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你們欣賞月食後,我想談談“愛在黎明破曉前”

作者:魯舒天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795篇原創首發文章

“我常與別人共度美好時刻, 例如外出旅行或者徹夜不眠待看日出。

我承認那些時候很特別, 但總會感覺有所缺憾。 因為我希望相伴者另有其人, 我知道這種感覺實際上對我更重要, 大多數人不會明白。 現在, 我很高興和你在一起, 在點燃了我生命意義的這個夜晚。 ”

於1995年公映的《愛在黎明破曉前》(Before Sunrise)當然是部老電影, 但這裡“老”的含意並非“過時”, 而是“經典”。 經典不會過時, 卻最易被埋沒。 因為大眾之於它的態度往往是不願花時間去看, 卻又都希望自己看過。 世俗對經典格式化的遙尊與疏離使得那部被喻為文藝青年必修課的《愛在黎明破曉前》直到今天仍舊是鮮活生動的, 這成其魅力, 亦成其遺憾。

鍾情陌生人

在一列開往維也納的夏意盎然的火車上, 美國青年傑西邂逅了法國姑娘賽琳娜。

一對異國夫婦爭吵的喧鬧為一見傾心的兩人製造了天然的結識機遇, 故事就在主人公的相談甚歡中鋪展開來。

賽琳娜:你有沒有聽過, 隨著一對夫婦慢慢變老, 他們會逐漸喪失彼此傾聽的能力?

傑西:沒有。

賽琳娜:理論上男人會喪失聽高音的能力, 而女人會喪失低音聽力, 這是一種相互抵制。

傑西:我同意, 這樣他們就能白頭偕老而不是相看兩厭了。

在筆者看來, 傑西與賽琳娜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吸引, 並非初遇之下的新鮮感與激情使然, 而在於素昧平生的兩人對生活懷有共同的信念。

王小波先生說過:“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 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

戲劇評論家童道明先生也說過:“有時候大家一看見‘悲劇’兩個字, 就覺得, 好消極呀!實際上, 活在審美裡面的人, 幸福沒有耗盡的一天”。

傑西與賽琳娜嚮往“此生此世”之外的詩意, 又時刻活在悲喜交織的審美之中, 這才是促成他們一見鍾情的緣由。 至於他們在火車上談論了什麼, 內容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們通過言語完成了對彼此人格的確認。 世界上最靠譜的是語言, 最不靠譜的也是語言;最靠譜的是人心, 最不靠譜的也是人心;最靠譜的是經驗, 最不靠譜的也是經驗;最靠譜的是情感, 最不靠譜的也是情感。 這些辯證的邏輯, 無一不是現世縱橫淩亂的愛情生態的組成部分, 人們每每在其間暈頭轉向, 便格外尋求標準與憑藉。

電影中主人公遭遇的形式, 按照世俗眼光來看無疑是最不靠譜的那類——時間、地點、人物皆是陌生的, 很可能無頭無尾、無因無果。 但他們卻在彼此身上看到了似曾相識, 看到了相見恨晚, 看到了今生前世。 比起按套路出牌式的推杯換盞, 偶然卻又坦然的相遇似乎更接近“命中註定”的內涵。

都說閃戀不靠譜, 難道相親就可靠嗎?都說網上聊天都是假的, 難道現實對話就能杜絕“人心隔肚皮”嗎?篤信形式往往作繭自縛, 參照“原則”與周遭際遇選擇“合適”物件, 同床異夢與勞燕分飛只是時間問題。 所幸, 《愛在黎明破曉前》的那一對都不是俗人, 他們在對世俗叛逆的把持中完成了精神融合, 也因此開啟了屬於自己的夢幻故事。

直面與逃避

當火車到達維也納時,傑西說服賽琳娜同自己一道下車同游,延長這段豔遇的時限。即便知道傑西翌日便會坐飛機離開,賽琳娜還是接受了前者的邀請。兩人一邊遊覽這座藝術之城,一邊從彼此過往談到哲學、社會、藝術、宗教、婚姻這類永恆題旨。經歷了唱片店裡的曖昧和摩天輪中的擁吻,傑西與賽琳娜的心也越走越近,本可互訴衷腸的兩人卻囿於次日分別的現實,對“確定關係”一事避而不談。

兩人第一次啟動關係進挪是在公車的後座,賽琳娜按照遊戲規則接受傑西對其情感隱私的問詢,可當女主以“你曾經戀愛過嗎”來向男主提問時,傑西卻企圖以敷衍的作答將其蓋過。賽琳娜嫌傑西不夠坦誠,一再追問,後者便為自己的閃避傾向作如此圓場:“愛是個太過於複雜的問題。的確,我告訴過一些人我愛她們,而且我是認真的。但愛是完全無私的付出嗎?愛是一件美好的事嗎?不完全是!所以關於愛,我無法描述。”

傑西此刻的糾結與吞吐實際上與他的心結未解相關,往近了說,他與西班牙留學女友的異國戀剛剛失敗;往遠了說,他的原生家庭遭遇過父母離異,且自幼便有被遺棄的孤獨感。在遊樂園的橋段中,傑西曾就婚姻與家庭和賽琳娜有過這樣一番對談:

賽琳娜:你認識什麼婚姻幸福的人嗎?

