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蒙山記憶(上) ……我們的知青歲月

知青情是一段難忘的歲月,

知青情是一個難解的情結,

知青情是一壇陳年的老酒,

知青情是一個昂貴的古董。

回味人生冷暖重疊,

才明白知青的真情最純潔。

名山, 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人工植茶地。 西漢甘露年間, 名山蒙山人吳理真在蒙山頂馴化野生茶樹, 開啟人工種茶之先河, 被譽為“植茶始祖"。 名山, 也因此稱為“茶祖故里"。

序 言

1963年8至11月, 93名成都知青分三批來到蒙山;1972年底, 130名雅安(含天全)知青來到蒙山;1974年70名名山知青來到蒙山, 如果再加上一批老知青, 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間, 幾百名年輕人前後在蒙山披荊斬棘, 戰天鬥地, 一手血泡, 一身泥漿, 不僅使凋敝荒涼的蒙山重新披上了茶樹的綠妝, 而且架電線、修公路、搞旅遊, 徹底改變了蒙山的面貌,

也奠定了蒙頂山茶發展的根基!

半個多世紀的風雨, 一起走過的日子, 成就了那麼一種情結。 雖然茶場已解體, 知青們聚居的部落也已消失, 就是這種情結卻始終維繫著我們雖已分離心卻相連的思念, 這就是蒙山知青的思念, 對一起走過的日子的思念!

編輯這本美篇, 看看幾十年前的老照片, 再看看如今的我們, 真讓人有一種浮華如夢的感覺。 多少青春, 多少初戀, 都留在了蒙山!望著已中年早逝的熟悉身影, 讓人唏噓!這些照片銘刻的記憶不但是懷念, 也是我們一起對經歷的風雨歲月的感概!

如今的我們, 都已步入老年, 我們雖然鬢髮已白, 臉上也不復當年的青春光彩, 但我們都視過去的艱辛為一種財富,

我們珍惜歷史, 珍惜我們一起走過的歲月, 因此我們是歡樂的!風雨同舟的蒙山知青們, 讓我們攜手前行!

四川省國營蒙山茶場

1951年, 西康省農林廳在蒙山永興寺建立“西康省茶葉試驗站”。 在寺外建立第一個茶樹良種園, 面積約1畝, 在蒙山茶樹群體中選出20余優良單株進行培育。

1955年 10月1日, 川康合省後, “西康省茶葉試驗站”改名“四川省雅安專區茶葉試驗站”, 移交雅安專區管理。 開展茶樹移植補栽、補修堤坎和維修排水溝及新開茶園工作, 至年底, 有茶地20畝。

據不完全統計, 至1955年底, 先後有梁白希、陳少山、趙孟明、郭思聰、何專林、施嘉璠、徐廷均、戴書勤、(1955年後還有餘靜波、李宗階等)技術幹部, 有彭學成、何永祥、趙元松、牟俊輝、張文輝、卓員貴、尹大文、黃光全、李永富、唐樹成、楊登富、周泉山、李紹雲、戴明洪、高志成、李華書、許春元、郭榮成、李伯祥、王棟良、高顯孝、尹大坤、黃光福、郭亨義等技術工人在此工作。 1955年, 彭學城、何永祥、李伯祥、王棟良被評為省模範, 出席第三屆農業模範大會。

1956年1月, 何專林、施嘉璠、彭學成、何永祥、趙元松、牟俊輝、張文輝、卓員貴、尹大文、黃光全、李永富、唐樹成調往滎經縣新建雅安地區第三茶場(滎經塔子山茶場)。

至1956年4月,該試驗站有職工24人,其中幹部5人,工人19人。8月,施嘉璠任副站長(主持工作)。1957年,改為“四川省雅安茶葉生產場”。

1955年10月26日至31日,為名山培訓茶葉技術員27人。1956年,開展粗茶初制研究。8月,楊敬才主持開展茶葉試驗工作並取得成功。1959年,該場及縣商業局土產經理部所屬茶廠,在雅安茶廠梁白希等人的指導協助下,恢復“蒙頂甘露”“蒙頂石花”“蒙頂黃芽”“萬春銀葉”“玉葉長春”傳統名茶製作工藝。是年,“蒙頂甘露”在全國第一次名茶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

