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中武侯祠,三國歷史愛好者不可不去的地方!

勉縣武侯祠, 也叫諸葛廟。 在勉縣城西4公里的川陝公路邊上, 與武侯墓隔漢江(古沔(念mian三聲)水)遙遙相峙, 自成一體, 各具特色。 西元236年,

即諸葛亮死後2年, 蜀漢後主劉禪才下詔立祠。 當時因“建之京師, 又逼宗廟”, 故選祠址於定軍山下的武侯坪, 祠靠近墓所。 這是全國唯一由皇帝下詔並撥給銀兩修建的祠廟, 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稱。

武侯祠距武侯墓十餘裡, 為明、清建築, 祠坐南向北,

背臨漢水, 面對公路, 南北長約200米, 東西寬約120米, 呈長方形。 四周有圍牆, 地基三十畝, 共有七院五十四間房舍。 規模宏大, 建築雄偉, 亭臺樓閣, 遍佈祠中。 武侯祠坐南向北, 占地約2公頃, 西與古陽平關、諸葛讀書台、蓮花池相接, 東與馬超墓祠、劉備稱王設壇處等古跡連成一片。

武侯祠古建築群由北向南, 樓臺殿宇排列整齊, 中軸線直穿五進, 其中三院並聯, 形成18個院落。 從北進入山門, 依次為樂樓、東轅門、西轅門、牌樓、琴樓、鐘樓、鼓樓、戟門。

祠前為牌坊, 高10米, 八角起翹, 牌坊中寬6米, 東西兩側各寬3米, 四柱落地, 上蓋灰瓦,

坊上一面金書大字“漢丞相諸葛武侯祠”, 一面書“天下第一流”五個大字, 遊人至此, 無不肅然起敬。

祠內遍懸匠、聯, 匾額有:“高山流水”’“醇儒氣象”, “代仰清高”, “大漢一人”, “大器無方”, “天下奇才”, “其猶龍乎”, “山高水長”, “伯仲伊呂, ”其中“忠貫雲霄”為清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禦 賜”。

對聯有:“扶漢室堅惟謹慎, 乃能擔當事業;伏龍譽早必深潛, 而後騰踔雲霄。 ”馮玉祥將軍1928年題:“成大事以小心, 一生謹慎;仰流嵌於大殿背後牆上;琴樓上有“石琴”一張, 長115釐米, 頭寬24釐米, 尾寬20釐米, 上刻“章武元年”, 叩之清亮, 悅耳, 傳為“諸葛亮手揮之物”。 在眾多石碑中, 豎有沈迥刻立的“蜀漢丞相諸葛武侯新廟碑銘並序”唐碑一通, 系唐德宗貞元十一年(西元795年), 最為珍貴。

大殿兩側、山牆及正面簷下,碑石林立,上刻歷代文人墨客及軍政名流詩詞歌賦。後簷柱懸掛于右任先生題寫的對聯:“大名垂宇宙,遺像肅清風。”

大殿正中神龕上端坐諸葛亮塑像,極顯慈祥睿智。他左手持六韜兵書,右手撫膝。琴童書童待立身旁,一持寶劍一捧印綬。龕下關興、張苞護衛在側。神龕上方藍底金字匾額上“忠貫雲霄” 4個楷體大字為清代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皇帝領琰禦書於皇宮,“驛發”到勉縣,由欽差工部待郎來勉縣代表皇帝將匾懸掛於此的。大門兩側有聯道:“未定中原,此魂何甘歸故土;永懷西蜀,飲恨遺命葬定軍。”此聯道出了諸葛亮臨終時的曠古遺憾。

武侯祠自魏晉以來,歷代名人留下墨蹟甚多。唐朝李商隱、宋朝陸游、明代薛宣、清代王士禎等,都曾來此賦詩題字。目前保留下來的碑石有60多通,匾30多方,聯20餘幅。 在眾多石碑中,首數唐貞觀十一年(西元795年)沈迥刻立的“蜀漢丞相諸葛武侯新廟碑銘並序”一碑最為珍貴。

祠內有古柏18株,直徑都在1米左右,高大,繁茂,鬱鬱蔥蔥,為詞增色。鼓樓東院有“早蓮”一株,高約l0米,直徑約40釐米,為稀有的木本植物,春初開花,類似蓮花,芳香數裡,別開生面,人們把它理解為是諸葛亮淡泊廉潔;奇才大專,名聞於世的象徵。

攝影:飛魚

作者:美篇@飛魚

大殿兩側、山牆及正面簷下,碑石林立,上刻歷代文人墨客及軍政名流詩詞歌賦。後簷柱懸掛于右任先生題寫的對聯:“大名垂宇宙,遺像肅清風。”

大殿正中神龕上端坐諸葛亮塑像,極顯慈祥睿智。他左手持六韜兵書,右手撫膝。琴童書童待立身旁,一持寶劍一捧印綬。龕下關興、張苞護衛在側。神龕上方藍底金字匾額上“忠貫雲霄” 4個楷體大字為清代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皇帝領琰禦書於皇宮,“驛發”到勉縣,由欽差工部待郎來勉縣代表皇帝將匾懸掛於此的。大門兩側有聯道:“未定中原,此魂何甘歸故土;永懷西蜀,飲恨遺命葬定軍。”此聯道出了諸葛亮臨終時的曠古遺憾。

武侯祠自魏晉以來,歷代名人留下墨蹟甚多。唐朝李商隱、宋朝陸游、明代薛宣、清代王士禎等,都曾來此賦詩題字。目前保留下來的碑石有60多通,匾30多方,聯20餘幅。 在眾多石碑中,首數唐貞觀十一年(西元795年)沈迥刻立的“蜀漢丞相諸葛武侯新廟碑銘並序”一碑最為珍貴。

祠內有古柏18株,直徑都在1米左右,高大,繁茂,鬱鬱蔥蔥,為詞增色。鼓樓東院有“早蓮”一株,高約l0米,直徑約40釐米,為稀有的木本植物,春初開花,類似蓮花,芳香數裡,別開生面,人們把它理解為是諸葛亮淡泊廉潔;奇才大專,名聞於世的象徵。

攝影:飛魚

作者:美篇@飛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