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什麼南北朝開始“州”變的越來越多?

九州

州是中國先秦時代的地理區域劃分單位, 東漢以後開始作為行政區劃。 在討論南北朝時期州越來越多的原因之前我們先就州的歷史沿革做一總結:

三皇五帝時期分天下為九州, 這時州的劃分, 更多地體現為地理意義, 政治意義相對較弱。

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 於西元前106年創設刺史制, 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 監察區名為州, 州設刺史。 這時州只是監察區, 還不是真正的行政區域。 真正的行政區域還只是郡、縣兩級, 郡太守直接與中央政權聯繫, 不必通過州一級。

東漢靈帝時, 黃巾軍起義, 南陽太守劉焉“以為刺史威輕……乃建議改置牧伯, 鎮安方夏”, 於是改州刺史為州牧, 並行使行政大權, 州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 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 形成州、郡、縣三級制。 全國劃分為為13州。

東漢諸州

自此, 州正式作為一級行政區劃走上了歷史舞臺。 這種制度前後延續了四百年左右的時間。

這種新的區劃制度, 到了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卻模樣大變。 東漢末年全國有13州, 到了三國時魏有12州, 吳有三州, 而蜀只有一州;西晉初年全國分為十九個州, 末年增至二十一個州;南北朝時, 南北方合計有五六十個州;至南北朝末期,

州已經增加到近三百個, 相當一部分州已經有名無實了。

那麼, 是什麼原因使得南北朝時期州變得越來越多呢?

割據原因造成。 一個州被不同的割據政權佔據, 割據政權各自設州治, 前秦、北魏短期統一後由於戰亂依舊沒時間也沒有能力大規模整合行政規劃。 譬如秦州長期被不同割據政權長期佔領, 秦州南部脫離州治已久, 在前秦短暫統一後, 就在南部設新州南秦州。

移民原因造成。 許多中原流民逃亡南方, 開發南方, 而這些流民多數都是由豪強或其他強人率領的行主帶領, 移居的州郡自然缺乏有效手段治理他們, 只能設置新的州郡。 譬如東晉在揚州北部劃出兩個地盤, 提供給豫州和徐州逃來的流民居住,

名字還叫豫州、徐州。

防止地方割據。 少數沒有被前兩個原因分割的州, 此時再按照魏晉時期的州來管理, 極易產生新的割據勢力, 政府自然會再次將其分解。 譬如從揚州分解出南部設置江州。

獎勵軍功造成。 南北朝時期戰亂多, 政府拿州郡長官的職位封賞軍功和其他官員, 但是僧多粥少, 最後只能是州郡越封越多, 進而導致制度糜爛。

邊疆地區開發。 五胡亂華時期, 大量北人南遷, 使得邊疆地區得以開發, 從而設立了一些新縣新郡;本來的未開發地區也漸次開發, 出於必要而拆分了原來的州郡。

權力的誘惑。 這個就和當今設市是一個道理。 民國時, 全國批准設立的市僅僅十幾個, 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六百多個。

行政類別也是五花八門, 有省級市、副省級市、地級市、縣級市。 最近國家還放開了限制, 準備設立鎮級市。 從十幾個到六百多個, 前後還不到一百年啊!!!

西晉諸州

基於以上原因, 州越來越多, 轄區卻是越來越小。 據統計, 到南北朝末年, 北周和南陳加起來, 居然已經有253個州,而下一級的郡不過698個,基層的縣亦只有1562個。隋文帝楊堅滅陳而統一全國後,這種機構已經臃腫到令他實在是看不過去了,於是他罷天下諸郡,形成州、縣兩級制。等於是把州降級到原來郡的地位,隋煬帝乾脆又把州改名為郡。唐朝建立後,又改郡為州。不過還是因為設州過多不便管理,中唐之後遂又變成道州縣三級體制。

當初的一級行政區劃越劃越小,數量越練越多,後來只能淪為二級行政區,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挺住省的數量啊!!!

喜歡的請關注、分享、點贊!您有什麼好的見解,請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居然已經有253個州,而下一級的郡不過698個,基層的縣亦只有1562個。隋文帝楊堅滅陳而統一全國後,這種機構已經臃腫到令他實在是看不過去了,於是他罷天下諸郡,形成州、縣兩級制。等於是把州降級到原來郡的地位,隋煬帝乾脆又把州改名為郡。唐朝建立後,又改郡為州。不過還是因為設州過多不便管理,中唐之後遂又變成道州縣三級體制。

當初的一級行政區劃越劃越小,數量越練越多,後來只能淪為二級行政區,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挺住省的數量啊!!!

喜歡的請關注、分享、點贊!您有什麼好的見解,請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