬表演。 另一說黃為咸豐、同治時評書藝人, 善於模仿人物語言、鳥獸鳴叫, 連學帶表演, 後來改為一人說學, 一人表演。 二說雖都見諸文字, 但不知其來源所據。

雙簧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 也是大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

雙簧起先流行於北京。 形成於清代中葉。 原為曲藝藝人在"全堂八角鼓"中表演的一種形式, 初名"雙學一人"。 已知最早的雙簧藝人是黃輔臣, 清末"百本張"雙簧鈔本中曾提到:"我們學的故去的生意人黃輔臣。

"成于清嘉慶初年的車王府曲本《劉公案》之二十三部, 寫當時宣武門至西單一帶的演藝活動, 有"三檔就是《施公案》, 這人在京都大有名, 他本姓黃叫黃老, '輔臣'二字是眾人稱"的唱詞, 由此可知, 黃輔臣當於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在北京獻藝。

李斐叔在《梅邊雜憶》中說:黃"面目奇醜, 初亦說書之流, 以一人能學各種人物動態, 故名雙黃。 其後始分為兩人作一人也"。 據此有人認為黃輔臣為雙簧創始人, 即一人創始說;"雙黃創始于北京票友黃氏昆仲, 故稱雙黃。 其拿手處在前臉不在後臉, 在指手畫腳不在唱工好歹", 即兄弟二人創始說;還有一說, 認為黃輔臣並非票友, 乃一擅說《水滸》的評書藝人, 雙簧為他與其侄黃鶴飛共創,

亦即叔侄二人創始說。

藝人們常說:"前臉講究發脫賣相(表演), 後臉講究說、學、逗、唱、彈。 "使觀眾看來像是一個人自彈自唱自演一樣, 所以曾有"雙簧要學黃輔臣, 前後好像一個人"的說法。

初興時以學唱為主, 後臉操三弦自彈自唱硬書、蓮花落曲目選段或一些小曲,

前臉持鼓架子充作三弦, 配以相應的表情與動作。 雙簧靠學、歪學、故意露出破綻、失誤而逗笑。 由於它善於插科打諢, 民國初年後有不少相聲演員紛紛學演, 後臉多棄弦不用, 隨之增強了說的成分。 同時將黃字改成鼓舌如簧的簧, 漸漸竟使一些人誤認為雙簧是相聲的一種。

對於雙簧這種藝術的來源, 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清朝有個唱單弦的名角叫做黃輔臣。 慈禧太后專權的時候, 除了愛看戲, 她也愛聽曲藝說唱。 據說一次傳黃輔臣進宮演出, 當時黃已經七十多歲不能演唱了, 若進宮去唱不了, 要問罪, 不進宮是抗旨不遵, 要殺頭。 他便想了個辦法。 他兒子也能彈能唱, 於是就帶他兒子進宮, 表演時讓他兒子蹲在袍子下面唱,

他自己坐著彈弦子, 唱時只張嘴學他兒子的口形。 慈禧看了很高興, 說:"你老了老了, 嗓子倒好了, 真是返老還童呀!"黃輔臣一謝恩下跪, 慈禧發現他嗓音嘶啞, 同時也發現了他的兒子, 開始大怒, 後得知一唱一表時忽然高興, 免了二人的罪, 還賞賜了銀子說:"你們這是雙黃呀!反而更精彩呢!"雙黃本是兩個姓黃的意思。 後來為和京劇的二黃相區別, 將黃字加個竹字頭, 從此有了雙簧之名。

新中國成立之後,各種曲藝形式百花齊放,雙簧也煥發了勃勃生機,而近年來,相聲小品等曲藝復興,由於趙本山郭德綱等人的努力,越發深入人心,但也能看到,雙簧這種形式,表演的漸漸稀少,也沒有什麼出名的人才,真的沒落了。

新中國成立之後,各種曲藝形式百花齊放,雙簧也煥發了勃勃生機,而近年來,相聲小品等曲藝復興,由於趙本山郭德綱等人的努力,越發深入人心,但也能看到,雙簧這種形式,表演的漸漸稀少,也沒有什麼出名的人才,真的沒落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