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品經理溝通法則:取勢、明道、優術

產品經理每天都要花很多的精力在溝通上, 那麼是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 來提高溝通效率降、低溝通成本呢?我總結的產品經理溝通法則就是:取勢、明道、優術。

取勢

所謂勢, 就是大方向。 逆勢而為, 不進則退;順勢而為, 扶搖直上。

作為產品經理, 在溝通中能取的勢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其中, 人和是最關鍵, 但是這裡的人和不是大家開開心心一團和氣,

而是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 當目標和願景一致了, 便有了溝通的前提, 一旦取得了這個勢, 溝通的過程可能曲折, 但是方向始終堅定。

那麼, 如何確立共同目標, 統一戰線呢?明確願景, 大局為重, 合縱連橫, 成就大我。

首先, 我們應該站在較高的角度綜合考慮問題,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戰略層。 保證我們做出的所有決策都是基於公司願景的、符合公司戰略利益的, 而不是出於部門KPI或是個人利益考慮(所以產品經理絕對不能甩鍋啊)。 大局觀是會影響他人的, 自己從大局考慮, 影響其他部門同事也從大局觀出發, 當所有人都認同一個目標, 那麼就是仁者無敵, 就不會出現所謂的撕逼情況了。

雖然, 產品經理是使用者的第一負責人,

但是, 我們更應該明確的是, 用戶是大家的使用者, 不是產品經理的使用者, 所有人都應該為用戶負責。 一旦出了問題(除非是明顯的個人低級錯誤外), 產品經理應該帶頭背鍋, 但不是單獨背鍋, 因為公司的失誤, 是所有相關人員一起犯的。 既然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口鍋, 就沒必要去甩鍋。

所以產品經理是一個縱橫家, 遊走在各個部門之間, 為了公司目標, 編織一張意義之網, 網羅各方力量, 順目標而為。

明道

道, 是一種規律, 萬事萬物都有其規則, 溝通也有相應的規律。

溝通之道—-個人魅力

條理性是個人魅力非常重要的體現。 產品經理在溝通時應該遵守金字塔原理, 在口頭溝通時, 結論先行, 然後闡述理由。

在書面溝通時, 寫明背景、衝突、疑問、結論。 闡述理由時, 應條理清晰, 使用演繹推理或歸納推理;群體溝通時能用圖的不要用字, 能用表的儘量不用圖。 自己理清思路, 有條理地娓娓道來, 方便對方理解, 溝通就會順暢很多。

知識的廣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個人魅力體現。 溝通的過程一定要始終保持雙方在一個頻道上, 否則就是雞同鴨講, 無效溝通甚至產生歧義。 但是, 產品經理需要溝通的物件很多, 如何才能在溝通時跟任何一方都能保持同一頻道呢?那就需要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認知寬度, 產品經理需要懂技術、懂運營、懂測試, 這樣才能跟各方愉快的溝通(也能防止被坑哦)。 所以, 產品經理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T型人才—-既有專業的深度,

又有知識的廣度。

專業性也能為個人魅力加分不少。 產品經理在規劃功能和設計流程時, 應該始終體現自己的專業性, 因為只有展現出專業, 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 每個人都願意跟著專業的“老司機”走, 而不是被新手帶溝裡。

所以, 當有人質疑你:為什麼toast的時間是1.5s時, 你因該說人類視覺暫留達到最大值的最短時間是1.5s, 大於這個時間, 提示過重造成干擾, 小於這個時間, 達不到提示效果;當有人質疑你為什麼設置5個項而不是其它數字時, 你應該用人類短時記憶的有效專案數為7±2來解釋;當有人質疑你為什麼要激勵用戶時, 你應該從斯金納操作條件反射談起;當有人質疑你設計的用戶獎勵過少時, 你應該從“德西效應”出發跟他聊一聊····

溝通之道—懂人性

使用者是人,所以產品經理要懂人性;溝通物件也是人,所以懂人性才能更好地溝通。

人有互惠性。溝通是一門妥協的藝術,我們在說服別人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的時候,也要給予一定的付出或妥協。比如我們在提需求的時候,就可以把核心的需求摻雜在非核心需求中,必要時犧牲掉非核心需求(或降低優先順序下個版本再實現),做出讓步,進而保全核心需求。