1958年,按照毛澤東主席“蒙山茶要發展,要和群眾見面”的指示,名山組織817名民工到蒙山智炬寺、天蓋寺四周墾荒,建成國營“名山縣蒙山茶葉培植場”。1959年1月,有管理幹部8人,民工168人。至3月,培植場共有茶地1500畝,其中:舊茶園(有收益)的60畝(每畝以1200株計),幼茶園1440畝(播種102畝,扡插35畝,移栽1303畝)。有留場民工176人。

1963年,四川省農業廳決定兩場合並,成立“四川省國營蒙山茶場",此時,有茶園面積850畝。場部設永興寺,下轄四個生產隊,永興寺西、東兩側為一、二隊,戒煙會為四隊,其間託管了雅安縣太平鎮的一個農村生產隊,改為三隊。另在靜居庵、智矩寺均派有少量人員留駐。此時的場領導為四川省農業廳工作組,組長戴崇明,組員有李複天、唐思厚等。原雅安茶葉生產場領導王永安、名山縣蒙山茶葉培植場領導任四保任合併後的國營蒙山茶場副場長。同年8月、10月、11月,四川省農業廳從成都分三批招收了九十三名成都知青到場,使蒙山茶場形成了集“培育、生產、加工"一體化的企業。

1966年9月,移交雅安專區管理;11月,劃歸名山縣,更名為“名山縣國營蒙山茶場",場部遷至靜居庵。1971年,從名山縣境招收了一批農民合同工。1972年,抽調了部分領導和工人到名山縣組建了“名山縣茶廠"。1972年底,在雅安縣招收了121名知青,在天全縣招收了10名知青,1974年8月,又在名山縣招收了70名知青。1963年至1980年間,茶園面積從800多畝擴大到1454畝。

1981年,註冊“蒙頂”(五峰)商標,是名山縣第一個經國家核准的茶葉類商標。

1983年,國家把茶葉從二類農產品調整為三類農產品後,蒙山茶場有了自主經營權,其生產的“蒙頂”牌“甘露”“黃芽”“石花”連續三年在全省名茶審評會上獲得第一名。1984年,將茶坯運至龍泉驛石靈鄉和簡陽縣海井鄉加工花茶。1984年,該場“蒙頂”牌 “甘露”“黃芽”“石花”名茶和國營名山縣茶廠生產的盒裝“春露”銷往香港市場,《文匯報》《東方日報》《明報》《城市週刊》《明報週刊》等撰文讚賞。1992年,“甘露”茶在香港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1994年,“甘露”茶在烏蘭巴托博覽會上再獲金獎。1995年,“甘露”“黃芽”“石花”在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分別獲金、銀、銅獎。1997年,在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被認定為“名牌產品”。1998年,評為四川省“峨眉杯”優質綠名茶。

1980年後,原雅安地區農業局駐點蒙山茶場,李家光(後調至川農大任教)等茶葉專家,合作育成“蒙山”系列四個省級茶樹良種和兩個地區級地方茶樹良種。

至1998年,該場恢復、創研、改進蒙頂“甘露”“石花”“黃芽”“玉葉長春”“萬春銀葉”“春露”等名茶製作新工藝,使蒙頂名茶馳名海內外,為名山蒙山茶的生產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1990年後,為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蒙山茶場註冊成立了“名山縣國營蒙山農墾茶葉公司",公司幅員面積1.53平方公里,茶園2283畝,建築面積14918平方米,加工廠房5320平方米,職工277人,固定資產380萬元。2000年,推出“蒙頂”牌“綠葉”“雀舌”新品種。“蒙頂”牌“黃芽”獲成都國際茶葉博覽會銀獎。2001年,職工273人,在職202人。3月,“蒙頂”牌商標評為雅安知名商標。6月,“蒙頂”牌“黃芽”“甘露”被四川省第六屆“峨嵋杯”評定為優質名茶;11月,被中國(北京)國際農業博覽會認定為名牌產品。

2003年,企業改制,蒙山茶場所有職工被統一安置。

永興寺、靜居庵、福善祠、戒煙會、智矩寺(大屋頂)蒙山的這些千年古刹曾經都是知青們的居住地和生活場所。

曾經的我們風華正茂

群體的生活奠定了我們的友情!

