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還原真實的賽金花

這叫“身體政治”或曰“情色政治”

無論民間傳說, 還是文人創作, 賽金花都是取之不盡的素材和藍本。 早在1899年, 也就是庚子之前, 尚沒有賽金花與瓦德西交往之傳說時,

就有清末名士樊增祥寫的《前彩雲曲》和《後彩雲曲》(顯然是模仿吳梅村寫陳圓圓的《圓圓曲》), 之後又有曾樸的《孽海花》和張春帆的《九尾龜》。 上世紀30年代的抗戰時期, 夏衍先生又寫了話劇《賽金花》。 建國以後, 以賽金花為主角的各種著作, 有包括國內著名小說家張弦和海外作家趙淑俠所寫的小說和傳記等多種。 可以說, 在中國歷史上眾多名妓中, 尚無一人趕得上賽金花如此受人青睞、得人關注和研究, 她已日漸成為一種顯學。

因此, 我們也就不會奇怪, 在上世紀30年代, 為什麼江青非要和王瑩爭演夏衍話劇《賽金花》中的主角賽金花不可, 以致到了“文化大革命”, 王瑩因此遭到江青的迫害, 含冤死於獄中。

於是, 賽金花便不僅僅是賽金花本人, 更不僅僅是人們在北京的八大胡同裡慣常見到的, 在玉笑珠香中施展自己腰身的色的誘惑。 她成了一面多棱鏡, 照見了她自己, 也照見了當時的政治與歷史。 按照美國學者王德威的解讀, 這叫做“身體政治”或曰“情色政治”。 他說:“我們還能夠找出比賽金花更為奇詭的情色政治範例嗎?……義和團之亂中, 盛傳賽金花與德國元帥瓦德西伯爵有染, 使她名噪一時。 按照這一神話, 她的這段露水姻緣使千百萬中國百姓倖免于八國聯軍的劫掠。 一名妓女淫蕩的身體, 成為救贖中國的法寶。 這樁傳奇對20世紀文化與政治有深遠的影響, 甚至及於文化大革命。 ”

正因為賽金花有著如此魅力和多義性,

又在坊間流行著多種版本, 人們很希望知道真相到底是怎麼樣的, 賽金花本人到底怎麼樣說的。 據說, 最早蠢動這種想法的人很多, 真正實踐的第一人則是北平中法大學的法文教授陳伯平先生。 陳伯平的父親陳壁在清末做過禦史, 和賽金花相識, 這給了他採訪和寫作的便利, 當時他看到北京的小報記者采寫晚境中賽金花的消息, 便想為賽金花寫一本法文傳記。 這個消息被當時北京大學教授兼詩人劉半農先生知曉。 劉便找到他的學生商鴻逵, 策劃搶在陳伯平先生之前, 先寫成賽金花中文版的傳記。 劉半農先生認為, 在晚清史上, 賽金花是和慈禧太后地位對等的重要人物, 他說“賽金花和葉赫那拉可謂一朝一野相對立”。

劉半農先生和商鴻逵約定:這本傳記一定要避開演義, 採取賽金花口述、他和商鴻逵筆錄的形式, 強化真實性和可信性。 於是, 劉半農一方面與當時琉璃廠海王村的“星雲堂”書店談妥, 由“星雲堂”負責出書, 先支付五百元的前期投入, 作為請賽金花吃飯的飯錢和贈送賽金花的採訪費;另一方面找到鄭穎孫先生, 請他出面約請賽金花接受採訪。 鄭穎孫先生是古琴專家, 以前和賽金花相識, 有面子可講。 最後說好每週兩個半天採訪, 又怕賽金花早上醒得遲, 都定在下午, 汽車接送, 每晚備有晚餐, 採訪地點是東城隆福寺西口附近的鄭穎孫先生家。 談了八九個半天, 採訪算是完成了。 不幸的是, 劉半農不久病逝,

年輕的商鴻逵不知如何處理這樣一部重要的傳記, 書遲遲未能寫出來, 而欠下“星雲堂”的那五百元, 人家不住地催討。 當時學界思想保守, 為一個妓女作傳, 似乎有辱斯文, 商鴻逵只好請示胡適先生。 胡適讓他實話實說, 就照談話如實寫。 於是, 商鴻逵按照劉半農生前定下的提綱寫了出來, 書名叫做《賽金花本事》。 當時只賣出了兩千本。 誰也沒有想到, 這之後半個多世紀的時光裡, 這本《賽金花本事》一版再版, 海內外開花, 已經不知道賣出多少了。

這是1932年到1934年的事情。 當時的賽金花已經潦倒, 不住在八大胡同裡, 而住進了天橋附近的居仁裡胡同破敗的房子裡。 兩年之後, 也就是1936年的冬天, 她就悲慘地死在了這裡。

民間所有有關賽金花的書籍中, 這本《賽金花本事》雖有賽金花自己的一些遮掩或改寫,畢竟是最直觀最翔實的了。尤其是對照一些肆意演義的小說,如《孽海花》和《九尾龜》,會看出更多的意思來。這讓我們感慨唏噓之餘,也讓我們沉思,更讓我們感到還原一個真實的賽金花,其意義所在。

15歲與50歲:賽金花初識狀元郎洪鈞

按照賽金花自己的說法,她本姓趙,原籍徽州,“因鬧長毛,我們徽州很受蹂躪,家人四散奔逃了,父親隻身跑到蘇州找我祖父。那時,我祖父正在蘇州和一個叫朱鬍子的合夥開當鋪。”

關於賽金花的年齡,一直眾說不一。根據這本自傳,她的父親是在蘇州成的親,住在蘇州周家巷。母親是蘇州人,姓潘,容貌很美,生下了她,自然也就有了母親的遺傳。賽金花說自己生於同治末年,即1874年。

《孽海花》中稱她傅彩雲也並非虛構,她確實用過這個名字。彩雲是她的乳名,姓傅卻是她跌入娼門之後假冒的,為了體面,不願意暴露真姓氏。但不取別的姓氏,單取一個傅字,在她也是有心思在裡面的,“傅”和“富”同音,取“富貴有財之意”。後來嫁給了洪鈞,洪鈞覺得傅彩雲這名字太俗,特意改為“夢鸞”。洪鈞死後,她離開洪家,自己把名字改成“夢蘭”,取“夢鸞”的諧音,她似乎特別愛取諧音為自己命名,走通俗化的老路。

賽金花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光緒二十四年(即1898年)的事。那時,她已經從上海到天津,在江岔胡同租了一所房子,開了一家妓院。天津的江岔胡同和北京的八大胡同一樣,也是屬於“紅燈區”,妓院叢生,歌館樓臺相望,鞭絲帽影,紙醉金迷。江岔胡同就在現在天津的東北角有名的大胡同附近,臨近海河邊,可惜,前幾年已經被拆,找不到蹤影了。那時,賽金花從南方接來五位姑娘,妓院開了張,她自己也出來酬客。好多人知道她曾經是狀元夫人,還逛過歐洲,慕名來捧場的人很多,生意很是紅火。她把妓院取名“金花班”,自名賽金花。之所以有一個賽字的姓氏,大概是想說她自己賽過金花班中所有的名花奇葩吧。這很符合她外向而爭強好勝的性格。

妓女的名字和作家的筆名一樣,別有一番意思在內,一般不可當真,因為那內含著的一點意思,很可能就如嘴裡含著的話梅一樣,很快就沒有了滋味兒而被吐出來。但是賽金花這個名字,因挾風恃雷一般帶著日後不同凡響的一段傳奇,便是讓人叫得格外響亮和順口,成了八大胡同一張最醒目的名片。

在賽金花的經歷中,她和前清狀元郎洪鈞的姻緣,是她前半生最重要最輝煌的一段,也是《孽海花》中大肆渲染的一段。

賽金花坦承在認識洪鈞之前,自己已經是個妓女,但她強調那時只是清倌。她13歲時,在一個叫金雲仙的妓女帶領下,第一次當了清倌,到蘇州河上的花船“出條子”(即出面迎客)。那一晚,她和金雲仙一連串了十幾隻花船,收穫不菲。她說:“每一個清倌的條子給四塊銀元,這次金雲仙借著我,憑空賺了好幾十元。”

清倌是指未開懷的少女,只陪客,不留宿。妓女到了16歲以上才可開懷接客,嫖客要和其同房,得花大價錢,方能拿到初夜權。當嫖客把錢掏乾淨走後,老鴇就讓妓女燒紙,意思是丈夫已死,為其送終,再去接別的客人可以無牽無掛了。有了這番經歷的妓女,便叫作渾倌(也有叫紅倌的)。渾倌和清倌相對應,對仗句一般,矗立在這樣的女人的人生兩極。

這樣說,也就是指賽金花自己在遇到洪鈞之前尚未開過懷。她一再強調自己那時只在花船上陪客而已,唱唱小曲——昆腔。她形容這種花船:“這時候,蘇州花船很多,都在倉橋一帶,往來於閭門虎丘之間。這種船都是雙開門的,四面有玻璃窗,外邊周圍帶欄杆,彩繪很精緻,船裡也夠寬敞,能擺下兩桌筵席。一切佈置講究極了,掛著許多華燈,還有用茉莉花插成的花籃,桌椅全是紅木和花梨嵌大理石的。”

她同時還介紹了花船上的種種規矩,如花船上自己帶姑娘的,叫“坐艙姑娘”;不帶姑娘的,叫“清船”。叫條子的規矩是誰叫誰出錢,姑娘就坐在誰身邊;姑娘陪客可以喝茶、吃水果點心,但不准喝酒;姑娘離船時要把條子錢裡的一塊壓在茶盤下面,是給下人的,叫做“坐艙錢”。“下人來收拾桌子時,把錢拿起來向船板上一丟,當哪一聲,便喊‘某小姐賞’,外面就齊聲大嚷‘謝謝’,語音頗為動聽。”