傑西:當然,我認識一些,可我認為他們在互相欺騙。

賽琳娜:人們能在謊言中生活一輩子。拿我的祖母來說,我以為她有份簡單的愛情生活,但她告訴我她終其一生愛的是另一個人。她就這樣屈從於命運,這太可悲了,但我也很高興她有那種情感,我從未想過她會有。

傑西:其實我覺得這樣挺好,一旦她瞭解了她的意中人,她最終會對他感到失望。

賽琳娜:你怎麼知道?

傑西:我當然知道,人們將浪漫想像得高於一切,然而那沒有任何事實依據。

傑西對於真愛、對於幸福、對於恒久綿長的浪漫與激情,無疑是充滿深刻懷疑的。但懷疑歸懷疑,他拋出的否定論實在過於絕對。防備與退縮是傑西的保護色,這是人生經歷帶給他的,本無可厚非。然而,“真愛這東西,你信,未必有;但你不信,則肯定無”。過於放大個人經驗,以己推人或者以人推人,往往會自縛手腳,使來之不易的情緣失之交臂。

看手相的吉卜賽神婆的出現第一次點明了賽琳娜與傑西的心境,那份面對賽琳娜的箴言並非預言,而是佐證。神婆告訴女主:“你需要擺脫自己拙劣的生活,只有找到內心深處的寧靜,才能找到和別人的真正關聯。”及至男主,神婆卻以簡短的“他正在學習”結束發言。傑西對神婆的佈道不以為然,賽琳娜卻認為傑西陷入了某種偏執。

傑西:我們剛才是不是有了第一次爭執?

賽琳娜:就算是吧,不過大家為什麼覺得衝突很糟糕呢?爭執能帶來很多好的改變。

傑西:我常想如果自己能面對現實,面對生活中可以預見的艱難之處,也許就不會那麼鬱悶,遇到好事時會為之高興。

當面對一段情感關係時,傑西說:“愛是兩個無法獨處者的庇蔭”;而賽琳娜的思考卻是:“我們總是面對相同的困境,卻不知道是和誰或什麼抗爭”。

記一次夜奔

電影中的主人公需要對抗的,其實正是世俗規則強加於生活的烙印。黎明破曉之前,命運留給兩人解禁心防的時間越來越少。賽琳娜告訴傑西,愛人與被愛對她來說意味著很多,玩世不恭並不能緩解焦慮,越是重要的東西越應當直面。傑西卻解釋道,自己並不是畏懼責任或者不願付出,但他如果投入感情,那可就是毫無保留地投入,所以不得不放緩節奏。

面對傑西舉棋不定的姿態,賽琳娜講到了一個身邊的例子:“我曾為一個老人工作,有次他告訴我,他把一生的心思都放在了事業上。52歲時突然發現他從未為自己把握過任何事,此生堪稱毫無作為。我相信如果神真的存在,不會存在於任何人身上,不會是你或我,而是存在於兩兩相對的關係中。如果世上有什麼奇跡,一定是盡力理解某個人並與之同甘共苦。我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多少人真的在乎。然而,答案一定來源於不放棄嘗試。”

在賽琳娜耐心與真誠的開導下,傑西也漸漸敞開心事。在餐廳的席間,兩人以類比給好友打電話的方式互相講述這次維也納之行的感受,並迂回地道出愛上對方的真相。整個過程充滿可遇不可求的儀式感,那句傳為佳話的“我喜歡我望向別處時,他落在我身上的目光”也正來自此節。

在公園的草地上,原本已在“成年人理性決定”的背後達成意見的兩人終於無法壓抑內心衝動,繼而通過對人生寓言的抽象辯證從精神上完成了對於世俗愛情的出逃。一直處於猶豫狀態的傑西告訴賽琳娜,他擔憂生活會沖淡愛情的喜悅,更擔憂她會厭棄在一起之後的自己,所以一直在掩飾。但自己突然發現,和賽琳娜在一起之後,自己的人生體驗簡直煥然一新。傑西因此告白:“如果現在給我一個選擇,永遠不見你還是娶你,我會選擇娶你。也許這有點浪漫過頭,但好多人結婚的理由比這還少。”

