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用科技撬動十萬億市場,一場線上財富管理的馬拉松

儘管看似跨界, 但實際上, 財富管理和馬拉松有許多共同點, 都需要長期堅持。 馬拉松要堅持四五個小時的長跑, 財富管理則關係到用戶人生的不同階段, 甚至包括後代和傳承。 如何在如此長的週期裡, 去合理實現各個階段的財富目標。 “馬拉松不可能一蹴而就, 人也不可能一夜暴富。 ”

財經天下(ID:cjtxzk)

文|楊舒芳

圖|邢鐵軍

在傳統意義上的財富管理市場, 由人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未來, 這些人將會遇到科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智慧財富管理。

依靠智慧的大腦, 人可以給出極其合理的財富管理建議, 不過智慧財富管理卻是一支掌握金融演算法的軍隊, 正在試圖依靠強大的人工智慧重塑十萬億的財富管理市場。 這是一場馬拉松般漫長的較量。 要想跑贏這場比賽, 最重要的是起跑姿勢。

這一賽道已經迎來重量級玩家。 2016年, 宜人貸由網貸業務拓展出“三駕馬車”格局,

線上財富管理平臺“宜人財富”在其中佔據了重要的一席之位。 他們判斷, 中國用戶的財富管理需求正在爆發途中。

對用戶和合作夥伴來說, 宜人貸身上還有另一個標籤:這是一個在金融行業中, 難得一見的有馬拉松文化的公司。

時間進入2017年3月後, 宜人貸的員工夜跑活動開始增多。 直到3月25日, 來自宜人貸的百人跑團現身太湖, 出現在2018無錫馬拉松的賽道上。 從2013年至今, 宜人貸與無錫馬拉松的合作從未中斷過。 在宜人貸內部存在著多個跑團, 每個月會互相比賽里程數。 2017年的單人冠軍是宜人貸COO曹陽, 一年跑了大概3000公里, 算下來平均每天接近10公里。

事實上, 宜人貸本身也在經歷一場長跑。

他們堅信, 繼P2P和消費金融之後, 互聯網金融正在迎來下一個藍海——線上財富管理。

一場金融的長跑

宜人貸CEO方以涵第一次接觸到馬拉松是在2013年。 當時馬拉松文化在國內還十分冷門, 包括如今抽籤競爭激烈的北京馬拉松在內, 基本都處於“報名就能跑”的狀態。

開始跑步後, 方以涵的進步速度很快, 2013年8月還在跑5公里, 10月就去跑了北京馬拉松。 她把這個功勞歸給了曹陽, “我是陽哥的得意門生”。 在方以涵看來, 長跑是一項特別鍛煉意志力的運動, “長跑不是要和別人比, 而是挑戰自己、超越自己的過程。 ”

在跑步這件事上, 方以涵充分發揮了她做公司的性格, 喜歡給自己設定非常詳細的“年度計畫”。 宜人貸登陸紐交所的2015年, 她的跑步計畫是“全年1500公里,

參加3個半馬, 1個全馬, 半馬的成績在2小時以內”。

宜人貸COO曹陽是更資深的跑友。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 還在美國的曹陽研究奧運宣傳片時發現, 男子馬拉松是一個古老的奧運項目, “當時覺得跑四十多公里那不要死掉嗎?但我經常踢球, 還是挺能跑, 就想挑戰一下自己。 ”

做了決定後, 曹陽開始在網上尋找攻略, 進行自我訓練。 從半馬到全馬, 就這樣堅持到現在, 跑了十七八個全馬, 以及東京、紐約、芝加哥等大滿貫賽事。 “跑步最重要的就是姿勢, 因為你要不斷重複它。 就像金融一樣, 基本功很重要。 ”

