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用Mate10 Pro手機操控保時捷 華為自動駕駛試水項目完成

代號“RoadReader”的華為自動駕駛專案視頻曝光。 該創新項目可能是華為在自動駕駛領域先發射的“一顆子彈”。 因為自動駕駛能結合華為人工智慧手機、車輛網、晶片和5G通信等多個優勢技術, 是其不可錯失的機遇。

華為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在短短5周時間內, 我們就實現了這一目標”, 華為歐洲西部分公司首席行銷官Andrew Garrihy自豪地說道。 他口中的目標即, 讓一輛保時捷Panamera跑車實現自動駕駛。

與此同時, 一段名為“RoadReader”的自動駕駛專案演示視頻也隨即曝光。

與其他自動駕駛汽車相比, 華為的特別之處在於用手機Mate 10Pro實現汽車接管,

包括充分利用Mate 10 Pro中的AI功能, 自動識別1000多種不同的物體, 像貓、狗、食物和其他物體, 並適時規避。

視頻中的保時捷駕駛席上空無一人, 方向盤自行運轉, 快速前行。 面對道路中間突然出現的拉布拉多犬, 華為Mate手機下達右轉的命令, 保時捷隨即成功避開拉布拉多犬。

華為方面表示, “RoadReader”專案突破了華為目標識別技術的應用界限, 賦予了AI設備自驅動的學習能力, 並對AI技術的速度和性能進行了測試。

近兩年, 自動駕駛已經成為各大汽車廠商和科技巨頭不容掉隊的新賽道, 各種自動駕駛技術層出不窮, 廣大消費者翹首以盼。 美國的特斯拉、穀歌, 中國的百度, 日本的豐田、本田, 德國的大眾、賓士, 來自世界各國的汽車廠商、科技公司, 無不把汽車自動駕駛技術作為未來重要的戰略技術來看待。

而在這其中, 一直沉寂的華為, 也暗自加速建立在自動駕駛領域的護城河, 突破口來自于華為在通信領域和車聯網的客戶積累, 以及AI晶片自製能力。

早在2016年10月, 華為被傳與加拿大零部件製造商、整車代工商麥格納合作造車。

後者在車身、底盤、動力總成技術領域較為突出, 客戶有寶馬、賓士、捷豹路虎等。 爾後, 2017年9月, 深圳市推出兩條自動駕駛大巴實驗線路, 背後也有著華為的身影。

長期以來, 汽車行業和ICT行業採用的還是松耦合的技術合作模式。 通信基礎設施並沒有為汽車的需求做過定制, 沒有考慮汽車在可靠性、頻寬和時延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但在自動駕駛和5G時代, 對於即時通信和資料傳輸的要求將以指數級的速度提升, 這是通信技術廠商千載難逢的新機遇, 特別是對已經具備成功產品化經驗的華為, 更是如此。

華為進軍自動駕駛有多方戰略考量。 21世紀初, 移動互聯網苗頭剛起, 通信設備出身的華為借助其在通信行業的優勢,

做起了2C的手機, 並一發不可收拾。

如今, 智慧手機的存量市場逐漸飽和, 智慧汽車被公認為是下一代移動終端。 此外, 車聯網也是物聯網的主要突破口, 是未來汽車產業和交通產業的發展重點之一, 佈局物聯網的華為不能錯失。 而當下選擇從自動駕駛領域切入, 還極有可能幫助華為搶佔住5G時代的先機。

另一方面, 自研AI晶片能力和海思晶片生態鏈條是華為手中的另一張王牌。

目前, 正在開發的大多數自動駕駛汽車, 都由協力廠商技術提供商開發專用晶片, 如英偉達GPU、被英特爾收購的Mobileye等。

對採用“全球首款AI手機晶片”而成功貼金的華為而言, 其晶片賦能AI的模式, 當然不會僅限於手機端。

華為推出Mate 10, 自封為“Intelligent Machines”, 搭載“全球首款AI手機晶片”麒麟970, 採用NPU(神經處理單元), 專門用來運行AI計算負載, 為Mate 10提供了更智慧的拍照能力, 讓Mateo 10能即時準確識別所拍的物體, 並針對使用者行為實現預測、降噪、離線機器翻譯等功能。

如今, 這套模式正被搬到自動駕駛汽車的開發中。

通過改裝汽車,華為讓具備AI功能的手機接管汽車的控制許可權,同時還訓練了認出特定目標後控制汽車去躲避的演算法,讓汽車“學會走最合適的路線”。

雖然手握兩張王牌,但華為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競爭並不會比手機市場輕鬆。看到下一代移動終端機遇的選手並不止華為,除了既有手機市場的蘋果和三星,高通、英特爾等基礎技術供應商的自動駕駛盤子也已經逐步成形。

因此,這一場戰爭將在2018年愈演愈烈。

通過改裝汽車,華為讓具備AI功能的手機接管汽車的控制許可權,同時還訓練了認出特定目標後控制汽車去躲避的演算法,讓汽車“學會走最合適的路線”。

雖然手握兩張王牌,但華為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競爭並不會比手機市場輕鬆。看到下一代移動終端機遇的選手並不止華為,除了既有手機市場的蘋果和三星,高通、英特爾等基礎技術供應商的自動駕駛盤子也已經逐步成形。

因此,這一場戰爭將在2018年愈演愈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