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馬雲:KPI與KSF考核模式,誰更強?績效這麼做才能激勵員工拼命幹

文/原創:李太林導師

(點擊右上角“+關注”【績效謀策】頭條號, 有乾貨、有資訊、有態度!!!)

導讀:

你有一套薪酬制度, 還有一套績效方案, 這樣設計本身就錯了!因為薪酬制度與績效方案不應該是兩個各自獨立的體系, 而必須是相互融合的系統。 即, 員工要的薪酬與老闆要的績效, 如果是相互割裂的、排斥的, 員工不願意為老闆做績效, 老闆也不情願主動為員工加工資。

KPI為何越來越脫離現實價值, 淪為績效管理的雞肋?

風行中國近二十年的KPI(關鍵業績指標)模式, 為何遭遇很多企業和高管唾棄、不滿, 或形同虛設或半途而廢 ?

2013年, 我到寧波一家年產值8個億、員工規模達到3000人的制造型企業考察。 這家企業做績效考核有三年的時間, 可是營業額小幅增長, 利潤卻是逐年大幅下降。 我看到他們的年報, 上年淨利潤只有170萬元, 還不夠一個高管的年薪水準。 不出意外, 2013年恐怕連利潤都保不住了。

案例:這家制造型企業的KPI的設計資料(節選)

某制造型企業生產經理的KPI考核表

案例分析:KPI的喜好與五大硬傷!

1、KPI喜歡訂高目標, 一般用“達成率”做指標。

因為KPI用的是目標思維, 通常這個目標比過去或現狀訂的一定要高, 有的企業可能還會高於正常的預算或規律。

例如, 上年的部門費用率為5.04%, 公司通常會來一個一刀切, 必須統一下降多少比率, 這個崗位的該項指標下調至4.51%。

2、KPI喜歡做減法, 一些指標的達成率要求是100%, 或者極限值。

例如表中的生產工藝流程改進達成率, 目標是100%, 這肯定是極限值。 老闆認為, 這是生產經理必須做到的, 哪怕上年只有89%。 公司花這麼多工資請你來, 做不到是你的事, 是你不夠用心、關注或專業, 所以做不到100%就要扣你的分、扣你的工資等等。 這個邏輯看起來是成立的, 但操作起來疑問很多, 因為工作目標與要求是否合理、恰當, 能不能得到當事人的認可, 必須用充分的資料、規律與論證來表達。 一旦得不到當事人內心的認可, 操作必然受到質疑,

扣罰就不得人心。

3、KPI喜歡重考核輕激勵、負激勵大於正激勵。

類似于生產工藝流程改進達成率這樣的指標, 通常稱之為負指標, 有些幾乎不可能的目標, 實際上也被視為負指標。 一般情況下, 負指標只能給員工帶來負激勵。 負激勵給員工來來壓力, 壓力固然具有一定的價值, 但由於缺乏必要的動力, 自然得不到員工的認同。 俗話說, 順民心者昌, 逆民心者亡。 員工不能認可的模式, 推行起來阻力必然巨大。

4、KPI喜歡考核表面價值而忽視真正的業績。 請問老闆最想要的是什麼?

遠的一點說是“利潤及增長”, 近一點說就是“毛利、銷售額、產值及其增長”等, 在表中我們幾乎看不到這個結果。 那麼, 生產計畫達成率相當於銷售額或產值額嗎?答案是看似相當,

其實不然。 例如:某月計畫量10000台, 實際產量10000台, 達成率為100%, 這就是要獎勵了。 另一個月計畫量30000台, 實際產量24000台, 達成率80%, 按照考核這個月要扣錢了。 這兩個月下來, 哪個月公司的業績更好?業績好的月份, 生產經理反而被扣罰, 他的利益與老闆的利益剛好相反。 如果利益不能趨同, 老闆和高管之間的目標與思維就不可能統一。

5、KPI喜歡與績效工資掛鉤, 激勵力度差是KPI的硬傷。

例如, 這家制造型企業的生產經理, 月薪標準匯總是16000元, 其中基本工資3000, 崗位工資5000, 加班工資3000(固定), 各種補助1000, 還有績效工資4000。 KPI考核通常就是同這4000元的績效工資直接關聯的, 不過你千萬不要認為這位生產經理的每月工資彈性有4000元。 實際上, 他在最近的12個月中,有10個月分別被扣罰了200-1000元不等,有2個月分別受獎300和500。業績好的一個季度,公司特別獎勵他2000元。這麼不到位的激勵力度,如何調動員工的創造力。

KSF是什麼,他與KPI、OKR及BSC有何區別?