2013年, 曹陽結束美國的工作, 回到國內。 他週末去奧森跑跑步, 驚訝地發現跑道幾乎沒有人。 那段時間, 曹陽幾乎成了奧森的宣傳大使,

見到誰都跟人家約定“週末早上八點奧森見”。 北京的第一批跑馬愛好者圈子, 就是曹陽組織起來的。 這個圈子後來衍生出很多跑團, 方以涵就是其中一個跑團的組織者。

▲宜人貸CEO方以涵(左)和宜人貸COO曹陽。

相比較之下, 宜人貸副總裁、宜人財富負責人姚遠的馬拉松故事就曲折多了。 2016年12月加入宜人財富後,姚遠才在公司文化的影響下開始接觸跑步。第一次接觸馬拉松的經歷,就讓姚遠記憶深刻。

姚遠加盟宜人財富之後的第二周,恰好是宜人貸上市一周年,公司組織了紀念跑活動。從阜成門出發,途徑中南海、天安門、故宮等地,終點設在北京國際飯店,總長度共21公里,正好是一個半馬的距離。

前半程,姚遠表現得像一個專業跑友。沒想到的是,10公里在當時就是他的長跑極限。為了能與大家擁抱合影,姚遠不得不乘車前往終點。

他的第一次正式賽事也頗為坎坷。2017年3月,姚遠負責的宜人財富第一次以獨立品牌贊助無錫馬拉松,他自然要率隊出戰。跑到15公里時,無錫下起了中雨。跑鞋灌了水,衣服貼在身上,腳步沉重的姚遠,堅持跑完了半馬的最後6公里。

跑步文化甚至已經開始對宜人貸的招聘和業務合作產生積極影響。宜人財富有個瘦身明星,人稱“標叔”。標叔原本比較胖,入職宜人財富的時候,他太太特別高興,因為她終於從監督減肥這項任務中解放了。半年後,標叔成功減重20斤。

曹陽發現,越來越多的合作夥伴開始注意到他們的跑步文化,並且會希望能夠參與和得到指導。一些陌生客戶初次接觸時,都會問“聽說你們特喜歡組織馬拉松比賽?”

十萬億新藍海

在方以涵看來,儘管看似跨界,但實際上,財富管理和馬拉松有許多共同點。

首先,它們都需要做到長期堅持。馬拉松需要堅持四五個小時的長跑,財富管理則關係到用戶的人生不同階段,甚至包括後代和傳承。如何在如此長的週期裡,去合理實現各個階段的財富目標。“馬拉松不可能一蹴而就,人也不可能一夜暴富。”

其次,二者都需要專業指導。跑馬前期的訓練,從裝備到動作和傷痛處理,都需要在有經驗的人指導下完成。對投資者來說,大部分都不具備足夠的專業投資技能,同樣需要專業機構來做財富管理的服務。

此外,二者都可能在中途遇到挫折。2017年,受膝蓋問題的影響,方以涵停跑了一年,經過理療恢復後,她又出現在了2018無錫馬拉松的賽場上。這讓她想起了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和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這麼長期的事情,中間肯定會遇到問題,重要的是如何堅持和解決。”

2017年4月,原本經營單一網貸資產的宜人理財正式升級為宜人財富,並著力拓展非固定收益類產品。原本已經成熟的網貸業務,再加上線上財富管理平臺“宜人財富”和金融科技能力共用平臺“YEP”兩大業務,宜人貸在2017年形成了更具想像空間的“三駕馬車”格局。

2017年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宜人貸在財富管理業務方面累計服務了130萬出借人,平臺資產管理規模達420億元。可以預見,相比此前的網貸業務一枝獨秀,“三駕馬車”的多業務線並進佈局將在未來極大拓寬宜人貸的業績增速軌道。

在方以涵看來,財富管理未來幾年在國內至少是十萬億以上規模的市場。但目前階段,這個市場仍然處於非常早期的規模。

“中國的財富管理,大概要比國外落後幾十年。”方以涵表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在的大眾富裕階層都是新的一代,新中產創富成功其實是最近三四十年之內的事情。因此,財富管理的需求實際上也是一個新產物。

同時,中國的股市、基金等金融產品起步都比發達國家要晚一些。把維度放到財富管理上後,這個差異會進一步加大,中國的零售銀行只會對私人銀行的高淨值客戶提供服務,一般客戶在銀行只能接觸到理財產品。在觀念上,國外那種把錢交給財富管理公司打理,甚至還要支付管理費的模式,在國內也是幾乎沒有接受度的。

