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告別躁動青春 殺馬特創始人為母親開理髮店 父親過世後面對現實

23歲的羅福興自稱殺馬特創始人。 但如今, 他已經告別了那個過去的自己, 開起了理髮店。

殺馬特代表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穿著和潮流, 人們對其有各種定義和評價, 但有一點共識:殺馬特是邊緣的, 非主流的。 因此, 當殺馬特創始人開了理髮店的消息一出, 便迅速吸引了大眾的眼球, 有網友評價說:羅福興“改邪歸正”。

2月2日,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的評論《殺馬不再特, 安放好每一個躁動的青春》對殺馬特做了社會層面的解讀:“儘管殺馬特文化看起來非主流, 但其實與很多亞文化一樣, 無非是對主流精英文化的一種逆反。

畢竟, 20來歲的青年, 大多來自農村或城鄉結合部, 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刷存在’。 ”

評論認為, 殺馬特在當時成為鄉鎮青年引起社會關注的外在形式。 “如果說殺馬特文化有什麼特殊, 那就是它植根城鄉中國劇烈變革的時代背景, 似乎也是第一次, 鄉村和小鎮青年而非城市青年, 引領了一種文化現象。 殺馬特文化的消失, 在某種程度上看, 是城市主流文化在個體身上的勝利。 交鋒、改變、再融合的過程中, 更主流的審美改變了‘不入流’的亞文化。 ”

如今的他

開在深圳的“皇妃”理髮店

他和合夥人各出了1萬元

殺馬特, 百度百科上的解釋, 該詞語源于英文單詞smart, 可以譯為時尚的、聰明的, 在中國正式發展始於2008年, 是結合日本視覺系和歐美搖滾的結合體。

羅福興稱, 據自己的統計, 殺馬特這個當年頂著花花綠綠髮型的群體, 在“巔峰時期”有1萬多人。 而如今, 羅福興本人承認, 回歸現實的社會生活是殺馬特必然的選擇。

▲殺馬特時期的羅福興 受訪者供圖

羅福興新開的理髮店叫“皇妃”, 20平方米, 開在深圳龍崗區坪地鎮一個街拐角。 “皇妃”旁邊是一家酒吧, 前面是一個小型停車場, 有些阻礙行人視線, 位置不算很好。 羅福興說, “皇妃”的客戶主要來自周邊社區。

開業不到一個月, 羅福興說小賺, 比較滿意。 牆上貼著兩張羅福興的收款二維碼。 錢先都給羅福興, 然後兩人再分。

陳天銘評價羅福興, 特別能說。 “我們玩象棋, 他輸了就會找各種理由, 驗證輸棋的合理性。 ”陳天銘告訴紅星新聞, “還特別愛聊人生, 講大道理, 第一次還行, 其餘時候就捂著耳朵, 不聽。 ”提及手藝, 陳天銘說羅福興“樣樣都會,

但距離精通都差點兒”。

兩人在理髮店打工時結識, 聊得來, 分開後經常約宵夜。 2017年9月決定一起合夥開店。 提及原因, 羅福興說“他比較聽我的”。

2月初深圳降溫, 羅福興坐在店裡一天還沒有一個顧客。 晚上6點, 一位媽媽領兒子來理髮, 她抱怨說天氣糟糕, 又是小孩子, 20塊錢未免有些貴, 還價到10塊。 羅福興笑笑, 說:那就10塊吧。

曾經的他

在網路逃避現實,11歲創立“殺馬特”

受《七龍珠》影響,頭髮弄成爆炸效果

現在羅福興經常穿黑色襯衣,黑色褲子和黑色皮鞋,天氣冷時外面罩一件黑色外套。他說,皮鞋60塊一雙,品質不好,穿一個月扔了,又在網上買了雙一模一樣的。一年前他的頭髮較短,現在長了,根根直立。

23歲的羅福興比十幾歲時的自己低調多了。

羅福興1995年生在廣東梅州。父親在深圳打工,主要承包大樓水電工程。幼時羅福興和父親在深圳短暫住過,便被送回奶奶家。在羅福興的記憶裡,父親常年不回家,成長中父愛缺失。“就像暗戀一個女生,她總是不理你,時間一長,你就不抱希望了。”

羅福興從小對父親有恨。“他掙錢都自己花了,沒有拿給家裡人。不怎麼回家,也不怎麼聯繫家人,每次聯繫必然是找我媽要錢。”因為沒錢,羅福興奶奶和媽媽分灶,無奈之下羅福興媽媽帶著羅福興投奔外公,當時外公正供3個兒子讀大學。羅福興說,自己小時候父親在外面有了情人,媽媽揚言要告他“重婚罪”。

