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傅山誤書“打鐘庵”——歷代書法家故事(六)

五、明清

唐伯虎賴閣老

唐伯虎雖是才子, 可他很清廉, 這年快到年了, 還沒銀子用。 心想, 當朝閣老和我住的很近, 就從他那里弄些年本吧!略加思考, 提筆寫了一付春聯, 差人給閣老送去。 閣老聽說是唐伯虎贈送對聯, 非常高興, 賞了來人三十兩銀子。

打發唐府傭人走了以後, 閣老打開對聯仔細觀賞。 見上面寫著“今年真好晦氣”。 每個字都有碗大, 下面寫了兩個芝麻大小的“全無”, 閣老眼花沒有看見。 心想:“今年真好倒不錯, 怎麼又加個晦氣, 這不是“今年真好晦氣嗎?好個大膽唐伯虎, 怎麼大年上門罵我, 我還賞給他銀子,

豈不欺我太甚。 乾脆去面君, 叫皇上重重懲罰他。 ”

於是, 拿了對子上了八寶金殿, 給皇上叩頭奏道:“吾皇做主, 大膽狂徒唐伯虎, 無視皇上, 辱駡朝廷命官, 太不象話了。 ”皇上問:“到底是怎麼罵的?”“他給我寫了付對子, 人家都說些吉利話, 他罵我倒楣, 請您過目。 ”皇上接過對聯一看, 所說不假。 心裡話:唐伯虎這就是你的不對了, 大年臨近你怎麼寫這樣的對子給閣老?就宣唐伯虎上殿。

唐伯虎來到金鑾殿, 說:“萬歲我主, 何事宣我?”皇帝說:“你怎麼無緣無故寫對聯罵閣老?他是朝廷大臣, 你要尊重他才是。 ”唐伯虎說:“閣老一定誤解了, 我哪能罵他。 ”“這不是你寫的朗朗大字嗎?還再狡辯”。 隨手遞給了唐伯虎。 “這對子不會有錯的, 我這“今年真好,

晦氣全無, 怎麼是罵人呢?”皇帝說:“哪有全無兩字。 ”“這不有兩個小一點的字嗎?”皇帝一看果然有兩個較小的字“全無”。 說:“那麼一丁點就算啦?”“大字算字, 小字不算字嗎?要寫一封文書必須一張紙寫一個字嗎?”問得皇帝閉口無言, 唐伯虎又轉問閣老:“閣老, 我好意給你寫了付對聯, 你倒說我罵你, 還告到皇上這裡, 你說咱們怎麼辦吧?”皇帝一看, 事情不大好辦, 就推脫說道:“你們的事, 你們自己辦吧。 ”唐伯虎就拉著閣老來到金殿外, 悄悄地說道:“這事壞了我的名聲, 本來我不能給你善罷甘休, 因為馬上要過年了, 我也不給你過多的糾纏, 你就賠賞三千兩銀子吧。 ”閣老沒法, 只好拿了三千兩銀子給他。

祝枝山闖酒席

祝枝山是明朝的一個大文人,

但生性詼諧, 貪杯中物。 一天, 唐伯虎龢文征明瞞了祝枝山, 躲在一處飲酒, 不料被祝枝山得知, 也急急忙忙趕到那裡, 一進門就大聲嚷道:“今朝吃福好, 不請我自到。 ”說罷, 坐下便要吃酒。

唐伯虎向文征明眨眨眼, 然後對祝枝山說:“今天我們吃酒, 有個規矩, 須即景吟詩一首作為謎面, 打一昆蟲名, 否則不准吃。 ”祝枝山笑笑說:“好吧, 你們先說。 ”唐伯虎便吟道:“菜肴香, 老酒醇, 不喚自來是此君, 不怕別人來嫌惡, 撞來席上自營營。 ”文征明接著說:“華燈明, 喜盈盈, 不喚自來是此君, 吃人嘴臉生來厭, 空腹貪圖亂鑽營。 ”

不速之客祝枝山聽了, 知道他們在取笑自己專吃白食, 但卻假裝不懂, 便也吟了一首:“來得巧, 正逢時, 勸君莫怪盤中食, 此公滿腹錦繡才,

不讓吃喝哪來詩?”