我們通過系統的研究和實踐,用三張圖表來對比:

功能定位上的區別!

核心理念上的差異!

優缺點對比與運用差別!

我們同時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放棄或謀求棄用KPI模式,我曾經也使用KPI長達10餘年。那麼,有沒有比KPI更適合中小企業的考核方法?我們對“KSF薪酬全績效模式”研究和運用了8年,並大力推行到各行各業,有多達上萬家企業在學習和運用,我們自身也從中積累了上千個成功案例。

KPI為什麼已經過時?小微企業為什麼要慎用KPI?

我曾經工作的一家企業,做了三年KPI,雖然對企業發展有一定的貢獻,但到了第四年,公司決定取消KPI,改為專案管理。經驗證,專案管理的難度與成效還不如KPI。不過,這家企業很矛盾,對於是否恢復使用KPI模式,很是糾結。

一、KPI並非利益分配模式。KPI只是考核衡量工具,其本身不具備激勵功能,雖然可以勉強與激勵掛鉤,但由於設計所限,關聯幅度小、明顯力度不足,因此產生的功效並不理想。

二、KPI的運行需要完整的資料、完善的流程、完備的文化作為支撐,對規劃設計的技術性要求也很高,小微企業並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運行的難度巨大。

三、KPI著眼於中長期的平衡發展,對企業績效持續優化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對小微企業而言,更關注短期成效。

四、KPI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必須充分掌握才能正常運轉。除了人力資源管理者需要掌握到位,其他中高層管理者也要學習把握,但這樣的要求,在小微企業很難做到。

首先,KSF在思維上領先並超越了KPI。

1、KSF不做減法,要做加法,因為加工資才是大勢所趨。

2、KSF宣導加工資但不能加成本,而是通過促進員工增值消化成本。

3、KSF認為考核第二,激勵才是第一,因為沒有激勵,員工得不到動力,考核就會失去民心。

4、KSF謀求企業與員工的平衡與利益共贏,形成利益共同體。

5、KSF將目標與預算、薪酬與績效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全績效的激勵系統。 原版《績效核能》行動版--加薪不加成本薪酬模式KSF實操書籍 ¥46.8 購買

其次,KSF在落地上能得到員工的認同和擁護。

某企業生產經理的KSF設計(部分截圖)

案例分析:

1、在指標選取上,關注業績導向性更強、與利潤粘合度更高的指標。例如,沒有”生產計畫達成率“,而是選用“工藝毛利潤”、“工藝總產值”等效果性指標。

2、不是以目標為導向,而是尋找企業與員工都能接受的平衡點,並以此為支點進行激勵設計。

3、為確保激勵力度,考核面對的是員工薪酬的50%-80%,並且可以根據企業發展狀態,適當調整力度大小。

4、以目標和預算為方向,展開激勵測算,當公司業績增長、員工價值增值時,員工的收入則會隨之上升。

5、員工要的薪酬和激勵、老闆要的績效和利潤,在KSF系統中是一個融合的整體,員工要加工資、老闆要多增利,不是對立的、矛盾的,而是共同的目標,這樣就形成了利益共同體。

6、在設計上,既要給員工一定的安全感,還要讓員工感受到,只要努力幹、拼命幹,工資肯定比過去高。這就是,讓員工為自己幹,自己為自己加工資。

中小企業的薪酬績效從哪裡突破?

1、打破三個傳統模式:

️固定薪酬,轉變為寬頻彈性薪酬;

️底薪+提成,轉變為平衡經營模式;️

年薪制,要強化短期激勵,轉變為KSF+合夥人。

2、量化價值結果,實現效果付費。

3、遵循趨勢,破除簡單固化,完善多元化激勵設計!

模式精華:資料說話、結果導向、效果付費、價值分割、薪酬分塊。

實現:

讓企業與員工利益驅同,思維達成高度統一,引導改變觀念與行為方式。

將目標計畫管理與KSF相結合、讓員工為自己而做、並通過目標、計畫、檢視、總結等管理步驟,實現員工如何為自己做到。

讓管理者轉變成為一個經營者,幫企業建立了完整的利潤管理機制,讓企業快速實現利潤增長。

激勵性薪酬設計的具體操作:

1、將崗位原工資分解到核心K指標上(K指標提取原則詳見下文);

2、每個K指標從資料分析找到平衡點(詳見下文);

3、每個指標超過平衡點即有獎勵,低於平衡點即有壓力;

4、每一個K指標:對於企業,是利潤增長的管道;對於員工,是工資增長的管道;

5、從此,員工工資越高,企業利潤也越高;

6、從此,員工和企業利益是趨同的,方向和目標也是一致的。

那麼設計KSF,到底要從何下手?以下六個步驟:

第一步:崗位價值分析

這個崗位有哪些工作是最重要的,直接為企業帶來效益的?