這使得一個新的機會和風口出現了。規模越來越大的新中產階層開始湧現財富管理的需求,但國內針對這個群體做財富管理的機構仍然缺位。再加上財富管理需要極強的專業性和用戶信任度,門檻相對網貸業務要高出許多,企業想要入局並不那麼簡單。

▲2015年12月18日,宜人貸登陸紐交所成中國金融科技第一股。

最大的難點在於,如何跟用戶建立信任。在這個方面,宜人財富存在天然優勢:此前的經營所積累的130萬交易客戶,極大降低了在財富管理上的信任成本。

但方法論是完全不同的。姚遠分析,單一資產的運行方式很簡單,就是滿足了使用者目標期限下的投資回報。財富管理的核心,已經不是公司能提供什麼產品,而是要去瞭解使用者的需求和目標,去匹配他的需求。此時,財富管理實際上提供的不再是產品售賣,而是一個整體化的解決方案和服務。

宜人財富要做的事,是把原本線上下由理財師做的工作轉移到線上,讓機器去執行。曹陽解釋了這個業務的核心邏輯:金融是非常個性化的需求,線上機器或者移動互聯網,並沒有改變金融的邏輯。線上產品要做的思路就是要把線下已經在做的事變得容易100倍。

這並不容易。通常一個合格的財富規劃師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相關經驗。大多數情況下,一個百人規模的財富規劃師團隊,80%的業績會來自其中的5到6個人。

這意味著,宜人財富需要把這5到6個頂尖財富規劃師的智力和經驗,用資料和演算法線上化,變成一個APP裡的產品。這本身是件難度很高的事情。

為此,他們找了很多財富規劃師去聊天,總結對方的經驗和方法論,再想辦法轉化成具備線上可操作性的方式。比如,通過定位獲取用戶所住社區的房價;通過推薦GUCCI、Herm è s等高端品牌的資訊觀察用戶反應,以推測用戶的消費水準。

找到方法後,下一步是測試。AI是要不斷反覆運算的。機器的好處之一就是效率,通過快速和大量的驗證後,找到其中對的方式並放大。在不斷優化反覆運算演算法的過程中,機器的服務能力就在不斷建立。

“我2014年回國,短短這三四年之內國內在金融方面走了西方幾十年的路,現在中國的市場正變得越來越像西方的成熟市場,財富管理也一定會由過去的銷售導向,慢慢向以客戶需求為核心的市場去過渡。”姚遠說。

摸索中前進

2017年9月的一個下午,姚遠和同事們進行日常頭腦風暴。幾個金融老兵再次提出了一個古老的問題:能不能想個辦法,讓使用者認識到自己真正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再因為認知問題而經常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事實上,中國的投資者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困擾:為什麼從資料上看,全國4000多隻公募基金過去幾年大部分都是掙錢的,但買公募基金的人反而很多都處於虧損狀態。

核心原因是,大多數人喜歡頻繁交易,一檔基金持有十幾天就拋掉了,再換另一隻。這使得他們不但要支付各種各樣的手續費,也很難抓到基金的上升期。想了十幾年,姚遠給這種操作模式找到了根本問題:很多投資者對自己真實的風險承受能力缺乏認知。

他舉了個例子,一個從專業角度來看整個投資組合可以承受20萬浮虧的投資者,他自己可能覺得浮虧5000塊錢就想要割肉出場、再換投資標的了。類似的現象很常見。

這個在傳統金融裡沒有被解決的問題,有沒有可能通過金融科技來突破?