吟罷, 三人相視大笑, 開懷暢飲, 直吃到酩酊大醉方休。

請你猜猜他們三人所作詩謎的謎底是哪三種昆蟲?

解縉:神童才子, 智慧過人

明代大才子、書法家解縉, 自幼聰明過人。 傳說, 他幼時, 他家的住處與當時在朝為官的曹尚書住對門, 一個在街東, 一個在街西。 有一年春節, 解縉在自家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 上聯是:門對千竿竹;下聯是:家藏萬卷書。 曹家的下人把這件事報告給曹尚書, 曹尚書很不高興, 就命人把院裡的竹子砍去一截。 解縉見此情形, 就在上下聯的下面, 各加了一個字, 於是就成了:門對千竿竹短, 家藏萬卷書長。 曹尚書知此後更加生氣, 就命人把院裡的竹子全砍光。 解縉於是又在上下聯的下面各加了一個字,

成為:門對千竿竹短無, 家藏萬卷書長有。

後來, 曹尚書想會一會這個小鄰居, 就讓下人作了安排。 接待時, 曹家大公子出面迎接。 當進曹家街門時, 解縉不進。 為什麼, 因為曹家開的是臨街的小門, 不是大門。 大公子一看這位小鄰居事兒還挺多, 就諷刺說:小犬進門嫌道窄。 解縉馬上回應:大鵬展翅恨天低。 沒辦法, 只好開大門讓他進去。 進到院內, 大公子讓解縉在廂房暫坐, 自己去上房向老爺子報告, 並把剛才發生的事兒告訴了老爺子。 不一會兒, 老爺子召見。 當時, 剛過春節, 天還冷, 解縉身上穿了一件淺綠色的棉襖。 曹尚書隨即詠出一句見面禮:“井裡的青蛙著綠襖。 ”解縉一見曹尚書穿著一件大紅色的朝袍, 便回敬道: “下了鍋的螃蟹穿大紅。”此時的一老一少,面對而視,不禁哈哈大笑起來。

解縉19歲考中進士,後任翰林學士,曹尚書愛惜解縉才華,後來把女兒許配給了他。

傳說在永樂年間,皇上得了一把外國進貢來的扇子,扇骨是象牙的,扇面是細絹的。永樂皇帝非常喜歡,但總覺得扇面只有畫沒有詩,於是就命解縉在扇面上題一首詩詞。

解縉接過扇子,見扇面上的畫是一幅山水畫,很有唐代詩人王之渙《涼州詞》的意境,便當場將這首詩寫在了扇面上。皇上接過扇子,稱讚寫得好,便給周圍的文武大臣們觀賞。

哪知解縉一時疏忽,剛才寫字時,竟丟了一個“間”字,變成了“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皇上光顧高興了,也沒注意到這一點。文武大臣在傳閱中,有的人發現了,真替解縉捏把汗。要知道,一旦皇上發現,那就是“欺君之罪”啊!正在這個當口,有一個人爆出一聲冷笑,此人正是解縉的政敵高熙。高熙大聲向皇上奏道:“啟稟皇上,這解縉自恃有才,目無君主,欺君妄上。竟敢在朝堂上捉弄皇上。”皇上一時也不解。高熙接著說:“皇上請看這首《涼州詞》,竟然敢少寫一個‘間’字,這不是故意捉弄於您嗎?如此險惡用心,理應殺之。”皇上一看,果不其然,頓時勃然大怒。眾文武知道這是高熙在趁火打劫,但也沒有辦法。解縉一聽,也心中一驚,萬萬沒想到今天竟然出了這樣的錯誤。

這千鈞一髮之際,解縉忽然笑了,眾人驚愕地看著他,皇上也更加惱怒,喝問他笑什麼。解縉說道:“啟稟皇上,怪臣事前未曾說明。臣怎敢戲弄皇上,這扇子沒有寫錯。臣見這扇面上的畫,有《涼州詞》之意境,卻未敢照搬原詩,臣按照它的意境,另作了一首小令,請皇上明鑒。”皇上半信半疑,要解縉念給大家聽。

解縉接過扇子,朗聲讀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句讀一變,一首詩頓時變成了一首小令。皇上頓時大悅,百官也都讚歎解縉的才華,高熙敗落,悻悻退去。從此,解縉的才更為人仰慕。