賽金花晚年如此繪聲繪色地描寫自己少女時代花船上的清倌往事,記憶如此深刻,可見她對已經逝去的那段歲月的留戀和懷念。那也許是她最美好的一段時光了,雖然墮入花船,卻尚未賣身,而且,正是在那時遇見洪鈞。她志得意滿地說:“我們蘇州有一種食品,叫做‘狀元飯’,就是用紅莧加豬油拌飯,我小時最愛吃這個,有人便說我‘將來必定要嫁狀元’,後來果然嫁了洪先生,這也是前生註定的姻緣吧。”

我一直覺得,這是賽金花晚年幻化出的鏡像。記憶有時是不可靠的,能夠騙人的,尤其是騙自己。她無形中篩下了許多不願意記起的東西。

其實,賽金花和洪鈞相逢,並不是在花船上,而是在洪鈞家中。賽金花說那時候“洪先生的家在蘇州城北張家港,他不常出門,都是把我叫到他府上。”她去洪鈞的府上,便陪他玩一種叫做“打黃河陣圖”的牌,輸贏很大。她在一旁陪著,一天都不能離開。

“洪先生一天不見我便想我”

賽金花說:“洪先生一天不見我便想我。”這說明賽金花自有其迷人之處。但現在看照片,真的看不出賽金花有什麼迷人之處:小腳、小個、小眼、小嘴,可以說,一點都算不上漂亮。在幾乎所有關於賽金花的傳記或傳奇中,都難以找到對賽金花美貌的描寫。只有《孽海花》裡有這樣一段,說她:“不長不短,不肥不瘦,面如瓜子,臉若桃花,兩條欲整不整的蛾眉,一雙似開非開的鳳眼,似曾相識,莫道無情,正是說不盡的體態風流,風姿綽約。”由此也看不大出她到底如何漂亮,因為所有明清話本對女人都是這樣描寫,說賽金花這樣,說別人也是這樣。

我覺得,賽金花在這裡把自己和洪鈞說得都有些清白而高雅,輕飄飄的了。按照清倌的規矩,應該只在花船上陪客,一般不會登門府上的。況且,當時洪鈞的母親去世,他正在服喪。按理說,服喪期間,是不可以行男女之事的,更何況召妓進門,侍奉自己。這樣做,漫說是京城高官,一代名士了,就是一般人,也是有礙封建倫理的。因此,無論賽金花還是洪鈞,都難以逃脫乾淨二字。

洪鈞服孝期滿那一年(即1889年)的正月十四,把賽金花迎娶進門,舉辦了熱鬧的婚禮。那時賽金花還不到15歲,洪鈞整整50歲,老牛吃嫩草,自然讓洪鈞得意,卻也讓很多人嫉妒得牙根兒疼。如果當時人們能未卜先知賽金花日後在八大胡同與德軍元帥瓦德西風光一時,鬧得全國乃至世界都聲名了得,該會是更加後悔讓偶然回到鄉里的洪狀元摘取了仙桃。他母親怎麼這麼會挑時候死呢?如果他母親不死,洪狀元不就不回故里,那水靈靈而且日後賣個大價錢的仙桃,不就可能落在自己的頭上了嗎?

關於婚禮,賽金花說:“婚禮很莊重,坐的是綠呢大轎,前面打著紅色狀元紗燈,儀仗甚盛,好不氣派。”這可看出洪鈞確實喜歡賽金花,方才捨得破費;也可以看出那時官員的氣派,兜裡銀子多,足可以讓他納妾時瀟灑一回。

洪鈞家中有兩房太太,大太太南京人,二太太揚州人,有一個兒子,為大太太所生,少奶奶是京城高官陸潤庠之女。一家上上下下都是出身名門望族、有頭有臉的人物,迎娶的卻是一名妓女,一個蘇州城裡開當鋪的平民後代。賽金花此時還不會料到眼前披紅掛綠背後掩藏著的漩渦,波瀾不驚中暗含的殺機。

好景不長,五年後洪鈞厄運臨頭,一命嗚呼。賽金花被趕出家門,送靈船(洪鈞的棺槨由大運河運回蘇州)剛到蘇州停靠在接官亭處,就被迫知趣地離船而奔上海。在上海生下洪鈞的遺腹子,僅活了十一個月便夭折。洪鈞留給賽金花的五萬塊錢,分文也沒有落到她手裡,而被洪鈞家人(其族弟洪鑾)獨吞。日後賽金花從天津到北京刑部街開設“金花班”,因“口袋底”事件而被驅逐,後來她又因虐待妓女入獄而被遣送老家,她做夢都想不到這其中也有洪鈞兒媳的父親陸潤庠的“功勞”。陸潤庠是當時的左都禦史、工部尚書,當朝一品,後來又是溥儀的老師,說話的分量自然了得。若不是他在朝廷說項,賽金花的命運也不至於此。陸潤庠看不起她這樣一個妓女,更不想讓自己的女兒和這妓女有任何關係,方才一次次對她趕盡殺絕。

但是,新婚之時,賽金花在興奮的浪潮中沉浸不已,一時還看不到風平浪靜過後的驚濤拍岸。那年四月,洪鈞帶著她進京。五月,洪鈞被任命為出使歐洲四國的欽差大臣,她就跟著洪鈞一起去了歐洲。洪鈞沒有帶大太太,也沒有帶二太太,相反帶了自己去,這自然讓她受寵若驚,興奮不已。當年蘇東坡赴南方各州去當官,不也沒有帶大太太去,而是帶著王朝雲去的嗎?蘇東坡還曾經為王朝雲作《西江月》詞一闕,將王朝雲比作心中的梅花。蘇東坡那時是一路被貶,而洪鈞卻是一路高升,自己不是前程似錦,又是什麼?一時高興還高興不過來呢,她怎麼能想得到日後的波詭雲譎呢?

隨洪鈞出使歐洲,是賽金花最為風光的經歷,也是她日後坐鎮八大胡同的資本和身價。有這樣一個細節,常被人忽略:賽金花在德國為洪鈞生下一個女兒(有說此女為賽金花和僕人所生),取名德倌。洪鈞怎麼說也是清末的一個大學問家,以後也曾經卓有成效地研究過元史,竟然沒有仔細揣摩,便也同意叫德倌。當時一定是這樣一種情景:賽金花抱著孩子正得意呢,望著孩子,然後望望洪鈞說:就管孩子叫德倌吧。洪鈞也正望著孩子喜上眉梢,他雖有一個兒子,卻一直沒有女兒,如今兒女雙全兩朵花,心裡喜興,便想也沒想就點頭答應:好!好!就叫德倌!他哪裡想到,賽金花和他相識時是“清倌”啊。“清倌”與“德倌”一字之差,卻又緊密相連。一個人的經歷註定著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即使環境早早變化了,你已經被嫁接並仔細修剪成了另外一株樹的模樣,但在不經意中,你還是會從自己的枝葉之間灑下一些以往的影子,雖然影子裡搖曳的是今天的枝葉,那魂兒卻還是頑固地顯露出來。

只有賽金花才會把自己生下的女兒叫德倌。清倌,是她抛灑不掉的影子,才會讓她日後重操舊業,走馬章台。

德倌註定命運不濟,19歲那年就病逝了。這樣的孩子,就連名字都難以逃脫母親身世的陰影,即使長大成人了,命運又會怎樣呢?

賽金花和瓦德西的風流傳奇是這樣誕生的

賽金花和洪鈞的關係,是一個高官富紳和一個平民妓女的關係,遠遠趕不上人們對於她和德軍元帥瓦德西關係的關心程度。

這很符合人們的好奇心,同時也很符合人們在平淡生活中想像和創造傳奇的願望。這樣一場跨國之戀,從來都是很多中國人所渴望的,除了一些人從骨子裡崇洋媚外的心理之外,人們更多的是願意看到世俗之中平凡人物和不凡人物的瓜葛,以及由這樣的瓜葛誕生出的奇跡。於是,一個妓女,由於有了在歐洲生活幾年的經歷,又意外地在戰火紛飛中和德軍元帥瓜葛在了一起,他們之間若沒有故事發生,怎麼能夠讓人甘心和相信呢?人們心裡湧動著的想像,給自己注入了興奮劑,便自然亢奮地奔湧到了他們之間的關係方面,讓他們兩人跟著亢奮起來。於是,由一個妓女領銜主演、外國大牌明星作配角的中外合資大戲,就要在老北京城中開演了。

在清末國土被外國人入侵、被義和團燃燒的紛亂時代背景中,由於主角不再是慈禧太后和她的那些大臣和太監們,而是一個妓女,一切的戰爭、政治、道德,都像進了涮羊肉的火鍋裡涮過一樣,變了味道,嚼在嘴裡都情色化了。由於有了這樣一位舉足輕重的妓女出場,不僅消解了火藥味,同時也消解了社會意義上的莊嚴肅穆感。風花雪月和國家大事迅速粘連在一起,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也被迅速地攪和成一團渾水,沉澱下來的是特定而別樣的情色空間。這種戰爭、政治和道德情色化的過程,是平民百姓內心潛在渴望對以往只是朝廷關注和解決的國家大事的再設計。

在民間,關於賽金花和瓦德西的關係,有多種說法,有說是賽金花隨洪鈞出使歐洲時,在德國一次舞會上和瓦德西相識,一見鍾情,當晚一曲共舞後,便在舞廳外花園的月色之中相擁親吻,然後情不自禁地寬衣解帶,行魚水之歡;有說是在德國一次踏青郊遊,賽金花乘的馬車的馬突然驚奔之時,一位年輕的德國軍官飛奔而來,冒死攔住驚馬,讓賽金花得以脫險,這位年輕勇敢的軍官便是瓦德西。

