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林洋:滿鄉新賓

她是一座因歷史而影響中國, 以資源而聞名世界的現代工業城市, 也是歷史文化厚重、人文景觀獨特、自然風光秀麗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她在祖國的版圖上, 像一隻展翅欲飛的蝴蝶, 正經歷著化繭成蝶地嬗變。 這就是素有“煤都”之稱的撫順。 如今,又一次的站在了央視的舞臺上, 展示了撫順豐富的旅遊資源、文化內涵、城市形象以及獨一無二的城市精神。 潮起海天闊,揚帆正當時, 撫順正以她獨特的魅力譜寫一曲新樂章。

我的家鄉就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之上、蘇子河之邊——新賓滿族自治縣。 如果恰巧你也是新賓人那你一定知道蘇子河, 知道永陵, 知道赫圖阿拉城。 如果你不是, 那你一定聽說過她的美譽。 她始終都在用她的韻律,她的節奏, 她的語言孕育著生命, 訴說著歷史, 期盼著未來。 如果你正在這裡, 請一定要好好傾聽。 如果你在來的路上, 請一定要滿懷真誠。

她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這片祥瑞之地正是滿族的

發祥地。 早在四百多年前,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建立了清朝前身“金”。 這裡也可以稱得上“清皇祖地, 神奇故里”。 清永陵位於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啟運山腳下, 是努爾哈赤遠祖、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叔父的陵園,稱得上是清代皇家的祖墳。 永陵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前建在盛京的3座祖陵之一, 是“盛京三陵”之首, 是中國清朝皇家陵寢中年代最早、保存較為完好的, 既具備中國皇家陵寢的傳統格局, 又保持了清朝先世女真族以及滿族文化的本來面貌, 是滿族文化特色最濃郁的帝王陵寢建築群,同清朝其它皇家陵寢有著顯著的區別, 具有明清其它皇家陵寢所沒有的文化底蘊。

永陵滿語稱“恩特和莫蒙安”, 是大清皇帝愛新覺羅氏族的祖陵。 始建於1598年, 清天聰8年稱興京陵, 順治16年尊為永陵。 陵寢占地約1.8萬平方米分前後三進院落, 院內由下馬碑、前宮院、方城、寶城四部分組成。 建築群以“八景”、“八絕”稱奇, 既繼承了漢族文化特點又體現了滿族風韻。

新賓不僅在清朝開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在民俗文化方面的傳承更是傾注了濃厚的感情。 最早接觸滿族文化是在我小的時候, 那時候總會和爺爺奶奶在村裡看扭秧歌。 看著老人們穿著花紅柳綠, 滿臉笑容。 秧歌是中國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 在撫順地區廣泛流傳的撫順地秧歌也稱為“韃子秧歌”,

具有濃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撫順秧歌歷史悠久, 大約形成于清初, 與漢族的秧歌有著顯著區別,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韃子官”和“外韃子”, “韃子官”穿著是滿族的傳統服飾旗裝, “外韃子”身穿皮襖, 身上挎有串鈴和狩獵器具等, 表演動作多是反映滿族遠古的漁獵生活情景, 所用的伴奏音樂借用了薩滿跳神的打擊樂形式, 具有濃厚的滿族文化特色。

剪紙也是我小時候的最愛, 感覺只要一張紙, 一把剪刀, 就能剪出一個世界。 兒時的我, 可以剪出喜慶的雙喜字, 當時的我滿心自豪。 新賓滿族剪紙造型簡練, 線條粗獷, 技法古樸自然,不用打底稿, 只用一個剪刀,心裡想到什麼就剪出什麼, 一氣呵成, 還富有多種表現手法。 可愛的小動物、活潑的娃娃、親切的老人。

滿族剪紙是滿族歷史和文化的一面鏡子, 具有非常高的歷史、科研、文化、藝術鑒賞價值。

到此我們的故事並沒有結束, 清永陵後面的啟運山依然屹立於此。 從神話上說, 它為清朝帶來了12位皇帝, 如今“啟運山”再次被注入了生命的氣息, 曾經被人遺忘的永陵重新開始接受世人的矚目。 這片我們深愛的土地上, 熱情淳樸的滿族人民繼續創造奇跡, 讓更多的人知道瞭解我們的滿鄉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