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康震:李白仕途多CP,成也仕途夢,敗也仕途夢

唐玄宗天寶元年秋(西元742年)的一天, 應該是李白在皇宮裡最得意的一刻。

他昂首挺胸的走進皇宮, 成為了玄宗的座上賓。

這天,

玄宗親自迎接李白, 這對於一個詩人來說是無上榮耀。 在為李白專設的宴席上, 玄宗讓這個41歲的詩人坐在鑲嵌著七彩寶石的寶座上, 還親手為他調製湯羹。

玄宗說:“您是一介平民, 名聲為朕所知, 如果不是平生修養道義, 又怎麼會在這裡會面呢?"於是將他安排在金鑾殿中, 翰林院內, 顧問國政, 起草詔書, 與聞機密。

對於玄宗的禮遇, 李白很是激動且非常得意。

他在詩中回憶道: 一朝君王垂拂拭, 剖心輸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回景光, 直上青雲生羽翼。 幸陪鸞駕出鴻都, 身騎青龍天馬駒。 王公大人借顏色, 金章紫綬來相趨。 "(《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

1

除了得到皇帝的賞識與器重外, 李白在長安也與一些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有交往, 其中賀知章便是李白的貴人之一。

時為宮中秘書監的賀知章, 在“紫極宮”與李白初會, 相談甚歡、相見恨晚。 賀知章對李白的詩才十分欣賞, 贊其為“謫仙人”, 遂相邀這位比自己小幾十歲的李白到酒肆喝酒。 恰巧這天賀知章身邊忘帶銀子, 賀知章便取下佩在身上皇帝所賜的“金龜”以充酒資。

從此, 賀、李這兩位善飲、豪放的詩人成了“忘年交”、心氣相投的摯友。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康震在其所著的文章《李白的翰林生涯》中寫道:“在這個故事中, 紫極宮其實就是老子廟, 看來李白與賀知章的緣分根源於道教, 也正是因為道教帶給李白狂傲不羈的性格, 飄逸灑脫的氣質, 才使他有了‘謫仙人’之美稱 對此稱號, 李白也沾沾自喜, 常以此自謂,

並在詩中多次提到與賀知章的會面, 提到自己‘謫仙’這一稱號。 ”

除了賀知章, 李白與杜甫這對CP真正的“美名遠揚”。

李白比杜甫年紀大很多, 而且當時也更出名, 倆人生活水準也相差甚遠, 只是湊在一起旅遊過一次而已, 杜甫對李白的感情大概就是年輕窮苦的書生對少年成名藝驚四座的風流俠客的崇拜和感恩。

之前有程式師統計, 說全唐詩中, 杜甫寫了15首與李白有關的詩, 李白則只有3首與杜甫有關的詩。 杜甫曾寫有《春日憶李白》、《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贈李白》等等等等。

李白也有回贈過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盛唐詩人cp圈相當心酸, 一生落魄憂國憂民的杜甫喜歡灑脫不羈的李白, 酒鬼李白癡戀歸隱田園的孟浩然, 豁達的浩然哥心裡卻只有同為山水田園派扛把子, 一邊在詩句中樂山好水一邊在朝堂位上極人臣的王維。

(網傳唐朝詩人關係圖譜)

2

受玄宗的如此器重, 李白仿佛馬上就要實現他“願為輔弼, 使寰區大定, 海縣清 "的宏偉理想了。 然而情況並非如此。

為什麼?得先看看李白在翰林院擔任什麼職位。

康震說, “李白在長安期間, 雖然得到唐玄宗的禮遇與敬重, 但是他並未真正得到玄宗在政治上的重用, 因為他所擔任的不是具有政治意義的翰林學士, 而只是陪侍皇帝遊戲詩文的翰林待詔或翰林供奉說通俗一點李白進人了宮廷, 見到了皇帝,但皇帝遞給他的不是指點江山起草詔書的元帥手杖,而是一支粉飾太平、潤色王業的毛筆,這支筆甚至沒有權力起草詔書或者與政治有關的文書,而只是一支書寫詩文的五彩筆,對於李白來講,這支筆並不能給他描繪出美好的政治前途,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到底翰林學士與翰林待詔有什麼區別?