人有利己性。雖然在取勢中談到團隊目標一致性,但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有利己的私心,其它部門的人也要維護自己的利益、部門的利益。所以,當產品取得成績的時候,應該將相關人員都帶上。當提需求的時候,如果不是緊急需求,也需要考慮一下其它部門的時間安排,儘量不在別人忙著趕進度的時候,提額外的需求。

人有情感性。雖然身在職場,應該公事公辦,但是人的情感性就決定了,人不可能不帶個人感情進入工作。有時候在會上,爭面紅耳赤都解決不了的事情,會後一句哥們(姐們),請他喝杯咖啡,就愉快的達成了共識。所以產品經理要想溝通順利,平時也要攢人品,偶爾請個下午茶,陪哥們抽個煙聊聊人生,組織一下聚餐···畢竟沒有什麼是一頓飯決絕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兩頓~

優術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術,就是一個個的技能點。與不同的角色溝通,我們就需要使用不同的具體技能。

與Boss溝通

老闆說的總是對的,老闆說的總是對的,老闆說的總是對的。重要的事情說3遍,這倒不是溜鬚拍馬,而是基於以下邏輯:

老闆也是人,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存在感的需求,也有自己的KPI要背,也要跟投資人交代。他做的一些決定,有我們作為產品經理看不到的一些需求方,有他的不得已。老闆站的角度更高,掌握的資訊和資源更多,很多我們覺得不對的,或者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對他來說卻不一定。很多時候我們覺得錯了的決定,很可能他看到了更大的問題,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又或者,他眼光長遠,在當前看來是錯誤的方案,放在長遠來看,是有利於長期發展的。與老闆溝通時,我們更多的是提出一個或多個可行方案,然後分別闡述優劣,並盡可能地爭取使我們覺得更優的方案被採納。但是,決定權在老闆那裡,經過一番努力,如果最終採納的不是我們的方案,也要遵照執行,畢竟這關係到團隊的效率。哪怕最後錯了再改,也比過程一直爭論不休,專案無法推進來的好,更何況,對錯尚未可知呢?與UI設計師溝通

UI設計師像是一群遊俠散仙,他們對美有執著的追求,和個性的表達。他們偏重於感性和直覺,所以在溝通的時候,我們不能用邏輯和強權去壓制。而且,UI介面的美醜是任何人都可以評論上兩句的,這個說好看,那個卻說不好看,他們也很無奈。

所以我們在跟UI同學溝通設計稿時,一定要給出核心的設計目標和理念,明確大的設計方向,切記使用“我覺得···”。審美是因人而異的,但是設計的規則和目標是統一的。我們只要抓住核心目標,剩下的就交給設計師了,讓他們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給予足夠的發揮空間。

與RD溝通

程式猿這樣的形象已經非常深入人心了。與他們溝通的方式與UI恰恰相反,與開發溝通一定要用邏輯規則,用絲絲入扣的推理和論證征服他們。切記不能挑戰他們在技術領域的自尊心,比如說:這個功能很簡單,沒什麼做不了的,我們以前···很容易就搞定了。到時候懟你一句: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ibi!那就沒的聊了。

所以,當產品經理面對開發甩過來的一句“這個功能做不了”時,我們應該像分析用戶需求那樣,挖掘深層的含義,有針對性的去溝通:

時間來不及。絕大部分是這個情況,這就需要產品合理的排期,預留15%~20%的時間餘量,以應付這一類的問題。如果時間已經來不及了,那就需要另做權衡:是把功能放到下個版本實現,還是砍掉一些這個版本的低優先順序功能讓出時間,又或者發揮一下個人魅力,陪開發加加班搞定。開發覺得這個功能做了意義不大。這也是很常見的問題,開發本身對你的設計不認可,但是又覺得談用戶體驗、談場景撕不過你,所以只能用這個方法搪塞了。這個時候就只能以理服人,再次用邏輯、規則、論證的方式說服他們並達成一致。當然,一些有產品思維的開發也會提出他的方案,這時也不妨一起討論一下,說不定他的方案確實更好呢?真的是技術上實現不了。這種情況也有,但是少見,真要是遇到了,也只能要麼多給點時間,下個版本好好研究一下再上;要麼,妥協一下,用其它略差一點的方案曲線救國,再圖優化。(怎麼辦呢,難道還真找個程式猿祭天啊?)與運營溝通