按照曾樸《孽海花》的描述,賽金花與瓦德西的相識,完全出於賽金花的精心設計。賽金花在和僕人一起合唱《十八摸》時,樓下圍觀聽者甚多,其中一位年輕俊美的德國少年,讓賽金花心動,她故意將頭上戴的一對價值千金的白金底兒八寶攢珠鑽石蓮蓬簪子拋到樓下,落在美少年的腳下。這位少年便是瓦德西。這便是《孽海花》中的“紫龍放嬌遺楚佩,赤龍狂舞過蠻樓”。第二天,瓦德西來訪,投桃報李,先遞上一張金邊白底的名刺(即名片),接著遞上一個寶石盒,盒子是赤金底兒,四面嵌滿貓兒眼、祖母綠、七星線的寶石,蓋子上雕刻著一個挎刀的將軍,騎著高頭大馬,英武颯爽,蓋子下有一個金星鈕的活機,一動就能自動打開,盒子裡放著一枚五克拉鑽石戒指,“似天上的曉星般大”。

洪鈞任滿,賽金花就要隨夫君一起離開柏林歸國。恰巧瓦德西也任期已滿,離開了柏林。分別之際,兩人未得相見,賽金花只看見瓦德西留下的一封告別信箋,上面寫著中國的文言:“海濤萬里,相思百年”。這為他們日後在北京的金鑾殿上鴛夢重溫,做好了充足、濃重甚至是合情合理的鋪墊。

賽金花死後,對她和瓦德西關係的爭議主要圍繞兩點:一是賽金花和瓦德西到底在德國認識不認識,二是賽金花和瓦德西在北京到底有沒有過接觸。第一點,實際上是對民間傳說包括曾樸小說的質疑,第二點,則是對賽金花傳奇的徹底否定。試想,如果在北京賽金花和瓦德西根本沒有過接觸,那麼北京城戰火紛飛中妓女救駕的故事就成了子虛烏有,賽金花這個人物也就失去了價值,和八大胡同任何一個妓女平凡的命運沒有什麼兩樣。

事實上,我國學者在上個世紀80年代曾經在德國發現瓦德西衛兵的日記,在這本日記中查到了瓦德西與賽金花交往的記述。這樣,關於第二點的爭議便不爭自明。在賽金花自傳中關於她和瓦德西交往的記述,也都是比較真實可靠的。關鍵是賽金花和瓦德西在德國是否曾經相識,而在北京賽金花救駕是否動用了妓女的本色,以自己的肉體在床笫之間完成了經邦緯國之大業?

賽金花的自傳中有“在歐洲”一章,談及她和瓦德西的關係,敘述很簡單,對坊間流傳的她和瓦德西相識於舞會的說法,她這樣辯解:“有人說,我在歐洲常常到各跳舞場裡去,那是一派胡言。要想一想,我是個纏腳女子,走動起來如何不方便,而且我在歐洲就連洋裝也沒有穿過,叫我怎麼跳得起來?休說到跳舞場,便是使館裡遇到請客,按照外國的規矩,欽差夫人應該出來奉陪的,可是我只是出來打個招呼,同他們握握手,就退回去。”

我覺得賽金花的說法是可靠的。雖然在歐洲,她曾受到俾斯曼國王、德國國王和皇后接見,並合影留念,但大多時候,她只是在使館裡消磨時光。有一個丫鬟,幫她梳頭打扮,陪她說話,並沒有那麼多交際的機會和場合。即使洪大使要在家中宴客,她也只是在廚房裡幫忙而已。賽金花隨洪鈞出使歐洲德、俄、奧、荷四國,在德國住的時間最長,學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這或許是後人編排她和瓦德西在柏林一見鍾情的依據,越傳越真,讓她有口難辯。

關於賽金花和瓦德西的關係,也有人認同賽金花所說,她在德國根本不認識瓦德西。只是在北京怎麼和瓦德西相識,有這麼一說:當時賽金花在八大胡同名聲很大,又有過出使歐洲的經歷,便有漢奸將賽金花獻給德軍統帥瓦德西。這種說法,在我看來,有些猥瑣,賽金花在那段歷史的作用,完全變成了一種禮品和肉欲的簡單轉換。賽金花曾經舌戰瓦德西和克林德夫人的經歷,完全被瓦德西在金鑾殿上撫摸賽金花裸露的玉體和過去的傳奇所取代。一場政治與戰爭的較量,北京城安危保護的嚴肅,徹底被風花雪月所淹沒。

元帥與妓女:纖塵不染的友情?

不錯,那時,賽金花在八大胡同非常有名。離開洪家,在上海掛牌重操舊業,後輾轉天津北京,她確實因與洪鈞的關係以及出使歐洲的經歷,而使得自己的生意錦上添花。也正是在那時得到了朝廷不少高官的追捧,在上海結識了名重一時的李鴻章和盛宣懷,在北京是慶王府、莊王府的常客,與浙江江西兩院巡撫德曉峰、內務部戶部尚書楊立山打得火熱。楊立山出手大方,一次就送她銀子一千兩,而她從天津到北京開業,也得益于楊、德兩位大人的鼎力支持。難怪在《九尾龜》說起賽金花時,作者借書中人物借題發揮:“大約現在的嫖界,就是今日的官場,第一要講究資格,第二就是講究應酬,那‘色藝’兩字竟然可以不講了。”對於賽金花,資格與應酬她都具備了,而且色藝也還在,那年,她才26歲,當然應該一路順風順水。

賽金花自己說:“我在京裡這麼一住,時間不久,又經諸位摯友好一通吹噓,幾乎沒有不知道‘賽金花’的了。每天店門前的車轎,總是擁擠不堪,把走的路都快要塞滿了。有些官職大的老爺們,覺得這樣來去太不方便,便邀請我去他們府裡,這一來,我越發忙了,夜間在家裡陪客,一直鬧到半夜,白天還要到各府裡去應酬,像慶王府裡我都常去的,尤其是莊王府,只有我一人能去,旁的妓女皆不許進入。”

那確實是她的輝煌鼎盛時期。如果不是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她是一定能坐穩八大胡同裡第一把交椅,賺個盆滿碗溢的。可八國聯軍還是進了北京,慈禧太后跑了,賽金花還留在八大胡同裡。

於是,才有了她和瓦德西的萍水相逢。這是歷史的巧合。國家危亡之際,國君和群臣不知哪裡去了,讓一個妓女用肉彈抵禦槍彈,用情色化解戰火,這不能不說是對軟弱的清政府的一種無情嘲諷。

據說,八國聯軍打進京城燒殺搶掠的危急時刻,李鴻章曾經憑藉和賽金花的交情,親自登門請賽金花出面,用德語向德軍講情,讓她凜然成為了不辱使命的民間使者。

也有這樣的傳說,賽金花在胡同裡騎馬,馬受驚,再次巧遇瓦德西而得救。馬上相逢,憑欄無語,離愁與思念,化作了眼前北京城的鶯飛草長,讓她纏綿地成為了愛情的棒棒糖。

事實上,既無那樣的浪漫和巧合,也沒有那樣的重托與凜然。那一夜,德國兵闖進了八大胡同,敲響了賽金花的房門。那時她住在陝西巷中段路東榆樹巷的小胡同裡。德國兵用皮靴踢門不止,賽金花只好開門揖客。德國兵做夢都沒有想到,在這樣的胡同裡,居然遇到個講一口流利德語的女子,一個個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賽金花的德語,這時猶如化腐朽為神奇一般,成為了歷史的轉捩點。她居然還鎮定而自然地向在場的一個小軍官問起德國的某某先生和夫人,而那某某先生和夫人是德國家喻戶曉的上層人物。她還順手拿出了和德國人的合照給德國大兵看,德國兵怎能不對她刮目相看?他們一時弄不清她的來歷,不敢造次。那個小軍官走到賽金花面前,使勁一磕軍用皮靴的後跟,向賽金花敬了一個軍禮,畢恭畢敬地說:一定稟告元帥,明天派人來接您,請千萬在家中等候,不要躲開。

第二天清晨,德軍果然派來兩個護兵,開著一輛轎車,把她接走了。這才有了她和瓦德西的相見。賽金花是這樣敘述她和瓦德西第一次相見的:“他問我:‘到過德國嗎?’我說:‘小時同洪欽差去過。’又問:‘洪欽差是你什麼人?’這時候我卻撒了一句謊,說:‘是我的姊丈。’他一聽,喜歡極了。我們越談越高興,很投機,(他)當下留我一同吃飯。吃飯時,我乘便就把我怎樣從上海到來天津,因鬧義和團又逃到北京,途中狼狽情形及到京後生活的困難,對他說了一遍。他聽後很表同情,只見他對旁邊的軍官低聲嘰哩咕嚕的不知說了些什麼,便拿出兩套夾服,都是青緞繡花的,又取出一個小箱子,裡面裝著一千塊錢,都是現洋,對我說:‘東西很少,請先拿去用吧。’”

我以為賽金花所說的,比任何的演繹都要可信一些。她和瓦德西的第一次見面,說的都是些家長里短,在不動聲色中捎帶說了戰亂帶給自己的困難,並沒有後來傳說中的那種政治性很強的拔高舉動與襟懷氣度。她只是一個會說德國話並善於應酬的妓女,日後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她所起到的作用,只是陰差陽錯的水到渠成,是一粒無意撒下的種子,意外開出了燦爛的花。

關於賽金花和瓦德西的關係,幾乎所有的書中都認定她和瓦德西有一腿,就連魯迅先生都說:“和德國統帥睡了一段時間的賽金花,也早已成為九天護國娘娘了。”