唐代宮廷制度規定,凡是皇帝行止所到之處,要有御用文士、術士等候詔命。這些御用文士、術士只是陪侍皇帝從事文藝游賞之事。

這些人當中有吟詩作賦的文辭之士,有飽讀典籍的經學之士,有算卦者、雜耍者、司棋者、論道者、念佛者、求仙者、書畫者,吹拉彈唱,三教九流,無所不有,他們在翰林院裡隨時等候皇帝的召見,所以叫翰林待詔,也叫翰林供奉。

從根本上來說,他們的工作與政治毫無關係,當然也就沒有什麼政治前途。

翰林學士主要負責什麼呢?

朝廷中負責起草皇帝詔書的是中書省的中書舍人。古代負責詔書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實際上是參與國家重大事務的決策工作。

唐玄宗即位後,隨著國家行政事務的日益繁多,原本負責起草詔書的中書省官員,特別是中書舍人繁忙不堪,玄宗於是常常抽調朝廷其他部門中一些精通文辭、學識淵博的官員臨時負責起草詔書。這屬於臨時差遣,這些人也常常被稱為翰林供奉或翰林待詔,他們的臨時辦公地點就在翰林院中,與那些御用文士、術士的待詔們在一起,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人才與雜流並處"。

開元二十六年(737),玄宗進行了一項改革,將那些專門負責起草詔書、執掌朝廷密命的翰林供奉(待詔)正式改稱為翰林學士,並在原來翰林院的南面修建翰林學士院,與北面的翰林院區別開來。

這樣,翰林學士就從原來的翰林院雜班子中脫穎而出,翰林學士草詔也就由臨時性的差遣逐漸成為固定的職務。

於是,起草詔書的翰林學士們在南邊的翰林學士院辦公,主要從事政治決策、政治顧問與起草詔書的工作;而那些陪侍皇帝娛樂游賞的翰林院待詔們則繼續在翰林院裡待詔,以侍奉皇帝文化娛樂。

與翰林供奉或者翰林待詔不同,翰林學士的權力很大,在當時扮演著重要的政治角色。他們的出現從客觀上分解了中書舍人的權力,也就是分解了宰相的權力。

所以說,李白並非是能夠分解宰相權利的“翰林學士”,而是陪伴皇上的調節生活的“翰林待詔”。

儘管如此,他仍十分驕傲,曾寫有:

巨海納百川,麟閣多才賢。獻書入金闕,酌醴奉瓊筵。屢忝白雲唱,恭聞黃竹篇。恩光照拙薄,雲漢希騰遷。(《金門答蘇秀才》)

羽林十二將,羅列應星文。霜仗懸秋月,霓旌卷夜雲。嚴更千戶肅,清樂九天聞。日出瞻佳氣,蔥蔥繞聖君。(《游宿溫泉宮作》)

3

一年後,李白被“散金放還",還常常回想他之前在長安的生活,但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寫了無數佳作的“詩仙”李白為何一生都是仕途不順?

實際上,玄宗對李白的喜愛有目共睹,當初,玄宗考察過李白的政治才能,但未得到什麼正面的回饋,後者只寫了一首讚美詩了事。

此後,也未見李白提出什麼治國方略,或者顯示出管理才幹。相反,他在政治上表現得十分幼稚,完全是一副酒徒嘴瞼,甚至給自己樹立了致命的敵人——高力士。

說起唐朝官場,決不能忽略高力士的重要作用。他從小受盡磨難,“力士”這個名字,是被送進皇宮侍候武則天時取的。唐玄宗20來歲在山西長治做軍政長官時,高力士便已經將寶押在了他的身上。

後來,高力士幫助唐玄宗剷除政敵,立下汗馬功勞的高力士,不斷升遷,由皇家機要秘書官提拔為大內衛戍司令。此人勤謹得厲害,即便節假日也不出宮門。唐玄宗說:力士值班,我才睡得安穩。王子、公主見面稱他老太爺,皇親國戚見面尊他老爹。

(高力士給李白脫靴子)

康震說,退一步來說,如果李白真的具有非常出色的政治才華,那麼即便存在這樣的體制性障礙、限制,即便有人陷害排擠李白難道玄宗就不會給予李白一點點機會?難道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李白就從來沒有一次機會贏得玄宗對自己政治才能的認識?換言之,即便李白進人的是翰林院,充當翰林供奉,難道就沒有一次機會獲得玄宗的賞識,進人翰林學士院,作一個能夠實現政治理想的翰林學士?更何況,天寶初年的翰林學士,其政治地位還遠遠沒有到中唐時候那麼重要,李白如果行事得當,還是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的。

離開長安,李白自己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為什麼呢?

