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胡適曾主張用東北三省換中日和平

抗日戰爭前期, 胡適、陶希聖曾提出, 在東三省人民可自由選擇國籍以及將來可以用“總投票表決”的辦法 “複歸中華民國統治”等四項條件下, 中國可以放棄東三省, 承認偽滿洲國, 從而“根本調整中日關係, 消除兩個民族間敵對仇視的心理”。

胡適主張放棄東三省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 在對日態度上, 國民黨和知識階層人士分為和戰兩派。 汪精衛、周佛海、陶希聖、胡適、高宗武等人認為中國國力衰弱, 與日本作戰必敗, 極力主和。 為了使日本停止進一步侵略中國, 胡適甚至還提出過承認“滿洲國”的主張。

胡適主張放棄東三省、承認“滿洲國”並非一時心血來潮。 1935年, 駐華日軍策動華北各省脫離南京中央政府, 實行“自治”。 6月17日, 胡適因擔心國民政府“在槍尖之下步步退讓”, “自己一無所得”, 發展下去, “豈不要把察哈爾、河北、平津全然無代價的斷送”, 便錯誤地向時任南京政府教育部長的王世傑提出:中國方面承認“滿洲國”, 而日本方面則歸還熱河, 取消《華北停戰協定》, 自動放棄《辛醜和約》及附帶換文中的種種條件, 如在北平、天津塘沽、山海關一帶駐兵權等。 胡適將這一“交換”稱為“有代價的讓步”。

1937年8月5日, 陶希聖、胡適還分別給蔣介石的“文膽”陳佈雷寫信和上條陳,

提出與日本達成“一刀兩斷”的方案, 其內容為保持冀察領土完整, 保守河北中部的滄州、保定一線, 以外交手段收回平津。 而其交換條件則為“放棄力所不及之失地”。

被蔣介石“不點名”譏諷

陶、胡二人所主張放棄的“力所不及之失地”,

指的就是東三省。 條陳中, 陶、胡明確提出, 在東三省人民可自由選擇國籍以及將來可以用“總投票表決”的辦法 “複歸中華民國統治”等四項條件下, 中國可以放棄東三省, 承認偽滿洲國。 陶、胡二人企圖以此換取日本讓步, 自東三省以外的中國境內全面撤兵, 從而“根本調整中日關係, 消除兩個民族間敵對仇視的心理”。

陳佈雷見到陶希聖的信件和胡適的條陳後, 於8月6日轉呈蔣介石, 同時寫了一封短函, 表示自己的意見。 函中, 陳佈雷明確否定了陶、胡之見, 但肯定二人的“忠誠迫切”。 蔣介石見到後, 在第二天召開的國防會議上介紹了胡適的“主和”主張。 加以譏刺, 但他未點胡適的名, 而是稱為“某學者”。 參謀總長程潛則很生氣, 直斥胡適為“漢奸”。

當晚召開國防聯席會議時, 蔣介石說:要知道日本是沒有信義的, 他就是要中國的國際地位掃地, 以達到他為所欲為的野心。 所以我想如果以為局部的解決, 就可以永久平安無事, 是絕不可能, 絕對做不到的。 最後, 會議以全體起立形式決定抗戰。陶希聖、胡適的意見被否定。

中國軍隊英勇抗敵讓胡適重拾信心

淞滬之戰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抗戰意志堅決,中國士兵作戰英勇,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這使胡適受到感染。9月8日,胡適離開南京,行前,他勸汪精衛“不要太性急,不要太悲觀”;又勸陶希聖說:“仗是打一個時期的好。不必再主和議。”自此,胡適“態度全變”,“漸漸拋棄和平的夢想”。

會議以全體起立形式決定抗戰。陶希聖、胡適的意見被否定。

中國軍隊英勇抗敵讓胡適重拾信心

淞滬之戰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抗戰意志堅決,中國士兵作戰英勇,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這使胡適受到感染。9月8日,胡適離開南京,行前,他勸汪精衛“不要太性急,不要太悲觀”;又勸陶希聖說:“仗是打一個時期的好。不必再主和議。”自此,胡適“態度全變”,“漸漸拋棄和平的夢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