賽金花矢口否認這種傳聞。她說:“他們說我,天天夜裡和瓦德西一同睡在龍床上。有一天,睡到半夜,著起火來,我們倆都赤裸著身子,由殿裡跑出。這簡直是侮辱我,罵我。我同瓦德西的交情固然很好,但彼此間的關係,卻是清清白白的,就是平時在一起談話,也非常的守規矩,從無一語涉及 過邪淫。這都是有人見我常常同瓦德西騎著馬並轡在街上走,又常常宿在他的營裡,因此推想出我們有種種不好的勾當來。”

傳說中最邪乎也最有鼻子有眼的,是“儀鸞殿失火”,大火燒得賽金花和瓦德西都光著屁股從儀鸞殿裡驚慌失措地跑出來,應該是最富於戲劇性和畫面感的場面了,這當然容易讓人們想入非非。賽金花這樣解釋:“瓦德西雖住在宮裡,可並不在殿裡睡,他是在儀鸞殿的旁邊,覓了一塊靜潔而又風景幽麗的地方,搭起一個帳篷,辦公睡覺差不多全在裡面。那次失火是因為幾個兵士的不加小心,損失還很不小,把一個參謀長燒死在裡頭。”

賽金花這樣的解釋,有點兒欲蓋彌彰。她對瓦德西在北京的衣食住行瞭若指掌,即使“儀鸞殿失火”真的如她所說,但說她和瓦德西的關係如純情少男少女一般,在戰亂中只是演繹著瓊瑤一般的浪漫劇,總不大讓人信服。

在賽金花的自傳中,她情不自禁地流露:有一天,“一直待到天黑,我要回家了,瓦德西很捨不得叫我走,千叮嚀,萬囑咐,希望我能夠常常來他營裡,又親自送出老多遠,我倆才握手而別。從此以後,差不多每天都派人接我,到他營裡一待就是多半天,很少有間斷的日子。”

賽金花又說:“瓦德西常對我說:‘營裡的東西,你喜歡哪件,儘管拿走,沒有什麼關係。’有一個‘五福捧壽’的瓷盤,樣式、釉質、彩繪都好,瓦德西用它盛水果,見我喜歡,立刻派人要拿給我送到家中,我忙推託掉了。”

有人考證過瓦德西的生卒年,他生於1832年,比洪鈞還要大8歲,率德軍到北京時,已經68歲了,而那時賽金花才26歲,說也許由於這樣的年齡差,兩人之間不可能有性事發生。但如今老少配的年齡差大於他們兩人的多的是,前不久安徽的一位副省長貪官,和他的小舅子共用一個情婦,這位副省長的年齡也接近當時的瓦德西了。因此,這樣的解讀,多少有些武斷。

瓦德西離開北京回到德國三年後就死了。自1901年6月瓦德西走後,還和賽金花有書信往來,賽金花只會說不會寫德語,便請一位留德的學生替她覆信,魚雁傳書,堅持了好長一段時間。沒有情分,這一點也是做不到的。當然,這種情分,也可能纖塵不染,只是友情。不過,當後世的人們看到一位元帥和一位妓女之間如此持久而溫婉的友情,會作何遐想?

蓮花舌尖上建起的克林德碑

那個時候,賽金花成了德國司令部的座上客,“賽二爺”的大名也迅速竄紅,傳遍九城。許多人拿著名片提著禮品來見她,那些王公貴族也屈尊紆貴來找她,不是認乾娘的,就是拜師姐的。那時候,她已經精通騎術,她說過她常同瓦德西騎馬在大街上並轡而行。因此,投其所好,送她馬匹的人也很多。據說她曾經擁有四匹名馬,號稱鐵青皮、滾地雷、煙熏驊騮和墨裡藏針,前三匹都是一色純青蒿馬,後一匹是高麗的小騾子。

如此眾多的人前來八大胡同找她,目的已經不像以前,為了情色,而是為了托她到德軍元帥面前遞個話,說說項。他們的心思,是想她最好能夠吹吹枕邊風。嘴上不說,這些人心裡認定賽金花和瓦德西是有一腿的。

可以想見當時賽金花騎在那些名馬鑲金嵌銀的雕鞍上橫穿北京城,該是何等威風。老佛爺從金鑾殿裡跑了,北京城裡,賽金花成了首屈一指、炙手可熱的女人。

關於賽金花通過與德軍元帥瓦德西的關係保護北京城的事,歷來評價不盡相同。嗤之以鼻者有之,竭力讚揚者有之,甚至有人弄出賽金花說過的這樣一句話來:國家是人人的國家,救國是人人的本分。

她的第二大功勞,便是在當時有名的“克林德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德國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殺死後,克林德夫人發誓要復仇,因此和清政府談判時提出種種苛刻的條件,其中一條就是要讓慈禧太后抵命。這可讓清政府犯了難:賠償多少銀子,割多少地,開放多少港口都行,你非要拿走老佛爺的命,這可怎麼談判呀!官員們都成了癟茄子,李鴻章便私下找到賽金花,托她找到了瓦德西。瓦德西對她說:“我這裡好說,唯克林德夫人那裡不好辦!”賽金花又自告奮勇,請瓦德西搭橋,她親自去找克林德夫人,當一回說客!

賽金花的德語再一次發揮了作用。由於她會德語,且巧舌如簧,又是女人(應該還有一個先決條件,便是瓦德西事先肯定對克林德夫人有所介紹),同為女人的克林德夫人,便容易放下戒備,兩人拉在一起。

賽金花的傳記中,詳細敘述了她和克林德夫人見面的情景:“我見著了她,她對我的態度還很和藹,先講了旁的閒話,然後我便緩緩地向她解釋說:‘殺貴國公使的,並不是太后,也不是皇上,是那些無知無識的土匪——義和團。他們闖下禍早跑得遠遠的了。咱們兩國的邦交素來和睦,以後還要恢復舊好呢,請您想開些,讓讓步吧!只要您答應了,旁人便都答應了。”

她說得懇切,有分寸,明大義,通事理,一股腦地把責任輕巧地推給了義和團。看這樣一段話,你難以和一個妓女聯繫在一起,那是精通的外交禮節和辭令。賽金花是歷史上的一個奇人,她不僅僅是一個尤物,也不是只會風月場上打情罵俏、巧言令色的露骨情話。這大概和她當年與洪鈞一起出使歐洲的經歷有關,那時的磨礪成就了今日的功勞。

曾樸評說這番話是“靈心四照,妙舌如蓮,周旋得春風滿座。”

說完了這番話,賽金花繼續說:“你們外國人替一個為國犧牲的人作紀念,都是要造一個石碑,或鑄一個銅像,我們中國人最光榮的辦法卻是豎立一個碑坊。您在中國許多年,沒有見過那些為忠孝節義的人立的碑坊嗎?那都是能夠萬古流芳千載不朽的!我們給公使立一個更大的,把他一生的事蹟和這次遇難的情形,用皇上的名義,全刻在上面,這就算是皇上給他賠了罪了!”

這是一番中西結合的說辭,你實在不能不佩服。她有國外的經歷,見過遍佈城市的那些銅像,知道外國人的心理和習慣;她懂得中國的傳統,從銅像聯想到碑坊,才會把萬古流芳的意義和皇上賠罪的意思,統一在了一起,用一塊碑坊換了慈禧太后一條性命。

據說,慈禧太后回到北京,重新坐在龍廷之上的時候,想要召見一下賽金花,以表彰她的忠心和壯舉。但是,慈禧太后只是嘴上說說,並沒有真正召見。在賽金花面前,真正無情無義的是慈禧。她把一個好好的中國弄成了這樣子,在侵略者要她腦袋的時候,她如鼠逃竄,站出來收拾局面的卻是一個妓女,傳統道德中的萬惡淫為首,一下子讓位于救國和愛國這樣高尚的詞彙,這不知是中國歷史的驕傲,還是恥辱。

克林德碑立於東單牌樓處,現在的東單十字路口西側,東方新天地大廈前面,是當年義和團殺克林德的地方。民國六年,即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克林德碑被移至中央公園,即現在的中山公園,改為公理戰勝碑,建國後又改為保衛和平碑。

1902年,立克林德碑時,賽金花被朝廷請去參加了揭碑儀式。那年賽金花28歲。碑文是以皇上的名義由李鴻章和奕劻等人撰寫的,其中有“克林德為國捐軀,令名遠譽,雖已傳播五州,而在朕惋惜之懷,則更歷久彌篤”云云。

那天的紀念大會上,據說辜鴻銘見到了賽金花,他對賽金花說:“你做過的這些義舉,于社會有功,上蒼總會有眼的。”

我不知道辜鴻銘究竟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只知道上蒼並沒有長眼。僅僅兩年後,賽金花30歲那年,由於花了1200兩銀子買了一個武清縣的姑娘,以為是個雛兒,沒想到早在家裡有了相好的,進了金花班後思念舊人,吞金自殺,導致了一場官司,被判了虐待妓女罪,坐了牢,最後被趕出京城,遣送原籍。她做夢也不會知道,這樣的結局是洪鈞的那位老親家陸潤庠,串通好了刑部正堂孫家鼐,讓她有口難辯,吃了個啞巴虧。

攥著破棉被角死在寒風裡的賽金花

自此之後,雖然在蘇州和上海重操舊業,雖年齡漸老,已是明日黃花,畢竟昔日名聲還在,老字型大小異地開張,她的生意依然不錯。不過,來的客人,大多並不是為了欣賞她日益消卻的花容月貌,或撫摸她那皺紋漸起的肉體,而更多的是消費和摩挲她的歷史和傳奇了。她再不是昔日力挽狂瀾救太后的奇女子,而迅速還原為一個漸趨人老珠黃的妓女了。

賽金花34歲和40歲時先後兩次嫁人並沒有給她帶來好運。1922年,她的第二任丈夫去世,她帶著從民國初期就一直跟著她的保姆顧媽,搬到了北京居仁裡的小胡同的一個小院裡,那是靠近天橋的貧民窟。賽金花的日子江河日下,八大胡同徹底拋棄了她,人們已經遺忘了她。

