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貿仲委2017涉外案件標的額翻番

□法制網記者 萬學忠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簡稱貿仲委)2017年成績單近日亮相:涉外案件標的額逾人民幣350億元,同比增長127%;476件涉外案件的當事人涉及60個國家和地區,外國當事人分佈國籍創歷史新高。

這些數字表明,貿仲委的國際化步伐在加快。

對於2018年的發展目標,貿仲委秘書長王承傑對《法制日報》記者介紹,推進國際化發展仍是主要著力點。

涉外國內案件平分秋色

2017年,貿仲委仲裁案件數量、標的額再創新高。 受理仲裁案件總計2298件,同比增長5.36%。 涉案標的額達人民幣718.88億元,同比增長22.55%。

其中,國內案件1822件,標的額達人民幣368.64億元,同比減少14.75%。

涉外案件476件,標的額達人民幣350.24億元,同比增長127.11%。 涉外案件平均標的額達人民幣7350萬元。 主要當事人來自美國、加拿大、巴西、墨西哥、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奧地利、荷蘭、南非、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適用英文、中英文作為仲裁語言的案件57件。 外籍仲裁員47人共128人次參與審理案件71件。

總體而言,仲裁案件數量穩步上升,優質案源不斷增多。 標的額上億元案件首次突破百件,達117件,同比增加42件。

程式改革提高國際競爭力

2017年,貿仲委始終堅持以辦案為中心,以提高辦案品質和效率為重中之重,不斷推進程式改革,完善程式管理,切實提高了機構競爭力和當事人滿意度。

這些改革包括:推進庭審方式改革,頒佈實施《貿仲委案件審理方式指引》,引導仲裁員採取多種方式審理案件,提高國際化審理案件的水準;加快程式運轉,制定《關於使用電子方式加強案件經辦人與仲裁庭聯絡的安排》和《關於在仲裁程式中推廣使用電子送達的安排》,推進電子資訊化管理,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規範辦案流程,修改完善《秘書人員辦案指南》,進一步加強秘書人員主體責任,力爭形成可操作、可督促、可檢查、有追蹤、有效率的辦案管理模式。

在資訊化建設方面,2017年5月,貿仲委正式啟動仲裁員微信服務平臺,為仲裁員辦案提供便捷的移動服務;借鑒功能變數名稱網上管理經驗,完成原有網上仲裁辦案系統的升級改造工作,提高了案件管理的現代化水準。

進一步完善監督管理機制。 貿仲委制定或修訂《貿仲委仲裁員指定程式指引》《辦案監督工作細則》《貿仲委會內仲裁員管理辦法(試行)》《貿仲委離職人員管理辦法》等,強化監督執紀問責,保障辦案獨立公正。

傾力培養國際化仲裁人才

2017年,貿仲委承擔了英國大律師公會“中國律師培訓計畫”專案,舉辦了仲裁高級研修班、申請律師執業人員模擬仲裁庭等活動。 參加培訓上千人,為我國仲裁的國際化發展儲備人才資源。

貿仲委還利用豐富的專家資源,圍繞仲裁法律熱點、焦點問題,開展內容豐富的仲裁員講壇以及各類研討會、培訓活動等近60次,參與人員上萬人次,進一步提升了我國仲裁的專業化和國際化水準。

貿仲委舉辦的第十五屆“貿仲杯”國際商事仲裁模擬仲裁庭辯論賽,吸引了國內47所著名高校的50支代表隊400余名學生參賽,邀請100名中外仲裁專業人士擔任評委,安排107場比賽,參賽隊伍人數、比賽規模、國際化程度均創歷史新高,成為了我國仲裁賽事名副其實的第一品牌,為我國仲裁的國際化發展培養了後備人才。

全方位拓展“一帶一路”業務

為適應形勢需要,獨立公正地解決投資者與東道國政府間國際投資爭端,貿仲委組織專家牽頭成立課題組,經徵求多方意見,參考國際仲裁慣例和實踐,於2017年9月頒佈出臺了《貿仲委國際投資爭端仲裁規則》。 該規則是繼世界銀行國際投資爭端仲裁中心和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頒佈投資仲裁規則之後又一部投資仲裁規則,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為我國企業解決與東道國投資爭端提供了重要平臺和途徑,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建設的積極舉措。

2017年9月,在西安成立貿仲委絲綢之路仲裁中心,著力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落實,拓展“一帶一路”仲裁業務,為依託絲綢之路開展對外經貿合作的各國企業提供優質高效便利的仲裁服務。

通過仲裁員換屆,貿仲委新聘仲裁員1438人,仲裁員隊伍的國際化水準進一步提升、地域覆蓋更加廣泛、行業分佈不斷優化。其中,增聘外籍仲裁員408人,主要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知名人士以及國際商事仲裁理事會(ICCA)成員,外籍仲裁員由原來41個國家和地區增加至65個,仲裁員隊伍的國際化明顯提升。

貿仲委深入開展仲裁實務研究,發佈了《中國國際商事仲裁年度報告(2016)》,組織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仲裁制度研究(三)》研究出版工作,開展了國際仲裁“協力廠商資助”課題研究並於2017年9月推出《協力廠商資助仲裁指引》。

