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之韻》第二集 獨振新風【文字版】

《唐之韻》共20集, 每集播放時間約20—30分鐘。 這部系列片製作非常精緻, 它為電視詮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經典名著創造了新的空間。 它獨特的角度、絕美的畫面、高雅的品味獲得了出人意料的熱烈反響。

第二集 獨振新風

從明代開始, 研究唐詩的人習慣上把唐詩分為四期, 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從唐王朝建國, 即西元六一八年起, 到八世紀初, 即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帝寶座之前, 將近一百年, 時間跨度最大, 成就卻最低。 世界級大河長江, 源頭一樣是窄窄淺淺、彎彎曲曲的, 但沒有這窄窄淺淺彎彎曲曲, 就沒有下游的浩浩蕩蕩滾滾滔滔。

初唐的詩壇, 還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裝飾風格籠罩下, 宮廷詩人不必說, 就是四傑這樣強烈要求轉變風氣的人物, 詩歌風格也明顯偏于華麗。 像唐太宗李世民這樣叱吒風雲的人物吧, 唱出來的也是“結伴戲方塘, 攜手上雕航。

船移分細浪, 風散動浮香”。 這種詩與南朝那些跟著皇帝起哄的詩人所作, 幾乎無法區分。

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 文學史習慣稱之為王楊盧駱。 他們主要活動於七世紀下半葉八十年代以前。 這是一批少年才子, 才華橫溢, 精神飽滿, 一出場就英氣勃勃;這是一批短命詩人, 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歲;這又是一批苦命詩人, 王勃是淹死的, 盧照鄰是因長期癱瘓投水自盡的, 駱賓王是被殺的。 他們雖然時運不濟, 生命多艱, 但都立志要掃蕩詩壇的積穢, 革除陳陳相因的宮廷文學, 要求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在詩中塑造出一個真實的自我, 改變詩歌與時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面上的關係, 要叫詩歌具有激情和生氣。

他們的能量雖然有限, 但先聲奪人, 互相呼應, 經過一番縱橫馳騁, 終於為唐詩的出場準備好了必要的佈景和合適的氣氛。 四傑的成就有限, 又沒有完全擺脫南朝綺麗文風的影響, 因而頗受後人非議。 杜甫對此很是不平, 曾斷言指出:“王楊盧駱當時體, 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

四傑中成就最高的王勃, 只活了二十七歲。 他二十六歲時寫的《滕王閣序》, 是傳誦千古的名文。 據說當時鎮守南昌的都督閻某, 把滕王閣修飾一新, 九月九日大會賓客, 叫他女婿先寫好一篇記述滕王閣的文章, 到時候假裝是即興創作來向賓客誇耀。 宴會時, 主人裝模作樣讓在座的人寫。 知情人都知趣地推辭, 王勃卻不知天高地厚, 竟接過筆來真的寫起來, 惹得閻都督勃然大怒。 不過, 唐朝人胸襟就是寬廣, 當王勃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時, 閻某大為驚服, 不但不生氣, 還主動請王勃接著寫下去。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黃昏時江邊的這一幅秋景多麼開闊,

多令人神氣飛揚!《滕王閣序》雖然不算詩, 但卻是詩味醇厚的一首散文詩, 其審美效應永不會衰變。 文章以一首詩結尾:“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 海記憶體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與朋友分手, 一般總不免會有些傷感, 這首詩卻一反常情, 認為只要是知己, 即便分隔天涯, 也仍然像近鄰一樣。 詩中沒有一句解釋的話, 但天下升平, 處處都有能給人踏踏實實的安全感, 卻作為堅實的背景襯托在詩的背面。 只有時代開放、清甯、透明度高, 送行的和被送的都根本想不起來會遇到什麼意外的侵害,分手時才會有這麼開朗的心情。“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表達了人類這種普遍的願望,因而流傳千古,成了隨時都能被引用的名句。