1936年11月4日淩晨四點左右,賽金花落寞淒涼地死去。正是冬日,她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緊緊地攥住一床破棉被的被角,抵禦逼在窗外如刀的朔風。

第二天清早,來巡查的一個叫普玉的片警,聽見了顧媽的哭聲,走進小院,看到了這淒慘的情景。頗有新聞頭腦的片警,不是立刻打電話報告自己的上司,而是先通知了報社。《立言報》的編輯吳宗祜接到消息,立刻停機改版,以最快的速度發出了獨家新聞。很快,全北京城都知道了賽金花饑寒而死的消息。那年,賽金花62歲。《立言報》消息一出,京城的名流紛紛捐款捐物,讓賽金花得到不錯的安葬。據說,棺材是由吳宗祜出面到梁家園的鶴年堂棺材鋪賒的,掌櫃一聽死者是賽金花,破例半價優惠。張次溪(民俗史學家)建議葬於陶然亭,得到大家贊同。題寫墓碑的,後來有人說是齊白石。其實,當時許多名流競相要求題寫這座墓碑,如清末的翰林張海若、沈元潛,書法家邵章、張伯英,雕刻家壽石公等,但都未成功,最後書寫碑文的是潘毓桂。大概因為他是個臭名昭著的大漢奸,人們不願提起他,才張冠李戴地安在了齊白石頭上的吧。

賽金花墓最終定在陶然亭慈悲庵東北香塚和鸚鵡塚北側的錦秋墩上。墓為大理石砌成,碑為花崗岩,高近兩米。據說當時墓地四周還有《彩雲圖》《前彩雲曲》《後彩雲曲》石刻三塊,《彩雲圖》為張大千所繪,前後《彩雲曲》是樊增祥的詩。可惜如今去陶然亭,再也無法找到這些遺存了。

現在,在惠州還能看到王朝雲的墓,在杭州還能看到蘇小小的墓,在常熟還能看到柳如是的墓,而在北京,已看不到賽金花的墓了……

無論是非功過怎樣評價與評說,作為地位卑微的一名妓女,賽金花卻創造了所有名媛閨秀乃至重臣勇將甚至皇上太后都沒有創造的傳奇。我不說奇跡,只說傳奇。

賽金花,是一部說不盡的歷史傳奇。

原載於《同舟共進》2007年第1期、第2期,作者肖復興

這本《賽金花本事》雖有賽金花自己的一些遮掩或改寫,畢竟是最直觀最翔實的了。尤其是對照一些肆意演義的小說,如《孽海花》和《九尾龜》,會看出更多的意思來。這讓我們感慨唏噓之餘,也讓我們沉思,更讓我們感到還原一個真實的賽金花,其意義所在。

15歲與50歲:賽金花初識狀元郎洪鈞

按照賽金花自己的說法,她本姓趙,原籍徽州,“因鬧長毛,我們徽州很受蹂躪,家人四散奔逃了,父親隻身跑到蘇州找我祖父。那時,我祖父正在蘇州和一個叫朱鬍子的合夥開當鋪。”

關於賽金花的年齡,一直眾說不一。根據這本自傳,她的父親是在蘇州成的親,住在蘇州周家巷。母親是蘇州人,姓潘,容貌很美,生下了她,自然也就有了母親的遺傳。賽金花說自己生於同治末年,即1874年。

《孽海花》中稱她傅彩雲也並非虛構,她確實用過這個名字。彩雲是她的乳名,姓傅卻是她跌入娼門之後假冒的,為了體面,不願意暴露真姓氏。但不取別的姓氏,單取一個傅字,在她也是有心思在裡面的,“傅”和“富”同音,取“富貴有財之意”。後來嫁給了洪鈞,洪鈞覺得傅彩雲這名字太俗,特意改為“夢鸞”。洪鈞死後,她離開洪家,自己把名字改成“夢蘭”,取“夢鸞”的諧音,她似乎特別愛取諧音為自己命名,走通俗化的老路。

賽金花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光緒二十四年(即1898年)的事。那時,她已經從上海到天津,在江岔胡同租了一所房子,開了一家妓院。天津的江岔胡同和北京的八大胡同一樣,也是屬於“紅燈區”,妓院叢生,歌館樓臺相望,鞭絲帽影,紙醉金迷。江岔胡同就在現在天津的東北角有名的大胡同附近,臨近海河邊,可惜,前幾年已經被拆,找不到蹤影了。那時,賽金花從南方接來五位姑娘,妓院開了張,她自己也出來酬客。好多人知道她曾經是狀元夫人,還逛過歐洲,慕名來捧場的人很多,生意很是紅火。她把妓院取名“金花班”,自名賽金花。之所以有一個賽字的姓氏,大概是想說她自己賽過金花班中所有的名花奇葩吧。這很符合她外向而爭強好勝的性格。

妓女的名字和作家的筆名一樣,別有一番意思在內,一般不可當真,因為那內含著的一點意思,很可能就如嘴裡含著的話梅一樣,很快就沒有了滋味兒而被吐出來。但是賽金花這個名字,因挾風恃雷一般帶著日後不同凡響的一段傳奇,便是讓人叫得格外響亮和順口,成了八大胡同一張最醒目的名片。

在賽金花的經歷中,她和前清狀元郎洪鈞的姻緣,是她前半生最重要最輝煌的一段,也是《孽海花》中大肆渲染的一段。

賽金花坦承在認識洪鈞之前,自己已經是個妓女,但她強調那時只是清倌。她13歲時,在一個叫金雲仙的妓女帶領下,第一次當了清倌,到蘇州河上的花船“出條子”(即出面迎客)。那一晚,她和金雲仙一連串了十幾隻花船,收穫不菲。她說:“每一個清倌的條子給四塊銀元,這次金雲仙借著我,憑空賺了好幾十元。”

清倌是指未開懷的少女,只陪客,不留宿。妓女到了16歲以上才可開懷接客,嫖客要和其同房,得花大價錢,方能拿到初夜權。當嫖客把錢掏乾淨走後,老鴇就讓妓女燒紙,意思是丈夫已死,為其送終,再去接別的客人可以無牽無掛了。有了這番經歷的妓女,便叫作渾倌(也有叫紅倌的)。渾倌和清倌相對應,對仗句一般,矗立在這樣的女人的人生兩極。

這樣說,也就是指賽金花自己在遇到洪鈞之前尚未開過懷。她一再強調自己那時只在花船上陪客而已,唱唱小曲——昆腔。她形容這種花船:“這時候,蘇州花船很多,都在倉橋一帶,往來於閭門虎丘之間。這種船都是雙開門的,四面有玻璃窗,外邊周圍帶欄杆,彩繪很精緻,船裡也夠寬敞,能擺下兩桌筵席。一切佈置講究極了,掛著許多華燈,還有用茉莉花插成的花籃,桌椅全是紅木和花梨嵌大理石的。”

她同時還介紹了花船上的種種規矩,如花船上自己帶姑娘的,叫“坐艙姑娘”;不帶姑娘的,叫“清船”。叫條子的規矩是誰叫誰出錢,姑娘就坐在誰身邊;姑娘陪客可以喝茶、吃水果點心,但不准喝酒;姑娘離船時要把條子錢裡的一塊壓在茶盤下面,是給下人的,叫做“坐艙錢”。“下人來收拾桌子時,把錢拿起來向船板上一丟,當哪一聲,便喊‘某小姐賞’,外面就齊聲大嚷‘謝謝’,語音頗為動聽。”

賽金花晚年如此繪聲繪色地描寫自己少女時代花船上的清倌往事,記憶如此深刻,可見她對已經逝去的那段歲月的留戀和懷念。那也許是她最美好的一段時光了,雖然墮入花船,卻尚未賣身,而且,正是在那時遇見洪鈞。她志得意滿地說:“我們蘇州有一種食品,叫做‘狀元飯’,就是用紅莧加豬油拌飯,我小時最愛吃這個,有人便說我‘將來必定要嫁狀元’,後來果然嫁了洪先生,這也是前生註定的姻緣吧。”

我一直覺得,這是賽金花晚年幻化出的鏡像。記憶有時是不可靠的,能夠騙人的,尤其是騙自己。她無形中篩下了許多不願意記起的東西。

其實,賽金花和洪鈞相逢,並不是在花船上,而是在洪鈞家中。賽金花說那時候“洪先生的家在蘇州城北張家港,他不常出門,都是把我叫到他府上。”她去洪鈞的府上,便陪他玩一種叫做“打黃河陣圖”的牌,輸贏很大。她在一旁陪著,一天都不能離開。

“洪先生一天不見我便想我”

賽金花說:“洪先生一天不見我便想我。”這說明賽金花自有其迷人之處。但現在看照片,真的看不出賽金花有什麼迷人之處:小腳、小個、小眼、小嘴,可以說,一點都算不上漂亮。在幾乎所有關於賽金花的傳記或傳奇中,都難以找到對賽金花美貌的描寫。只有《孽海花》裡有這樣一段,說她:“不長不短,不肥不瘦,面如瓜子,臉若桃花,兩條欲整不整的蛾眉,一雙似開非開的鳳眼,似曾相識,莫道無情,正是說不盡的體態風流,風姿綽約。”由此也看不大出她到底如何漂亮,因為所有明清話本對女人都是這樣描寫,說賽金花這樣,說別人也是這樣。

我覺得,賽金花在這裡把自己和洪鈞說得都有些清白而高雅,輕飄飄的了。按照清倌的規矩,應該只在花船上陪客,一般不會登門府上的。況且,當時洪鈞的母親去世,他正在服喪。按理說,服喪期間,是不可以行男女之事的,更何況召妓進門,侍奉自己。這樣做,漫說是京城高官,一代名士了,就是一般人,也是有礙封建倫理的。因此,無論賽金花還是洪鈞,都難以逃脫乾淨二字。

洪鈞服孝期滿那一年(即1889年)的正月十四,把賽金花迎娶進門,舉辦了熱鬧的婚禮。那時賽金花還不到15歲,洪鈞整整50歲,老牛吃嫩草,自然讓洪鈞得意,卻也讓很多人嫉妒得牙根兒疼。如果當時人們能未卜先知賽金花日後在八大胡同與德軍元帥瓦德西風光一時,鬧得全國乃至世界都聲名了得,該會是更加後悔讓偶然回到鄉里的洪狀元摘取了仙桃。他母親怎麼這麼會挑時候死呢?如果他母親不死,洪狀元不就不回故里,那水靈靈而且日後賣個大價錢的仙桃,不就可能落在自己的頭上了嗎?