范傳正《唐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中記載:“玄宗甚愛其才,或慮乘醉出人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恐掇後患,惜而逐之。"

飲酒或許是文人的一種氣質,而在政客身上顯然是一個缺李白狂放不羈的個性以及對權貴、皇帝的蔑視態度,也是從政的大忌。他常把那些權貴作為他諷刺 挖苦、戲弄的對象:“戲萬乘如僚友,視儔列如草介。"(蘇軾《李太白碑陰記》)“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淩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李白《流夜郎贈辛賢》)。

李白有時甚至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杜甫《飲中八仙歌》中寫道:“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種不羈的性格給了其他權貴譭謗他、疏遠他與玄宗關係的機會,他又怎麼可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樹呢?

作為一個文人,李白極具魅力;作為一個企圖在仕途上發展的人,他有的是一腔熱情,卻缺少實際的政治能力。因此也才會出現種種的決策錯誤。

李白在其《早發白帝城》中寫道:“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康震畫《早發白帝城》)

康震在其2月1日上線的喜馬拉雅FM精品課程《康震品讀古詩詞》中這樣描述這首詩的背景: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玄宗從長安逃到成都避難,讓太子李亨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負責收復被安史叛軍佔領的長安洛陽,以及北方的戰事。又讓他的另外一個兒子李璘,負責江南地區的軍政防務,以呼應北方戰事,一旦北方不濟事,可退守南方。

沒想到的是,太子李亨在寧夏自立為皇帝,把玄宗尊為太上皇。儘管玄宗遠在成都一萬個不願意,但只好默許了這個結果。

但這樣一來,政治形式上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李亨當了皇帝之後即刻下令李璘把兵權交出來,回成都陪玄宗去,李璘覺得這是當初玄宗的給我的權利,我的軍隊我做主。

這對親兄弟的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於是,李亨下令剿滅李璘,收回軍隊,李璘率軍沿江東下 直奔揚州,路過廬山的時候,他派人邀請李白入夥。

(李唐人物關係示意圖-出自《康震品讀古詩詞》)

李白並不知道當時的政治背景,他愛國情懷空前高漲,建功立業的熱情高漲。於是接受了聘金,上了李璘的這條船。

很快李亨的軍隊就大敗李璘軍隊,李白逃亡,最後被關押在了潯陽,即如今的江西九江。杜甫聽到這個消息,寫了一首詩,“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表現了當時李白,牆倒眾人推的境地。

之後,朝廷將李白流放到夜郎去(現貴州桐梓縣附近的夜郎郡)、在走到白帝城的時候,朝廷下發赦免令。(赦免是因為那一年,天下發生了嚴重的旱災,故下達赦免令,恩惠天下。)

這時離李白去世,還剩3年。

4

李白接到赦免令之後立馬就寫了《早發白帝城》這首詩,這首詩能看到是“青春”二字。

康震在《康震品讀古詩詞》中解釋說,這時的李白年近六旬,回看歷史,他還有3年的時間將不久於人事。這時候,他在政治、聲譽、經濟上均失敗,這輩子就算是交代了。可是就在這一刻陽光突然照在他的身上,所以他在詩的第一句就寫道,“早上離開白帝城的時候彩霞滿天”,但當時到底有沒有出太陽誰也不知道,重要的是李白的感覺。

對於當時的李白來說,這是一個新的人生起點。雖然我年近花甲,但我青春回歸,啟程出發,白帝城不是我的終點,而是我的起點。“一日還”表達的是一種理想的速度,因此這不能夠算浪漫主義的寫作手法,而是作為盛唐之李白,雖然他年已遲暮,雄心尚在。

