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王朝各品級官員的服飾區別

清朝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儘管已經覆滅一百多年了, 但是其遺留下來的很多文化元素依舊給我們很大的神秘感。 例如, 《甄嬛傳》便是圍繞清朝雍正年間的後宮紛爭為題, 而紅極一時的宮廷劇。 今天, 我就給大家講講清朝不同品級官吏在服飾上的區別。 我們都知道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是非常嚴格的, 尤其是強調“皇權至上”的專制下, 像楚王問鼎的情況是絕對不允許的。 同樣, 在官場上不同的品級穿戴不同的服飾, 所有官吏必須穿戴與自己品級相同的服飾, 嚴禁“以下犯上”。 例如, 一個七品知縣如果穿了四品知府的鴛鴦補服,

那處罰是相當嚴重的, 輕則貶職, 重則罷官。

清代的官吏等級制度沿用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 每一品有正、從之分, 如正一品、從一品。 此外還有超品官員, 宗室不入八分輔國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

都視為超品。 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 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清朝與官員品級對應的服飾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官員官服上的補服圖案, 另一個則是官帽上的“頂戴花翎”。

我們首先來看官服上的補服圖案。 清朝官員根據職能分為文官和武將,

圖案也有所不同。 文官以飛禽論尊卑, 武將則以猛獸決高低。 一般來講, 清代的官制體系分為兩大類, 一是地域體系, 分為京官和地方官兩大系統。 二是職能體系, 分為文官和武官兩大系統。 兩大類相互交錯。 其中, 京官系統中以文職官員為主, 地方官系統中則文武兼有。


清朝各級官員補服規定

清朝正一品官職是最高等級有: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武職: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伊犁將軍(建威將軍銜)、綏遠將軍(建威將軍銜)。 從一品官職有: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禦史、各省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提督銜)、駐藏辦事大臣(尚書銜);武職: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九門提督)、內大臣、駐防將軍(振威將軍銜)、都統、提督。

清朝一品官員補服

和珅和紀曉嵐都是一品仙鶴補服

正二品有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 、 各部院左右侍郎;文職外官:總督、山東巡撫、巡撫(加兵部右侍郎銜)、副都統銜辦事大臣、駐藏幫辦大臣(侍郎銜);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副都統銜總管。從二品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武職京官:散秩大臣;武職外官:副將。

清朝二品官服補服

正三品文職京官:都察院左右副都禦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從三品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武職外官:遊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清朝三品官服補服

正四品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文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從四品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清朝四品官服補服

正五品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六科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欽天監監正、太醫院院使;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武職外官:關口守禦、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從五品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宗人府副理事、禦使、各部員外郎;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武職外官:守禦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清朝五品官服補服

正六品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太醫院左右院判、國子監司業、堂主事、各部院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清朝六品官服補服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贊、各部院七品筆帖式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文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武職外官:盛京遊牧副尉

清朝七品官服補服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清朝八品文官服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各部院九品筆帖式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崇文門副使;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清朝九品官服補服

清朝品級高下與職能所屬,除了通過服飾區分。還以頂戴上的頂珠來區分,官員品級高低一目了然。頂戴區分:一品珊瑚,表面光華,俗稱亮紅頂;二品起花珊瑚,俗稱暗紅頂,即頂珠正面雕刻壽字;三品藍寶石,俗稱亮藍頂,四品青金石,俗稱暗藍頂;五品水晶;六品硨磲石七品素金,即表面光華的金頂;八九品鏤花金頂。

清朝官帽頂戴頂珠

頂戴裝飾

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一般是賞給有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清代“花翎”也分兩種,一是藍翎,一是花翎。藍翎用鶡羽做成,俗稱“野雞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員使用;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須經皇上特賜方可佩戴,必須是五品以上官員。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正二品有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 、 各部院左右侍郎;文職外官:總督、山東巡撫、巡撫(加兵部右侍郎銜)、副都統銜辦事大臣、駐藏幫辦大臣(侍郎銜);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副都統銜總管。從二品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武職京官:散秩大臣;武職外官:副將。

清朝二品官服補服

正三品文職京官:都察院左右副都禦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從三品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武職外官:遊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清朝三品官服補服

正四品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文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從四品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清朝四品官服補服

正五品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六科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欽天監監正、太醫院院使;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武職外官:關口守禦、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從五品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宗人府副理事、禦使、各部員外郎;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武職外官:守禦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清朝五品官服補服

正六品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太醫院左右院判、國子監司業、堂主事、各部院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清朝六品官服補服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贊、各部院七品筆帖式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文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武職外官:盛京遊牧副尉

清朝七品官服補服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清朝八品文官服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各部院九品筆帖式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崇文門副使;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清朝九品官服補服

清朝品級高下與職能所屬,除了通過服飾區分。還以頂戴上的頂珠來區分,官員品級高低一目了然。頂戴區分:一品珊瑚,表面光華,俗稱亮紅頂;二品起花珊瑚,俗稱暗紅頂,即頂珠正面雕刻壽字;三品藍寶石,俗稱亮藍頂,四品青金石,俗稱暗藍頂;五品水晶;六品硨磲石七品素金,即表面光華的金頂;八九品鏤花金頂。

清朝官帽頂戴頂珠

頂戴裝飾

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一般是賞給有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清代“花翎”也分兩種,一是藍翎,一是花翎。藍翎用鶡羽做成,俗稱“野雞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員使用;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須經皇上特賜方可佩戴,必須是五品以上官員。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