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紅色閩東行》第十七集:《談判場內外的較量》

敬請收看《紅色閩東行》系列

第十七集:《談判場內外的較量》

解說詞節選

【版權所有, 嚴禁抄襲】

霍童古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位於寧德市蕉城區西北部。

自隋朝諫議大夫黃鞠開基以來, 引水溉田, 開闢荒原, 逐漸形成集鎮。 由桃源溪、後壟溪和金造溪三溪會合而成的霍童溪, 又以水運之利發展成為通往屏南、古田、閩北政和及省城福州的交通樞紐。 古鎮中的霍童山素有“天下第一洞天”之稱, 為中國東南道教發祥地。

記者出鏡:

青山綠水, 古鎮悠悠。 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蕉城區霍童鎮的文昌閣。 這座文昌閣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80年前的一天, 這座古老的建築見證了一場極為特殊的談判--閩東國共和談。 那麼, 人們不禁要問:曾經兵戎相見、你死我活的閩東紅軍和國民黨地方當局為什麼要談判?談判場內外都有哪些驚心動魄的較量?歷經三年艱苦卓絕的遊擊戰, 閩東紅軍如何邁向新的征程呢?

在閩東党和紅軍獨立堅持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期間, 國內形勢正發生著重大變化。 繼“九.一八事變”後, 1935年, 日軍鐵蹄再次踏入中國華北地區, 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危機。 中國共產黨為動員全民族抗戰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全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然而, 長期轉戰在深山密林中的閩東特委和紅軍遊擊隊仍未與黨的上級取得聯繫。 為進一步瞭解國內形勢, 8月上旬,

葉飛率閩東紅軍獨立師主力打下甯德八都重鎮, 從繳獲的《申報》中看到了中共中央發表的《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和《第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就職通電》, 得知國共合作已經實現。 中共閩東特委正式向國民黨福建當局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

但是, 國民黨當局卻置之不理, 仍然堅持“北和南剿”政策, 對閩東紅軍的軍事“清剿”並沒有消停。

果不其然。 8月中旬,葉飛率閩東紅軍獨立師第二縱隊從連羅地區回到寧德根據地, 國民黨福建保二旅旅長黃蘇派一個加強連緊跟其後。

為了尋找有利戰機, 8月18日, 紅軍主力部隊連夜駐紮進蕉城區洋中鎮的邑堡村。 邑堡村是當年通往霍童、九都的交通要道。 1934年9月, 閩東紅軍獨立師在邑堡村十裡外的支提寺成立, 村裡有不少青年參加了紅軍。 邑堡村住有60多戶村民, 近200人。 一旦發生發戰役, 全村上下儼然是一支強大的“後勤部隊”。

8月19日,紅軍主力部隊在地形十分有利的親母嶺設伏準備迎戰敵軍。同時,邑堡村群眾全村動員。村民分為挑擔組、步哨組、後勤組、參戰組,開始忙碌起來。

步哨村民則兵分兩路。暗哨組,設在坑尾村的黃土嶺,一旦發生敵情,立刻用當地方言呼喊“番薯被牛吃掉了”。那麼,假扮在親母嶺岔路上勞作的明哨組一聽便知,有國民黨兵進山圍剿了。

響午時分,邑堡村山頭的紅軍部隊能清楚地看到穿黃色軍服的敵兵沿著對面山陡峭的山路蠕動。粗略估算,約有100多人。紅軍

部隊早已勝券在握,決定用這一仗來打掉敵人的囂張氣焰,促成與國民黨當局的和談。

下午兩點多鐘,只聽前方一陣喊聲:“番薯被牛吃掉了”——敵人已進入坑尾村。

戰鬥打響了。埋伏在親母嶺半嶺上的部隊首先開火,緊接著更高處的機槍開始猛烈掃射。親歷這場戰鬥的閩東獨立師領導人阮英平、陳挺身先士卒,沖在隊伍前頭,戰鬥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上世紀九十年代,陳挺將軍在他的回憶錄裡寫到:當場還有許多邑堡村自動趕來助戰的群眾,拿著梭標、扁擔、鋤頭、柴刀幫我們攔截搜索殘敵,抓了十幾個俘虜給我們。戰鬥進行的很順利,我們以幾個輕傷的代價,全部殲滅了敵省保安旅的這個連130人,繳獲全部槍支彈藥。

這場凝聚了群眾智慧的“親母嶺反擊戰”也是閩東三年遊擊戰爭的最後一戰,它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政治上的重大勝利。國民黨福建當局接受了閩東特委提出的“停止內戰,進行和平談判”的要求。

