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位99歲老人,曾給鄰居董竹君送去一個水果籃,籃裡藏著一封信

茅盾文學獎得主金宇澄在新書《回望》中講述了自己父輩的故事, 在書的最後他寫道:“如果我們回望, 留取樣本, 是有意義的。 ”

日前, 上海首部記錄社區記憶的文字集《社區記憶——百位長者口述歷史》”, 鮮明的個性、特殊的職業和正能量“爆棚”的行為互為反差, 也讓攝製團隊印象深刻。

愚園路今朝

基層記錄口述史面臨挑戰

翻看《口述史》, 第一部分“弄堂深深 兒時記憶”主要為里弄工作者們的回憶;第二部分“悠悠歲月 一腔熱血”是老居民們的真實故事, 錦園、西園大廈、宏業花園、市三女中、漁光村、南京路上好八連營房駐地等地標背後的插曲、細節在居民的口述中變得逐漸清晰;第三部分“人傑地靈 英才輩出”囊括了大部分對社區有所貢獻的名人名家, 從傅雷、錢學森、俞頌華、路易·艾黎社會交往、生活細節中, 今人又能獲取不同的感悟。

霍白向記者感歎:“不做這次採訪,

大家都不會知道, 原來這裡的歷史曾經這麼熱鬧。 ”但他同時坦言, 基層、民間力量完成口述史, 在對受訪者記憶差錯的辨別、主客觀性識別以及史實校對上都存在不小的挑戰。 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原所長劉鈍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指出, 口述史對記錄者的經驗、方法、學術積累都有很高的要求, 並非“找一個人聊天”即可, 必須要讓口述史“有歷史感”。

目前, 《社區記憶——百位長者口述歷史》還未公開出版, 感興趣的市民可到位於軌交江蘇路站4號出口的愚園路歷史風貌區閱讀點借閱流覽。 江蘇路街道党工委書記李世樑介紹, 作為愚園路歷史風貌街區“文脈復興”工程的一部分, 口述史影像志採集和文字集將同已經出版的江蘇社區老洋房地圖、《那時那屋那人》、《弄堂深深幾許》、《愚園路上的紅色記憶》等書冊,

以及愚園路歷史名人牆、愚園路歷史風貌區閱讀點、錢學森舊居等社區地標一起, 積澱城市文化精神遺產、完善風貌區特色文化保護, 不斷豐富人們對歷史的記憶, 為城市文脈增添更多繁星點綴的閃光之處。

欄目主編:欒吟之 文字編輯:舒抒 題圖說明:董竹君舊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