運營是產品需求的主要來源之一。運營是一群腦洞大,強跳躍性思維,撕逼能力也比較厲害的物種。他們一般會提很多需求,需求之間有時候沒有關聯,甚至是矛盾的。提出的需求每次都是緊急,巴不得希望你今天下班前就上線。但是換位思考一下,他們是整個公司背負KPI壓力最大的部門,提一些緊急需求;提一些隻對眼下資料有提升,但是對長期利益無益的功能也是情有可原的。

與運營溝通最核心的一點就是用資料說話。所以產品設計中做好資料埋點,平時做好產品資料分析,必要時把資料拿出來佐證,達到溝通目的。當運營提出新的需求以配合活動時,我們應該讓運營拿出活動方案,一來可以排除掉很多拍腦袋需求,二來可以根據活動的力度,範圍,時間長短等要素來靈活應對。如果是活動力度較小的短期活動,可以用一些協力廠商活動平臺提供的功能,如H5形式的抽獎,大轉盤,有獎小遊戲等;如果是投入較大,時間跨度也較長的活動,可以先開發簡化版小範圍試驗,收集資料,根據資料表現來決定下個版本此功能的走向。

經過上面的分析,你會發現,溝通不是“對話”這麼一個點,溝通是一個面,是一個系統。所以,想解決溝通問題,就要系統化的去著手。取勢、明道、優術,就是我的溝通方法論。

溝通是一個包治百病的庸醫,任何事情都可以通過溝通解決,但是卻需要大量的時間。在這個高度分工的時代,溝通正變的越來越重要,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提高溝通效率,降低溝通成本。

本文由 @胡小Q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基於CC0協議

溝通之道—懂人性

使用者是人,所以產品經理要懂人性;溝通物件也是人,所以懂人性才能更好地溝通。

人有互惠性。溝通是一門妥協的藝術,我們在說服別人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的時候,也要給予一定的付出或妥協。比如我們在提需求的時候,就可以把核心的需求摻雜在非核心需求中,必要時犧牲掉非核心需求(或降低優先順序下個版本再實現),做出讓步,進而保全核心需求。

人有利己性。雖然在取勢中談到團隊目標一致性,但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有利己的私心,其它部門的人也要維護自己的利益、部門的利益。所以,當產品取得成績的時候,應該將相關人員都帶上。當提需求的時候,如果不是緊急需求,也需要考慮一下其它部門的時間安排,儘量不在別人忙著趕進度的時候,提額外的需求。

人有情感性。雖然身在職場,應該公事公辦,但是人的情感性就決定了,人不可能不帶個人感情進入工作。有時候在會上,爭面紅耳赤都解決不了的事情,會後一句哥們(姐們),請他喝杯咖啡,就愉快的達成了共識。所以產品經理要想溝通順利,平時也要攢人品,偶爾請個下午茶,陪哥們抽個煙聊聊人生,組織一下聚餐···畢竟沒有什麼是一頓飯決絕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兩頓~

優術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術,就是一個個的技能點。與不同的角色溝通,我們就需要使用不同的具體技能。

與Boss溝通

老闆說的總是對的,老闆說的總是對的,老闆說的總是對的。重要的事情說3遍,這倒不是溜鬚拍馬,而是基於以下邏輯:

老闆也是人,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存在感的需求,也有自己的KPI要背,也要跟投資人交代。他做的一些決定,有我們作為產品經理看不到的一些需求方,有他的不得已。老闆站的角度更高,掌握的資訊和資源更多,很多我們覺得不對的,或者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對他來說卻不一定。很多時候我們覺得錯了的決定,很可能他看到了更大的問題,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又或者,他眼光長遠,在當前看來是錯誤的方案,放在長遠來看,是有利於長期發展的。與老闆溝通時,我們更多的是提出一個或多個可行方案,然後分別闡述優劣,並盡可能地爭取使我們覺得更優的方案被採納。但是,決定權在老闆那裡,經過一番努力,如果最終採納的不是我們的方案,也要遵照執行,畢竟這關係到團隊的效率。哪怕最後錯了再改,也比過程一直爭論不休,專案無法推進來的好,更何況,對錯尚未可知呢?與UI設計師溝通