羅福興在網路中尋求刺激和短暫的逃避現實。2006年的QQ空間,配圖多是一個男生女生,長髮遮臉,仰45度角拍照,表情憂傷。這種風格就是“非主流”。羅福興也跟著玩。他將自己的頭髮染色留長,脖子上、手腕上戴各種配飾,還有文身,“很酷,當時很喜歡,感覺那是最時尚的。”

正是從2006年開始,“非主流”衍生出不同“家族”,羅福興加了不同“家族”的QQ群。他也想自創“家族”,在網站輸入“時尚”,從中挑選英文單詞。他看了Smart很久,用拼音輸入法輸入“SMT”,將“斯馬特”換成“殺馬特”,“聽起來更酷、更哥特”,便用“殺馬特”起了“家族”名字。羅福興從不同的群拉人進去, “殺馬特”家族正式成立,起初群裡有100人。

那年,羅福興11歲。

12歲時,羅福興輟學,隨父親前往深圳打工。受日本動畫《七龍珠》的啟發,他告訴理髮店老闆,要求將自己的紅色長髮用髮膠定型,在頭上朝不同方向豎起幾個角,呈現出更加誇張的爆炸造型。

那時,幾乎每天他都有不同的造型,每次花費三四十塊錢弄,但只能保持一天。時間長了,他便自己動手,花費幾個小時,用整瓶髮膠固定自己的髮型。

▲羅福興的第一個殺馬特造型,他稱靈感來自《七龍珠》 受訪者供圖

他用手機或者網吧的攝像頭拍照後,將“殺馬特”幾個字P在照片上,給人造成最直接的視覺衝擊。他將這些照片發在各大貼吧上,直言“非主流”已經過時,而“殺馬特”是最時尚的,是年輕人的新寵。

那時,他組建了8個群,每個都滿500人,他的管理員又創建新群,將組員截圖發給他。他粗略地統計過,2008年左右,“殺馬特”最鼎盛時期,大概有成員1萬人。

他需要大量時間和成員傾訴,溝通感情,也需要時間組織線下活動。有錢時他們去KTV消費,沒錢就去公園。一整個隊伍浩浩蕩蕩,頂著五顏六色、奇形怪狀的頭髮從街上走過,總會引發極高的回頭率和熱議。

他乾脆辭掉了工廠流水線的工作,覺得太限制自由。出於愛好,他開始學習美髮,去理髮店工作。理髮店的工作時間相對自由寬鬆,只要不過分,上班可以晚些到。

羅福興說:“那時,我們都喜歡那種感覺。首先是視覺上的時髦,然後是感受周遭環境給我們的關注。關注到我們就夠了,就是想受到關注。”

被改變的他

父親死後決心擔起家庭重擔

稱理髮店是為母親而開

羅福興開理髮店在網路上了熱搜,大部分都用“從良”、“改邪歸正”來形容他,認為是好事。對此,他說:“開理髮店是好事,但殺馬特當時確實是我們的審美,那時殺馬特是我們認為的時尚。”

開理髮店一直在羅福興的規劃裡。陳天銘告訴紅星新聞,在理髮店工作幾年後,有些想法的人都會出走,自己開理髮店。

如今,對殺馬特旋風般的消逝,羅福興說:“因為玩殺馬特的那群人不再需要殺馬特,他們有了家庭,追求現實生活,殺馬特沒有商業產業鏈,不創造價值,所以他們退出很正常。”

當時,他也面臨同樣尷尬。羅福興在深圳進了一家大型美髮店,老闆警告他必須把頭髮理得“正常”:“他們不比小的理髮店自由,作為服務人員不能讓顧客討厭。”後來,他剪了頭髮,退出了殺馬特。

2016年,羅福興21歲,在網吧玩遊戲時收到表哥短信。“羅福興快回來吧,你爸重病。”表哥又加了一句:“癌症。沒救了,快回來吧。”羅福興給母親打電話,他母親的第一反應是“又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兩天后,羅福興還是回去了。最後,陪伴在他父親身邊的還是家人。

父親去世後,家裡唯一的地已經在他年輕時賣掉,只給這個家留下了1000元和漏雨的老屋。羅福興恍惚了半個月,他只知道不想這種情景再發生在母親身上,“我當時有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媽媽以後怎麼辦呢?我不想讓悲劇重演。”

