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論持久戰》是如何總結抗戰前十個月的經驗教訓的

《論持久戰》依據辯證唯物史觀和歷史唯物史觀, 對抗戰十個月的經驗教訓進行了全面闡釋和總結。

首先, 毛澤東再次強調了全國團結對於抗日戰爭的重要性:“全國黨派,

從共產黨到國民黨;全國人民, 從工人農民到資產階級;全國軍隊, 從主力軍到遊擊隊;國際方面, 從社會主義國家到各國愛好正義的人民;敵國方面, 從某些國內反戰的人民到前線反戰的兵士。 總而言之, 所有這些因素, 在我們的抗戰中都盡了他們各種程度的努力。 每一個有良心的人, 都應向他們表示敬意。 我們共產黨人, 同其他抗戰黨派和全國人民一道, 唯一的方向, 是努力團結一切力量, 戰勝萬惡的日寇。 ”

毛澤東認為抗戰爆發十個月來, “一切經驗都證明下述兩種觀點的不對:一種是中國必亡論, 一種是中國速勝論。 前者產生妥協傾向, 後者產生輕敵傾向”。

那麼, 中國會滅亡嗎?毛澤東回答:“不會亡, 最後勝利是中國的。 ”中國能速勝嗎?毛澤東回答:“不能速勝, 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

毛澤東給出的依據是:“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 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

日本是一個帝國主義強國,

“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 這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基本條件”, 決定了“戰爭的不可避免和中國的不能速勝”。

但是, “日本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 就產生了日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 它的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 這種帶有封建軍事特點的退步和野蠻的戰爭, 完全“不能達到日本統治階級所期求的興旺, 而將達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國主義的死亡”。

同時, 由於“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 日本統治者原想“從戰爭中解決這個困難”, 其結果只能是它為解決這個困難而“發動戰爭”, 困難反而會因戰爭不斷增加, 戰爭還會將它“原有的東西也消耗掉”。

再有, 日本“雖能得到國際法西斯國家的援助, 但同時, 卻又不能不遇到一個超過其國際援助力量的國際反對力量。 這後一種力量將逐漸地增長, 終究不但把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 並將施其壓力於日本自身”。

毛澤東說, 這就是失道寡助的規律, “是從日本戰爭的本性產生出來的。 而對於中國, 毛澤東指出,

中國雖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弱國, 雖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各方面”都不如日本, 但是中國人民自近代以來積累了百年的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力量, 今天的中國“有了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 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就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 它使中國的抗日戰爭“得到了持久戰和最後勝利的可能性”。

況且,中國的抗日鉞爭是進步的、正義的,它能“喚起全國的團結”,並“爭取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中國自身“又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因此,這些中日雙方“互相矛盾著的基本特點”,決定了“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

親愛的朋友,如您喜歡本文,請關注大鵬微信公眾號“大鵬說書(帳號dapengshuoshu)。

況且,中國的抗日鉞爭是進步的、正義的,它能“喚起全國的團結”,並“爭取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中國自身“又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因此,這些中日雙方“互相矛盾著的基本特點”,決定了“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

親愛的朋友,如您喜歡本文,請關注大鵬微信公眾號“大鵬說書(帳號dapengshuoshu)。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