這時,站在我們面前的,仿佛還是那個剛剛離開蜀地的少年。寫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渡荊門送別》)。

那時候,李白從天府之國出發,走出夔門,看天下無邊無際,所有的理想和陽光,都在他的面前展開。現在雖已遲暮,但對於李白來說,只要有希望,他就能夠像少年一樣,再次走出夔門,走向他的整個世界。

康震說,“我們不由得感慨,我們在60歲的時候,能否寫出這樣的詩句。甚至我們在二、三十歲時或許也寫不出這樣的詩句。但為什麼李白能寫?是因為他‘心中有理想,世界有陽光。’”

對李白來說,這個世界可能暫時拋棄了他,但他自己從來沒有拋棄過這個世界,所以面對這個世界,他依舊那麼執著,深情,充滿著理想。

康震:長期以來,在對李白政治才能評價的問題上,存在一種傾向,即主觀希望、認為李白肯定具有並能夠發揮政治才能。我們只有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還李白一個客觀真實的面目,才能真正、真切真實地去瞭解我們心目中的那個詩人李白。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複雜的生活閱歷對詩人而言是一筆難得的財富,政治失敗也轉化為李白文學創作的重要生活基礎使他的創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使他對社會有了更深人的認識。如果沒有李白的政治悲劇,如果他平步青雲做了宰相,那麼,中國文學史上就少了一位大詩人,就少了很多精彩的華章。

上述康震觀點摘自其在喜馬拉雅FM精品課程《康震品讀古詩詞》、文章《康震:李白的翰林生涯》(原文刊載于《文史知識》2007年第9期)。

《康震品讀古詩詞》於2月1日在喜馬拉雅FM上線,選取70首古詩詞,康震首次講述30位唐宋傳奇詩人的青春史書 ,600年家國事濃縮於此。

見到了皇帝,但皇帝遞給他的不是指點江山起草詔書的元帥手杖,而是一支粉飾太平、潤色王業的毛筆,這支筆甚至沒有權力起草詔書或者與政治有關的文書,而只是一支書寫詩文的五彩筆,對於李白來講,這支筆並不能給他描繪出美好的政治前途,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到底翰林學士與翰林待詔有什麼區別?

唐代宮廷制度規定,凡是皇帝行止所到之處,要有御用文士、術士等候詔命。這些御用文士、術士只是陪侍皇帝從事文藝游賞之事。

這些人當中有吟詩作賦的文辭之士,有飽讀典籍的經學之士,有算卦者、雜耍者、司棋者、論道者、念佛者、求仙者、書畫者,吹拉彈唱,三教九流,無所不有,他們在翰林院裡隨時等候皇帝的召見,所以叫翰林待詔,也叫翰林供奉。

從根本上來說,他們的工作與政治毫無關係,當然也就沒有什麼政治前途。

翰林學士主要負責什麼呢?

朝廷中負責起草皇帝詔書的是中書省的中書舍人。古代負責詔書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實際上是參與國家重大事務的決策工作。

唐玄宗即位後,隨著國家行政事務的日益繁多,原本負責起草詔書的中書省官員,特別是中書舍人繁忙不堪,玄宗於是常常抽調朝廷其他部門中一些精通文辭、學識淵博的官員臨時負責起草詔書。這屬於臨時差遣,這些人也常常被稱為翰林供奉或翰林待詔,他們的臨時辦公地點就在翰林院中,與那些御用文士、術士的待詔們在一起,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人才與雜流並處"。

開元二十六年(737),玄宗進行了一項改革,將那些專門負責起草詔書、執掌朝廷密命的翰林供奉(待詔)正式改稱為翰林學士,並在原來翰林院的南面修建翰林學士院,與北面的翰林院區別開來。

這樣,翰林學士就從原來的翰林院雜班子中脫穎而出,翰林學士草詔也就由臨時性的差遣逐漸成為固定的職務。

於是,起草詔書的翰林學士們在南邊的翰林學士院辦公,主要從事政治決策、政治顧問與起草詔書的工作;而那些陪侍皇帝娛樂游賞的翰林院待詔們則繼續在翰林院裡待詔,以侍奉皇帝文化娛樂。