電影的結尾,傑西與賽琳娜在月臺告別,並約定6個月後的同一天在此相見。雖然他們連電話都沒有留,但存在於他們之間的情愫卻似乎比世界上大部分的愛情都更加牢固可靠。至於傑西此前的擔憂,賽琳娜用一番肺腑之言給他吃了定心丸:“你說過在最初的幾年之後,一對夫妻怎樣開始互相厭惡,由於彼此太瞭解,或是厭倦了對方的惡習。我覺得我恰恰相反,我徹底瞭解一個人的時候就會真正愛上他。”

《愛在黎明破曉前》算不上小眾電影,但我們的確應當重新定義一下何為“看過”。如果大多數人只是走馬觀花式地“已閱”,而不是明白電影真正用意,或是根本不打算投入電影的實踐,那麼它流傳再廣也是枉然。

有些人選擇嫁給愛情,有些人選擇委身現實,所有的結局其實都存在可追溯的源頭。世俗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路數:一次次背離教誨,卻又總在事後感慨造化弄人。其實弄人的不是造化,而是當事者充滿局限性的選擇。世間所有枯萎凋謝的情事,都來自於故入歧途者充滿僥倖心理的自我欺騙。非此即彼的選項背後,凸顯的道理看似偶然,實為命運——即選擇了這樣的生活,就不能選擇那樣的生活。電影中的傑西與賽琳娜之所以最終選擇相信對方,正在于他們頓悟了至關重要的一件事:生活是自己的,而不是過給別人看的。那些秉持著世俗論調來刻意佈道的人,他們絕不會對你的人生負責。與其在誤導中虛度一生,不如忠於內心、活出自我。

作者:中原男子,92年生,金牛座。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閱讀原文” 即可入學 “秦朔書院”

收聽“中美商業文明通史”

直面與逃避

當火車到達維也納時,傑西說服賽琳娜同自己一道下車同游,延長這段豔遇的時限。即便知道傑西翌日便會坐飛機離開,賽琳娜還是接受了前者的邀請。兩人一邊遊覽這座藝術之城,一邊從彼此過往談到哲學、社會、藝術、宗教、婚姻這類永恆題旨。經歷了唱片店裡的曖昧和摩天輪中的擁吻,傑西與賽琳娜的心也越走越近,本可互訴衷腸的兩人卻囿於次日分別的現實,對“確定關係”一事避而不談。

兩人第一次啟動關係進挪是在公車的後座,賽琳娜按照遊戲規則接受傑西對其情感隱私的問詢,可當女主以“你曾經戀愛過嗎”來向男主提問時,傑西卻企圖以敷衍的作答將其蓋過。賽琳娜嫌傑西不夠坦誠,一再追問,後者便為自己的閃避傾向作如此圓場:“愛是個太過於複雜的問題。的確,我告訴過一些人我愛她們,而且我是認真的。但愛是完全無私的付出嗎?愛是一件美好的事嗎?不完全是!所以關於愛,我無法描述。”

傑西此刻的糾結與吞吐實際上與他的心結未解相關,往近了說,他與西班牙留學女友的異國戀剛剛失敗;往遠了說,他的原生家庭遭遇過父母離異,且自幼便有被遺棄的孤獨感。在遊樂園的橋段中,傑西曾就婚姻與家庭和賽琳娜有過這樣一番對談:

賽琳娜:你認識什麼婚姻幸福的人嗎?

傑西:當然,我認識一些,可我認為他們在互相欺騙。

賽琳娜:人們能在謊言中生活一輩子。拿我的祖母來說,我以為她有份簡單的愛情生活,但她告訴我她終其一生愛的是另一個人。她就這樣屈從於命運,這太可悲了,但我也很高興她有那種情感,我從未想過她會有。

傑西:其實我覺得這樣挺好,一旦她瞭解了她的意中人,她最終會對他感到失望。

賽琳娜:你怎麼知道?

傑西:我當然知道,人們將浪漫想像得高於一切,然而那沒有任何事實依據。

傑西對於真愛、對於幸福、對於恒久綿長的浪漫與激情,無疑是充滿深刻懷疑的。但懷疑歸懷疑,他拋出的否定論實在過於絕對。防備與退縮是傑西的保護色,這是人生經歷帶給他的,本無可厚非。然而,“真愛這東西,你信,未必有;但你不信,則肯定無”。過於放大個人經驗,以己推人或者以人推人,往往會自縛手腳,使來之不易的情緣失之交臂。

看手相的吉卜賽神婆的出現第一次點明了賽琳娜與傑西的心境,那份面對賽琳娜的箴言並非預言,而是佐證。神婆告訴女主:“你需要擺脫自己拙劣的生活,只有找到內心深處的寧靜,才能找到和別人的真正關聯。”及至男主,神婆卻以簡短的“他正在學習”結束發言。傑西對神婆的佈道不以為然,賽琳娜卻認為傑西陷入了某種偏執。

傑西:我們剛才是不是有了第一次爭執?