解縉(1369—1415),字縉紳,又字大紳,號春雨。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進士,授中書庶起士,進文淵閣,領修《永樂大典》,晉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後貶為廣西參議,改貶交趾。八年入奏事南京,後為李至剛等所譖,死於獄中,年47歲。解縉書法藝術成就很高,“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其書傲讓相綴,神氣自信。”“解公翰墨奔放,而意向特謹嚴”。“永樂時人多能書,當以學士解公為首,下筆圓滑純熟。”他的書法,以“二王”為基礎,行中有蘋,草中有行,線條流暢,體勢舒展,坦蕩飛揚。以草書而論,在一篇書作申,有時筆劃平緩,顯得很沉鬱,有時筆劃癲狂翻騰,毫不遲緩,一蹴而就,如“傳有識者自辨之”幾個字(《自書詩卷》),狂放不羈,很有氣勢,很像懷素《自敘帖》的筆意。觀解縉書法,你會感受到:書法是藝術,書法是書家情感的發洩,而這種發洩又是書寫之“法”的範圍內進行的。這,實在是中國藝術的一種奇妙景觀。

蕭顯書“天下第一關”

長城山海關東門箭樓上,掛著一塊橫額巨匾,上書五個大字:“天下第一關”。筆法蒼勁,神韻莊重,此乃明代進士蕭顯所書。

相傳,五百多年前,明成化皇帝親自降旨,要在山海關城樓上掛一塊題為“天下第一關”的大匾。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是一位兵部主事(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他接到聖旨後,立即派人爬上箭樓,量好尺寸,請木匠做了一塊長一丈八尺,寬五尺的巨匾。匾做好了,找誰來寫呢?兵部主事和部下商量了一天一夜,終於想起一個人來。這人姓蕭名顯,兩榜進士出身,當過福建按察司僉事,書法好,近年因年老辭官,歸家山海關賦閑。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親自到蕭家拜訪,說明來意。蕭顯沉吟了半晌,才點頭答應。不過他提出,寫這種字,不能急,不能催,兵部主事只好答應下來。

轉眼二十多天過去了,沒有消息。兵部主事讓手下人預備好了幾樣東西:幾匹綾羅緞匹,幾枝大型湖筆,派一名親信給蕭顯送去。時間不長,送禮人回來了,稟報說: “蕭老先生在偏院裡練功,每天起早貪黑地在院裡耍一根長扁擔。”兵部主事不解,這耍扁擔跟寫字有何關係,不管他,已經等了這麼多天了,那就再等等吧。

又過了二十多天,還是沒動靜。兵部主事又讓乎下人準備了一些上好的徽墨、宣紙,派親信帶著東西又到了蕭家,送禮人回來稟報說:“蕭老先生正在屋子裡吟詩,背誦著什麼飛流直下三千尺呀,什麼疑是銀河落九天呀……什麼來如雷霆收震怒啊,罷如江海凝青光呀。……”“他見到禮物後怎麼說?”“他說再過一月就可以寫了。”

兵部主事對這話不太理解,但總算有了一個期限,那就等著吧,兵部主事萬沒想到,第二天他接到兵部一封急信,說是新任薊遼總督代皇帝要來山海關視察掛匾事宜,預計三天內到達。這下可把兵部主事急壞了,立馬讓人抬著那塊木匾和一罎子墨汁趕往蕭家。

到了蕭家,寒暄之後,就把兵部傳來的急信之事向蕭顯述說了一遍,蕭顯也是官場上下來的人,自不怠慢,立即行動起來。只見他,提著筆在匾前來回走著,一邊走,一邊端詳,一會兒點頭,一會兒大笑;忽然,他停下身子,凝神屏氣,開始動筆了。只見他,落筆如高山墜石,起筆如飛燕掠食,有快,有慢,又穩,又准,筆隨身行,不一會兒,“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寫好了。你再看蕭顯,渾身是汗,滿臉通紅。兵部主事忙拱手道謝。蕭顯說:“本來想用一個月的時間閱讀古詩,陶冶情性,可惜呀,時間太急了。”兵部主事連忙說:“這已經很好了,已經很好了。”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一面命人把大匾掛在箭樓上,一面在箭樓下的“悅心齋”酒樓宴請蕭顯。酒過三巡,賓主憑欄仰望,蕭顯這才發現“下”字少了一點。此時,把總稟報薊遼總督已過石河,回府取筆登樓補寫已來不及,怎麼辦?蕭顯急中生智,命書童馬上研墨,隨手抓過堂倌手中的一塊擦桌布,手中一團,飽蘸墨汁,用盡平生之力,朝箭樓上的匾額甩去。只聽“叭”的一聲,墨布正好落在了“下”宇右下角,補上了那一“點”。眾人齊聲賀彩,同聲贊道:“蕭公神來之筆,神來之筆!”