姚遠和同事們在紙上畫了一下午,覺得似乎有希望。第二天到公司後,所有人關到小房間裡,一起想該怎麼做。進度推進得很快,不到2周,最早的方案就基本出來了,開始進入開發流程。2017年12月18日,宜人貸上市兩周年的時候,demo版本已經推出,這個系統被命名為“宜睿”,開始對篩選出來的測試客群開放。

作為一個底層技術,宜睿可以在分析用戶的可投資產、風險承受能力、流動性需求、風險偏好、生命週期等維度後,給出相應的資產配置方案。“其實我們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想通過資料的角度,對投資者做一個整體的評估跟分析,把真實的結果告訴他。即使用戶短時間內不能理解,至少我們從服務者的角度,可以對他有更精准的認知,提供更匹配他的產品,一點一點把他的風險認知掰回來。”

演算法做出來之後,下一步是如何更好地呈現分析結果。姚遠擔心,直接給出一個分數,大家可能是不相信的。最終決定利用人工智慧採取擬人化的方式,設計一個機器人顧問,用交互的方式給使用者提供建議。最終,他們與科大訊飛合作,疊加了一個語音辨識的機器人。

目前,已經有一萬多名用戶嘗試過使用宜睿,其中通過宜睿下單的達數千名,上線兩個月就完成了2.5億的交易規模。

“最開始我們遇到了很多問題。”姚遠說,其實整個業界都沒有一個成熟的模型,很多事情都是一點點摸索著做。資料缺乏就是一個大問題,剛開始測試時,有時用戶連著問十個問題,資料庫就沒答案了。開發人員只好用笨辦法,把一些普適的問題一個個補充到資料庫裡。

在不斷的探索中,宜人財富已經形成了包含網貸、基金、保險等產品在內的多元化業務。如何在增加非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同時,更好地完成財富管理的線上化,是他們接下來要完成的目標。

“其實我們都不知道這條路能走到什麼地方,只是覺得前方金光燦燦,有一個很好的目標,那就照著這個光去走吧。走到水邊就鋪橋,沒橋鋪我們就叫船,地上草太多就鋪路,一直都是在摸索的過程。”姚遠感歎。

在方以涵看來,這再正常不過,做金融本身就像一場馬拉松長跑,“需要堅持和毅力,並且讓人上癮”。如今宜人財富在做的線上財富管理,在國內幾乎是一個空白市場。就像她當時加入宜信建立互聯網部門一樣,這個從0到1的過程才最動人。

【本文首刊於2018年4月16日出版的第155期《財經天下》週刊】

2016年12月加入宜人財富後,姚遠才在公司文化的影響下開始接觸跑步。第一次接觸馬拉松的經歷,就讓姚遠記憶深刻。

姚遠加盟宜人財富之後的第二周,恰好是宜人貸上市一周年,公司組織了紀念跑活動。從阜成門出發,途徑中南海、天安門、故宮等地,終點設在北京國際飯店,總長度共21公里,正好是一個半馬的距離。

前半程,姚遠表現得像一個專業跑友。沒想到的是,10公里在當時就是他的長跑極限。為了能與大家擁抱合影,姚遠不得不乘車前往終點。

他的第一次正式賽事也頗為坎坷。2017年3月,姚遠負責的宜人財富第一次以獨立品牌贊助無錫馬拉松,他自然要率隊出戰。跑到15公里時,無錫下起了中雨。跑鞋灌了水,衣服貼在身上,腳步沉重的姚遠,堅持跑完了半馬的最後6公里。

跑步文化甚至已經開始對宜人貸的招聘和業務合作產生積極影響。宜人財富有個瘦身明星,人稱“標叔”。標叔原本比較胖,入職宜人財富的時候,他太太特別高興,因為她終於從監督減肥這項任務中解放了。半年後,標叔成功減重20斤。

曹陽發現,越來越多的合作夥伴開始注意到他們的跑步文化,並且會希望能夠參與和得到指導。一些陌生客戶初次接觸時,都會問“聽說你們特喜歡組織馬拉松比賽?”