四傑中的楊炯曾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后”。很顯然,認為排名在盧照鄰之前感到慚愧,是故作謙虛,真正的用意是不服王勃。他恃才傲物,罵那些裝模作樣的朝廷官員為“麒麟楦”,意思是麒麟的填料。問他此話怎講時,他說耍麒麟的都是用布畫麒麟蒙在驢身上,看起來像麒麟,其實揭掉畫皮,不過是一頭驢。真是罵絕了!幸好他生在唐代,不然的話,光憑這件事,就足以叫他掉腦袋。

盧照鄰遭遇極慘,中風癱瘓十年,最後因無法忍受而投水自盡。他的《長安古意》中有兩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是至今還不時有人引用的名句。

做父母的大概都給孩子教過幾首唐詩,教的詩中大概也會有這一首吧:“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詩據記載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

駱賓王是浙江義烏縣人。徐敬業起兵反武則天時,他寫了一篇《[為徐敬業]討武氏[曌]檄》,把武則天有的沒有的劣跡全兜出來抖摟了一番。據說武則天滿不在乎,但聽到“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時,不禁一震,聽左右說是駱賓王寫的以後,就說:“宰相之過也。人有才如此,而使之流落不偶乎?”“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這對激發朝廷百官起來反對武則天,是極有煽動力的。徐敬業起兵失敗後,據傳說,他曾在靈隱寺這裡潛藏,出家做了僧人。有一天,宋之問來到靈隱寺,晚上在寺內獨自散步,想做詩,但剛想好兩句就接不下去了。一個白髯蒼蒼的老僧,也就是駱賓王來到他跟前,問明情由後,就給他補了兩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種傳說的含金量大概是不會高的。也許,宋之問這首《靈隱寺》非常平庸,中間偏偏夾著這非常精彩的一聯,後人就故意剝奪他對這一聯的著作權吧。也許,宋之問人品低劣,後人就編出這個故事,把這一聯警句剜出來,歸到駱賓王的名下吧。

初唐四傑開始衝破唐初宮廷詩風的束縛,使詩歌從應制應酬、歌功頌德的圈子裡跳出來,擔負起歌唱人生的使命。但是他們還缺乏強有力的理論武器,使唐詩總結過去,迎接未來。歷史選擇了陳子昂,來完成這為唐詩展開一個新天地的使命。陳子昂旗幟鮮明地反對南朝的貴族文學,反對那種只求詞藻華麗而內容空洞的詩風。他不僅在理論上為唐詩的發展指明了道路,而且詩歌創作也實踐了自己的理論。他的《感遇》三十八首,或諷刺現實、感慨時事,或感慨身世、抒發理想,都表露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進取精神。“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春夏之交,草木茂盛、青翠的樹林裡,蘭草和杜若這類香草紫莖上開出朵朵紅花,使滿林的草木相形遜色,然而畢竟是幽獨的。年光易逝,秋風又起,空有陣陣香氣,又能怎麼樣呢?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懷才不遇,像幽林裡的紅花無人欣賞,只有隨著年光的流逝自生自滅而壯志難酬。

七世紀末,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派人遠征契丹,以陳子昂為參謀。由於主將不力,軍事失利,他幾次進言,不僅不被採納,還受到降職處分。他登上幽州台時,感慨萬千,唱出了他的千古絕句《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驀地而來,戛然而止,沒有起承轉合,沒有寫景,也沒有借景抒情。它明白如話,用普通話來念,甚至連韻都不押。這是詩嗎?不像,它只像一聲長長的浩歎,只像一聲宣洩憤懣的長嘯,像隱隱約約卻使大地顫動的春雷,在呼喚萬物蘇醒。抒情主人公有如巨人一樣屹立在幽州臺上,舉目四望,湧來的是無古無今的孤獨。沒人理會,更沒人理解,只有無法撫平的惆悵在內心翻湧,終於化作兩行澀淚滔滔而下。他眼裡噙著飽含歷史滄桑的悲哀,而不是沮喪;他要及時發奮,而不是萬念俱灰。這首詩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傳誦千古,原因大概就在這裡吧。

撰 稿:樊修章

本期審核:小樓聽雨

送行的和被送的都根本想不起來會遇到什麼意外的侵害,分手時才會有這麼開朗的心情。“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表達了人類這種普遍的願望,因而流傳千古,成了隨時都能被引用的名句。