有效開展非機構仲裁服務

結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為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見》精神,根據國際仲裁實踐,貿仲委於2017年7月頒佈實施《貿仲委香港仲裁中心擔任指定機構的規則》。

該規則是一部根據仲裁當事人或仲裁庭的請求為當事人和仲裁庭的非機構仲裁程式提供輔助服務的規則。

目前,貿仲委香港仲裁中心已為近20件“臨時仲裁”案件提供非機構仲裁服務,該實踐有助於為我國自貿試驗區“三特”仲裁案件有關指定仲裁員服務提供借鑒參考。

深度參與國際仲裁治理

貿仲委廣泛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為增進與世界各國仲裁法律界的交流合作,貿仲委與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商會仲裁院等七家機構建立了聯繫,接待國際商會仲裁院等國際仲裁機構/仲裁組織、學生代表團、駐華使館等來訪近50次,應邀出席仲裁法律活動50餘次,組織出國(境)團組近20次,拜訪國際知名仲裁機構和律師事務所,與當地中資企業、商會代表等召開座談,在當地舉辦國際仲裁研討會,不斷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貿仲委深度參與國際仲裁治理。作為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貿法會)非政府組織觀察員,出席聯合國貿法會第二工作組(爭議解決)第66、67次會議和聯合國貿法會第50屆會議專家圓桌會議,參加聯合國貿法會-瑞士國際爭議解決中心聯合專家組會議,參與審議並討論相關工作文件,代表中國業界發聲,提出有價值的專家參考意見,為國際仲裁規則的制定貢獻“中國智慧”。

王承傑介紹,2018年,貿仲委將著力推進國際化發展邁出新步伐。包括積極構建我國投資仲裁爭端解決新平臺,認真做好《貿仲委投資仲裁規則》落實工作;發揮香港仲裁中心雙向瞭解的視窗作用和對接國際先進做法的試驗田作用,使之成為貿仲委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支點;舉辦“貿仲杯”辯論賽等活動,大力培養國際化仲裁人才等。

2017年9月,在西安成立貿仲委絲綢之路仲裁中心,著力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落實,拓展“一帶一路”仲裁業務,為依託絲綢之路開展對外經貿合作的各國企業提供優質高效便利的仲裁服務。

通過仲裁員換屆,貿仲委新聘仲裁員1438人,仲裁員隊伍的國際化水準進一步提升、地域覆蓋更加廣泛、行業分佈不斷優化。其中,增聘外籍仲裁員408人,主要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知名人士以及國際商事仲裁理事會(ICCA)成員,外籍仲裁員由原來41個國家和地區增加至65個,仲裁員隊伍的國際化明顯提升。

貿仲委深入開展仲裁實務研究,發佈了《中國國際商事仲裁年度報告(2016)》,組織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仲裁制度研究(三)》研究出版工作,開展了國際仲裁“協力廠商資助”課題研究並於2017年9月推出《協力廠商資助仲裁指引》。

有效開展非機構仲裁服務

結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為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見》精神,根據國際仲裁實踐,貿仲委於2017年7月頒佈實施《貿仲委香港仲裁中心擔任指定機構的規則》。

該規則是一部根據仲裁當事人或仲裁庭的請求為當事人和仲裁庭的非機構仲裁程式提供輔助服務的規則。

目前,貿仲委香港仲裁中心已為近20件“臨時仲裁”案件提供非機構仲裁服務,該實踐有助於為我國自貿試驗區“三特”仲裁案件有關指定仲裁員服務提供借鑒參考。

深度參與國際仲裁治理

貿仲委廣泛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為增進與世界各國仲裁法律界的交流合作,貿仲委與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商會仲裁院等七家機構建立了聯繫,接待國際商會仲裁院等國際仲裁機構/仲裁組織、學生代表團、駐華使館等來訪近50次,應邀出席仲裁法律活動50餘次,組織出國(境)團組近20次,拜訪國際知名仲裁機構和律師事務所,與當地中資企業、商會代表等召開座談,在當地舉辦國際仲裁研討會,不斷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貿仲委深度參與國際仲裁治理。作為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貿法會)非政府組織觀察員,出席聯合國貿法會第二工作組(爭議解決)第66、67次會議和聯合國貿法會第50屆會議專家圓桌會議,參加聯合國貿法會-瑞士國際爭議解決中心聯合專家組會議,參與審議並討論相關工作文件,代表中國業界發聲,提出有價值的專家參考意見,為國際仲裁規則的制定貢獻“中國智慧”。

王承傑介紹,2018年,貿仲委將著力推進國際化發展邁出新步伐。包括積極構建我國投資仲裁爭端解決新平臺,認真做好《貿仲委投資仲裁規則》落實工作;發揮香港仲裁中心雙向瞭解的視窗作用和對接國際先進做法的試驗田作用,使之成為貿仲委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支點;舉辦“貿仲杯”辯論賽等活動,大力培養國際化仲裁人才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