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安西街三公司家屬院要拆遷了,我去懷念了一次童年

三公司家屬院快要拆遷了!

聽到消息, 我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一定要去看看, 那裡是我出生的地方, 那裡盛滿了我十八歲以前的所有懵懂青澀與美好……

三公司家屬院, 位於西安和平門外向東的第一條街道安西街上, 是西安市市建三公司家屬區。

夏末秋初的早晨, 站在安西街口一眼望去, 他的美景讓我有點驚訝, 朝陽燦爛在高高的梧桐樹頂, 華麗明媚, 而整個街道卻籠罩在濃密的樹蔭之中,

陰涼幽深。

街口東北角原來是一個小鋪, 小時候整個一條街就把頭這一個小鋪。

右邊窗口是打醬油打醋買鹹菜的地方, 兩口大缸, 一口醬油一口醋, 醬油一毛錢一斤, 醋七分錢一斤, 自己帶瓶子, 把醬油或醋瓶和錢遞進去, 裡面的奶奶就會在瓶子上坐個塑膠漏斗,

挪開缸口上的木蓋子, 用專用的帶長把的小木桶熟練的舀出醬油或醋通過漏斗灌進瓶子裡, 扒著窗臺站在外面的我們這時候就能聞到濃濃的醬油或咧咧的醋香味。

左邊視窗是賣“奢侈品”的, 平時我連看都不看的地方, 因為那裡的誘惑太大, 一溜敞口大木匣子裡裝的淨是江米條、桃酥、水晶餅、雞蛋糕、水果糖等讓人流口水的點心。 逢年過節爸爸媽媽帶著我和姐姐哥哥去看爺爺奶奶時, 就會到小鋪稱兩斤點心, 在售貨員打包的時候捏個江米條啥的塞到我們嘴裡, 那個香甜呀足夠我們蹦蹦跳跳一路興奮到小東門。

到了, 從這進去左面樓就是我小時候的家。

這片樓群始建於五十年代, 是蘇聯式的家屬樓, 三層紅磚坡頂。

可能是為解決住房緊張吧, 建築公司的家屬院嘛, 順手就加了個四層並在院內面擴建了附屬的外包涼臺, 每家每戶等於多了一兩間房子(在下圖中可以看到)。 現在外牆都統一改為灰色的了。

院子右手那個藍色的門原來沒有,

那裡是空地, 第二、三個窗戶是糧店, 在這兩個視窗遞進糧本和錢, 審核後裡面的人把糧本等用夾子順在一根通到前面的粗鐵絲上, 用力劃到前面房子裡, 買糧的人在這個視窗辦完手續就會提著面袋子繞到前門, 等前門裡的人從鐵絲上取下糧本喊名字後按照指定的地方撐開面袋稱取糧食。

爸爸買面有時會叫上我, 用他的“鐵驢”(自行車)馱著我到糧店, 把鐵驢放在糧店門口讓我看著, 他就去後窗開票, 然後再繞過來取面, 搬出來放在自行車上, 爸爸在前面推著驢我就跟在後面扶著鐵驢上的糧袋子, 聽著爸爸哼著只有他知道的歌子就回家了。

先別進院子,讓我找找我家的窗戶。

找了一溜,都換成了塑鋼推拉窗,且裝了防護網,唯有這個廚房窗戶原汁原味,木頭的窗框用小鐵釘子和油泥鑲上玻璃,窗戶上油膩的灰塵讓人看著有點不舒服,是誰住在這裡呢?

小時候就是在這個窗戶裡面接到媽媽的指令“打醬油去”,我就會一手賺著錢一手拎著油瓶向著小鋪一路小跑順利及時地完成任務,當然也不會忘記在路上偷偷喝上一小口瓶子裡的寶貝,然後進門前把嘴巴再擦一遍,裝沒事人一樣把瓶子往鍋臺上一放說一聲,“媽醬油打回來了”就竄了。

那時的日子很窮,但很整潔,廚房也是要窗明几淨的,週末姐姐會帶我用堿面擦洗窗戶然後用舊報紙把玻璃擦得跟沒有一樣透亮。

窗外這一排樹,有一棵是我們小時經常打秋千的樹,找了半天不敢確認。在粗麻繩的一端綁上石頭,跳著腳用力扔過樹杈,然後綁緊兩頭,踩在環形的繩子套上就開心地蕩起來了。那時候誰有一條好繩子一把好皮筋誰就是孩子頭了。

院子裡很擁擠,前面說到的擴建的涼臺佔據了幾乎所有的空地,那些空地是我們小時候夏天鋪涼席乘涼聽大人講鬼故事的地方,是寒暑假擺著小桌寫作業的地方……

這是原先三院的大門處,一樓視窗是我家的,媽媽是居委會的,所以每年發糧票布票郵票等都是在這個視窗,從屋子里拉個大燈泡掛在窗戶頂,長長的隊伍排到深夜,記不清有多少回我蜷縮在屋子裡的角落看著大人們忙碌的身影,在嘈雜的喧鬧中打著瞌睡。

