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飛防,怎樣才能賺錢?

春耕將至, 飛防人終於迎來了春天, 各地飛防隊爭先演示接單作業, 好一幅熱鬧的春耕的景象。

做農業不容易, 做飛防更不容易,

相對傳統農機來說, 飛防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行業, 如何去經營是個全新的課題,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下飛防人該如何節省成本, 如何賺錢?

一個植保隊的運營成本主要包括:

1、設備成本

2、人力成本

3、管理成本

4、維護成本

5、持有成本

先說設備成本。

業界有個公認的說法:設備價格和智慧化程度成正比。

設備成本高, 則人力成本低, 管理成本低;

設備成本低, 則人力成本高, 管理成本高;

簡單來說, 想飛機便宜點少花錢, 那就得多請幾個工人;想少請幾個工人, 甚至一個人就能出去幹活的, 那就多花點錢買設備。

目前市場上便宜點的設備, 一台飛機+一個遙控器就可以;稍微複雜點的, 再加個顯示幕;再智慧化一點, 就需要RTK、智慧電池、智慧灌藥機等設備。

雖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選擇不分對錯, 但是, 機器的效率還是遠遠高於人類的, 而且隨著人口紅利的結束, 機器的優越性就更能顯露出來。 小編覺得, 如果你還認為農業植保無人機就是一個遙控器四個噴頭, 那麼基本上你和賺錢就沒有什麼緣分了。

再說說人力成本。

做飛防一直有個現象, 農閒的時候不出活兒, 所以大家都關注飛機成本;而農忙的時候活兒太多做不完, 於是大家的注意力又都轉到了人力成本上。

飛防隊伍一般包括4個崗位:安全員、飛手、地勤、司機。 很多隊伍為了省錢, 地勤和司機往往是一個人。 安全員的主要工作是報點, 在地頭拿著對講機或者紅旗, 看到飛機快到地頭了, 就通過對講機或者揮舞紅旗通知飛手把飛機回拉。

這個崗位沒有技術含量卻必不可少, 如果沒有安全員, 飛手根本不知道幾十米以外的飛機到底飛到了什麼地方, 是不是該回拉?

有些飛防隊為了省錢, 或者臨時找不到安全員的時候曾經試過讓地老闆安排人幫忙做一下安全員, 但是地老闆是不需要負責飛機的安全的, 他只會希望你在有限的時間裡盡可能的把整塊地都飛完, 不會細緻到時刻提醒你地頭邊界上是不是有障礙物, 是不是要避開。 這種情況帶來的後果通常是飛機撞上地頭的障礙物而“炸雞”, 飛防隊伍損失慘重。

有的人就會說了, 那就在有作業的時候請臨時工, 這樣就不用常年養一個安全員, 就能把成本降下來了嘛。

可是現如今農村的勞動力是很有限的, 臨時請人通常都會找不到人;而如果長期雇傭工人, 待遇低了也同樣沒人願意幹。

所有飛防隊都希望接到大地塊的訂單, 但現實情況往往是, 大部分的地老闆們都是幾十畝的小地塊, 是接還是不接呢?

小地塊一直讓飛防人又愛又恨, 愛它是因為很多小地塊老闆願意給高一點的價格, 而且作業頻率比較高;恨它則是因為只有幾十畝的面積, 飛防隊出動一次的服務費可能連工人工資都不夠, 但是, 小地塊你如果不打, 那麼也就別指望地老闆會給你更大面積的訂單。

行業裡有一個經常被拿出來說的梗:“小地塊, 手動都飛完了, 自動飛的還在測地”, 可是, 有經驗的飛防人會告訴你,

自動作業對小地塊其實更重要, 因為它省掉了安全員, 僅需一個人操作設備完成作業, 降低了人工成本, 反而能賺錢。

接著就是管理成本。

隨著飛防隊伍的擴大, 管理成本也變得非常高, 因此, 有一定規模的植保服務公司, 必須要重視以下管理成本。

第一,培養一名新手熟練操控手動飛機至少需要六個月的時間(三個月訓練,三個月下地實操);

第二,新手培養期間,飛機損耗的成本;

第三,作業效率受飛手的能力、經驗、素質甚至情緒等因素影響,作業效果完全依賴於飛手自身的責任感,飛手一旦離職,作業隊短時間內很難補充作業能力,管理者難以進行有效管理。

另一方面,飛防隊作業面積、作業效果的管理高度依賴人工,效率低下而且難以管理。手飛作業時,如何跟農戶結算作業費,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實際作業了100畝卻只能收80畝工錢的情況,幾乎所有飛防隊都遇到過。

