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科學與電影:歷史與今天

世界電影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80年代, 也就是19世紀下半葉工業革命時代。 第一部電影攝影機發明後, 電影製作的歷史掀開了序幕。 20世紀30年代之前, 大多數電影還是無聲電影。 但電影對藝術、技術和政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電影院是為大眾提供一種廉價、簡單的娛樂方式的場所。 維多利亞時代(19世紀中葉~19世紀末)末期, 電影已經是最大眾化的視覺藝術形式。 到了20世紀和21世紀, 電影就成了大眾媒介最重要的文化傳播和娛樂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

最早的科學電影大概是“派拉蒙電影公司”於1935年到1949年拍攝的短片集“大眾科學”,

由好萊塢著名導演傑瑞·費爾班克斯拍攝。 “大眾科學”是好萊塢按照娛樂片製作的, 其目的是製作一部20世紀上半葉科學、工業和大眾文化的進步歷史片。 這部系列片既不是新聞片, 也不是紀錄片, 而是一部嚴謹的歷史故事片, 無論是配樂還是攝影技術都是當時最高水準的。 在其放映的15年內, 這部系列片獲得5次奧斯卡獎提名和多次“美國戰爭部”的好評, 被用於軍事技術和戰爭教育教學片。 這部歷史片今天仍然在美國電視臺“發現頻道”和由著名導演尼克·克魯尼主持的“美國經典故事片有線頻道”上放映。

馬格納彩色影片公司拍攝的系列片有《電視之父——菲裡奧·泰勒·法恩斯沃斯》《月球火箭”“從玉米中提煉燃油》《諾斯特洛浦的飛行翼》等。

1935年5月, 好萊塢獨立製片人傑瑞·費爾班克斯與《大眾科學》雜誌合作拍攝了系列科學影片, 內容涵蓋醫學、航空、科學和技術、電視、家庭裝飾、飛機、火車、汽車, 以及各種奇思妙想的發明。

中國的科學電影比其他形式的科學技術傳播要早一些。 民國時期的電影主要依靠從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和俄國等國家進口。 中國自製教育影片從商務印書館開始。 最值得一提的是商務印書館拍攝的中國最早期的科教電影。 商務印書館影戲部從1918年開始拍攝教育片, 共拍攝了20部科學教育片, 成為中國最早製作科普片的機構, 揭開了中國科教電影的第一頁。

另外, 除了商務印書館拍攝的科學影片, 中國科學家參與制作的科學影片還有幾部。

1935年中央電影攝製廠和金陵大學攝製的《農人之春》獲得比利時“國際教育電影協會國際農村電影比賽特別獎”。 這是中國在國際上獲得的第一個電影獎, 同時也是第一個科教影片在國際獲獎。

1936年, 日本北海道發生日全食。 金陵大學物理學院魏學仁(?~1987)院長和多個國家電影工作者到日本現場拍攝了這次日食, 這部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彩色科教影片名字為《民國25年之日食》。

可以說, 中國的科學教育影片的製作從商務印書館開始。 但金陵大學、中央電影制廠、上海明星公司等也有教育影片製作。

1932年7月8日, 中國成立“中國教育電影協會”, 蔡元培擔任主席。 蔡元培在《開會詞》中提出, 衡量電影品質的尺度為:三分娛樂,

七分教育。 理事陳立夫在其《中國教育電影新路線》中提出教育電影的五項標準:1.發揚民族精神;2.鼓勵生產建設;3.灌輸科學常識;4.發揚革命精神;5.建立國民道德。 這五條標準成為教育影片製作和引進的標準。 十分可惜的是, 由於戰爭和其他歷史原因, 幾乎所有珍貴的影片資料皆蕩然無存。 這是中國科學技術教育史上的重大遺憾。

隨著電子與資料技術的發展, 用電影展示科學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這種改變與科學電影初期出現的模式近似, 那就是, 仍然是以歐美國家為首的科學家與電影人的合作為顯著特徵。 最轟動的還應該是卡爾·薩根早年自編自導自講解的13集《宇宙》, 影片在上世紀80年代轟動世界,

被翻譯為10多種語言, 觀眾達到6億。

更令人震驚的是, 英國與美國著名的科學家與電影紀錄片的大師們從2008年開始跟蹤歐洲強子對撞機的6位科學家從實驗開始直至發現希格斯-玻色子, 到最後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刻整個科學研究過程, 這部名為《粒子熱》(Particle Fever)的影片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動人的科學實驗紀錄片。

除此之外, 英國“莎士比亞劇院”在演出了紀念原子彈首席科學家奧本海默的劇作《奧本海默》、紀念電腦發明人圖靈的《模仿遊戲》、表現霍金生活與科學研究生涯的《時間簡史》以及科學革命時代的科學家《伽利略》後, 這些劇作都拍攝成電影, 在西方國家引起轟動。

中國電影工作者在現代也拍攝出了一些在國內有影響的科學電影, 但距離世界水準還有距離。尤其是近些年,紀錄片對科學影片製作和市場的搶佔使得中國科教片處於低潮時期。當然,紀錄片也可以拍攝以科學技術為內容的電影片,但在內容設計方面還應該遵循科學家內心活動以及科學研究中的深度拓展,而科學知識的深度拓展恰恰是科學技術內涵展示的關鍵。在科學電影的發展中,中國電影電視界應該借鑒美國的政策促進措施,使中國的科學電影有新的成果出現。

(李大光,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

但距離世界水準還有距離。尤其是近些年,紀錄片對科學影片製作和市場的搶佔使得中國科教片處於低潮時期。當然,紀錄片也可以拍攝以科學技術為內容的電影片,但在內容設計方面還應該遵循科學家內心活動以及科學研究中的深度拓展,而科學知識的深度拓展恰恰是科學技術內涵展示的關鍵。在科學電影的發展中,中國電影電視界應該借鑒美國的政策促進措施,使中國的科學電影有新的成果出現。

(李大光,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