關於婚禮,賽金花說:“婚禮很莊重,坐的是綠呢大轎,前面打著紅色狀元紗燈,儀仗甚盛,好不氣派。”這可看出洪鈞確實喜歡賽金花,方才捨得破費;也可以看出那時官員的氣派,兜裡銀子多,足可以讓他納妾時瀟灑一回。

洪鈞家中有兩房太太,大太太南京人,二太太揚州人,有一個兒子,為大太太所生,少奶奶是京城高官陸潤庠之女。一家上上下下都是出身名門望族、有頭有臉的人物,迎娶的卻是一名妓女,一個蘇州城裡開當鋪的平民後代。賽金花此時還不會料到眼前披紅掛綠背後掩藏著的漩渦,波瀾不驚中暗含的殺機。

好景不長,五年後洪鈞厄運臨頭,一命嗚呼。賽金花被趕出家門,送靈船(洪鈞的棺槨由大運河運回蘇州)剛到蘇州停靠在接官亭處,就被迫知趣地離船而奔上海。在上海生下洪鈞的遺腹子,僅活了十一個月便夭折。洪鈞留給賽金花的五萬塊錢,分文也沒有落到她手裡,而被洪鈞家人(其族弟洪鑾)獨吞。日後賽金花從天津到北京刑部街開設“金花班”,因“口袋底”事件而被驅逐,後來她又因虐待妓女入獄而被遣送老家,她做夢都想不到這其中也有洪鈞兒媳的父親陸潤庠的“功勞”。陸潤庠是當時的左都禦史、工部尚書,當朝一品,後來又是溥儀的老師,說話的分量自然了得。若不是他在朝廷說項,賽金花的命運也不至於此。陸潤庠看不起她這樣一個妓女,更不想讓自己的女兒和這妓女有任何關係,方才一次次對她趕盡殺絕。

但是,新婚之時,賽金花在興奮的浪潮中沉浸不已,一時還看不到風平浪靜過後的驚濤拍岸。那年四月,洪鈞帶著她進京。五月,洪鈞被任命為出使歐洲四國的欽差大臣,她就跟著洪鈞一起去了歐洲。洪鈞沒有帶大太太,也沒有帶二太太,相反帶了自己去,這自然讓她受寵若驚,興奮不已。當年蘇東坡赴南方各州去當官,不也沒有帶大太太去,而是帶著王朝雲去的嗎?蘇東坡還曾經為王朝雲作《西江月》詞一闕,將王朝雲比作心中的梅花。蘇東坡那時是一路被貶,而洪鈞卻是一路高升,自己不是前程似錦,又是什麼?一時高興還高興不過來呢,她怎麼能想得到日後的波詭雲譎呢?

隨洪鈞出使歐洲,是賽金花最為風光的經歷,也是她日後坐鎮八大胡同的資本和身價。有這樣一個細節,常被人忽略:賽金花在德國為洪鈞生下一個女兒(有說此女為賽金花和僕人所生),取名德倌。洪鈞怎麼說也是清末的一個大學問家,以後也曾經卓有成效地研究過元史,竟然沒有仔細揣摩,便也同意叫德倌。當時一定是這樣一種情景:賽金花抱著孩子正得意呢,望著孩子,然後望望洪鈞說:就管孩子叫德倌吧。洪鈞也正望著孩子喜上眉梢,他雖有一個兒子,卻一直沒有女兒,如今兒女雙全兩朵花,心裡喜興,便想也沒想就點頭答應:好!好!就叫德倌!他哪裡想到,賽金花和他相識時是“清倌”啊。“清倌”與“德倌”一字之差,卻又緊密相連。一個人的經歷註定著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即使環境早早變化了,你已經被嫁接並仔細修剪成了另外一株樹的模樣,但在不經意中,你還是會從自己的枝葉之間灑下一些以往的影子,雖然影子裡搖曳的是今天的枝葉,那魂兒卻還是頑固地顯露出來。

只有賽金花才會把自己生下的女兒叫德倌。清倌,是她抛灑不掉的影子,才會讓她日後重操舊業,走馬章台。

德倌註定命運不濟,19歲那年就病逝了。這樣的孩子,就連名字都難以逃脫母親身世的陰影,即使長大成人了,命運又會怎樣呢?

賽金花和瓦德西的風流傳奇是這樣誕生的

賽金花和洪鈞的關係,是一個高官富紳和一個平民妓女的關係,遠遠趕不上人們對於她和德軍元帥瓦德西關係的關心程度。

這很符合人們的好奇心,同時也很符合人們在平淡生活中想像和創造傳奇的願望。這樣一場跨國之戀,從來都是很多中國人所渴望的,除了一些人從骨子裡崇洋媚外的心理之外,人們更多的是願意看到世俗之中平凡人物和不凡人物的瓜葛,以及由這樣的瓜葛誕生出的奇跡。於是,一個妓女,由於有了在歐洲生活幾年的經歷,又意外地在戰火紛飛中和德軍元帥瓜葛在了一起,他們之間若沒有故事發生,怎麼能夠讓人甘心和相信呢?人們心裡湧動著的想像,給自己注入了興奮劑,便自然亢奮地奔湧到了他們之間的關係方面,讓他們兩人跟著亢奮起來。於是,由一個妓女領銜主演、外國大牌明星作配角的中外合資大戲,就要在老北京城中開演了。

在清末國土被外國人入侵、被義和團燃燒的紛亂時代背景中,由於主角不再是慈禧太后和她的那些大臣和太監們,而是一個妓女,一切的戰爭、政治、道德,都像進了涮羊肉的火鍋裡涮過一樣,變了味道,嚼在嘴裡都情色化了。由於有了這樣一位舉足輕重的妓女出場,不僅消解了火藥味,同時也消解了社會意義上的莊嚴肅穆感。風花雪月和國家大事迅速粘連在一起,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也被迅速地攪和成一團渾水,沉澱下來的是特定而別樣的情色空間。這種戰爭、政治和道德情色化的過程,是平民百姓內心潛在渴望對以往只是朝廷關注和解決的國家大事的再設計。

在民間,關於賽金花和瓦德西的關係,有多種說法,有說是賽金花隨洪鈞出使歐洲時,在德國一次舞會上和瓦德西相識,一見鍾情,當晚一曲共舞後,便在舞廳外花園的月色之中相擁親吻,然後情不自禁地寬衣解帶,行魚水之歡;有說是在德國一次踏青郊遊,賽金花乘的馬車的馬突然驚奔之時,一位年輕的德國軍官飛奔而來,冒死攔住驚馬,讓賽金花得以脫險,這位年輕勇敢的軍官便是瓦德西。

按照曾樸《孽海花》的描述,賽金花與瓦德西的相識,完全出於賽金花的精心設計。賽金花在和僕人一起合唱《十八摸》時,樓下圍觀聽者甚多,其中一位年輕俊美的德國少年,讓賽金花心動,她故意將頭上戴的一對價值千金的白金底兒八寶攢珠鑽石蓮蓬簪子拋到樓下,落在美少年的腳下。這位少年便是瓦德西。這便是《孽海花》中的“紫龍放嬌遺楚佩,赤龍狂舞過蠻樓”。第二天,瓦德西來訪,投桃報李,先遞上一張金邊白底的名刺(即名片),接著遞上一個寶石盒,盒子是赤金底兒,四面嵌滿貓兒眼、祖母綠、七星線的寶石,蓋子上雕刻著一個挎刀的將軍,騎著高頭大馬,英武颯爽,蓋子下有一個金星鈕的活機,一動就能自動打開,盒子裡放著一枚五克拉鑽石戒指,“似天上的曉星般大”。

洪鈞任滿,賽金花就要隨夫君一起離開柏林歸國。恰巧瓦德西也任期已滿,離開了柏林。分別之際,兩人未得相見,賽金花只看見瓦德西留下的一封告別信箋,上面寫著中國的文言:“海濤萬里,相思百年”。這為他們日後在北京的金鑾殿上鴛夢重溫,做好了充足、濃重甚至是合情合理的鋪墊。

賽金花死後,對她和瓦德西關係的爭議主要圍繞兩點:一是賽金花和瓦德西到底在德國認識不認識,二是賽金花和瓦德西在北京到底有沒有過接觸。第一點,實際上是對民間傳說包括曾樸小說的質疑,第二點,則是對賽金花傳奇的徹底否定。試想,如果在北京賽金花和瓦德西根本沒有過接觸,那麼北京城戰火紛飛中妓女救駕的故事就成了子虛烏有,賽金花這個人物也就失去了價值,和八大胡同任何一個妓女平凡的命運沒有什麼兩樣。

事實上,我國學者在上個世紀80年代曾經在德國發現瓦德西衛兵的日記,在這本日記中查到了瓦德西與賽金花交往的記述。這樣,關於第二點的爭議便不爭自明。在賽金花自傳中關於她和瓦德西交往的記述,也都是比較真實可靠的。關鍵是賽金花和瓦德西在德國是否曾經相識,而在北京賽金花救駕是否動用了妓女的本色,以自己的肉體在床笫之間完成了經邦緯國之大業?