十萬億新藍海

在方以涵看來,儘管看似跨界,但實際上,財富管理和馬拉松有許多共同點。

首先,它們都需要做到長期堅持。馬拉松需要堅持四五個小時的長跑,財富管理則關係到用戶的人生不同階段,甚至包括後代和傳承。如何在如此長的週期裡,去合理實現各個階段的財富目標。“馬拉松不可能一蹴而就,人也不可能一夜暴富。”

其次,二者都需要專業指導。跑馬前期的訓練,從裝備到動作和傷痛處理,都需要在有經驗的人指導下完成。對投資者來說,大部分都不具備足夠的專業投資技能,同樣需要專業機構來做財富管理的服務。

此外,二者都可能在中途遇到挫折。2017年,受膝蓋問題的影響,方以涵停跑了一年,經過理療恢復後,她又出現在了2018無錫馬拉松的賽場上。這讓她想起了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和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這麼長期的事情,中間肯定會遇到問題,重要的是如何堅持和解決。”

2017年4月,原本經營單一網貸資產的宜人理財正式升級為宜人財富,並著力拓展非固定收益類產品。原本已經成熟的網貸業務,再加上線上財富管理平臺“宜人財富”和金融科技能力共用平臺“YEP”兩大業務,宜人貸在2017年形成了更具想像空間的“三駕馬車”格局。

2017年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宜人貸在財富管理業務方面累計服務了130萬出借人,平臺資產管理規模達420億元。可以預見,相比此前的網貸業務一枝獨秀,“三駕馬車”的多業務線並進佈局將在未來極大拓寬宜人貸的業績增速軌道。

在方以涵看來,財富管理未來幾年在國內至少是十萬億以上規模的市場。但目前階段,這個市場仍然處於非常早期的規模。

“中國的財富管理,大概要比國外落後幾十年。”方以涵表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在的大眾富裕階層都是新的一代,新中產創富成功其實是最近三四十年之內的事情。因此,財富管理的需求實際上也是一個新產物。

同時,中國的股市、基金等金融產品起步都比發達國家要晚一些。把維度放到財富管理上後,這個差異會進一步加大,中國的零售銀行只會對私人銀行的高淨值客戶提供服務,一般客戶在銀行只能接觸到理財產品。在觀念上,國外那種把錢交給財富管理公司打理,甚至還要支付管理費的模式,在國內也是幾乎沒有接受度的。

這使得一個新的機會和風口出現了。規模越來越大的新中產階層開始湧現財富管理的需求,但國內針對這個群體做財富管理的機構仍然缺位。再加上財富管理需要極強的專業性和用戶信任度,門檻相對網貸業務要高出許多,企業想要入局並不那麼簡單。

▲2015年12月18日,宜人貸登陸紐交所成中國金融科技第一股。

最大的難點在於,如何跟用戶建立信任。在這個方面,宜人財富存在天然優勢:此前的經營所積累的130萬交易客戶,極大降低了在財富管理上的信任成本。

但方法論是完全不同的。姚遠分析,單一資產的運行方式很簡單,就是滿足了使用者目標期限下的投資回報。財富管理的核心,已經不是公司能提供什麼產品,而是要去瞭解使用者的需求和目標,去匹配他的需求。此時,財富管理實際上提供的不再是產品售賣,而是一個整體化的解決方案和服務。

宜人財富要做的事,是把原本線上下由理財師做的工作轉移到線上,讓機器去執行。曹陽解釋了這個業務的核心邏輯:金融是非常個性化的需求,線上機器或者移動互聯網,並沒有改變金融的邏輯。線上產品要做的思路就是要把線下已經在做的事變得容易100倍。

這並不容易。通常一個合格的財富規劃師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相關經驗。大多數情況下,一個百人規模的財富規劃師團隊,80%的業績會來自其中的5到6個人。

這意味著,宜人財富需要把這5到6個頂尖財富規劃師的智力和經驗,用資料和演算法線上化,變成一個APP裡的產品。這本身是件難度很高的事情。

為此,他們找了很多財富規劃師去聊天,總結對方的經驗和方法論,再想辦法轉化成具備線上可操作性的方式。比如,通過定位獲取用戶所住社區的房價;通過推薦GUCCI、Herm è s等高端品牌的資訊觀察用戶反應,以推測用戶的消費水準。

