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充縣鳴龍蘇氏舉行了修繕家族祠堂竣工揭匾與祭祖儀式

西充縣鳴龍蘇氏舉行了修繕家族祠堂竣工揭匾與祭祖儀式

三蘇後裔四川省西充縣鳴龍蘇氏古宗祠修繕竣工揭匾暨西元二〇一七年除夕節闔族宗親首屆恢復祭祖儀式

新春佳節, 風和日麗, 西充縣鳴龍蘇氏迎來了喜慶的日子, 舉行了修繕家族祠堂竣工揭匾與祭祖儀式。

2018年2月14日舉行竣工揭匾與祭祖儀式合影

揭匾

儀式進行中

鳴龍蘇氏祠堂建成於清光緒6年(1880)年, 距今已有138年歷史。 這座祠堂也是家族最早建築的總祠堂。 歷經滄海桑田, 風風雨雨, 有後築的10餘座分祠堂紛紛毀於浩劫, 而總祠堂卻成了惟一倖存者。 居守之家, 功莫大焉!修復之前, 有堂屋外鏤空雕垂花柱裝飾和房梁文字“總領·文生·蘇以霖, 督工·長秀……, 文生·秉鈞偕姪玉森·沐手敬書”,

顯示其為家族祠堂。 而在修復過程中, 發現堂屋內脊樑題字“大清光緒六年庚辰孟冬月廿九日榖旦四房共建宗祠世代榮顯科第緜長者矣謹題”, 證實了她確屬家族祠堂的地位。 甚至在托梁下, 還發現了家族分四房, 計166人姓名及族人分居地和遷居地等文字記錄(以長房記錄為例)。

科第緜長者矣謹題

有幸的是, 曾經高懸於祠堂正廳的古匾尚存, 銘文完整, 曰:“我祖三蘇, 昔居城都眉州, 自宋由元及明, 遷居川北白馬鋪鵓鵠嘴李桑壩。 遠祖鳳山公後裔嘉禎子仕英孫正還偕胞弟正權、正元、正林,

自聖朝康熙二十二年卜居於西鄉萬張溝, 至今傳十一世矣, 而合族建祠於茲。 恐代遠年湮, 數典忘祖, 特豎匾額, 以溯其本源雲。 ”

古匾原件

古匾大字復原

古匾銘文(序)

“西充住著蘇東坡後人?”曾經一度在《南充晚報》(2014年2月22日)報導(記者張馳)。經著名蘇學研究學者舒大剛教授認定,表示“真實性極高”,且與“三蘇”故里眉山市發掘文物《蘇符行狀》中記載蘇軾嫡孫蘇符晚年歸蜀形成了歷史連貫、提供了佐證。

《南充晚報》

如今,祠堂修葺一新,擴大了活動場地,重新懸掛了銘匾、楹聯等。祠堂內按古制恢復了佈局、擺設、陳列和祭祀場所,完善了《家規家訓》、展示了“三蘇事蹟”、制定了《管理規章》。

祠堂修繕後偕場地照片

就位之祠堂銘匾

宗祠正堂內掛記事匾(與銘匾等大,2米×1米)

左右耳房門楣匾

左右耳房內掛匾

正堂佈置照片

36尊牌位

正門楹聯

神龕用聯

鳴龍蘇氏《家規家訓》

今後,西充縣鳴龍蘇氏家族將堅持在祠堂舉行健康、積極、向上的宗族文化活動,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以緬懷先祖、敦親睦族、宣導孝道文化、激勵後人“弘揚祖志,尚禮修文”為宗旨開展蘇氏宗族文化活動。

供稿:蘇克和

縱覽天下蘇氏資訊,請移步到天下蘇氏資訊平臺!

古匾大字復原

古匾銘文(序)

“西充住著蘇東坡後人?”曾經一度在《南充晚報》(2014年2月22日)報導(記者張馳)。經著名蘇學研究學者舒大剛教授認定,表示“真實性極高”,且與“三蘇”故里眉山市發掘文物《蘇符行狀》中記載蘇軾嫡孫蘇符晚年歸蜀形成了歷史連貫、提供了佐證。

《南充晚報》

如今,祠堂修葺一新,擴大了活動場地,重新懸掛了銘匾、楹聯等。祠堂內按古制恢復了佈局、擺設、陳列和祭祀場所,完善了《家規家訓》、展示了“三蘇事蹟”、制定了《管理規章》。

祠堂修繕後偕場地照片

就位之祠堂銘匾

宗祠正堂內掛記事匾(與銘匾等大,2米×1米)

左右耳房門楣匾

左右耳房內掛匾

正堂佈置照片

36尊牌位

正門楹聯

神龕用聯

鳴龍蘇氏《家規家訓》

今後,西充縣鳴龍蘇氏家族將堅持在祠堂舉行健康、積極、向上的宗族文化活動,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以緬懷先祖、敦親睦族、宣導孝道文化、激勵後人“弘揚祖志,尚禮修文”為宗旨開展蘇氏宗族文化活動。

供稿:蘇克和

縱覽天下蘇氏資訊,請移步到天下蘇氏資訊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