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程玉海:敢想敢幹斬窮根 脫貧致富當典範

俗話說:“窮無根, 富無苗。 ”柘城縣陳青集鎮毛堂村60歲的村民程玉海, 憑藉自己勤勞的雙手和不服輸不認窮的幹勁, 靠種植棗樹, 摘了貧困帽子斬了窮根。 今年1月, 程玉海被市委宣傳部、市扶貧辦推選為2017年“商丘市十大扶貧人物”。

今年60歲的程玉海家有4口人。 他和妻子都患有慢性病, 身體不好, 還有90多歲的老母親需要照料, 程玉海有一個未結婚的兒子, 長年在外打工。 一家人的主要收入就靠兒子在外打工的工資。 2014年, 程玉海的家庭被認定為貧困戶。

程玉海不甘心當貧困戶、讓國家救濟, 他時刻尋找著致富的機會,

要翻身成為富裕戶。 一次偶然的機會, 程玉海從在新疆務工的妹妹那裡聽說種大棗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於是, 程玉海打算利用家中的4畝耕地種大棗。 可他這一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 程玉海的妻子陳秀英告訴記者:“起初, 我反對。 我恐怕種棗有風險。 這上有老人需要照料, 下有兒子需要訂親, 錢投了掙不到錢, 怎麼辦?他非要幹, 我阻止不了。 ”

沒有本錢, 沒有技術, 沒有幫手, 讓程玉海犯了難。 可他經過反復思索, 還是決定大幹一場, 可第一次嘗試, 他卻失敗了。

程玉海把買的棗籽種到地裡, 他認為春天就會發芽。 可是, 到了發芽的時候, 程玉海到地裡扒開土查看, 沒想到棗籽全被蟲吃了。 程玉海回到家, 愁得兩天沒有吃飯。

痛定思痛, 程玉海不甘心就這樣被打敗, 他決定再試一次。 程玉海說:“村支書和駐村第一書記知道了我種棗的事, 就來到我家, 幫我到縣裡聯繫了技術員。 我又重新買了棗籽, 再種!”

在技術員的指導下, 程玉海第二次種的棗籽終於發芽了。 因為沒有錢請人幫忙, 程玉海就吃住在地裡, 自己能幹的儘量不請人。 程玉海整天待在地裡, 墜枝、修剪、除草、摘芯……他把全部的精力都傾注在了棗樹地裡, 把致富的希望、翻身的機會全部留在了一天天長大的棗樹上。

駐村第一書記魏召開聽說後, 幫他聯繫了縣北科種業公司的恒溫庫, 讓他免費存放芽穗。 芽穗嫁接時, 程玉海天天從淩晨忙到夜幕降臨。

功夫不負有心人, 經過程玉海嘔心瀝血照料,

他的4畝棗樹從幼苗到成苗到結果, 逐漸為他帶來了豐厚的效益。 程玉海的棗樹2016年秋天開始掛果。 看著壓得樹枝都彎彎的紅棗, 程玉海並沒有高興起來, 因為如何銷售紅棗又成了問題。

程玉海說:“這棗是品種棗, 價格比普通棗貴。 一開始, 大家都不認。 俺兒當時給我打電話說, 他認識一個在廣州瓜果市場做生意的老闆, 把棗拉到那地方賣, 應該可以。 ”程玉海的棗品種好、價格適宜, 在廣州很受歡迎。 當年, 僅賣棗, 程玉海就收入兩萬多元。 2016年, 程玉海終於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脫了貧的程玉海有了更大的夢想:“現在趕上好時候了。 政府有好政策, 市場有好前景, 咱這又不缺勞動力。 下一步我準備多承包些土地, 讓更好的村民加入到種棗的隊伍中來,

共同致富。 ”

在程玉海的帶領下, 貧困戶程玉華準備在自家的地裡種棗樹。 她對種棗致富充滿信心, 她說:“程玉海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我們也不等不靠, 用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 ”

毛堂村駐村第一書記魏召開說:“程玉海給毛堂村貧困戶樹立了一個自強自立、靠自己雙手脫貧致富的好榜樣。 自己創業, 才是改變貧困的根本途徑。 我們號召全村人向程玉海學習。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