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雜牌軍真的不值一提嗎:打起仗來不要命,曾為民族立下大功

在民國的軍史上存在著一種極具特色的稱呼, 那就是所謂的雜牌軍。 雜牌軍其實是相對於中央軍而言, 在番號上採用統一番號, 但是各軍隊內部仍然是獨立經營和發展的地方軍隊。

一直以來, 提到雜牌軍大家第一印象就是戰鬥力低下, 軍紀渙散, 武器裝備落後。 與清一色德式裝備的德械師、整編師相比, 被稱為雜牌軍地方部隊自然就會受到忽視。

實際上在中國近代戰史中, 除了中央軍扮演了主要角色外, 很多所謂的雜牌軍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九一八”事變以後, 雖然蔣介石一再退讓, 但是這些向來不被重視的雜牌軍卻扛起了抗戰的大旗。 比如江橋抗戰的馬占山部, 東北義勇軍李杜、蘇炳文部, 長城抗戰的宋哲元、龐炳勳、何國柱部。

全面抗戰爆發以後, 全民族同仇敵抗抵禦外敵。 從打響“七七”抗戰第一槍的馮治安, 到台兒莊殺敵的孫連仲, 到上高會戰的李覺、劉多荃、王陵基等部, 雖然都是名義上的雜牌軍, 但是打鬼子他們絲毫不含糊。

說到雜牌軍, 我們不得不提一支軍隊那就是川軍。 川軍裝備之差是眾人皆知的, 但是提到川軍抗戰, 人人都會豎出大拇指。 雖然裝備很差, 但是川軍出川,

以“死”字當旗, 用生命和鮮血守護著國家和民族。

雜牌軍不可忽視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其數量之多, 實在是無法忽視。 抗戰前的1933年頒佈的軍隊數量, 編制之下總共有236個師又58個獨立旅, 但中央軍嫡系部隊僅僅有27個師5個旅, 雜牌軍卻占了209個師又53個旅,

其數量之多可見一斑。

“七七”事變之後, 抗戰成為了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事情, 一時間抗戰的隊伍極度增加, 華夏好兒郎湧向戰場。 1938年11月, 頒佈的軍隊數量統計顯示, 當時共有104個軍、5個騎兵軍、228個步兵師、12個騎兵師, 其中雜牌軍數量占到了82.1%。

關於雜牌軍還有一點最不能忽視的就是,

雜牌軍雜牌軍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雖然同屬於雜牌軍, 但它們的戰鬥力有著很大的差別。 比如李宗仁的桂軍, 雖然在蔣介石眼中也是屬於雜牌軍, 但其戰鬥力之強悍著實令人吃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