UI設計師像是一群遊俠散仙,他們對美有執著的追求,和個性的表達。他們偏重於感性和直覺,所以在溝通的時候,我們不能用邏輯和強權去壓制。而且,UI介面的美醜是任何人都可以評論上兩句的,這個說好看,那個卻說不好看,他們也很無奈。

所以我們在跟UI同學溝通設計稿時,一定要給出核心的設計目標和理念,明確大的設計方向,切記使用“我覺得···”。審美是因人而異的,但是設計的規則和目標是統一的。我們只要抓住核心目標,剩下的就交給設計師了,讓他們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給予足夠的發揮空間。

與RD溝通

程式猿這樣的形象已經非常深入人心了。與他們溝通的方式與UI恰恰相反,與開發溝通一定要用邏輯規則,用絲絲入扣的推理和論證征服他們。切記不能挑戰他們在技術領域的自尊心,比如說:這個功能很簡單,沒什麼做不了的,我們以前···很容易就搞定了。到時候懟你一句: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ibi!那就沒的聊了。

所以,當產品經理面對開發甩過來的一句“這個功能做不了”時,我們應該像分析用戶需求那樣,挖掘深層的含義,有針對性的去溝通:

時間來不及。絕大部分是這個情況,這就需要產品合理的排期,預留15%~20%的時間餘量,以應付這一類的問題。如果時間已經來不及了,那就需要另做權衡:是把功能放到下個版本實現,還是砍掉一些這個版本的低優先順序功能讓出時間,又或者發揮一下個人魅力,陪開發加加班搞定。開發覺得這個功能做了意義不大。這也是很常見的問題,開發本身對你的設計不認可,但是又覺得談用戶體驗、談場景撕不過你,所以只能用這個方法搪塞了。這個時候就只能以理服人,再次用邏輯、規則、論證的方式說服他們並達成一致。當然,一些有產品思維的開發也會提出他的方案,這時也不妨一起討論一下,說不定他的方案確實更好呢?真的是技術上實現不了。這種情況也有,但是少見,真要是遇到了,也只能要麼多給點時間,下個版本好好研究一下再上;要麼,妥協一下,用其它略差一點的方案曲線救國,再圖優化。(怎麼辦呢,難道還真找個程式猿祭天啊?)與運營溝通

運營是產品需求的主要來源之一。運營是一群腦洞大,強跳躍性思維,撕逼能力也比較厲害的物種。他們一般會提很多需求,需求之間有時候沒有關聯,甚至是矛盾的。提出的需求每次都是緊急,巴不得希望你今天下班前就上線。但是換位思考一下,他們是整個公司背負KPI壓力最大的部門,提一些緊急需求;提一些隻對眼下資料有提升,但是對長期利益無益的功能也是情有可原的。

與運營溝通最核心的一點就是用資料說話。所以產品設計中做好資料埋點,平時做好產品資料分析,必要時把資料拿出來佐證,達到溝通目的。當運營提出新的需求以配合活動時,我們應該讓運營拿出活動方案,一來可以排除掉很多拍腦袋需求,二來可以根據活動的力度,範圍,時間長短等要素來靈活應對。如果是活動力度較小的短期活動,可以用一些協力廠商活動平臺提供的功能,如H5形式的抽獎,大轉盤,有獎小遊戲等;如果是投入較大,時間跨度也較長的活動,可以先開發簡化版小範圍試驗,收集資料,根據資料表現來決定下個版本此功能的走向。

經過上面的分析,你會發現,溝通不是“對話”這麼一個點,溝通是一個面,是一個系統。所以,想解決溝通問題,就要系統化的去著手。取勢、明道、優術,就是我的溝通方法論。

溝通是一個包治百病的庸醫,任何事情都可以通過溝通解決,但是卻需要大量的時間。在這個高度分工的時代,溝通正變的越來越重要,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提高溝通效率,降低溝通成本。

本文由 @胡小Q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基於CC0協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