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叔本華如何看待中年危機?

基蘭·薩蒂亞 著 吳萬偉 譯

作者簡介:基蘭·薩蒂亞(Kieran Setiya), 麻省理工學院哲學教授。 最新著作《中年危機的哲學指南》(2017), 目前住在麻塞諸塞州布魯克林區。

轉自:吳萬偉老師博客

http://blog.163.com/wuwanwei@yeah/blog/static/11899908320180283367270

如涉版權請聯繫編輯微信@iwish89

哲學園鳴謝

雖然哲學家對美好生活的反思已經2500多年了, 但對於中年, 他們卻沒有多少話可說。 在我看來, 將近40歲是個典型的危機階段。 已經跨過了學術職業生涯的一個又一個跨欄, 我知道自己能混上哲學終身教授的教職的確算得上幸運兒。 但是, 如果從每天忙碌的生活和急惶惶要做的事後退一步, 就會不知不覺地陷入納悶之中, 我這是在做什麼?我感受到了循環往復和徒勞無功, 課題完成了一個, 接下來會有更多課題等著你去做。 寫完這篇文章, 上完這門課, 接著一切會從頭再來。 這並不是說, 這些事沒有價值。 即使在心情最低落的時候, 我也沒有覺得我做的事是沒有意義的。

但是, 即便每個活動本身合情合理, 但一個活動接著一個活動迴圈不停就未必合理了。

擁有這種想法的不是只有我一個人。 或許你也會感受到追求世俗目標的某種空虛。 這是中年危機的一種形式, 既熟悉又在哲學上令人困惑。 此處的悖論在於成功看起來就像失敗。 像任何悖論一樣, 中年危機也要求人們從哲學上看待。 如果人們覺得並非任何東西都沒有價值, 那麼中年危機的空虛感到底是什麼?我的人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為了尋找答案, 我求助於19世紀悲觀主義哲學家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叔本華以宣揚欲望的徒勞性而廣為人知。 得到你渴望的東西並不能令你感到幸福, 這種觀點他一點兒都不覺得吃驚。

另一方面, 欲望得不到滿足同樣令人痛苦。 在叔本華看來, 欲望得到滿足你倒楣, 得不到滿足同樣倒楣。 如果欲望得到了滿足, 你的追求就宣告終結。 正如他在《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1818年)所說, 你會失去目標, 內心充滿“令人恐懼的空虛和無聊”。 生活需要方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實現的欲望、課題、和目標。 但是, 這種追求也是致命性的。 因為渴望擁有你現在並沒有的東西是痛苦和折磨。 通過找到需要做的事來延緩空虛感的到來, 你已經註定陷入痛苦之中。 人生“就像一個鐘擺, 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動, 事實上, 痛苦和無聊是人生的終極組成部分。 ”

叔本華對人類生活畫面的描繪似乎有些過於淒慘。 人到中年通常伴隨著所珍惜的目標專案的成功或失敗:拼搏多年後你終於擁有了心儀的工作,

擁有渴望已久的夥伴, 已經成家立業---或者你什麼都沒有。 不管怎樣, 你是在尋找新的方向。 但是, 實現目標或者放棄目標的答案讓人感覺是顯而易見的:你不過是簡單地制定新的目標。 而追求你渴望的東西也不是純粹的痛苦不堪。 重新確立新的野心可能也很有趣。

雖然如此, 我認為叔本華對我們與人生目標關係的淒慘看法有些道理, 它畢竟揭示了人到中年的黑暗面。 畢竟, 著手啟動新的課題只不過把問題掩蓋起來了而已。 當你瞄準未來目標時, 滿足感被推遲了:成功即將到來。 但是, 在你取得成功的那一刻, 成就已經成為過去。

與此同時, 你在課題專案的參與過程會顛覆自身。 在追求目標時, 你要麼成功, 要麼失敗, 但確定無疑的是它作為你生活指南的威力已經喪失。 當然, 你可以制定其他計畫。 問題不是你可能沒有課題專案要做(即叔本華所說的無聊和漫無目的狀態), 而是你從事對你來說最重要的課題專案的方式是盡全力去完成項目, 然後再將其從你的生活中趕走。 在你追求一個目標時, 你可能犧牲掉了與人生其他美好東西的互動, 結果就好像交了朋友只是為了說再見而已。

因此, 終年危機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奮力拼搏和成就傑出的能人, 他們熱衷於做事, 常常會為日常生活的空虛而苦惱不安。 當你熱衷於做課題時, 不停地完成老課題, 再接新課題,那種滿足感就總是在未來或者在過去。它要麼是抵押給未來要麼是成為歷史的檔案記錄,但從來沒有被當下擁有。在追求目標時,你瞄準的是結果,而這個結果妨礙了那種追求的可能性,熄滅了你人生意義的火花。

