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劉天放:警惕“窮遊”氾濫誕生更多懶漢

一段時間以來, “窮遊”不知不覺地火了起來, 窮游者滿意而歸滿臉愜意, 而媒體也願意跟風報導, “窮游”簡直成了“時尚”乃至“勵志”的代名詞。 的確, “窮遊”需要很大的決心、毅力、耐力, 充滿了“吃苦耐勞”的蘊意。 這還不僅是節衣縮食那麼簡單, 還有可能遇到其他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挑戰。 因此, “窮遊”一直顯得很“正面”。 不過, 像孫先生這樣人的出現, 就使“窮遊”變了味。

孫先生才27歲, 如此年齡正是為社會貢獻才智的時候, 任何勞動都能體現他的人生價值。 當然, 他選擇“窮遊”, 別人也無權干涉, 但無論如何, “窮遊”不是把自己“遊窮”,

更不是靠救助或乞討來完成, 而該是積極向上, 在不給別人和社會增添負擔的前提下, 省吃儉用, 克服旅遊中的各種困難, 從而使自己在旅遊中長見識, 培養自製力、自信心, 以及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 而孫先生的做法, 就與這些相悖, 也就難怪被人質疑甚至了。

而且, 即便是“窮遊”, 肯定需要適度, 也不至於花4年的時間全國各地到處轉悠, 且要靠234次救助。 4年的大好時光, 作為年僅27歲的孫先生來說, 既可以學到更多的本領, 也可以在工作中獲得更多的經驗。 誠然, 4年時間出去“窮遊”也能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感受, 但那要靠自身的努力獲得, 而不是別人的施捨。 如果老大不小了, 一邊叫嚷著要體驗, 而一邊卻要靠人救助,

那麼無疑就使 “窮遊”跑偏, 甚至是在消費別人的同情心。

再者, 孫先生沒有固定工作, 且居無定所, 也沒有經濟來源, 這樣的人還選擇“窮遊”就令人費解。 靠別人施捨旅遊, 絕不是“搭順風車”那麼簡單了, 而是想利用他人、社會對“窮遊者”的同情心, 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不僅是浪費社會資源, 而且帶有誤導傾向。 如果任憑這種現象持續, 便會有更多人跟風, 那麼由此帶來的“不勞而獲”惡風就將盛行, 給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造成嚴重干擾, 不利於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

“世界那麼大, 我想去看看”是近年來流行的一句話, 也是“窮遊”產生的一個原因。 年輕人有理想、抱負乃至夢想, 這些都無可厚非。 “詩與遠方”是個時髦的字眼兒,

可是, 說句不客氣的話, 如果你的“詩與遠方”僅是建立在別人的救助, 即好吃懶做上, 那麼, 無論打著多麼動聽的旗號, 也藏不住身上的那個“小”。

可見, 在“窮游”升溫的時候, 有必要弄清何謂“窮遊”?首先, “窮遊”不是“乞討游”“乞丐游”, 也不是“救助遊”, 它先要滿足“能養活自己”這一條件。 雖然“窮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但至少, 它應該包括積極向上、勤儉節約、克服困難、磨練意志等, 如住便宜旅店, 吃廉價食物、積極進取等, 而非消極無為、畏難畏縮甚至懶惰成性——靠234次救助, 怎麼能與“窮遊”搭界?

由此, 需要警惕“窮遊”氾濫誕生更多懶漢。 有人說, “窮遊”不該被異化為把自己“遊窮”, 可像孫先生這樣的人, 哪裡是“把自己遊窮”, 他在開始旅遊前就已“窮困潦倒”,

只是想靠“蹭”救助來達到目的, 說他有些自私甚至好吃懶做, 都不顯得不過分。 對他的“窮游”行為, 雖然無法過度干涉, 卻也該加以警覺。

稿源:荊楚網

作者:劉天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