第二步:提取指標(中層管理人員6-8個)

有哪些可量化的資料是企業所需要的,急需改善的?比如營業額、毛利率、員工流失率、主推產品銷量、員工培訓時間等。

第三步:指標與薪酬融合(設置好權重與激勵方式)

每一個指標,都配置對應的績效工資。需要注意,不高把所有的指標平均分配工資,要挑重點。

第四步:分析歷史資料

過去一年裡,營業額是多少?每月營業額?平均營業額,利潤額?毛利率多少?成本費用率?轉化率?員工流失率?

第五步:選定平衡點

企業和員工最能接受的平衡點,要以歷史資料作為參考。

第六步:測算、套算

依據歷史資料,選取好平衡點,講選取好的指標,各分配不同比例的工資額。

最後,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KSF快速、直接有效!

這家企業自2017年9月份開始落地推行KSF薪酬全績效模式,僅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顛覆了經營、扭轉了下滑,取得了良好增長:

1、9-12月員工加了工資,而工資費用率卻同比下降了2.49%(前1-8月工資費用率是增長14.91%)。

2、雖然9-12月成本費用率同比上升了1.19%,相比前1-8月同比增加的10.79%而言,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改善。

3、9-12月銷售額同比增長了20.02%,而1-8月只增長了2.67%。

4、最重要是利潤,9-12月同比增長13.20%,而1-8月可是下降了44.83%。

5、假設在2017年整年落地KSF,相比而言企業可以多創造129萬元的利潤,而利潤率淨增長9.15%。

資料是最好的證明,結果才是王道!

對此,您有更好的建議和看法? 歡迎評論、交流(請留下你的足跡)歡迎私信小編,保持更緊密交流互動。

運營人員|曾老師 XCJX5200

他在最近的12個月中,有10個月分別被扣罰了200-1000元不等,有2個月分別受獎300和500。業績好的一個季度,公司特別獎勵他2000元。這麼不到位的激勵力度,如何調動員工的創造力。

KSF是什麼,他與KPI、OKR及BSC有何區別?

我們通過系統的研究和實踐,用三張圖表來對比:

功能定位上的區別!

核心理念上的差異!

優缺點對比與運用差別!

我們同時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放棄或謀求棄用KPI模式,我曾經也使用KPI長達10餘年。那麼,有沒有比KPI更適合中小企業的考核方法?我們對“KSF薪酬全績效模式”研究和運用了8年,並大力推行到各行各業,有多達上萬家企業在學習和運用,我們自身也從中積累了上千個成功案例。

KPI為什麼已經過時?小微企業為什麼要慎用KPI?

我曾經工作的一家企業,做了三年KPI,雖然對企業發展有一定的貢獻,但到了第四年,公司決定取消KPI,改為專案管理。經驗證,專案管理的難度與成效還不如KPI。不過,這家企業很矛盾,對於是否恢復使用KPI模式,很是糾結。

一、KPI並非利益分配模式。KPI只是考核衡量工具,其本身不具備激勵功能,雖然可以勉強與激勵掛鉤,但由於設計所限,關聯幅度小、明顯力度不足,因此產生的功效並不理想。

二、KPI的運行需要完整的資料、完善的流程、完備的文化作為支撐,對規劃設計的技術性要求也很高,小微企業並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運行的難度巨大。

三、KPI著眼於中長期的平衡發展,對企業績效持續優化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對小微企業而言,更關注短期成效。

四、KPI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必須充分掌握才能正常運轉。除了人力資源管理者需要掌握到位,其他中高層管理者也要學習把握,但這樣的要求,在小微企業很難做到。

首先,KSF在思維上領先並超越了KPI。

1、KSF不做減法,要做加法,因為加工資才是大勢所趨。

2、KSF宣導加工資但不能加成本,而是通過促進員工增值消化成本。

3、KSF認為考核第二,激勵才是第一,因為沒有激勵,員工得不到動力,考核就會失去民心。

4、KSF謀求企業與員工的平衡與利益共贏,形成利益共同體。

5、KSF將目標與預算、薪酬與績效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全績效的激勵系統。 原版《績效核能》行動版--加薪不加成本薪酬模式KSF實操書籍 ¥46.8 購買