問題是怎麼做。在叔本華看來,沒有解決辦法:本文所說的中年危機不過是人類生存的條件。但叔本華的觀點是錯誤的。要看清他的錯誤,我們需要把我們珍視的活動分為兩種:一種是旨在完成的活動,一種不是。

如果修改語言學的術語,我們可能說,希臘語中有個詞(telic)表示目的。與終極目的(telos)活動不同,目的(telic)活動指的是有終點和徹底完成的活動,如你上課、結婚、生孩子、升職加薪。但是,並非所有活動都如此。其他活動是未完成的(atelic):對這種活動的追求沒有終點,也不存在實現後再也沒有更多事可做的最終狀態。想想聽音樂、養孩子、或者與朋友聊天等。這些事你能停下不做,但你永遠不可能徹底完成。它們的暫時性不是擁有終極目標工程的暫時性,而是沒有邊界的過程。

如果叔本華辨認出的危機是在課題專案上投入過多,那麼解決辦法是在此過程中投入更加充分,依靠那些沒有終點的活動賦予你的生命以意義:因為這些活動不可能被完成,你的參與不會被耗盡。這種活動不會顛覆自身,也不會令你產生叔本華所嘲笑的那種沮喪和挫敗感,那是在欲望得不到滿足時產生的情緒。因為與自己的目標相距太遠,目標的實現總是在未來或者在過去。

我們不應該放棄有價值的目標追求。這些成就很重要。但是,我們也應該思考過程本身的價值。年輕人和老人通常比中年人更容易對人生感到滿意,這絕非偶然。年輕人還沒有開始確定人生的課題專案,上年紀的人則已經將這些成就拋在身後。這就使他們能更加自然地生活在當下:找到未完成的活動的價值,這些活動不會因為參與得多就筋疲力盡,也不會將滿足感推遲到未來,而是在此時此地享受快樂。人到中年要抗拒課題項目的獨裁,在未完成活動和有終點活動之間保持平衡的確困難重重。但是,如果希望克服中年危機,希望擺脫空虛和自暴自棄的陰霾,我們就必須做到這一點。

譯自:How Schopenhauer’s thought can illuminate a midlife crisis by Kieran Setiya

https://aeon.co/ideas/how-schopenhauers-thought-can-illuminate-a-midlife-crisis

歐洲哲學巨匠為孩子們

精心打造的哲學啟蒙繪本

再接新課題,那種滿足感就總是在未來或者在過去。它要麼是抵押給未來要麼是成為歷史的檔案記錄,但從來沒有被當下擁有。在追求目標時,你瞄準的是結果,而這個結果妨礙了那種追求的可能性,熄滅了你人生意義的火花。

問題是怎麼做。在叔本華看來,沒有解決辦法:本文所說的中年危機不過是人類生存的條件。但叔本華的觀點是錯誤的。要看清他的錯誤,我們需要把我們珍視的活動分為兩種:一種是旨在完成的活動,一種不是。

如果修改語言學的術語,我們可能說,希臘語中有個詞(telic)表示目的。與終極目的(telos)活動不同,目的(telic)活動指的是有終點和徹底完成的活動,如你上課、結婚、生孩子、升職加薪。但是,並非所有活動都如此。其他活動是未完成的(atelic):對這種活動的追求沒有終點,也不存在實現後再也沒有更多事可做的最終狀態。想想聽音樂、養孩子、或者與朋友聊天等。這些事你能停下不做,但你永遠不可能徹底完成。它們的暫時性不是擁有終極目標工程的暫時性,而是沒有邊界的過程。

如果叔本華辨認出的危機是在課題專案上投入過多,那麼解決辦法是在此過程中投入更加充分,依靠那些沒有終點的活動賦予你的生命以意義:因為這些活動不可能被完成,你的參與不會被耗盡。這種活動不會顛覆自身,也不會令你產生叔本華所嘲笑的那種沮喪和挫敗感,那是在欲望得不到滿足時產生的情緒。因為與自己的目標相距太遠,目標的實現總是在未來或者在過去。

我們不應該放棄有價值的目標追求。這些成就很重要。但是,我們也應該思考過程本身的價值。年輕人和老人通常比中年人更容易對人生感到滿意,這絕非偶然。年輕人還沒有開始確定人生的課題專案,上年紀的人則已經將這些成就拋在身後。這就使他們能更加自然地生活在當下:找到未完成的活動的價值,這些活動不會因為參與得多就筋疲力盡,也不會將滿足感推遲到未來,而是在此時此地享受快樂。人到中年要抗拒課題項目的獨裁,在未完成活動和有終點活動之間保持平衡的確困難重重。但是,如果希望克服中年危機,希望擺脫空虛和自暴自棄的陰霾,我們就必須做到這一點。

譯自:How Schopenhauer’s thought can illuminate a midlife crisis by Kieran Setiya

https://aeon.co/ideas/how-schopenhauers-thought-can-illuminate-a-midlife-crisis

歐洲哲學巨匠為孩子們

精心打造的哲學啟蒙繪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