知青在蒙山茶場勞動及生活片段

1984年,時任四川省幾大班子的領導及知名演員紛紛到達蒙山視察考察,為蒙山旅遊發展提供了動力!

經過知青們幾十年的奮鬥,如今的蒙山一片鬱鬱蔥蔥,已經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地!

讓歷史記住他們吧!

四川省國營蒙山茶場歷任

站(場)長(負責人):

周康祿、施嘉璠(1956.7-1958)、

董盧喜(1958-?)、任席華(?-1963)、

楊正煜(1972-1976),

劉天桂(1977-1979)任書記,

李永康(1977-1979)、

杜玉芳(1977-1980)、

李含清(1977-1979)。

鮮朝元(1982-1984),

鄭天華(1994-2003)(兼任書記)。

1958年後歷任副場長有:

王永安(1963-1971)、

任世保(1963-1965)、

楊德雲(1965-1972)、

楊正煜、劉天桂、李含清、殷長友、胡啟仁、趙明先(1972-1983)、

夏昌昆、李永康、劉永清、楊大明(1974-1979)、

鄭國邦(1982-1984)、

侯瑞濤(1984-1994)、

鮮朝元(1984-1986)(兼任書記)、

陳洪光(1984~1985)

張本福(1984-1988)、

李惠凡(1988-1993)、

成先勤(1988-1994)、

黃文林(1994-1995)、

龔仕祥(1994-1999)等

知青作品

圖文:成善

放逐心靈,期待美好;有茶,有旅,你我的茶旅世界。

何專林、施嘉璠、彭學成、何永祥、趙元松、牟俊輝、張文輝、卓員貴、尹大文、黃光全、李永富、唐樹成調往滎經縣新建雅安地區第三茶場(滎經塔子山茶場)。

至1956年4月,該試驗站有職工24人,其中幹部5人,工人19人。8月,施嘉璠任副站長(主持工作)。1957年,改為“四川省雅安茶葉生產場”。

1955年10月26日至31日,為名山培訓茶葉技術員27人。1956年,開展粗茶初制研究。8月,楊敬才主持開展茶葉試驗工作並取得成功。1959年,該場及縣商業局土產經理部所屬茶廠,在雅安茶廠梁白希等人的指導協助下,恢復“蒙頂甘露”“蒙頂石花”“蒙頂黃芽”“萬春銀葉”“玉葉長春”傳統名茶製作工藝。是年,“蒙頂甘露”在全國第一次名茶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

1958年,按照毛澤東主席“蒙山茶要發展,要和群眾見面”的指示,名山組織817名民工到蒙山智炬寺、天蓋寺四周墾荒,建成國營“名山縣蒙山茶葉培植場”。1959年1月,有管理幹部8人,民工168人。至3月,培植場共有茶地1500畝,其中:舊茶園(有收益)的60畝(每畝以1200株計),幼茶園1440畝(播種102畝,扡插35畝,移栽1303畝)。有留場民工176人。

1963年,四川省農業廳決定兩場合並,成立“四川省國營蒙山茶場",此時,有茶園面積850畝。場部設永興寺,下轄四個生產隊,永興寺西、東兩側為一、二隊,戒煙會為四隊,其間託管了雅安縣太平鎮的一個農村生產隊,改為三隊。另在靜居庵、智矩寺均派有少量人員留駐。此時的場領導為四川省農業廳工作組,組長戴崇明,組員有李複天、唐思厚等。原雅安茶葉生產場領導王永安、名山縣蒙山茶葉培植場領導任四保任合併後的國營蒙山茶場副場長。同年8月、10月、11月,四川省農業廳從成都分三批招收了九十三名成都知青到場,使蒙山茶場形成了集“培育、生產、加工"一體化的企業。

1966年9月,移交雅安專區管理;11月,劃歸名山縣,更名為“名山縣國營蒙山茶場",場部遷至靜居庵。1971年,從名山縣境招收了一批農民合同工。1972年,抽調了部分領導和工人到名山縣組建了“名山縣茶廠"。1972年底,在雅安縣招收了121名知青,在天全縣招收了10名知青,1974年8月,又在名山縣招收了70名知青。1963年至1980年間,茶園面積從800多畝擴大到1454畝。