範式人泰然自若地邁向文昌閣中殿。國民黨方面代表看見范式人一行來了,趕緊走到門口握手寒暄。

範式人此時的身份是中共閩東特委宣傳部長兼閩東紅軍獨立師政治部主任,而談判對手就是在“親母嶺戰役”中吃了敗仗的國民黨福建省保安處副處長兼省保二旅旅長黃蘇。陪同我方談判的是閩東抗日救國聯合會的郭文煥同志。

談判桌上,黃蘇冒出的第一句話就是:“現在你們出頭囉!”範式人聽了這句帶刺的話,針鋒相對地回答他:“這不是什麼出頭的問題。現在全國人民要求國共合作,槍口一致對外,共同抗日救國。這是我們歷來的主張,符合全國人民的願望。”

範式人(1909-1986)1909年6月出生于壽甯縣鼇陽鎮一個貧民家庭。1930年範式人參加革命,193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與范浚、葉秀蕃等建立了中共壽甯特支。1934年2月閩東蘇維埃政府成立後,閩東工農遊擊第七支隊改編為閩東紅軍獨立第二團第十六連,范式人任連政治指導員。在范式人和連長賴金彪率領下,紅十六連在戰鬥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鞏固和擴大閩東蘇區的一支勁旅而威震四方。三年遊擊戰爭時期,範式人與葉飛、阮英平等成為閩東特委的主要領導人,並以壽寧崗壟地區為根據地,獨立自主,開展遊擊鬥爭。

這是一場意義非凡的談判,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暗地裡劍撥弩張。談判內容方方面面,核心內容只有四個字,“改編”和"收編"。黃蘇提出要收編閩東獨立師為福建保安旅。範式人則堅持閩東獨立師只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抗日遊擊隊,保持共產黨的領導,拒絕黃蘇提出的無理要求。“改編”與“收編”,一字之差,談判陷入僵局。

按照約定,從1937年9月開始,中共閩東特委相繼派出全權代表范式人、阮英平與國民黨福建當局代表黃蘇先後在霍童文昌閣、甯德天后宮舉行了三次談判。但三輪談判始終沒有結果。

繆慈潮 中共福州市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

我們服從抗日大局,但我們共產黨必須獨立自主,堅守自己党的領導,所以我們談判不管範式人也好,阮英平也好,都是堅持一個主張,什麼高官都收買不了,所以這個是大的原則問題。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共產黨就是堅持正義。

12月初,閩東紅軍終於盼來八路軍南京辦事處的代表顧玉良。隨後,在顧玉良的直接參與下,閩東特委繼續同國民黨當局進行交鋒。經過範式人等的種種努力,國民黨接受了閩東特委提出的條件。至此,整整持續了三個多月的談判場較量,終以閩東特委一方的勝利而告終。1937年12月31日,中共閩東特委在國民黨《福建民報》上全文發表《中國共產黨閩東特委共赴國難宣言》。閩東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協議”終於達成、共赴國難之願望終於實現。

改編後的閩東紅軍在老根據地桃花溪吹響了集結號,在虎貝石堂(今文峰、梅鶴)整訓後,移駐屏南縣雙溪和棠口。1938年2月,在團長葉飛、副團長阮英平的率領下,從屏南的棠口出發,踏上了抗日征程。這支由1300多人組成的軍隊改編後的番號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而它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

穿越歷史的時空,霍童溪一路高歌而行,洗盡鉛華、滌蕩歲月,它見證了閩東特委運籌帷幄、鬥智鬥勇的榮光,唱響了閩東共產黨人順應歷史、抗日救亡的北上之歌。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浪花淘不盡英雄,淹沒不了鐵軍前進的步伐。梵音嫋嫋的支提山、靜謐安詳的文昌閣,還有那山花爛漫的親母嶺,鐫刻下的是歷史不朽的篇章。

觀看高清版本,請點擊下方圖片

8月19日,紅軍主力部隊在地形十分有利的親母嶺設伏準備迎戰敵軍。同時,邑堡村群眾全村動員。村民分為挑擔組、步哨組、後勤組、參戰組,開始忙碌起來。

步哨村民則兵分兩路。暗哨組,設在坑尾村的黃土嶺,一旦發生敵情,立刻用當地方言呼喊“番薯被牛吃掉了”。那麼,假扮在親母嶺岔路上勞作的明哨組一聽便知,有國民黨兵進山圍剿了。

