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備臨終前勸諸葛亮不要重用此人,諸葛亮不聽,最終鑄成大錯

三國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也被後人以小說、喜劇等形式代代傳頌, 其中最被神話的人物就屬諸葛亮了。 雖然諸葛亮被神話的近乎魔神一般神通廣大, 但是對於三國時期的歷史有所瞭解的人都應該知道, 諸葛亮其實沒那麼神。 但不可否認的是諸葛亮確實才華過人並且對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的確為蜀國做出過巨大貢獻, 但儘管孔明再神機妙算, 也有失誤的時候, 其中就是重用了馬謖。

馬謖, 字幼常, 三國時期蜀國官員, 隨兄馬良入仕, 最初是以從事身份跟隨劉備。 馬謖才智過人, 好論軍計, 孔明對他極為器重, 在任蜀國丞相時任用他為參軍, 但是劉備卻並不看好馬謖, 並在臨終前對孔明說「馬謖言過其實, 不可大用, 您要謹慎!」。 但諸葛亮並未聽從劉備意見, 還是將馬謖視為心腹。

說起馬謖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馬謖失街亭, 逼得諸葛亮使出了空城計, 最後只得揮淚斬馬謖。 自古馬謖都扮演著被人所不齒的角色, 受盡唾駡, 人們都認為是他坑了千古名相諸葛亮, 坑了孔明的北伐大業, 甚至認為要不是這個坑貨, 說不定蜀漢早就王師北定了。 羅貫中還在《三國演義》中把馬謖刻畫成一幅狂笑嘴臉的模樣,

而正史《三國志》甚至都不屑於為他列傳, 他的事蹟只能從其他人的傳記裡拼湊出來。 就連《三國殺》裡也把馬謖設定成了一副招人厭的形象和垃圾的技能。

除了「失空斬」(即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之外, 馬謖在三國的劇本中出場很少,

但其實馬謖作為孔明的心腹, 也為其多次出謀劃策, 其中《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馬謖獻計。 建興三年, 諸葛亮率軍討伐雍闓, 馬謖為其送行, 諸葛亮想聽一下馬謖的建議, 馬謖說「南中路途遙遠, 地形險要, 叛亂早就有了, 但即使今天我們將其擊潰, 明天他們還是要反的。 但如果將他們斬草除根全部殺光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辦到的, 況且是不是仁君所為。 目前我們蜀國應集中力量北伐, 所以在用兵上要以攻心為上, 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 以短兵相接為下, 望您能使其真心歸服。 」諸葛亮對馬謖的策略深以為然並採納了其建議, 不久, 諸葛亮斬殺雍闓, 並依照馬謖之言赦免孟獲, 雖然並未「七擒」, 但最終徹底征服了南方勢力並與其結好,
從此就再沒有生過變亂了。

在建興六年, 諸葛亮再次北伐, 命趙雲、鄧芝作為疑軍, 佔據箕穀, 自己親率十萬大軍, 突襲祁山。 在討論鎮守街亭時, 大家都以為應派久經沙場的魏延、吳壹等老將為先鋒鎮守此處, 但諸葛亮卻違背了眾人的意見提拔馬謖為先鋒鎮守街亭, 而對手卻是大名鼎鼎的張郃。由於馬謖不遵諸葛亮的命令,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而張郃卻掐准這一死穴,斷絕了馬謖的水源,使得馬謖大敗。而「揮淚斬馬謖」卻有諸多的疑點,《三國志·蜀書·向朗傳》的記載是「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意思是馬謖戰敗後並未負荊請罪,而是畏罪潛逃,而向朗卻知情不報,被諸葛亮罷免了官職。而《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則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即馬謖在獄中病故。而同為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則和《三國演義》中的說法相同:「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即諸葛亮下令處斬了馬謖。同一個作者在同一部史書中對同一個人的三種截然不同的記載,這種情況也是極為罕見的。(下圖為街亭戰場遺址)

不管過程如何,最終馬謖確實是死了,諸葛亮對此也是深感自責,認為自己用錯了人,並非馬謖一無是處,而他本身就是缺少實戰經驗的謀士,諸葛亮也深知這一點,但還是讓馬謖率軍與身經百戰的張郃對壘,最終大敗。馬謖死後,諸葛亮親自前往弔喪,為他痛哭流涕,安撫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樣恩待他們。諸葛亮甚至認為是自己害死了馬謖,此次大敗讓諸葛亮心痛了整整一年,整日寢食難安,最後連劉禪都看不下去了,特意下詔安慰他,詔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

個人以為,馬謖雖然是個紙上談兵的材料,但也能夠勝任參謀之職,即使缺乏實戰經驗,又剛愎自用,完全不用他于蜀國來說是個損失,劉備只勸告諸葛亮不能重用他也是依這個物盡其用的道理。馬謖確實是個極有才華的人,諸葛亮對於馬謖的才智是沒有估計錯誤的,只是看不出馬謖本人爭名之心極重。諸葛亮再聰明也只是個人,而劉備在用人的眼光上也從未有超過諸葛亮的例子,所以諸葛亮沒有採納他的話,即使採納也無法證明劉備所說的是實情,所以這樣的悲劇不得不說是諸葛亮的一次失誤。馬謖死時年僅39歲,如果諸葛亮當時採納劉備的建議,讓馬謖當好他的參謀,說不定等他成熟之後也會在史書上留下輝煌的戰績。

而對手卻是大名鼎鼎的張郃。由於馬謖不遵諸葛亮的命令,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而張郃卻掐准這一死穴,斷絕了馬謖的水源,使得馬謖大敗。而「揮淚斬馬謖」卻有諸多的疑點,《三國志·蜀書·向朗傳》的記載是「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意思是馬謖戰敗後並未負荊請罪,而是畏罪潛逃,而向朗卻知情不報,被諸葛亮罷免了官職。而《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則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即馬謖在獄中病故。而同為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則和《三國演義》中的說法相同:「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即諸葛亮下令處斬了馬謖。同一個作者在同一部史書中對同一個人的三種截然不同的記載,這種情況也是極為罕見的。(下圖為街亭戰場遺址)

不管過程如何,最終馬謖確實是死了,諸葛亮對此也是深感自責,認為自己用錯了人,並非馬謖一無是處,而他本身就是缺少實戰經驗的謀士,諸葛亮也深知這一點,但還是讓馬謖率軍與身經百戰的張郃對壘,最終大敗。馬謖死後,諸葛亮親自前往弔喪,為他痛哭流涕,安撫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樣恩待他們。諸葛亮甚至認為是自己害死了馬謖,此次大敗讓諸葛亮心痛了整整一年,整日寢食難安,最後連劉禪都看不下去了,特意下詔安慰他,詔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

個人以為,馬謖雖然是個紙上談兵的材料,但也能夠勝任參謀之職,即使缺乏實戰經驗,又剛愎自用,完全不用他于蜀國來說是個損失,劉備只勸告諸葛亮不能重用他也是依這個物盡其用的道理。馬謖確實是個極有才華的人,諸葛亮對於馬謖的才智是沒有估計錯誤的,只是看不出馬謖本人爭名之心極重。諸葛亮再聰明也只是個人,而劉備在用人的眼光上也從未有超過諸葛亮的例子,所以諸葛亮沒有採納他的話,即使採納也無法證明劉備所說的是實情,所以這樣的悲劇不得不說是諸葛亮的一次失誤。馬謖死時年僅39歲,如果諸葛亮當時採納劉備的建議,讓馬謖當好他的參謀,說不定等他成熟之後也會在史書上留下輝煌的戰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