四傑中的楊炯曾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后”。很顯然,認為排名在盧照鄰之前感到慚愧,是故作謙虛,真正的用意是不服王勃。他恃才傲物,罵那些裝模作樣的朝廷官員為“麒麟楦”,意思是麒麟的填料。問他此話怎講時,他說耍麒麟的都是用布畫麒麟蒙在驢身上,看起來像麒麟,其實揭掉畫皮,不過是一頭驢。真是罵絕了!幸好他生在唐代,不然的話,光憑這件事,就足以叫他掉腦袋。

盧照鄰遭遇極慘,中風癱瘓十年,最後因無法忍受而投水自盡。他的《長安古意》中有兩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是至今還不時有人引用的名句。

做父母的大概都給孩子教過幾首唐詩,教的詩中大概也會有這一首吧:“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詩據記載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

駱賓王是浙江義烏縣人。徐敬業起兵反武則天時,他寫了一篇《[為徐敬業]討武氏[曌]檄》,把武則天有的沒有的劣跡全兜出來抖摟了一番。據說武則天滿不在乎,但聽到“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時,不禁一震,聽左右說是駱賓王寫的以後,就說:“宰相之過也。人有才如此,而使之流落不偶乎?”“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這對激發朝廷百官起來反對武則天,是極有煽動力的。徐敬業起兵失敗後,據傳說,他曾在靈隱寺這裡潛藏,出家做了僧人。有一天,宋之問來到靈隱寺,晚上在寺內獨自散步,想做詩,但剛想好兩句就接不下去了。一個白髯蒼蒼的老僧,也就是駱賓王來到他跟前,問明情由後,就給他補了兩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種傳說的含金量大概是不會高的。也許,宋之問這首《靈隱寺》非常平庸,中間偏偏夾著這非常精彩的一聯,後人就故意剝奪他對這一聯的著作權吧。也許,宋之問人品低劣,後人就編出這個故事,把這一聯警句剜出來,歸到駱賓王的名下吧。

初唐四傑開始衝破唐初宮廷詩風的束縛,使詩歌從應制應酬、歌功頌德的圈子裡跳出來,擔負起歌唱人生的使命。但是他們還缺乏強有力的理論武器,使唐詩總結過去,迎接未來。歷史選擇了陳子昂,來完成這為唐詩展開一個新天地的使命。陳子昂旗幟鮮明地反對南朝的貴族文學,反對那種只求詞藻華麗而內容空洞的詩風。他不僅在理論上為唐詩的發展指明了道路,而且詩歌創作也實踐了自己的理論。他的《感遇》三十八首,或諷刺現實、感慨時事,或感慨身世、抒發理想,都表露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進取精神。“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春夏之交,草木茂盛、青翠的樹林裡,蘭草和杜若這類香草紫莖上開出朵朵紅花,使滿林的草木相形遜色,然而畢竟是幽獨的。年光易逝,秋風又起,空有陣陣香氣,又能怎麼樣呢?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懷才不遇,像幽林裡的紅花無人欣賞,只有隨著年光的流逝自生自滅而壯志難酬。

七世紀末,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派人遠征契丹,以陳子昂為參謀。由於主將不力,軍事失利,他幾次進言,不僅不被採納,還受到降職處分。他登上幽州台時,感慨萬千,唱出了他的千古絕句《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驀地而來,戛然而止,沒有起承轉合,沒有寫景,也沒有借景抒情。它明白如話,用普通話來念,甚至連韻都不押。這是詩嗎?不像,它只像一聲長長的浩歎,只像一聲宣洩憤懣的長嘯,像隱隱約約卻使大地顫動的春雷,在呼喚萬物蘇醒。抒情主人公有如巨人一樣屹立在幽州臺上,舉目四望,湧來的是無古無今的孤獨。沒人理會,更沒人理解,只有無法撫平的惆悵在內心翻湧,終於化作兩行澀淚滔滔而下。他眼裡噙著飽含歷史滄桑的悲哀,而不是沮喪;他要及時發奮,而不是萬念俱灰。這首詩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傳誦千古,原因大概就在這裡吧。

撰 稿:樊修章

本期審核:小樓聽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