蕭顯書寫的這塊匾,現收藏在山海關城樓內。

傅山誤書“打鐘庵”

清代初年,北京城裡有一座名叫“打鐘庵”的寺廟,廟裡的方丈想請大書法家傅山題寫打鐘庵庵名。但傅山為人耿直,厭惡方丈為人庸俗,因而拒絕了方丈的要求。

傅山喜歡飲酒,經常在其隱居附近的一個小酒館內自斟自飲。

這一天,傅山正在自飲,忽然從門口進來一個人,一看,原來是多年不見的老朋友錢南山。

傅山還沒來得及打招呼,錢南山已坐在了傅山的對面,把一罎子酒放在了桌上,叫店主拿來兩隻大杯,說道:“朋友從遠方帶來一壇好酒,錢某捨不得獨享,特來找兄台一醉。”說著,打開封口,一股撲鼻異香,頓時彌漫了整個小店。

兩個人喝了有一個時辰,都有些醉意。錢南山忽然詩興大發,吟起詩來:“月落霜打天,漁火愁點點,寄客姑蘇庵,鐘聲獨難眠。”吟了一會兒,就叫店家把筆墨拿來。

錢南山展紙提筆,寫起這首詩來,可這位錢老兄,並不擅書法,寫得歪歪扭扭,十分拙劣。但他並不灰心,寫一張,不好,撕了,重寫,一連寫了三、四張,還是不好。不好,還接著寫。

傅山在一旁看,心想,這老兄是醉了,於是說道: “你再寫下去,恐怕京城裡的紙都要被你撕光了。不如我替你試試吧。”

錢南山心想,早就等你這句話呢。

傅山站起身來,也有點搖晃,從錢的手中接過筆,略作凝思,筆落紙上,一氣呵成,如枯藤錢線,一首詩頓時寫成,其效果比平時還要好。

“好字!好字!”錢南山贊道,又說:“何不順手署上兄台大名.”

傅山在詩後又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過了十多天,傅山出行路過打鐘庵,抬頭一看,大門上掛的“打鐘庵”的匾額,怎麼是自己的手跡呢?寺裡的方丈找過我,可我沒給他寫呀。再仔細一想,恍然大悟,大呼:“上當,上當!”

原來方丈遭拒絕後,並不甘心,便想起了自己的熟人錢南山是傅山的朋友,便去求他幫忙。礙于情面,錢只好答應。於是才有上面的那場巧計:把“打鐘庵”三字嵌入了五言詩中,趁酒醉賺了傅山的字。

傅山(1605—1690),明末清初思想家、書法家。字青主,號公之它、石道人等,入清後又名真山,號朱衣道人。山西陽曲(一說太原)人。精通經史、諸子、佛道之學,精於醫學。詩文、書畫、篆刻皆精。他生於亂世,民族意識強烈,發誓不做清廷之官。

在書學創造上,他主張“甯拙毋巧,甯醜毋媚,甯支離毋輕滑,甯真率毋安排”。這“四甯四毋”的二元取捨論,給人以新的美學觀照。他的草書成就較高,具有筆力雄奇之特點;其早期作品受王鐸影響較多。

鄭板橋“宰客”

1759年,在揚州西方寺前新立的一塊碑石引起了路人的圍觀,原來是大畫家鄭板橋別出心裁地打出了筆榜,即賣字畫的收費標準:“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帳。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屬書謝客。板橋鄭燮。”