之後,他攢了一年錢,和陳天銘開了這家理髮店,“說白了,開理髮店就是為了我媽媽,我自己怎麼活著都好。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必須做的事情。”

渴望被理解的他

拍紀錄片,想讓更多人瞭解他們

“像我這樣孤獨、叛逆的人,一抓一大把”

最近,羅福興跟一位藝術家合作,拍一部關於殺馬特的紀錄片。作為副導演,他為紀錄片尋找之前的殺馬特“追隨者”,讓他們對著鏡頭談感受。

按照羅福興的意思,殺馬特的核心是自由、輕鬆、被注視,殺馬特群體中的人都是兄弟姐妹,他們大多從農村鄉鎮來到大城市打工,短時間內無法融入城市,選擇抱團取暖。

羅福興告訴紅星新聞:“我的家庭背景和經歷只是殺馬特中的典型,像我這樣孤獨、叛逆、喜歡哥特風格的人,在殺馬特中一抓一大把,那時的我們都很想得到關注。”

他說,借著這次拍紀錄片的機會,他想讓更多的人瞭解殺馬特背後的故事,而不是只看到他們曾經“出位元”的造型。

回望殺馬特,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的評論稱:“被關注、求認同,永遠是人的共性,尤其對精力無處釋放、青春躁動不安的青年而言,給他們表達的空間,給他們出彩的舞臺,引導他們的審美,遠比簡單的否定更有價值。當他們看到更大的世界,以更好的方式、從更好地角度發現自我價值,尋找到足夠大的用武之地,如此刻意滑稽自我、娛樂大眾的方式,自然會走到終點。”

紅星新聞記者丨葉雯 深圳攝影報導

曾經的他

在網路逃避現實,11歲創立“殺馬特”

受《七龍珠》影響,頭髮弄成爆炸效果

現在羅福興經常穿黑色襯衣,黑色褲子和黑色皮鞋,天氣冷時外面罩一件黑色外套。他說,皮鞋60塊一雙,品質不好,穿一個月扔了,又在網上買了雙一模一樣的。一年前他的頭髮較短,現在長了,根根直立。

23歲的羅福興比十幾歲時的自己低調多了。

羅福興1995年生在廣東梅州。父親在深圳打工,主要承包大樓水電工程。幼時羅福興和父親在深圳短暫住過,便被送回奶奶家。在羅福興的記憶裡,父親常年不回家,成長中父愛缺失。“就像暗戀一個女生,她總是不理你,時間一長,你就不抱希望了。”

羅福興從小對父親有恨。“他掙錢都自己花了,沒有拿給家裡人。不怎麼回家,也不怎麼聯繫家人,每次聯繫必然是找我媽要錢。”因為沒錢,羅福興奶奶和媽媽分灶,無奈之下羅福興媽媽帶著羅福興投奔外公,當時外公正供3個兒子讀大學。羅福興說,自己小時候父親在外面有了情人,媽媽揚言要告他“重婚罪”。

羅福興在網路中尋求刺激和短暫的逃避現實。2006年的QQ空間,配圖多是一個男生女生,長髮遮臉,仰45度角拍照,表情憂傷。這種風格就是“非主流”。羅福興也跟著玩。他將自己的頭髮染色留長,脖子上、手腕上戴各種配飾,還有文身,“很酷,當時很喜歡,感覺那是最時尚的。”

正是從2006年開始,“非主流”衍生出不同“家族”,羅福興加了不同“家族”的QQ群。他也想自創“家族”,在網站輸入“時尚”,從中挑選英文單詞。他看了Smart很久,用拼音輸入法輸入“SMT”,將“斯馬特”換成“殺馬特”,“聽起來更酷、更哥特”,便用“殺馬特”起了“家族”名字。羅福興從不同的群拉人進去, “殺馬特”家族正式成立,起初群裡有100人。

那年,羅福興11歲。

12歲時,羅福興輟學,隨父親前往深圳打工。受日本動畫《七龍珠》的啟發,他告訴理髮店老闆,要求將自己的紅色長髮用髮膠定型,在頭上朝不同方向豎起幾個角,呈現出更加誇張的爆炸造型。

那時,幾乎每天他都有不同的造型,每次花費三四十塊錢弄,但只能保持一天。時間長了,他便自己動手,花費幾個小時,用整瓶髮膠固定自己的髮型。

▲羅福興的第一個殺馬特造型,他稱靈感來自《七龍珠》 受訪者供圖

他用手機或者網吧的攝像頭拍照後,將“殺馬特”幾個字P在照片上,給人造成最直接的視覺衝擊。他將這些照片發在各大貼吧上,直言“非主流”已經過時,而“殺馬特”是最時尚的,是年輕人的新寵。