1981年,註冊“蒙頂”(五峰)商標,是名山縣第一個經國家核准的茶葉類商標。

1983年,國家把茶葉從二類農產品調整為三類農產品後,蒙山茶場有了自主經營權,其生產的“蒙頂”牌“甘露”“黃芽”“石花”連續三年在全省名茶審評會上獲得第一名。1984年,將茶坯運至龍泉驛石靈鄉和簡陽縣海井鄉加工花茶。1984年,該場“蒙頂”牌 “甘露”“黃芽”“石花”名茶和國營名山縣茶廠生產的盒裝“春露”銷往香港市場,《文匯報》《東方日報》《明報》《城市週刊》《明報週刊》等撰文讚賞。1992年,“甘露”茶在香港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1994年,“甘露”茶在烏蘭巴托博覽會上再獲金獎。1995年,“甘露”“黃芽”“石花”在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分別獲金、銀、銅獎。1997年,在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被認定為“名牌產品”。1998年,評為四川省“峨眉杯”優質綠名茶。

1980年後,原雅安地區農業局駐點蒙山茶場,李家光(後調至川農大任教)等茶葉專家,合作育成“蒙山”系列四個省級茶樹良種和兩個地區級地方茶樹良種。

至1998年,該場恢復、創研、改進蒙頂“甘露”“石花”“黃芽”“玉葉長春”“萬春銀葉”“春露”等名茶製作新工藝,使蒙頂名茶馳名海內外,為名山蒙山茶的生產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1990年後,為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蒙山茶場註冊成立了“名山縣國營蒙山農墾茶葉公司",公司幅員面積1.53平方公里,茶園2283畝,建築面積14918平方米,加工廠房5320平方米,職工277人,固定資產380萬元。2000年,推出“蒙頂”牌“綠葉”“雀舌”新品種。“蒙頂”牌“黃芽”獲成都國際茶葉博覽會銀獎。2001年,職工273人,在職202人。3月,“蒙頂”牌商標評為雅安知名商標。6月,“蒙頂”牌“黃芽”“甘露”被四川省第六屆“峨嵋杯”評定為優質名茶;11月,被中國(北京)國際農業博覽會認定為名牌產品。

2003年,企業改制,蒙山茶場所有職工被統一安置。

永興寺、靜居庵、福善祠、戒煙會、智矩寺(大屋頂)蒙山的這些千年古刹曾經都是知青們的居住地和生活場所。

曾經的我們風華正茂

群體的生活奠定了我們的友情!

知青在蒙山茶場勞動及生活片段

1984年,時任四川省幾大班子的領導及知名演員紛紛到達蒙山視察考察,為蒙山旅遊發展提供了動力!

經過知青們幾十年的奮鬥,如今的蒙山一片鬱鬱蔥蔥,已經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地!

讓歷史記住他們吧!

四川省國營蒙山茶場歷任

站(場)長(負責人):

周康祿、施嘉璠(1956.7-1958)、

董盧喜(1958-?)、任席華(?-1963)、

楊正煜(1972-1976),

劉天桂(1977-1979)任書記,

李永康(1977-1979)、

杜玉芳(1977-1980)、

李含清(1977-1979)。

鮮朝元(1982-1984),

鄭天華(1994-2003)(兼任書記)。

1958年後歷任副場長有:

王永安(1963-1971)、

任世保(1963-1965)、

楊德雲(1965-1972)、

楊正煜、劉天桂、李含清、殷長友、胡啟仁、趙明先(1972-1983)、

夏昌昆、李永康、劉永清、楊大明(1974-1979)、

鄭國邦(1982-1984)、

侯瑞濤(1984-1994)、

鮮朝元(1984-1986)(兼任書記)、

陳洪光(1984~1985)

張本福(1984-1988)、

李惠凡(1988-1993)、

成先勤(1988-1994)、

黃文林(1994-1995)、

龔仕祥(1994-1999)等

知青作品

圖文:成善

放逐心靈,期待美好;有茶,有旅,你我的茶旅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