要降低這方面的成本,

1、飛機就必須足夠智慧化,飛手進行快速培訓後就能作業;

2、作業區域必須進行測繪,確定準確作業面積資料;

3、通過運營管理系統進行工單管理。

第四,維護成本。

維護成本包括兩方面,

一方面是由產品本身決定的,機身結構是否牢固,能否抵抗一定的衝擊(如墜機、炸機等),使損失盡可能小。一般來說,加強加粗機臂,減少折疊組件,能夠有效降低炸機時機身的破壞程度。

另一方面,農業植保是低頻次高密度的服務,不同廠家有不同的後勤保障方式,這也會導致維護成本的巨大差距。簡單配件損壞也許可以自行更換,但是遇到複雜的設備故障,一般是不允許擅自拆卸重要模組的,只能返廠維修,否則需要承擔廠家不保修的風險。農業植保的視窗期很短,一旦出現飛機故障,返廠維修耽誤作業,損失的將是一整個作業季的收益;這種情況如果能夠有廠家保障人員就近或者上門提供保障服務,那麼就能快速恢復作業,從而大大降低維護成本了。

第五,持有成本。

科技行業有個定律叫做“摩爾定律”,大概意思是硬體設備每18個月,價格會下降一半。反觀過去的這幾年,農業無人機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各個廠家都不停的推出價格更低,性能更好的新品。今年買的農業無人機,明年還能值多少錢呢?會不會你辛苦一年下來賺的錢還沒飛機貶值的多呢?

植保無人機到底該不該買呢?這是擺在每一個飛防人面前的難題。

買?明年出來的新品價格更便宜,性能更好,老飛機又不能升級怎麼辦?

不買?手頭的飛機已經太落後,沒辦法跟新飛機的作業效率效果相比了,再不更新飛機差距會越來越大。

租賃,也許是解決這個難題比較可行的方式。

第一,培養一名新手熟練操控手動飛機至少需要六個月的時間(三個月訓練,三個月下地實操);

第二,新手培養期間,飛機損耗的成本;

第三,作業效率受飛手的能力、經驗、素質甚至情緒等因素影響,作業效果完全依賴於飛手自身的責任感,飛手一旦離職,作業隊短時間內很難補充作業能力,管理者難以進行有效管理。

另一方面,飛防隊作業面積、作業效果的管理高度依賴人工,效率低下而且難以管理。手飛作業時,如何跟農戶結算作業費,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實際作業了100畝卻只能收80畝工錢的情況,幾乎所有飛防隊都遇到過。

要降低這方面的成本,

1、飛機就必須足夠智慧化,飛手進行快速培訓後就能作業;

2、作業區域必須進行測繪,確定準確作業面積資料;

3、通過運營管理系統進行工單管理。

第四,維護成本。

維護成本包括兩方面,

一方面是由產品本身決定的,機身結構是否牢固,能否抵抗一定的衝擊(如墜機、炸機等),使損失盡可能小。一般來說,加強加粗機臂,減少折疊組件,能夠有效降低炸機時機身的破壞程度。

另一方面,農業植保是低頻次高密度的服務,不同廠家有不同的後勤保障方式,這也會導致維護成本的巨大差距。簡單配件損壞也許可以自行更換,但是遇到複雜的設備故障,一般是不允許擅自拆卸重要模組的,只能返廠維修,否則需要承擔廠家不保修的風險。農業植保的視窗期很短,一旦出現飛機故障,返廠維修耽誤作業,損失的將是一整個作業季的收益;這種情況如果能夠有廠家保障人員就近或者上門提供保障服務,那麼就能快速恢復作業,從而大大降低維護成本了。

第五,持有成本。

科技行業有個定律叫做“摩爾定律”,大概意思是硬體設備每18個月,價格會下降一半。反觀過去的這幾年,農業無人機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各個廠家都不停的推出價格更低,性能更好的新品。今年買的農業無人機,明年還能值多少錢呢?會不會你辛苦一年下來賺的錢還沒飛機貶值的多呢?

植保無人機到底該不該買呢?這是擺在每一個飛防人面前的難題。

買?明年出來的新品價格更便宜,性能更好,老飛機又不能升級怎麼辦?

不買?手頭的飛機已經太落後,沒辦法跟新飛機的作業效率效果相比了,再不更新飛機差距會越來越大。

租賃,也許是解決這個難題比較可行的方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