那時,他組建了8個群,每個都滿500人,他的管理員又創建新群,將組員截圖發給他。他粗略地統計過,2008年左右,“殺馬特”最鼎盛時期,大概有成員1萬人。

他需要大量時間和成員傾訴,溝通感情,也需要時間組織線下活動。有錢時他們去KTV消費,沒錢就去公園。一整個隊伍浩浩蕩蕩,頂著五顏六色、奇形怪狀的頭髮從街上走過,總會引發極高的回頭率和熱議。

他乾脆辭掉了工廠流水線的工作,覺得太限制自由。出於愛好,他開始學習美髮,去理髮店工作。理髮店的工作時間相對自由寬鬆,只要不過分,上班可以晚些到。

羅福興說:“那時,我們都喜歡那種感覺。首先是視覺上的時髦,然後是感受周遭環境給我們的關注。關注到我們就夠了,就是想受到關注。”

被改變的他

父親死後決心擔起家庭重擔

稱理髮店是為母親而開

羅福興開理髮店在網路上了熱搜,大部分都用“從良”、“改邪歸正”來形容他,認為是好事。對此,他說:“開理髮店是好事,但殺馬特當時確實是我們的審美,那時殺馬特是我們認為的時尚。”

開理髮店一直在羅福興的規劃裡。陳天銘告訴紅星新聞,在理髮店工作幾年後,有些想法的人都會出走,自己開理髮店。

如今,對殺馬特旋風般的消逝,羅福興說:“因為玩殺馬特的那群人不再需要殺馬特,他們有了家庭,追求現實生活,殺馬特沒有商業產業鏈,不創造價值,所以他們退出很正常。”

當時,他也面臨同樣尷尬。羅福興在深圳進了一家大型美髮店,老闆警告他必須把頭髮理得“正常”:“他們不比小的理髮店自由,作為服務人員不能讓顧客討厭。”後來,他剪了頭髮,退出了殺馬特。

2016年,羅福興21歲,在網吧玩遊戲時收到表哥短信。“羅福興快回來吧,你爸重病。”表哥又加了一句:“癌症。沒救了,快回來吧。”羅福興給母親打電話,他母親的第一反應是“又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兩天后,羅福興還是回去了。最後,陪伴在他父親身邊的還是家人。

父親去世後,家裡唯一的地已經在他年輕時賣掉,只給這個家留下了1000元和漏雨的老屋。羅福興恍惚了半個月,他只知道不想這種情景再發生在母親身上,“我當時有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媽媽以後怎麼辦呢?我不想讓悲劇重演。”

之後,他攢了一年錢,和陳天銘開了這家理髮店,“說白了,開理髮店就是為了我媽媽,我自己怎麼活著都好。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必須做的事情。”

渴望被理解的他

拍紀錄片,想讓更多人瞭解他們

“像我這樣孤獨、叛逆的人,一抓一大把”

最近,羅福興跟一位藝術家合作,拍一部關於殺馬特的紀錄片。作為副導演,他為紀錄片尋找之前的殺馬特“追隨者”,讓他們對著鏡頭談感受。

按照羅福興的意思,殺馬特的核心是自由、輕鬆、被注視,殺馬特群體中的人都是兄弟姐妹,他們大多從農村鄉鎮來到大城市打工,短時間內無法融入城市,選擇抱團取暖。

羅福興告訴紅星新聞:“我的家庭背景和經歷只是殺馬特中的典型,像我這樣孤獨、叛逆、喜歡哥特風格的人,在殺馬特中一抓一大把,那時的我們都很想得到關注。”

他說,借著這次拍紀錄片的機會,他想讓更多的人瞭解殺馬特背後的故事,而不是只看到他們曾經“出位元”的造型。

回望殺馬特,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的評論稱:“被關注、求認同,永遠是人的共性,尤其對精力無處釋放、青春躁動不安的青年而言,給他們表達的空間,給他們出彩的舞臺,引導他們的審美,遠比簡單的否定更有價值。當他們看到更大的世界,以更好的方式、從更好地角度發現自我價值,尋找到足夠大的用武之地,如此刻意滑稽自我、娛樂大眾的方式,自然會走到終點。”

紅星新聞記者丨葉雯 深圳攝影報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