賽琳娜:就算是吧,不過大家為什麼覺得衝突很糟糕呢?爭執能帶來很多好的改變。

傑西:我常想如果自己能面對現實,面對生活中可以預見的艱難之處,也許就不會那麼鬱悶,遇到好事時會為之高興。

當面對一段情感關係時,傑西說:“愛是兩個無法獨處者的庇蔭”;而賽琳娜的思考卻是:“我們總是面對相同的困境,卻不知道是和誰或什麼抗爭”。

記一次夜奔

電影中的主人公需要對抗的,其實正是世俗規則強加於生活的烙印。黎明破曉之前,命運留給兩人解禁心防的時間越來越少。賽琳娜告訴傑西,愛人與被愛對她來說意味著很多,玩世不恭並不能緩解焦慮,越是重要的東西越應當直面。傑西卻解釋道,自己並不是畏懼責任或者不願付出,但他如果投入感情,那可就是毫無保留地投入,所以不得不放緩節奏。

面對傑西舉棋不定的姿態,賽琳娜講到了一個身邊的例子:“我曾為一個老人工作,有次他告訴我,他把一生的心思都放在了事業上。52歲時突然發現他從未為自己把握過任何事,此生堪稱毫無作為。我相信如果神真的存在,不會存在於任何人身上,不會是你或我,而是存在於兩兩相對的關係中。如果世上有什麼奇跡,一定是盡力理解某個人並與之同甘共苦。我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多少人真的在乎。然而,答案一定來源於不放棄嘗試。”

在賽琳娜耐心與真誠的開導下,傑西也漸漸敞開心事。在餐廳的席間,兩人以類比給好友打電話的方式互相講述這次維也納之行的感受,並迂回地道出愛上對方的真相。整個過程充滿可遇不可求的儀式感,那句傳為佳話的“我喜歡我望向別處時,他落在我身上的目光”也正來自此節。

在公園的草地上,原本已在“成年人理性決定”的背後達成意見的兩人終於無法壓抑內心衝動,繼而通過對人生寓言的抽象辯證從精神上完成了對於世俗愛情的出逃。一直處於猶豫狀態的傑西告訴賽琳娜,他擔憂生活會沖淡愛情的喜悅,更擔憂她會厭棄在一起之後的自己,所以一直在掩飾。但自己突然發現,和賽琳娜在一起之後,自己的人生體驗簡直煥然一新。傑西因此告白:“如果現在給我一個選擇,永遠不見你還是娶你,我會選擇娶你。也許這有點浪漫過頭,但好多人結婚的理由比這還少。”

電影的結尾,傑西與賽琳娜在月臺告別,並約定6個月後的同一天在此相見。雖然他們連電話都沒有留,但存在於他們之間的情愫卻似乎比世界上大部分的愛情都更加牢固可靠。至於傑西此前的擔憂,賽琳娜用一番肺腑之言給他吃了定心丸:“你說過在最初的幾年之後,一對夫妻怎樣開始互相厭惡,由於彼此太瞭解,或是厭倦了對方的惡習。我覺得我恰恰相反,我徹底瞭解一個人的時候就會真正愛上他。”

《愛在黎明破曉前》算不上小眾電影,但我們的確應當重新定義一下何為“看過”。如果大多數人只是走馬觀花式地“已閱”,而不是明白電影真正用意,或是根本不打算投入電影的實踐,那麼它流傳再廣也是枉然。

有些人選擇嫁給愛情,有些人選擇委身現實,所有的結局其實都存在可追溯的源頭。世俗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路數:一次次背離教誨,卻又總在事後感慨造化弄人。其實弄人的不是造化,而是當事者充滿局限性的選擇。世間所有枯萎凋謝的情事,都來自於故入歧途者充滿僥倖心理的自我欺騙。非此即彼的選項背後,凸顯的道理看似偶然,實為命運——即選擇了這樣的生活,就不能選擇那樣的生活。電影中的傑西與賽琳娜之所以最終選擇相信對方,正在于他們頓悟了至關重要的一件事:生活是自己的,而不是過給別人看的。那些秉持著世俗論調來刻意佈道的人,他們絕不會對你的人生負責。與其在誤導中虛度一生,不如忠於內心、活出自我。

作者:中原男子,92年生,金牛座。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閱讀原文” 即可入學 “秦朔書院”

收聽“中美商業文明通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