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原創丨春節貼“門神”的民間習俗

春節貼“門神”, 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古老的習俗, 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 但據史料記載, “門神”一詞則出現在東漢。

傳說最初的“門神”為兩個“桃人”,

是用桃木雕刻而成的, 其形象是一對名叫神荼和鬱壘的兩位神將。 神荼、鬱壘是奉黃帝之命把守“鬼門”, 主管人間的孤魂野鬼。 他二人忠於職守, 並帶有黃帝的尚方寶劍, 經常在一棵桃樹下捉拿那些在人間害人的惡魔。 一經發現, 無需稟報, 即可馬上將其捆綁起來扔到山后餵食老虎, 使得妖魔鬼怪見音生畏, 見影就逃, 再也不敢近前一步。 因此, 每逢春節, 眾人為祈求闔家一年平安, 便用桃木雕成二神的模樣, 懸掛於自家門上, 藉以驅鬼避邪。 後來, 民間由初始的雕刻桃人逐漸簡化為用桃木板一左一右釘在門上, 上面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圖像或乾脆寫上二位神將的大名, 也有的模仿二神形象畫些符咒, 即後來人們所說的“桃符”。
這, 就是民間所謂的貼“門神”了。

“門神”是華夏民間傳說中最流行, 而且是眾神中很突出的神袛之一, 不僅歷史悠久、流行甚廣, 而且種類繁多。 在唐朝以前, 人們所信奉的門神只有神荼、鬱壘兩位;而自唐朝開始, “門神”的家族便不斷有了新成員出現。

武將“門神”是民間最初崇拜的物件。 唐代所出現的著名武將門神當首推秦瓊和尉遲敬德。 史傳唐太宗李世民經“玄武門之變”後, 夜晚在夢中時常聽到鬼叫, 並有各種魂魄纏繞。 眾大臣得知後, 有大將秦瓊和猛將尉遲敬德二人自告奮勇為李世民把守宮門, 果然自此唐太宗心神安寧、不再做噩夢了。 時間久了, 考慮到秦瓊、尉遲敬德日夜辛苦, 李世民就命宮廷畫師照兩位將軍的模樣以畫像替代,

貼于宮門兩側, 卻發現其效果依然。 於是, 唐太宗隨即頒旨, 封其二人“後世沿襲、永為門神”。 此後, 民間也就有了每逢春節將秦瓊和尉遲敬德的畫像貼在自家門前, 以求心靜安泰的習俗。

西元712—756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 又出現了一位專門斬鬼吃鬼的“門神”。 相傳李隆基於病中夢見一大鬼捉到一小鬼就馬上吃掉, 因而問他何方神聖?大鬼回曰:“本名鍾馗。 生前原是終南進士, 應武舉時, 由於貌醜則被皇上免去狀元, 一怒之下, 撞階而死。 死後決心成為鬼王, 發誓要為天下除盡惡魔妖孽”。 玄宗醒後, 憑記憶命畫工吳道子繪成圖像, 將其懸於除夕之夜, 藉以打鬼和驅除邪魔。

後來, 在歷史進程的不斷發展中,

民間又逐漸將歷史上有名的蕭何、韓信, 孟良、焦贊以及哼、哈二將等也列入了武將門神的家族行列。

到了宋朝時期, 只有驅鬼鎮妖一種功能的武將門神, 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 於是就又出現了文官門神和祈福門神。 包拯面如黑碳、辦案嚴明, 懲奸除惡、威嚴正義;文天祥堅貞不屈、侍主不二, 捨身求義、慷慨赴死。 此二位宋朝名人, 被尊為文官門神之首。 隨即, 文官門神亦如武將門神一樣, 其家族成員也不斷增添。

“門神”作為古人對自然的一種原始崇拜而成為生活中的所謂保護神, 其初始的重要職能是驅鬼辟邪, 由於後來門神的形象逐漸與吉祥富貴、世俗信仰加以融合, 於是諸如祈福門神、狀元門神、送子娘娘、招財童子,

豬、鹿、馬、喜、寶, 以及牡丹、仙桃等吉祥物皆列入了其中。 民間認為, “門神”文武兼備, 也就具有了驅邪魔、護家院、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方面的功能。 所以, 人們也可利用“門神”, 藉以寄託祈望升官發財、增福納祥的心理奢求。

至今, 在我國一些地區, 仍然還保留著這種過春節貼春聯、迎門神的民間信仰習俗。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文系海河網原創稿件, 版權所有, 轉載請注明來自海河網。 歡迎關注並按規則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