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勸阻上司投降,卻被殺害,饑民分食其肉

袁崇煥這個人, 在歷史上是很多爭議的, 其中有句“五年複遼”成為很多人笑話他的理由。 他的五年複遼計畫中, 提出有三個人可以仰仗, 他們分別是祖大壽、何可綱、趙率教。 袁崇煥還信誓旦旦的保證, 如果計畫失敗, 那麼他將親自殺了這三個人, 再自殺以謝天下。 (臣自期五年, 專藉此三人, 當與臣相終始。 屆期不效, 臣手戮三人, 而身歸死于司敗)

可是未曾想到, 崇禎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袁崇煥以通敵叛國罪處以淩遲, 明朝百姓爭相搶食其肉。 當時也沒人能想到, 他舉薦的三人之中, 除了趙率教在勤王之時死於遵化外,

另兩個人卻自相殘殺, 何可綱遭到了與袁崇煥同樣悲慘的下場。

何可綱前期的生活經歷, 史書上記載非常少。 看來他並非通過科舉之途而晉升, 而是從軍之後, 由一名小卒做起, 逐漸成為邊關的優秀將領。 早在袁崇煥當甯遠道時, 何可綱就是他屬下,

並且跟隨袁崇煥取得了甯遠大捷的輝煌戰果。

雖然後世認為, 甯遠之戰勝利價值並沒有如同明朝政府以及明人筆記所說那麼巨大, 但是它的確結束了明朝與後金交鋒中屢戰屢敗的尷尬局面, 也打破了努爾哈赤不可戰勝的神話。

在這場較量中, 光環都戴在袁崇煥、滿桂、祖大壽、左輔等人身上, 甚至連紅夷大炮與遠在京師的魏忠賢都聲名大噪。 袁崇煥則冷靜地為何可綱邀功, 並稱他“仁而有勇, 廉而能勤, 事至善謀, 其才不在臣下。 臣向所建豎, 實可綱力, 請加都督僉事, 仍典臣中軍。 ”

其實, 何可綱並非一名魯莽的戰將, 他很有戰略眼光。 當袁崇煥擅殺毛文龍時, 他就曾經說:“生文龍,國不幸;用文龍,朝廷不幸;殺文龍,公不幸。 ”可惜這位精確預見袁崇煥下場的大將, 沒有在沙場捐軀, 卻被自己上司所殺, 連遺體都沒有保存下來。

當袁崇煥被朝廷淩遲之後, 何可綱歸屬于祖大壽麾下, 成為其副手。 崇禎四年, 祖大壽打算在大淩河築城, 讓錦州多一道屏障。 可是還在修築的過程中,

皇太極的騎兵就趕到了, 倉促之下, 祖大壽只好退回沒有完工的大淩河城堅守不出。

此時, 大淩河沒有多少糧草, 更沒有多少兵馬, 八旗軍將城池圍得水泄不通。 祖大壽帶領明軍做過幾次突圍, 都無功而返, 只能在城中靜待援軍。

援軍也確實來過,

而且不止一次。 松山守軍兩千人, 總兵吳襄、宋偉率領的六千人, 曾經三次靠近大淩河城。 皇太極卻拿出了漢人經典的圍城打援的戰略, 三次擊敗援軍。 這讓大淩河城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更令人絕望的是, 城中的糧草已經消耗殆盡, 戰馬也被屠殺吃掉了, 最後發生了可怕的人吃人的局面。 大淩河本來就是要塞, 房屋很少, 都被拆掉當柴燒, 到最後連人骨頭都用來燒人肉。 這就是《清太宗實錄》記載的:

大淩自八月初六日受圍, 直至十一月初九日始潰, 百日之厄, 炊骨析骸, 古所沒有。

《崇禎長編》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可見大淩河確實已經到了支撐不下去的時候。 此時, 後金也多次放出消息要求大淩河全軍投降。

最開始,祖大壽、何可綱的意見一致。因為以前阿敏屠城的印象太為深刻,何可綱認為,戰死是死,餓死是死,投降也是死,還不如選擇前者,留下一個忠義的好名聲。

更為重要的是,何可綱始終堅信,皇太極絕對不是能問鼎天下之人。女真人殺到過京師附近,然後又燒殺搶掠一番後回到關外,他們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和眼光。這些人和古時的邊寇沒有多大區別,投降他們,等於自絕於大明。

何可綱這番話,在全軍中很有市場,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擁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餓得毫無力氣的軍民逐漸開始動搖了。

在農曆九月二十四日,明朝第四次救援,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救援開始了。監軍道張春率領四萬人來到大淩河,明朝所下的血本不可謂不大。可是這四萬人,除了初級打了一點小勝仗以外,被八旗最新掌握的紅夷大炮擊潰。從此,明朝算是放棄了大淩河。

於是,祖大壽只好投降,其餘的將領也默不作聲,贊同了主帥的這個做法。然而何可綱卻死活不同意,祖大壽也顧不得那麼多了,親自將何可綱綁到後金人面前處死,以表明自己的誠意。

何可綱求仁得仁,沒有什麼怨言,史書記載他“顏色不變,亦不發一言,含笑而死。”可怕的是,他剛死,城中的饑民一擁而上,將英雄的遺體分而食之。

我們不能用現在和平年代的眼光來苛求古人,譴責那些軍民。不過,何可綱確實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忠義的道理。

當然,祖大壽這次投降也確實是假投降,他找了個機會,逃回了大明。據說後來他經常夢到何可綱找他索命,在寫給朝廷的奏報上,祖大壽辯稱何可綱是因為感激朝廷的恩惠,在危難的時候,主動獻身給饑民。(可綱慰閣部,獻身為食)

參考資料:《明史》、《清太宗實錄》、《崇禎長編》

最開始,祖大壽、何可綱的意見一致。因為以前阿敏屠城的印象太為深刻,何可綱認為,戰死是死,餓死是死,投降也是死,還不如選擇前者,留下一個忠義的好名聲。

更為重要的是,何可綱始終堅信,皇太極絕對不是能問鼎天下之人。女真人殺到過京師附近,然後又燒殺搶掠一番後回到關外,他們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和眼光。這些人和古時的邊寇沒有多大區別,投降他們,等於自絕於大明。

何可綱這番話,在全軍中很有市場,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擁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餓得毫無力氣的軍民逐漸開始動搖了。

在農曆九月二十四日,明朝第四次救援,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救援開始了。監軍道張春率領四萬人來到大淩河,明朝所下的血本不可謂不大。可是這四萬人,除了初級打了一點小勝仗以外,被八旗最新掌握的紅夷大炮擊潰。從此,明朝算是放棄了大淩河。

於是,祖大壽只好投降,其餘的將領也默不作聲,贊同了主帥的這個做法。然而何可綱卻死活不同意,祖大壽也顧不得那麼多了,親自將何可綱綁到後金人面前處死,以表明自己的誠意。

何可綱求仁得仁,沒有什麼怨言,史書記載他“顏色不變,亦不發一言,含笑而死。”可怕的是,他剛死,城中的饑民一擁而上,將英雄的遺體分而食之。

我們不能用現在和平年代的眼光來苛求古人,譴責那些軍民。不過,何可綱確實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忠義的道理。

當然,祖大壽這次投降也確實是假投降,他找了個機會,逃回了大明。據說後來他經常夢到何可綱找他索命,在寫給朝廷的奏報上,祖大壽辯稱何可綱是因為感激朝廷的恩惠,在危難的時候,主動獻身給饑民。(可綱慰閣部,獻身為食)

參考資料:《明史》、《清太宗實錄》、《崇禎長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