賽金花的自傳中有“在歐洲”一章,談及她和瓦德西的關係,敘述很簡單,對坊間流傳的她和瓦德西相識於舞會的說法,她這樣辯解:“有人說,我在歐洲常常到各跳舞場裡去,那是一派胡言。要想一想,我是個纏腳女子,走動起來如何不方便,而且我在歐洲就連洋裝也沒有穿過,叫我怎麼跳得起來?休說到跳舞場,便是使館裡遇到請客,按照外國的規矩,欽差夫人應該出來奉陪的,可是我只是出來打個招呼,同他們握握手,就退回去。”

我覺得賽金花的說法是可靠的。雖然在歐洲,她曾受到俾斯曼國王、德國國王和皇后接見,並合影留念,但大多時候,她只是在使館裡消磨時光。有一個丫鬟,幫她梳頭打扮,陪她說話,並沒有那麼多交際的機會和場合。即使洪大使要在家中宴客,她也只是在廚房裡幫忙而已。賽金花隨洪鈞出使歐洲德、俄、奧、荷四國,在德國住的時間最長,學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這或許是後人編排她和瓦德西在柏林一見鍾情的依據,越傳越真,讓她有口難辯。

關於賽金花和瓦德西的關係,也有人認同賽金花所說,她在德國根本不認識瓦德西。只是在北京怎麼和瓦德西相識,有這麼一說:當時賽金花在八大胡同名聲很大,又有過出使歐洲的經歷,便有漢奸將賽金花獻給德軍統帥瓦德西。這種說法,在我看來,有些猥瑣,賽金花在那段歷史的作用,完全變成了一種禮品和肉欲的簡單轉換。賽金花曾經舌戰瓦德西和克林德夫人的經歷,完全被瓦德西在金鑾殿上撫摸賽金花裸露的玉體和過去的傳奇所取代。一場政治與戰爭的較量,北京城安危保護的嚴肅,徹底被風花雪月所淹沒。

元帥與妓女:纖塵不染的友情?

不錯,那時,賽金花在八大胡同非常有名。離開洪家,在上海掛牌重操舊業,後輾轉天津北京,她確實因與洪鈞的關係以及出使歐洲的經歷,而使得自己的生意錦上添花。也正是在那時得到了朝廷不少高官的追捧,在上海結識了名重一時的李鴻章和盛宣懷,在北京是慶王府、莊王府的常客,與浙江江西兩院巡撫德曉峰、內務部戶部尚書楊立山打得火熱。楊立山出手大方,一次就送她銀子一千兩,而她從天津到北京開業,也得益于楊、德兩位大人的鼎力支持。難怪在《九尾龜》說起賽金花時,作者借書中人物借題發揮:“大約現在的嫖界,就是今日的官場,第一要講究資格,第二就是講究應酬,那‘色藝’兩字竟然可以不講了。”對於賽金花,資格與應酬她都具備了,而且色藝也還在,那年,她才26歲,當然應該一路順風順水。

賽金花自己說:“我在京裡這麼一住,時間不久,又經諸位摯友好一通吹噓,幾乎沒有不知道‘賽金花’的了。每天店門前的車轎,總是擁擠不堪,把走的路都快要塞滿了。有些官職大的老爺們,覺得這樣來去太不方便,便邀請我去他們府裡,這一來,我越發忙了,夜間在家裡陪客,一直鬧到半夜,白天還要到各府裡去應酬,像慶王府裡我都常去的,尤其是莊王府,只有我一人能去,旁的妓女皆不許進入。”

那確實是她的輝煌鼎盛時期。如果不是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她是一定能坐穩八大胡同裡第一把交椅,賺個盆滿碗溢的。可八國聯軍還是進了北京,慈禧太后跑了,賽金花還留在八大胡同裡。

於是,才有了她和瓦德西的萍水相逢。這是歷史的巧合。國家危亡之際,國君和群臣不知哪裡去了,讓一個妓女用肉彈抵禦槍彈,用情色化解戰火,這不能不說是對軟弱的清政府的一種無情嘲諷。

據說,八國聯軍打進京城燒殺搶掠的危急時刻,李鴻章曾經憑藉和賽金花的交情,親自登門請賽金花出面,用德語向德軍講情,讓她凜然成為了不辱使命的民間使者。

也有這樣的傳說,賽金花在胡同裡騎馬,馬受驚,再次巧遇瓦德西而得救。馬上相逢,憑欄無語,離愁與思念,化作了眼前北京城的鶯飛草長,讓她纏綿地成為了愛情的棒棒糖。

事實上,既無那樣的浪漫和巧合,也沒有那樣的重托與凜然。那一夜,德國兵闖進了八大胡同,敲響了賽金花的房門。那時她住在陝西巷中段路東榆樹巷的小胡同裡。德國兵用皮靴踢門不止,賽金花只好開門揖客。德國兵做夢都沒有想到,在這樣的胡同裡,居然遇到個講一口流利德語的女子,一個個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賽金花的德語,這時猶如化腐朽為神奇一般,成為了歷史的轉捩點。她居然還鎮定而自然地向在場的一個小軍官問起德國的某某先生和夫人,而那某某先生和夫人是德國家喻戶曉的上層人物。她還順手拿出了和德國人的合照給德國大兵看,德國兵怎能不對她刮目相看?他們一時弄不清她的來歷,不敢造次。那個小軍官走到賽金花面前,使勁一磕軍用皮靴的後跟,向賽金花敬了一個軍禮,畢恭畢敬地說:一定稟告元帥,明天派人來接您,請千萬在家中等候,不要躲開。

第二天清晨,德軍果然派來兩個護兵,開著一輛轎車,把她接走了。這才有了她和瓦德西的相見。賽金花是這樣敘述她和瓦德西第一次相見的:“他問我:‘到過德國嗎?’我說:‘小時同洪欽差去過。’又問:‘洪欽差是你什麼人?’這時候我卻撒了一句謊,說:‘是我的姊丈。’他一聽,喜歡極了。我們越談越高興,很投機,(他)當下留我一同吃飯。吃飯時,我乘便就把我怎樣從上海到來天津,因鬧義和團又逃到北京,途中狼狽情形及到京後生活的困難,對他說了一遍。他聽後很表同情,只見他對旁邊的軍官低聲嘰哩咕嚕的不知說了些什麼,便拿出兩套夾服,都是青緞繡花的,又取出一個小箱子,裡面裝著一千塊錢,都是現洋,對我說:‘東西很少,請先拿去用吧。’”

我以為賽金花所說的,比任何的演繹都要可信一些。她和瓦德西的第一次見面,說的都是些家長里短,在不動聲色中捎帶說了戰亂帶給自己的困難,並沒有後來傳說中的那種政治性很強的拔高舉動與襟懷氣度。她只是一個會說德國話並善於應酬的妓女,日後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她所起到的作用,只是陰差陽錯的水到渠成,是一粒無意撒下的種子,意外開出了燦爛的花。

關於賽金花和瓦德西的關係,幾乎所有的書中都認定她和瓦德西有一腿,就連魯迅先生都說:“和德國統帥睡了一段時間的賽金花,也早已成為九天護國娘娘了。”

賽金花矢口否認這種傳聞。她說:“他們說我,天天夜裡和瓦德西一同睡在龍床上。有一天,睡到半夜,著起火來,我們倆都赤裸著身子,由殿裡跑出。這簡直是侮辱我,罵我。我同瓦德西的交情固然很好,但彼此間的關係,卻是清清白白的,就是平時在一起談話,也非常的守規矩,從無一語涉及 過邪淫。這都是有人見我常常同瓦德西騎著馬並轡在街上走,又常常宿在他的營裡,因此推想出我們有種種不好的勾當來。”

傳說中最邪乎也最有鼻子有眼的,是“儀鸞殿失火”,大火燒得賽金花和瓦德西都光著屁股從儀鸞殿裡驚慌失措地跑出來,應該是最富於戲劇性和畫面感的場面了,這當然容易讓人們想入非非。賽金花這樣解釋:“瓦德西雖住在宮裡,可並不在殿裡睡,他是在儀鸞殿的旁邊,覓了一塊靜潔而又風景幽麗的地方,搭起一個帳篷,辦公睡覺差不多全在裡面。那次失火是因為幾個兵士的不加小心,損失還很不小,把一個參謀長燒死在裡頭。”

賽金花這樣的解釋,有點兒欲蓋彌彰。她對瓦德西在北京的衣食住行瞭若指掌,即使“儀鸞殿失火”真的如她所說,但說她和瓦德西的關係如純情少男少女一般,在戰亂中只是演繹著瓊瑤一般的浪漫劇,總不大讓人信服。

在賽金花的自傳中,她情不自禁地流露:有一天,“一直待到天黑,我要回家了,瓦德西很捨不得叫我走,千叮嚀,萬囑咐,希望我能夠常常來他營裡,又親自送出老多遠,我倆才握手而別。從此以後,差不多每天都派人接我,到他營裡一待就是多半天,很少有間斷的日子。”

賽金花又說:“瓦德西常對我說:‘營裡的東西,你喜歡哪件,儘管拿走,沒有什麼關係。’有一個‘五福捧壽’的瓷盤,樣式、釉質、彩繪都好,瓦德西用它盛水果,見我喜歡,立刻派人要拿給我送到家中,我忙推託掉了。”

有人考證過瓦德西的生卒年,他生於1832年,比洪鈞還要大8歲,率德軍到北京時,已經68歲了,而那時賽金花才26歲,說也許由於這樣的年齡差,兩人之間不可能有性事發生。但如今老少配的年齡差大於他們兩人的多的是,前不久安徽的一位副省長貪官,和他的小舅子共用一個情婦,這位副省長的年齡也接近當時的瓦德西了。因此,這樣的解讀,多少有些武斷。

瓦德西離開北京回到德國三年後就死了。自1901年6月瓦德西走後,還和賽金花有書信往來,賽金花只會說不會寫德語,便請一位留德的學生替她覆信,魚雁傳書,堅持了好長一段時間。沒有情分,這一點也是做不到的。當然,這種情分,也可能纖塵不染,只是友情。不過,當後世的人們看到一位元帥和一位妓女之間如此持久而溫婉的友情,會作何遐想?