響午時分,邑堡村山頭的紅軍部隊能清楚地看到穿黃色軍服的敵兵沿著對面山陡峭的山路蠕動。粗略估算,約有100多人。紅軍

部隊早已勝券在握,決定用這一仗來打掉敵人的囂張氣焰,促成與國民黨當局的和談。

下午兩點多鐘,只聽前方一陣喊聲:“番薯被牛吃掉了”——敵人已進入坑尾村。

戰鬥打響了。埋伏在親母嶺半嶺上的部隊首先開火,緊接著更高處的機槍開始猛烈掃射。親歷這場戰鬥的閩東獨立師領導人阮英平、陳挺身先士卒,沖在隊伍前頭,戰鬥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上世紀九十年代,陳挺將軍在他的回憶錄裡寫到:當場還有許多邑堡村自動趕來助戰的群眾,拿著梭標、扁擔、鋤頭、柴刀幫我們攔截搜索殘敵,抓了十幾個俘虜給我們。戰鬥進行的很順利,我們以幾個輕傷的代價,全部殲滅了敵省保安旅的這個連130人,繳獲全部槍支彈藥。

這場凝聚了群眾智慧的“親母嶺反擊戰”也是閩東三年遊擊戰爭的最後一戰,它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政治上的重大勝利。國民黨福建當局接受了閩東特委提出的“停止內戰,進行和平談判”的要求。

範式人泰然自若地邁向文昌閣中殿。國民黨方面代表看見范式人一行來了,趕緊走到門口握手寒暄。

範式人此時的身份是中共閩東特委宣傳部長兼閩東紅軍獨立師政治部主任,而談判對手就是在“親母嶺戰役”中吃了敗仗的國民黨福建省保安處副處長兼省保二旅旅長黃蘇。陪同我方談判的是閩東抗日救國聯合會的郭文煥同志。

談判桌上,黃蘇冒出的第一句話就是:“現在你們出頭囉!”範式人聽了這句帶刺的話,針鋒相對地回答他:“這不是什麼出頭的問題。現在全國人民要求國共合作,槍口一致對外,共同抗日救國。這是我們歷來的主張,符合全國人民的願望。”

範式人(1909-1986)1909年6月出生于壽甯縣鼇陽鎮一個貧民家庭。1930年範式人參加革命,193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與范浚、葉秀蕃等建立了中共壽甯特支。1934年2月閩東蘇維埃政府成立後,閩東工農遊擊第七支隊改編為閩東紅軍獨立第二團第十六連,范式人任連政治指導員。在范式人和連長賴金彪率領下,紅十六連在戰鬥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鞏固和擴大閩東蘇區的一支勁旅而威震四方。三年遊擊戰爭時期,範式人與葉飛、阮英平等成為閩東特委的主要領導人,並以壽寧崗壟地區為根據地,獨立自主,開展遊擊鬥爭。

這是一場意義非凡的談判,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暗地裡劍撥弩張。談判內容方方面面,核心內容只有四個字,“改編”和"收編"。黃蘇提出要收編閩東獨立師為福建保安旅。範式人則堅持閩東獨立師只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抗日遊擊隊,保持共產黨的領導,拒絕黃蘇提出的無理要求。“改編”與“收編”,一字之差,談判陷入僵局。

按照約定,從1937年9月開始,中共閩東特委相繼派出全權代表范式人、阮英平與國民黨福建當局代表黃蘇先後在霍童文昌閣、甯德天后宮舉行了三次談判。但三輪談判始終沒有結果。

繆慈潮 中共福州市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

我們服從抗日大局,但我們共產黨必須獨立自主,堅守自己党的領導,所以我們談判不管範式人也好,阮英平也好,都是堅持一個主張,什麼高官都收買不了,所以這個是大的原則問題。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共產黨就是堅持正義。

12月初,閩東紅軍終於盼來八路軍南京辦事處的代表顧玉良。隨後,在顧玉良的直接參與下,閩東特委繼續同國民黨當局進行交鋒。經過範式人等的種種努力,國民黨接受了閩東特委提出的條件。至此,整整持續了三個多月的談判場較量,終以閩東特委一方的勝利而告終。1937年12月31日,中共閩東特委在國民黨《福建民報》上全文發表《中國共產黨閩東特委共赴國難宣言》。閩東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協議”終於達成、共赴國難之願望終於實現。

改編後的閩東紅軍在老根據地桃花溪吹響了集結號,在虎貝石堂(今文峰、梅鶴)整訓後,移駐屏南縣雙溪和棠口。1938年2月,在團長葉飛、副團長阮英平的率領下,從屏南的棠口出發,踏上了抗日征程。這支由1300多人組成的軍隊改編後的番號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而它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

穿越歷史的時空,霍童溪一路高歌而行,洗盡鉛華、滌蕩歲月,它見證了閩東特委運籌帷幄、鬥智鬥勇的榮光,唱響了閩東共產黨人順應歷史、抗日救亡的北上之歌。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浪花淘不盡英雄,淹沒不了鐵軍前進的步伐。梵音嫋嫋的支提山、靜謐安詳的文昌閣,還有那山花爛漫的親母嶺,鐫刻下的是歷史不朽的篇章。

觀看高清版本,請點擊下方圖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