可以想像,當年鄭板橋潤格的公佈在楊州城內引起了多大的轟動,一時間可謂是滿村爭說蔡中郎,板橋本人也成了議論的中心。鄙夷者有之,贊許者有之,詆毀者有之,但更多的的人在微微一笑中接受了書畫市場上的這一悄悄的革命。葉調生說:“這位板橋老兄真是風趣可掬。與那些道貌岸然,實則視金錢如命,連老友也不放過的假名士相比,他可是一位真正的雅士!”誠如斯言,板橋雅極而俗,出此筆榜,將長期以來籠罩著藝術市場上的酸溜溜的腐臭氣息掃蕩一空,天空豁然開朗,空氣無比清新。

其實,追根溯源,書畫家張榜公佈潤格並非由板橋始,真正的發明人卻是清初的明遺老戴易。此公為了籌款買地葬友,“榜于門,書一幅止受銀一錢,人樂購之”。通過這個辦法,戴易最終竟籌集了四十餘兩銀子。相地葬友自然是足夠了。只是戴易賣字不在鬧市,知之者不多,所以才有鄭板橋獨領風騷於其後。鄭板橋筆榜面世後,書畫界步其後塵者日眾。有的甚至就按板橋潤格賣字畫,或以板橋潤格為基礎,適當加以增減後制訂的。潤格既然已經公佈了,實行起來卻不那麼容易,可謂是“知易行難”。鄭板橋真不愧為一代宗師,其幽默感在藝術市場上也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時江西有位張真人,受乾隆垂青,入京朝見後,路過楊州,當地商人都爭著要逢迎拍馬。有一位想了一個點子,玩點高雅的,就請鄭板橋為其寫一幅對聯。為此他特地差人去江西定做了長丈許,寬六尺多的大紙,並攜至板橋處。這紙實在太大,遠超出板橋潤格“大幅六兩”的範疇,又要為其撰句,所以要特別地問一下價錢。板橋不加思索地開價一千兩,來人畢竟是楊州的生意老手,隨口殺價為五百兩。不料板橋卻不假思索,欣然應允。提筆一揮而就,頃成上聯:“龍虎山中真宰相。”來人讚不絕口,並請其寫下聯。板橋笑日:“說好一千兩,你只出五百兩,我只好給你寫一半。”來人這才發現自己吃了虧,情急之下又回去請示大商人。這位商人聽了哭笑不得,最終萬般無奈,如數奉上。鄭板橋這才寫了下聯:“麒鱗閣下活神仙。”真是妙語驚人,商家也十分滿意。

像板橋這樣風趣瀟灑、敢說敢為者其實並不多。由於是風氣初開,清代前期書畫市場上真正按潤格賣畫還是不那麼容易。相反,也有一些人走向另一個極端,把賣字畫完全等同於一般交易,逐步庸俗化。

實際上,直到今天,大部分書畫一級市場都是“地下市場”,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原始交易方式,既可以讓畫家漫天要價,又可以保全名士的面子,當然所得稅也就更不用談了。而買者則認為一級市場的交易費用低,又沒有仲介機構的轉手加價,其價位肯定要低於畫廊和拍賣行的價格,寧願聽畫家胡吹亂侃,只要把價格砍下來就不虛此行了

好聯不打折

鄭板橋為清代知名的書畫家,詩詞能力更佳,常有絕妙辭令人嘆服。一位鹽商為了巴結京裡來的大官,心想:“若能請知名的鄭板橋才子寫副六尺大對聯,必定光彩異常:”因此就當面向鄭板橋提及此事,鄭板橋開價一千兩。鹽商為了要節省開銷,要鄭板橋打五折。鄭板橋二話不說,當場提筆就寫,寫出了上聯:“龍虎山中真宰相”,就給了鹽商。商人看了作品氣勢不凡,句子又好,十分高興,連忙就問下聯?鄭板橋不慌不忙的說:“跟你說好是一千兩,你錢只給一半,所以字也寫給你一半就好!”鹽商求墨寶心切,不得已只好乖乖地再奉上另外五百兩。鄭板橋於是繼續寫了下聯“麒麟閣上活神仙”。最後兩方都高興地譜下這段佳話。

鄭板橋創“六分半書”