蓮花舌尖上建起的克林德碑

那個時候,賽金花成了德國司令部的座上客,“賽二爺”的大名也迅速竄紅,傳遍九城。許多人拿著名片提著禮品來見她,那些王公貴族也屈尊紆貴來找她,不是認乾娘的,就是拜師姐的。那時候,她已經精通騎術,她說過她常同瓦德西騎馬在大街上並轡而行。因此,投其所好,送她馬匹的人也很多。據說她曾經擁有四匹名馬,號稱鐵青皮、滾地雷、煙熏驊騮和墨裡藏針,前三匹都是一色純青蒿馬,後一匹是高麗的小騾子。

如此眾多的人前來八大胡同找她,目的已經不像以前,為了情色,而是為了托她到德軍元帥面前遞個話,說說項。他們的心思,是想她最好能夠吹吹枕邊風。嘴上不說,這些人心裡認定賽金花和瓦德西是有一腿的。

可以想見當時賽金花騎在那些名馬鑲金嵌銀的雕鞍上橫穿北京城,該是何等威風。老佛爺從金鑾殿裡跑了,北京城裡,賽金花成了首屈一指、炙手可熱的女人。

關於賽金花通過與德軍元帥瓦德西的關係保護北京城的事,歷來評價不盡相同。嗤之以鼻者有之,竭力讚揚者有之,甚至有人弄出賽金花說過的這樣一句話來:國家是人人的國家,救國是人人的本分。

她的第二大功勞,便是在當時有名的“克林德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德國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殺死後,克林德夫人發誓要復仇,因此和清政府談判時提出種種苛刻的條件,其中一條就是要讓慈禧太后抵命。這可讓清政府犯了難:賠償多少銀子,割多少地,開放多少港口都行,你非要拿走老佛爺的命,這可怎麼談判呀!官員們都成了癟茄子,李鴻章便私下找到賽金花,托她找到了瓦德西。瓦德西對她說:“我這裡好說,唯克林德夫人那裡不好辦!”賽金花又自告奮勇,請瓦德西搭橋,她親自去找克林德夫人,當一回說客!

賽金花的德語再一次發揮了作用。由於她會德語,且巧舌如簧,又是女人(應該還有一個先決條件,便是瓦德西事先肯定對克林德夫人有所介紹),同為女人的克林德夫人,便容易放下戒備,兩人拉在一起。

賽金花的傳記中,詳細敘述了她和克林德夫人見面的情景:“我見著了她,她對我的態度還很和藹,先講了旁的閒話,然後我便緩緩地向她解釋說:‘殺貴國公使的,並不是太后,也不是皇上,是那些無知無識的土匪——義和團。他們闖下禍早跑得遠遠的了。咱們兩國的邦交素來和睦,以後還要恢復舊好呢,請您想開些,讓讓步吧!只要您答應了,旁人便都答應了。”

她說得懇切,有分寸,明大義,通事理,一股腦地把責任輕巧地推給了義和團。看這樣一段話,你難以和一個妓女聯繫在一起,那是精通的外交禮節和辭令。賽金花是歷史上的一個奇人,她不僅僅是一個尤物,也不是只會風月場上打情罵俏、巧言令色的露骨情話。這大概和她當年與洪鈞一起出使歐洲的經歷有關,那時的磨礪成就了今日的功勞。

曾樸評說這番話是“靈心四照,妙舌如蓮,周旋得春風滿座。”

說完了這番話,賽金花繼續說:“你們外國人替一個為國犧牲的人作紀念,都是要造一個石碑,或鑄一個銅像,我們中國人最光榮的辦法卻是豎立一個碑坊。您在中國許多年,沒有見過那些為忠孝節義的人立的碑坊嗎?那都是能夠萬古流芳千載不朽的!我們給公使立一個更大的,把他一生的事蹟和這次遇難的情形,用皇上的名義,全刻在上面,這就算是皇上給他賠了罪了!”

這是一番中西結合的說辭,你實在不能不佩服。她有國外的經歷,見過遍佈城市的那些銅像,知道外國人的心理和習慣;她懂得中國的傳統,從銅像聯想到碑坊,才會把萬古流芳的意義和皇上賠罪的意思,統一在了一起,用一塊碑坊換了慈禧太后一條性命。

據說,慈禧太后回到北京,重新坐在龍廷之上的時候,想要召見一下賽金花,以表彰她的忠心和壯舉。但是,慈禧太后只是嘴上說說,並沒有真正召見。在賽金花面前,真正無情無義的是慈禧。她把一個好好的中國弄成了這樣子,在侵略者要她腦袋的時候,她如鼠逃竄,站出來收拾局面的卻是一個妓女,傳統道德中的萬惡淫為首,一下子讓位于救國和愛國這樣高尚的詞彙,這不知是中國歷史的驕傲,還是恥辱。

克林德碑立於東單牌樓處,現在的東單十字路口西側,東方新天地大廈前面,是當年義和團殺克林德的地方。民國六年,即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克林德碑被移至中央公園,即現在的中山公園,改為公理戰勝碑,建國後又改為保衛和平碑。

1902年,立克林德碑時,賽金花被朝廷請去參加了揭碑儀式。那年賽金花28歲。碑文是以皇上的名義由李鴻章和奕劻等人撰寫的,其中有“克林德為國捐軀,令名遠譽,雖已傳播五州,而在朕惋惜之懷,則更歷久彌篤”云云。

那天的紀念大會上,據說辜鴻銘見到了賽金花,他對賽金花說:“你做過的這些義舉,于社會有功,上蒼總會有眼的。”

我不知道辜鴻銘究竟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只知道上蒼並沒有長眼。僅僅兩年後,賽金花30歲那年,由於花了1200兩銀子買了一個武清縣的姑娘,以為是個雛兒,沒想到早在家裡有了相好的,進了金花班後思念舊人,吞金自殺,導致了一場官司,被判了虐待妓女罪,坐了牢,最後被趕出京城,遣送原籍。她做夢也不會知道,這樣的結局是洪鈞的那位老親家陸潤庠,串通好了刑部正堂孫家鼐,讓她有口難辯,吃了個啞巴虧。

攥著破棉被角死在寒風裡的賽金花

自此之後,雖然在蘇州和上海重操舊業,雖年齡漸老,已是明日黃花,畢竟昔日名聲還在,老字型大小異地開張,她的生意依然不錯。不過,來的客人,大多並不是為了欣賞她日益消卻的花容月貌,或撫摸她那皺紋漸起的肉體,而更多的是消費和摩挲她的歷史和傳奇了。她再不是昔日力挽狂瀾救太后的奇女子,而迅速還原為一個漸趨人老珠黃的妓女了。

賽金花34歲和40歲時先後兩次嫁人並沒有給她帶來好運。1922年,她的第二任丈夫去世,她帶著從民國初期就一直跟著她的保姆顧媽,搬到了北京居仁裡的小胡同的一個小院裡,那是靠近天橋的貧民窟。賽金花的日子江河日下,八大胡同徹底拋棄了她,人們已經遺忘了她。

1936年11月4日淩晨四點左右,賽金花落寞淒涼地死去。正是冬日,她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緊緊地攥住一床破棉被的被角,抵禦逼在窗外如刀的朔風。

第二天清早,來巡查的一個叫普玉的片警,聽見了顧媽的哭聲,走進小院,看到了這淒慘的情景。頗有新聞頭腦的片警,不是立刻打電話報告自己的上司,而是先通知了報社。《立言報》的編輯吳宗祜接到消息,立刻停機改版,以最快的速度發出了獨家新聞。很快,全北京城都知道了賽金花饑寒而死的消息。那年,賽金花62歲。《立言報》消息一出,京城的名流紛紛捐款捐物,讓賽金花得到不錯的安葬。據說,棺材是由吳宗祜出面到梁家園的鶴年堂棺材鋪賒的,掌櫃一聽死者是賽金花,破例半價優惠。張次溪(民俗史學家)建議葬於陶然亭,得到大家贊同。題寫墓碑的,後來有人說是齊白石。其實,當時許多名流競相要求題寫這座墓碑,如清末的翰林張海若、沈元潛,書法家邵章、張伯英,雕刻家壽石公等,但都未成功,最後書寫碑文的是潘毓桂。大概因為他是個臭名昭著的大漢奸,人們不願提起他,才張冠李戴地安在了齊白石頭上的吧。

賽金花墓最終定在陶然亭慈悲庵東北香塚和鸚鵡塚北側的錦秋墩上。墓為大理石砌成,碑為花崗岩,高近兩米。據說當時墓地四周還有《彩雲圖》《前彩雲曲》《後彩雲曲》石刻三塊,《彩雲圖》為張大千所繪,前後《彩雲曲》是樊增祥的詩。可惜如今去陶然亭,再也無法找到這些遺存了。

現在,在惠州還能看到王朝雲的墓,在杭州還能看到蘇小小的墓,在常熟還能看到柳如是的墓,而在北京,已看不到賽金花的墓了……

無論是非功過怎樣評價與評說,作為地位卑微的一名妓女,賽金花卻創造了所有名媛閨秀乃至重臣勇將甚至皇上太后都沒有創造的傳奇。我不說奇跡,只說傳奇。

賽金花,是一部說不盡的歷史傳奇。

原載於《同舟共進》2007年第1期、第2期,作者肖復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