與翰林供奉或者翰林待詔不同,翰林學士的權力很大,在當時扮演著重要的政治角色。他們的出現從客觀上分解了中書舍人的權力,也就是分解了宰相的權力。

所以說,李白並非是能夠分解宰相權利的“翰林學士”,而是陪伴皇上的調節生活的“翰林待詔”。

儘管如此,他仍十分驕傲,曾寫有:

巨海納百川,麟閣多才賢。獻書入金闕,酌醴奉瓊筵。屢忝白雲唱,恭聞黃竹篇。恩光照拙薄,雲漢希騰遷。(《金門答蘇秀才》)

羽林十二將,羅列應星文。霜仗懸秋月,霓旌卷夜雲。嚴更千戶肅,清樂九天聞。日出瞻佳氣,蔥蔥繞聖君。(《游宿溫泉宮作》)

3

一年後,李白被“散金放還",還常常回想他之前在長安的生活,但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寫了無數佳作的“詩仙”李白為何一生都是仕途不順?

實際上,玄宗對李白的喜愛有目共睹,當初,玄宗考察過李白的政治才能,但未得到什麼正面的回饋,後者只寫了一首讚美詩了事。

此後,也未見李白提出什麼治國方略,或者顯示出管理才幹。相反,他在政治上表現得十分幼稚,完全是一副酒徒嘴瞼,甚至給自己樹立了致命的敵人——高力士。

說起唐朝官場,決不能忽略高力士的重要作用。他從小受盡磨難,“力士”這個名字,是被送進皇宮侍候武則天時取的。唐玄宗20來歲在山西長治做軍政長官時,高力士便已經將寶押在了他的身上。

後來,高力士幫助唐玄宗剷除政敵,立下汗馬功勞的高力士,不斷升遷,由皇家機要秘書官提拔為大內衛戍司令。此人勤謹得厲害,即便節假日也不出宮門。唐玄宗說:力士值班,我才睡得安穩。王子、公主見面稱他老太爺,皇親國戚見面尊他老爹。

(高力士給李白脫靴子)

康震說,退一步來說,如果李白真的具有非常出色的政治才華,那麼即便存在這樣的體制性障礙、限制,即便有人陷害排擠李白難道玄宗就不會給予李白一點點機會?難道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李白就從來沒有一次機會贏得玄宗對自己政治才能的認識?換言之,即便李白進人的是翰林院,充當翰林供奉,難道就沒有一次機會獲得玄宗的賞識,進人翰林學士院,作一個能夠實現政治理想的翰林學士?更何況,天寶初年的翰林學士,其政治地位還遠遠沒有到中唐時候那麼重要,李白如果行事得當,還是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的。

離開長安,李白自己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為什麼呢?

范傳正《唐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中記載:“玄宗甚愛其才,或慮乘醉出人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恐掇後患,惜而逐之。"

飲酒或許是文人的一種氣質,而在政客身上顯然是一個缺李白狂放不羈的個性以及對權貴、皇帝的蔑視態度,也是從政的大忌。他常把那些權貴作為他諷刺 挖苦、戲弄的對象:“戲萬乘如僚友,視儔列如草介。"(蘇軾《李太白碑陰記》)“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淩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李白《流夜郎贈辛賢》)。

李白有時甚至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杜甫《飲中八仙歌》中寫道:“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種不羈的性格給了其他權貴譭謗他、疏遠他與玄宗關係的機會,他又怎麼可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樹呢?