找到方法後,下一步是測試。AI是要不斷反覆運算的。機器的好處之一就是效率,通過快速和大量的驗證後,找到其中對的方式並放大。在不斷優化反覆運算演算法的過程中,機器的服務能力就在不斷建立。

“我2014年回國,短短這三四年之內國內在金融方面走了西方幾十年的路,現在中國的市場正變得越來越像西方的成熟市場,財富管理也一定會由過去的銷售導向,慢慢向以客戶需求為核心的市場去過渡。”姚遠說。

摸索中前進

2017年9月的一個下午,姚遠和同事們進行日常頭腦風暴。幾個金融老兵再次提出了一個古老的問題:能不能想個辦法,讓使用者認識到自己真正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再因為認知問題而經常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事實上,中國的投資者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困擾:為什麼從資料上看,全國4000多隻公募基金過去幾年大部分都是掙錢的,但買公募基金的人反而很多都處於虧損狀態。

核心原因是,大多數人喜歡頻繁交易,一檔基金持有十幾天就拋掉了,再換另一隻。這使得他們不但要支付各種各樣的手續費,也很難抓到基金的上升期。想了十幾年,姚遠給這種操作模式找到了根本問題:很多投資者對自己真實的風險承受能力缺乏認知。

他舉了個例子,一個從專業角度來看整個投資組合可以承受20萬浮虧的投資者,他自己可能覺得浮虧5000塊錢就想要割肉出場、再換投資標的了。類似的現象很常見。

這個在傳統金融裡沒有被解決的問題,有沒有可能通過金融科技來突破?

姚遠和同事們在紙上畫了一下午,覺得似乎有希望。第二天到公司後,所有人關到小房間裡,一起想該怎麼做。進度推進得很快,不到2周,最早的方案就基本出來了,開始進入開發流程。2017年12月18日,宜人貸上市兩周年的時候,demo版本已經推出,這個系統被命名為“宜睿”,開始對篩選出來的測試客群開放。

作為一個底層技術,宜睿可以在分析用戶的可投資產、風險承受能力、流動性需求、風險偏好、生命週期等維度後,給出相應的資產配置方案。“其實我們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想通過資料的角度,對投資者做一個整體的評估跟分析,把真實的結果告訴他。即使用戶短時間內不能理解,至少我們從服務者的角度,可以對他有更精准的認知,提供更匹配他的產品,一點一點把他的風險認知掰回來。”

演算法做出來之後,下一步是如何更好地呈現分析結果。姚遠擔心,直接給出一個分數,大家可能是不相信的。最終決定利用人工智慧採取擬人化的方式,設計一個機器人顧問,用交互的方式給使用者提供建議。最終,他們與科大訊飛合作,疊加了一個語音辨識的機器人。

目前,已經有一萬多名用戶嘗試過使用宜睿,其中通過宜睿下單的達數千名,上線兩個月就完成了2.5億的交易規模。

“最開始我們遇到了很多問題。”姚遠說,其實整個業界都沒有一個成熟的模型,很多事情都是一點點摸索著做。資料缺乏就是一個大問題,剛開始測試時,有時用戶連著問十個問題,資料庫就沒答案了。開發人員只好用笨辦法,把一些普適的問題一個個補充到資料庫裡。

在不斷的探索中,宜人財富已經形成了包含網貸、基金、保險等產品在內的多元化業務。如何在增加非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同時,更好地完成財富管理的線上化,是他們接下來要完成的目標。

“其實我們都不知道這條路能走到什麼地方,只是覺得前方金光燦燦,有一個很好的目標,那就照著這個光去走吧。走到水邊就鋪橋,沒橋鋪我們就叫船,地上草太多就鋪路,一直都是在摸索的過程。”姚遠感歎。

在方以涵看來,這再正常不過,做金融本身就像一場馬拉松長跑,“需要堅持和毅力,並且讓人上癮”。如今宜人財富在做的線上財富管理,在國內幾乎是一個空白市場。就像她當時加入宜信建立互聯網部門一樣,這個從0到1的過程才最動人。

【本文首刊於2018年4月16日出版的第155期《財經天下》週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