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古代著名書法家各種書體他都臨摹,經過一番苦練,終於和前人寫得幾乎一模一樣,能夠亂真了。但是大家對他的字並不怎麼欣賞,他自己也很著急,比以前學得更加勤奮,練得更加刻苦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涼,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寫起字來,寫著寫著,就寫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氣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說:“你有你的體(身體),我有我的體,為什麼不寫自己的體,寫別人的體?”晚上睡覺時,鄭板橋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本來就不一樣嘛!我為什麼老是學著別人的字體,而不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體呢?即使學得和別人一樣,也不過是別人的字體,沒有創新,沒有自己的風格,又有什麼意思?從此,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終於形成了雅俗共賞、受人喜愛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著名書畫家。

便回敬道: “下了鍋的螃蟹穿大紅。”此時的一老一少,面對而視,不禁哈哈大笑起來。

解縉19歲考中進士,後任翰林學士,曹尚書愛惜解縉才華,後來把女兒許配給了他。

傳說在永樂年間,皇上得了一把外國進貢來的扇子,扇骨是象牙的,扇面是細絹的。永樂皇帝非常喜歡,但總覺得扇面只有畫沒有詩,於是就命解縉在扇面上題一首詩詞。

解縉接過扇子,見扇面上的畫是一幅山水畫,很有唐代詩人王之渙《涼州詞》的意境,便當場將這首詩寫在了扇面上。皇上接過扇子,稱讚寫得好,便給周圍的文武大臣們觀賞。

哪知解縉一時疏忽,剛才寫字時,竟丟了一個“間”字,變成了“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皇上光顧高興了,也沒注意到這一點。文武大臣在傳閱中,有的人發現了,真替解縉捏把汗。要知道,一旦皇上發現,那就是“欺君之罪”啊!正在這個當口,有一個人爆出一聲冷笑,此人正是解縉的政敵高熙。高熙大聲向皇上奏道:“啟稟皇上,這解縉自恃有才,目無君主,欺君妄上。竟敢在朝堂上捉弄皇上。”皇上一時也不解。高熙接著說:“皇上請看這首《涼州詞》,竟然敢少寫一個‘間’字,這不是故意捉弄於您嗎?如此險惡用心,理應殺之。”皇上一看,果不其然,頓時勃然大怒。眾文武知道這是高熙在趁火打劫,但也沒有辦法。解縉一聽,也心中一驚,萬萬沒想到今天竟然出了這樣的錯誤。

這千鈞一髮之際,解縉忽然笑了,眾人驚愕地看著他,皇上也更加惱怒,喝問他笑什麼。解縉說道:“啟稟皇上,怪臣事前未曾說明。臣怎敢戲弄皇上,這扇子沒有寫錯。臣見這扇面上的畫,有《涼州詞》之意境,卻未敢照搬原詩,臣按照它的意境,另作了一首小令,請皇上明鑒。”皇上半信半疑,要解縉念給大家聽。

解縉接過扇子,朗聲讀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句讀一變,一首詩頓時變成了一首小令。皇上頓時大悅,百官也都讚歎解縉的才華,高熙敗落,悻悻退去。從此,解縉的才更為人仰慕。

解縉(1369—1415),字縉紳,又字大紳,號春雨。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進士,授中書庶起士,進文淵閣,領修《永樂大典》,晉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後貶為廣西參議,改貶交趾。八年入奏事南京,後為李至剛等所譖,死於獄中,年47歲。解縉書法藝術成就很高,“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其書傲讓相綴,神氣自信。”“解公翰墨奔放,而意向特謹嚴”。“永樂時人多能書,當以學士解公為首,下筆圓滑純熟。”他的書法,以“二王”為基礎,行中有蘋,草中有行,線條流暢,體勢舒展,坦蕩飛揚。以草書而論,在一篇書作申,有時筆劃平緩,顯得很沉鬱,有時筆劃癲狂翻騰,毫不遲緩,一蹴而就,如“傳有識者自辨之”幾個字(《自書詩卷》),狂放不羈,很有氣勢,很像懷素《自敘帖》的筆意。觀解縉書法,你會感受到:書法是藝術,書法是書家情感的發洩,而這種發洩又是書寫之“法”的範圍內進行的。這,實在是中國藝術的一種奇妙景觀。

蕭顯書“天下第一關”