作為一個文人,李白極具魅力;作為一個企圖在仕途上發展的人,他有的是一腔熱情,卻缺少實際的政治能力。因此也才會出現種種的決策錯誤。

李白在其《早發白帝城》中寫道:“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康震畫《早發白帝城》)

康震在其2月1日上線的喜馬拉雅FM精品課程《康震品讀古詩詞》中這樣描述這首詩的背景: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玄宗從長安逃到成都避難,讓太子李亨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負責收復被安史叛軍佔領的長安洛陽,以及北方的戰事。又讓他的另外一個兒子李璘,負責江南地區的軍政防務,以呼應北方戰事,一旦北方不濟事,可退守南方。

沒想到的是,太子李亨在寧夏自立為皇帝,把玄宗尊為太上皇。儘管玄宗遠在成都一萬個不願意,但只好默許了這個結果。

但這樣一來,政治形式上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李亨當了皇帝之後即刻下令李璘把兵權交出來,回成都陪玄宗去,李璘覺得這是當初玄宗的給我的權利,我的軍隊我做主。

這對親兄弟的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於是,李亨下令剿滅李璘,收回軍隊,李璘率軍沿江東下 直奔揚州,路過廬山的時候,他派人邀請李白入夥。

(李唐人物關係示意圖-出自《康震品讀古詩詞》)

李白並不知道當時的政治背景,他愛國情懷空前高漲,建功立業的熱情高漲。於是接受了聘金,上了李璘的這條船。

很快李亨的軍隊就大敗李璘軍隊,李白逃亡,最後被關押在了潯陽,即如今的江西九江。杜甫聽到這個消息,寫了一首詩,“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表現了當時李白,牆倒眾人推的境地。

之後,朝廷將李白流放到夜郎去(現貴州桐梓縣附近的夜郎郡)、在走到白帝城的時候,朝廷下發赦免令。(赦免是因為那一年,天下發生了嚴重的旱災,故下達赦免令,恩惠天下。)

這時離李白去世,還剩3年。

4

李白接到赦免令之後立馬就寫了《早發白帝城》這首詩,這首詩能看到是“青春”二字。

康震在《康震品讀古詩詞》中解釋說,這時的李白年近六旬,回看歷史,他還有3年的時間將不久於人事。這時候,他在政治、聲譽、經濟上均失敗,這輩子就算是交代了。可是就在這一刻陽光突然照在他的身上,所以他在詩的第一句就寫道,“早上離開白帝城的時候彩霞滿天”,但當時到底有沒有出太陽誰也不知道,重要的是李白的感覺。

對於當時的李白來說,這是一個新的人生起點。雖然我年近花甲,但我青春回歸,啟程出發,白帝城不是我的終點,而是我的起點。“一日還”表達的是一種理想的速度,因此這不能夠算浪漫主義的寫作手法,而是作為盛唐之李白,雖然他年已遲暮,雄心尚在。

這時,站在我們面前的,仿佛還是那個剛剛離開蜀地的少年。寫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渡荊門送別》)。

那時候,李白從天府之國出發,走出夔門,看天下無邊無際,所有的理想和陽光,都在他的面前展開。現在雖已遲暮,但對於李白來說,只要有希望,他就能夠像少年一樣,再次走出夔門,走向他的整個世界。

康震說,“我們不由得感慨,我們在60歲的時候,能否寫出這樣的詩句。甚至我們在二、三十歲時或許也寫不出這樣的詩句。但為什麼李白能寫?是因為他‘心中有理想,世界有陽光。’”

對李白來說,這個世界可能暫時拋棄了他,但他自己從來沒有拋棄過這個世界,所以面對這個世界,他依舊那麼執著,深情,充滿著理想。

康震:長期以來,在對李白政治才能評價的問題上,存在一種傾向,即主觀希望、認為李白肯定具有並能夠發揮政治才能。我們只有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還李白一個客觀真實的面目,才能真正、真切真實地去瞭解我們心目中的那個詩人李白。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複雜的生活閱歷對詩人而言是一筆難得的財富,政治失敗也轉化為李白文學創作的重要生活基礎使他的創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使他對社會有了更深人的認識。如果沒有李白的政治悲劇,如果他平步青雲做了宰相,那麼,中國文學史上就少了一位大詩人,就少了很多精彩的華章。

上述康震觀點摘自其在喜馬拉雅FM精品課程《康震品讀古詩詞》、文章《康震:李白的翰林生涯》(原文刊載于《文史知識》2007年第9期)。

《康震品讀古詩詞》於2月1日在喜馬拉雅FM上線,選取70首古詩詞,康震首次講述30位唐宋傳奇詩人的青春史書 ,600年家國事濃縮於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