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歸國華僑懷孕三月,仍躍馬提槍抗日,被敵圍困槍抵喉嚨自殺

作者:尋覓五年

抗日戰爭爆發後, 萬里江山萬里血, 萬萬民眾萬萬軍, 自鴉片戰爭以來不斷沉淪的中華民族逐步醒來, 國家凝聚力、民族認同感逐步提升。 “地無分南北, 人不分老幼”, 團結起來抗擊日本侵略者。

更有旅居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 在幕前幕後作出巨大貢獻, 更有很多有志青年為此拋頭顱灑熱血。 這些英烈譽滿神州、名垂青史。

原名李秀若的李林, 幼年隨養父母僑居印尼爪哇。 1929年歸國後, 先後在福建集美中學、浙江杭州中學、上海愛國女中等學校就讀。

在上海愛國女中讀書時, 她寫下了充滿愛國激情的《讀木蘭辭有感》, 抒發了“甘願征戰血染衣, 不平倭寇誓不休”的決心。

1936年, 她離開北平來到太原, 進入犧盟總會辦的軍政訓練班第十二連。

從南洋回到國內, 後來又從繁華的大城市奔赴雁北抗日前線, 這是李林在國難時刻選擇的人生道路。

她認為李秀若這一名字與時代不太符合, 又因敬佩列寧, 便用了列寧的中文譯音——李林作名字, 以示對革命導師的敬佩和追隨。

圖:1940年1月, 李林參加粉碎“十二月事變”祝捷大會

1940年4月, 日偽軍集中1.2萬兵力, 對晉綏邊區進行“掃蕩”。 26日, 晉綏邊區特委、第11行政專員公署機關和群眾團體等500餘人被包圍。 為掩護機關和群眾突圍, 她不顧3個月的身孕, 和騎兵連一道勇猛衝突, 將日偽軍引開, 自己卻被圍困于小郭家村蔭涼山頂。 在腿部和胸部多處負傷後, 仍英勇抗擊, 斃傷日偽軍6人。 被日偽軍包圍後, 她寧死不屈, 用一支小巧的手槍對準自己的喉部, 從容扣動了扳機, 射出了最後一顆子彈, 與腹中三個月的胎兒一起壯烈殉國。

那是一個國家危難的時代, 也是一個英雄的時代。 萬萬千千青年兒女像李林一樣與敵血肉相拼, 鑄就了民族精神的豐碑。

圖:山西朔州市平魯區烈士陵園,躍馬提槍、颯爽英姿的李林塑像

圖:山西朔州市平魯區烈士陵園,躍馬提槍、颯爽英姿的李林塑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