長城山海關東門箭樓上,掛著一塊橫額巨匾,上書五個大字:“天下第一關”。筆法蒼勁,神韻莊重,此乃明代進士蕭顯所書。

相傳,五百多年前,明成化皇帝親自降旨,要在山海關城樓上掛一塊題為“天下第一關”的大匾。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是一位兵部主事(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他接到聖旨後,立即派人爬上箭樓,量好尺寸,請木匠做了一塊長一丈八尺,寬五尺的巨匾。匾做好了,找誰來寫呢?兵部主事和部下商量了一天一夜,終於想起一個人來。這人姓蕭名顯,兩榜進士出身,當過福建按察司僉事,書法好,近年因年老辭官,歸家山海關賦閑。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親自到蕭家拜訪,說明來意。蕭顯沉吟了半晌,才點頭答應。不過他提出,寫這種字,不能急,不能催,兵部主事只好答應下來。

轉眼二十多天過去了,沒有消息。兵部主事讓手下人預備好了幾樣東西:幾匹綾羅緞匹,幾枝大型湖筆,派一名親信給蕭顯送去。時間不長,送禮人回來了,稟報說: “蕭老先生在偏院裡練功,每天起早貪黑地在院裡耍一根長扁擔。”兵部主事不解,這耍扁擔跟寫字有何關係,不管他,已經等了這麼多天了,那就再等等吧。

又過了二十多天,還是沒動靜。兵部主事又讓乎下人準備了一些上好的徽墨、宣紙,派親信帶著東西又到了蕭家,送禮人回來稟報說:“蕭老先生正在屋子裡吟詩,背誦著什麼飛流直下三千尺呀,什麼疑是銀河落九天呀……什麼來如雷霆收震怒啊,罷如江海凝青光呀。……”“他見到禮物後怎麼說?”“他說再過一月就可以寫了。”

兵部主事對這話不太理解,但總算有了一個期限,那就等著吧,兵部主事萬沒想到,第二天他接到兵部一封急信,說是新任薊遼總督代皇帝要來山海關視察掛匾事宜,預計三天內到達。這下可把兵部主事急壞了,立馬讓人抬著那塊木匾和一罎子墨汁趕往蕭家。

到了蕭家,寒暄之後,就把兵部傳來的急信之事向蕭顯述說了一遍,蕭顯也是官場上下來的人,自不怠慢,立即行動起來。只見他,提著筆在匾前來回走著,一邊走,一邊端詳,一會兒點頭,一會兒大笑;忽然,他停下身子,凝神屏氣,開始動筆了。只見他,落筆如高山墜石,起筆如飛燕掠食,有快,有慢,又穩,又准,筆隨身行,不一會兒,“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寫好了。你再看蕭顯,渾身是汗,滿臉通紅。兵部主事忙拱手道謝。蕭顯說:“本來想用一個月的時間閱讀古詩,陶冶情性,可惜呀,時間太急了。”兵部主事連忙說:“這已經很好了,已經很好了。”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一面命人把大匾掛在箭樓上,一面在箭樓下的“悅心齋”酒樓宴請蕭顯。酒過三巡,賓主憑欄仰望,蕭顯這才發現“下”字少了一點。此時,把總稟報薊遼總督已過石河,回府取筆登樓補寫已來不及,怎麼辦?蕭顯急中生智,命書童馬上研墨,隨手抓過堂倌手中的一塊擦桌布,手中一團,飽蘸墨汁,用盡平生之力,朝箭樓上的匾額甩去。只聽“叭”的一聲,墨布正好落在了“下”宇右下角,補上了那一“點”。眾人齊聲賀彩,同聲贊道:“蕭公神來之筆,神來之筆!”