視窗對面院門那邊是一個垃圾堆,鬧過鬼。據說是九單元炸油條的胖嬸早上天不亮就去上班,走到八十八號信箱門口碰上了前幾天在此上吊自殺的鬼,鬼趴在她背上往回走,走到垃圾堆這裡,她突然感覺後背輕鬆了,她撒腿就往家裡跑,一病不起頭髮都掉光了,似乎鬼藏在了垃圾堆裡。

幾天後的晚上,樓上芳芳家晚上拆爐子,芳芳和弟弟抬著筐子倒垃圾,看到垃圾堆上一個白影子飄飄忽忽嚇得大哭,更確定鬼就在這裡了。

這是78年唐山大地震時搭的地震棚,從門縫裡看進去,還有人居住。

單元大門,左邊掛空調處為擴建建築。

單元裡的樓道寬敞明亮,地磚還是老磚沒變。夏天的樓道很涼快,小孩子們沿牆根在地上鋪上涼席,翻交交抓石子,大人坐在小木椅子上織毛衣、擇菜,飯做好了喜歡熱鬧的人就端著碗聚到這裡或蹲或站諞著吃著。

這個牆角是專門擠暖和的,冬天腰裡別著撒在衛生紙上的蠶仔,小朋友們爭著佔領牆角的老窩,後面的人順著牆根不斷擠在裡面人的身上,連擠帶別就占了老窩,被擠出來的人再繼續努力擠進去,三五個人你擠我搶,一會就玩得渾身冒汗,玩累了歇一歇,掏出蠶仔就會有很多像黑線頭一樣胡亂扭動的蠶寶寶出來了。

樓道左右兩邊對稱的是兩條長長的過道,一頭一個大過道門,一頭分佈四五間住房,兩間公用廚房,一間公用廁所,白天有人時過道門就虛掩著,晚上確定每家人都回來後,就從裡面把門插上。

那時的鄰居處好了跟一家人一樣,處不好打架吵架是常有的事,看別人家打架是那時很有趣的事情。

過道盡頭就是我小時候的家了,一層樓裡唯一的一戶套間房,東南西三面有窗,通風好光線好,我家的大門打開整個過道都是亮的,所以印象中只要家裡大人在大門就總是大敞著的,至今我的習慣還是不喜歡關門。

我家這個大門可能是整個三公司家屬院最高大的門了,別人家的門上面這部分是固定的和門扇是分開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家這個是連在一體的。

圖片中手指的長方形的痕跡處,原來是釘著一塊黃底紅字豎排四個宋體大字“革命軍屬”,那是我大哥給這個家庭的榮耀。大哥當兵時我剛出生沒多久,等他復員回來,我已經快上學了,我跟單元裡的小朋友們一樣叫他“解放軍叔叔”。大哥大我十七歲。

廁所裡除了新安的水錶外一切都是原來的樣子,只是看起來很恐怖,不知還能用不。

我們這一頭的老鄰居們都不見了,住我家的這戶人家把房門改在了外面,基本上不再打開這道門。整個過道裡租住著一個外地女人。我們兩個陌生的女人在這陰森破敗的走道裡相遇,客氣戒備地寒暄兩句,她友好地打開了走廊燈。

沿樓梯拾級而上,原來被我們滑樓梯磨得光滑油亮的木扶手破舊的沒有了靈氣。

看著這座曾經年輕美麗的建築,如今落破如老黃瓜刷了層皮,故居重遊的興奮變得沉重落寞。

想必還住在這裡的居民正翹首期盼著拆遷的日子。

站在二樓樓梯間的窗口向外望。

馬路對面是廉價的彩噴招牌,潦草的鋪著紅地毯的樓梯,襯托著生硬的藍色卷閘門,兩兩相對就如破敗的花甲老嫗和豔俗的輕薄女子,一個有故事一個有野心,不屑且融合著。

不久的將來這些都將不復存在。

我是在最美的年齡離開了這最美的地方,所以我懷念留戀。

不知道馬上就要離開的最後這批居住者,若干年後會不會也像我一樣留戀懷念他們即將逃離的這座老屋。

作者:骷髏褲頭

攝影:孫胄

老西安人

先別進院子,讓我找找我家的窗戶。

找了一溜,都換成了塑鋼推拉窗,且裝了防護網,唯有這個廚房窗戶原汁原味,木頭的窗框用小鐵釘子和油泥鑲上玻璃,窗戶上油膩的灰塵讓人看著有點不舒服,是誰住在這裡呢?