其次,KSF在落地上能得到員工的認同和擁護。

某企業生產經理的KSF設計(部分截圖)

案例分析:

1、在指標選取上,關注業績導向性更強、與利潤粘合度更高的指標。例如,沒有”生產計畫達成率“,而是選用“工藝毛利潤”、“工藝總產值”等效果性指標。

2、不是以目標為導向,而是尋找企業與員工都能接受的平衡點,並以此為支點進行激勵設計。

3、為確保激勵力度,考核面對的是員工薪酬的50%-80%,並且可以根據企業發展狀態,適當調整力度大小。

4、以目標和預算為方向,展開激勵測算,當公司業績增長、員工價值增值時,員工的收入則會隨之上升。

5、員工要的薪酬和激勵、老闆要的績效和利潤,在KSF系統中是一個融合的整體,員工要加工資、老闆要多增利,不是對立的、矛盾的,而是共同的目標,這樣就形成了利益共同體。

6、在設計上,既要給員工一定的安全感,還要讓員工感受到,只要努力幹、拼命幹,工資肯定比過去高。這就是,讓員工為自己幹,自己為自己加工資。

中小企業的薪酬績效從哪裡突破?

1、打破三個傳統模式:

️固定薪酬,轉變為寬頻彈性薪酬;

️底薪+提成,轉變為平衡經營模式;️

年薪制,要強化短期激勵,轉變為KSF+合夥人。

2、量化價值結果,實現效果付費。

3、遵循趨勢,破除簡單固化,完善多元化激勵設計!

模式精華:資料說話、結果導向、效果付費、價值分割、薪酬分塊。

實現:

讓企業與員工利益驅同,思維達成高度統一,引導改變觀念與行為方式。

將目標計畫管理與KSF相結合、讓員工為自己而做、並通過目標、計畫、檢視、總結等管理步驟,實現員工如何為自己做到。

讓管理者轉變成為一個經營者,幫企業建立了完整的利潤管理機制,讓企業快速實現利潤增長。

激勵性薪酬設計的具體操作:

1、將崗位原工資分解到核心K指標上(K指標提取原則詳見下文);

2、每個K指標從資料分析找到平衡點(詳見下文);

3、每個指標超過平衡點即有獎勵,低於平衡點即有壓力;

4、每一個K指標:對於企業,是利潤增長的管道;對於員工,是工資增長的管道;

5、從此,員工工資越高,企業利潤也越高;

6、從此,員工和企業利益是趨同的,方向和目標也是一致的。

那麼設計KSF,到底要從何下手?以下六個步驟:

第一步:崗位價值分析

這個崗位有哪些工作是最重要的,直接為企業帶來效益的?

第二步:提取指標(中層管理人員6-8個)

有哪些可量化的資料是企業所需要的,急需改善的?比如營業額、毛利率、員工流失率、主推產品銷量、員工培訓時間等。

第三步:指標與薪酬融合(設置好權重與激勵方式)

每一個指標,都配置對應的績效工資。需要注意,不高把所有的指標平均分配工資,要挑重點。

第四步:分析歷史資料

過去一年裡,營業額是多少?每月營業額?平均營業額,利潤額?毛利率多少?成本費用率?轉化率?員工流失率?

第五步:選定平衡點

企業和員工最能接受的平衡點,要以歷史資料作為參考。

第六步:測算、套算

依據歷史資料,選取好平衡點,講選取好的指標,各分配不同比例的工資額。

最後,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KSF快速、直接有效!

這家企業自2017年9月份開始落地推行KSF薪酬全績效模式,僅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顛覆了經營、扭轉了下滑,取得了良好增長:

1、9-12月員工加了工資,而工資費用率卻同比下降了2.49%(前1-8月工資費用率是增長14.91%)。

2、雖然9-12月成本費用率同比上升了1.19%,相比前1-8月同比增加的10.79%而言,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改善。

3、9-12月銷售額同比增長了20.02%,而1-8月只增長了2.67%。

4、最重要是利潤,9-12月同比增長13.20%,而1-8月可是下降了44.83%。

5、假設在2017年整年落地KSF,相比而言企業可以多創造129萬元的利潤,而利潤率淨增長9.15%。

資料是最好的證明,結果才是王道!

對此,您有更好的建議和看法? 歡迎評論、交流(請留下你的足跡)歡迎私信小編,保持更緊密交流互動。

運營人員|曾老師 XCJX5200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