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道長:豬副豬嗜血桿菌的診斷與防治

豬副嗜血桿菌病又稱多發性纖維素性漿膜炎和關節炎,有15個以上血清型, 其中血清型5、4、13最為常見(占70%以上)。 各血清型之間交叉保護率較低。 目前豬場疫病的複雜化, 多樣化, 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

有以下情況最易發生。

1、當豬群中存在圓環病毒、豬繁殖與呼吸道綜合征、溫和性豬瘟、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況下, 該病更容易發生。

2、豬副嗜血桿菌病會作為繼發的病原伴隨其它主要病原混合感染, 只在與其它病毒或細菌協同時才引發疾病。 據報導:副豬嗜血桿菌與支原體結合在一起, 患PRRS豬肺的檢出率為51.2%。

3、副豬嗜血桿菌病是藍耳病的影子病。 在藍耳病爆發期, 常常伴隨著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爆發。

4、飼養環境衛生差, 飼養密度過大, 純淨水供應不足、營養性飼料使用過多(高能量、高蛋白、微量元素)等情況下該病更容易發生。

5、斷奶、轉群、混群或運輸也是常見的誘因。

臨床症狀:被毛粗亂, 精神不振, 少食, 四肢關節腫大, 跛行、癱瘓。 後期可有腦炎病例。

解剖病變:胸腔積液, 心包積液, 腹腔積液, 積液呈淡黃色。 胸腔、腹腔臟器被纖維蛋白滲出物包裹。 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關節有淡黃色積液。 積液遇空氣會變成膠凍樣物質。

消除誘因:加強飼養管理與環境消毒, 減少各種應激, 在疾病流行期間有條件的豬場仔豬斷奶時可暫不混群, 對混群的一定要嚴格把關, 把病豬集中隔離在同一豬舍, 注意保溫和溫差的變化;在豬群斷奶、轉群、混群或運輸前後可在飲水中加一些抗應激的藥物如維生素C等。

治療:四環素類藥物(土黴素、金黴素、強力黴素)、磺胺類藥物和氟苯尼考對本菌不敏感。

飼料中可以添加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包被恩諾沙星, 支原淨等藥物。 由於採食量減少, 肌肉注射是最佳給藥途徑。 氟尼辛葡甲胺+頭孢噻呋鈉+恩諾沙星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案。 對已經有臟器損傷效果不是很好, 所以這個病以預防為主。

附具體方案:2.5%恩諾沙星注射液30ml, 5%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10ml, 混合後稀釋一瓶頭孢噻呋鈉(1克/瓶)。 現用現配, 充分搖勻。 按0.4毫升/kg體重肌注。 一天一次, 連續用藥3-5天。

豬副嗜血桿菌病的有效防制, 需要飼養管理的配合, 有效的免疫, 合理的保健。 相輔相成, 才能有一個豬群穩定的生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