小時候就是在這個窗戶裡面接到媽媽的指令“打醬油去”,我就會一手賺著錢一手拎著油瓶向著小鋪一路小跑順利及時地完成任務,當然也不會忘記在路上偷偷喝上一小口瓶子裡的寶貝,然後進門前把嘴巴再擦一遍,裝沒事人一樣把瓶子往鍋臺上一放說一聲,“媽醬油打回來了”就竄了。

那時的日子很窮,但很整潔,廚房也是要窗明几淨的,週末姐姐會帶我用堿面擦洗窗戶然後用舊報紙把玻璃擦得跟沒有一樣透亮。

窗外這一排樹,有一棵是我們小時經常打秋千的樹,找了半天不敢確認。在粗麻繩的一端綁上石頭,跳著腳用力扔過樹杈,然後綁緊兩頭,踩在環形的繩子套上就開心地蕩起來了。那時候誰有一條好繩子一把好皮筋誰就是孩子頭了。

院子裡很擁擠,前面說到的擴建的涼臺佔據了幾乎所有的空地,那些空地是我們小時候夏天鋪涼席乘涼聽大人講鬼故事的地方,是寒暑假擺著小桌寫作業的地方……

這是原先三院的大門處,一樓視窗是我家的,媽媽是居委會的,所以每年發糧票布票郵票等都是在這個視窗,從屋子里拉個大燈泡掛在窗戶頂,長長的隊伍排到深夜,記不清有多少回我蜷縮在屋子裡的角落看著大人們忙碌的身影,在嘈雜的喧鬧中打著瞌睡。

視窗對面院門那邊是一個垃圾堆,鬧過鬼。據說是九單元炸油條的胖嬸早上天不亮就去上班,走到八十八號信箱門口碰上了前幾天在此上吊自殺的鬼,鬼趴在她背上往回走,走到垃圾堆這裡,她突然感覺後背輕鬆了,她撒腿就往家裡跑,一病不起頭髮都掉光了,似乎鬼藏在了垃圾堆裡。

幾天後的晚上,樓上芳芳家晚上拆爐子,芳芳和弟弟抬著筐子倒垃圾,看到垃圾堆上一個白影子飄飄忽忽嚇得大哭,更確定鬼就在這裡了。

這是78年唐山大地震時搭的地震棚,從門縫裡看進去,還有人居住。

單元大門,左邊掛空調處為擴建建築。

單元裡的樓道寬敞明亮,地磚還是老磚沒變。夏天的樓道很涼快,小孩子們沿牆根在地上鋪上涼席,翻交交抓石子,大人坐在小木椅子上織毛衣、擇菜,飯做好了喜歡熱鬧的人就端著碗聚到這裡或蹲或站諞著吃著。

這個牆角是專門擠暖和的,冬天腰裡別著撒在衛生紙上的蠶仔,小朋友們爭著佔領牆角的老窩,後面的人順著牆根不斷擠在裡面人的身上,連擠帶別就占了老窩,被擠出來的人再繼續努力擠進去,三五個人你擠我搶,一會就玩得渾身冒汗,玩累了歇一歇,掏出蠶仔就會有很多像黑線頭一樣胡亂扭動的蠶寶寶出來了。

樓道左右兩邊對稱的是兩條長長的過道,一頭一個大過道門,一頭分佈四五間住房,兩間公用廚房,一間公用廁所,白天有人時過道門就虛掩著,晚上確定每家人都回來後,就從裡面把門插上。

那時的鄰居處好了跟一家人一樣,處不好打架吵架是常有的事,看別人家打架是那時很有趣的事情。

過道盡頭就是我小時候的家了,一層樓裡唯一的一戶套間房,東南西三面有窗,通風好光線好,我家的大門打開整個過道都是亮的,所以印象中只要家裡大人在大門就總是大敞著的,至今我的習慣還是不喜歡關門。

我家這個大門可能是整個三公司家屬院最高大的門了,別人家的門上面這部分是固定的和門扇是分開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家這個是連在一體的。

圖片中手指的長方形的痕跡處,原來是釘著一塊黃底紅字豎排四個宋體大字“革命軍屬”,那是我大哥給這個家庭的榮耀。大哥當兵時我剛出生沒多久,等他復員回來,我已經快上學了,我跟單元裡的小朋友們一樣叫他“解放軍叔叔”。大哥大我十七歲。

廁所裡除了新安的水錶外一切都是原來的樣子,只是看起來很恐怖,不知還能用不。

我們這一頭的老鄰居們都不見了,住我家的這戶人家把房門改在了外面,基本上不再打開這道門。整個過道裡租住著一個外地女人。我們兩個陌生的女人在這陰森破敗的走道裡相遇,客氣戒備地寒暄兩句,她友好地打開了走廊燈。

沿樓梯拾級而上,原來被我們滑樓梯磨得光滑油亮的木扶手破舊的沒有了靈氣。

看著這座曾經年輕美麗的建築,如今落破如老黃瓜刷了層皮,故居重遊的興奮變得沉重落寞。

想必還住在這裡的居民正翹首期盼著拆遷的日子。

站在二樓樓梯間的窗口向外望。

馬路對面是廉價的彩噴招牌,潦草的鋪著紅地毯的樓梯,襯托著生硬的藍色卷閘門,兩兩相對就如破敗的花甲老嫗和豔俗的輕薄女子,一個有故事一個有野心,不屑且融合著。

不久的將來這些都將不復存在。

我是在最美的年齡離開了這最美的地方,所以我懷念留戀。

不知道馬上就要離開的最後這批居住者,若干年後會不會也像我一樣留戀懷念他們即將逃離的這座老屋。

作者:骷髏褲頭

攝影:孫胄

老西安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