蕭顯書寫的這塊匾,現收藏在山海關城樓內。

傅山誤書“打鐘庵”

清代初年,北京城裡有一座名叫“打鐘庵”的寺廟,廟裡的方丈想請大書法家傅山題寫打鐘庵庵名。但傅山為人耿直,厭惡方丈為人庸俗,因而拒絕了方丈的要求。

傅山喜歡飲酒,經常在其隱居附近的一個小酒館內自斟自飲。

這一天,傅山正在自飲,忽然從門口進來一個人,一看,原來是多年不見的老朋友錢南山。

傅山還沒來得及打招呼,錢南山已坐在了傅山的對面,把一罎子酒放在了桌上,叫店主拿來兩隻大杯,說道:“朋友從遠方帶來一壇好酒,錢某捨不得獨享,特來找兄台一醉。”說著,打開封口,一股撲鼻異香,頓時彌漫了整個小店。

兩個人喝了有一個時辰,都有些醉意。錢南山忽然詩興大發,吟起詩來:“月落霜打天,漁火愁點點,寄客姑蘇庵,鐘聲獨難眠。”吟了一會兒,就叫店家把筆墨拿來。

錢南山展紙提筆,寫起這首詩來,可這位錢老兄,並不擅書法,寫得歪歪扭扭,十分拙劣。但他並不灰心,寫一張,不好,撕了,重寫,一連寫了三、四張,還是不好。不好,還接著寫。

傅山在一旁看,心想,這老兄是醉了,於是說道: “你再寫下去,恐怕京城裡的紙都要被你撕光了。不如我替你試試吧。”

錢南山心想,早就等你這句話呢。

傅山站起身來,也有點搖晃,從錢的手中接過筆,略作凝思,筆落紙上,一氣呵成,如枯藤錢線,一首詩頓時寫成,其效果比平時還要好。

“好字!好字!”錢南山贊道,又說:“何不順手署上兄台大名.”

傅山在詩後又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過了十多天,傅山出行路過打鐘庵,抬頭一看,大門上掛的“打鐘庵”的匾額,怎麼是自己的手跡呢?寺裡的方丈找過我,可我沒給他寫呀。再仔細一想,恍然大悟,大呼:“上當,上當!”

原來方丈遭拒絕後,並不甘心,便想起了自己的熟人錢南山是傅山的朋友,便去求他幫忙。礙于情面,錢只好答應。於是才有上面的那場巧計:把“打鐘庵”三字嵌入了五言詩中,趁酒醉賺了傅山的字。

傅山(1605—1690),明末清初思想家、書法家。字青主,號公之它、石道人等,入清後又名真山,號朱衣道人。山西陽曲(一說太原)人。精通經史、諸子、佛道之學,精於醫學。詩文、書畫、篆刻皆精。他生於亂世,民族意識強烈,發誓不做清廷之官。

在書學創造上,他主張“甯拙毋巧,甯醜毋媚,甯支離毋輕滑,甯真率毋安排”。這“四甯四毋”的二元取捨論,給人以新的美學觀照。他的草書成就較高,具有筆力雄奇之特點;其早期作品受王鐸影響較多。

鄭板橋“宰客”

1759年,在揚州西方寺前新立的一塊碑石引起了路人的圍觀,原來是大畫家鄭板橋別出心裁地打出了筆榜,即賣字畫的收費標準:“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帳。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屬書謝客。板橋鄭燮。”

可以想像,當年鄭板橋潤格的公佈在楊州城內引起了多大的轟動,一時間可謂是滿村爭說蔡中郎,板橋本人也成了議論的中心。鄙夷者有之,贊許者有之,詆毀者有之,但更多的的人在微微一笑中接受了書畫市場上的這一悄悄的革命。葉調生說:“這位板橋老兄真是風趣可掬。與那些道貌岸然,實則視金錢如命,連老友也不放過的假名士相比,他可是一位真正的雅士!”誠如斯言,板橋雅極而俗,出此筆榜,將長期以來籠罩著藝術市場上的酸溜溜的腐臭氣息掃蕩一空,天空豁然開朗,空氣無比清新。

其實,追根溯源,書畫家張榜公佈潤格並非由板橋始,真正的發明人卻是清初的明遺老戴易。此公為了籌款買地葬友,“榜于門,書一幅止受銀一錢,人樂購之”。通過這個辦法,戴易最終竟籌集了四十餘兩銀子。相地葬友自然是足夠了。只是戴易賣字不在鬧市,知之者不多,所以才有鄭板橋獨領風騷於其後。鄭板橋筆榜面世後,書畫界步其後塵者日眾。有的甚至就按板橋潤格賣字畫,或以板橋潤格為基礎,適當加以增減後制訂的。潤格既然已經公佈了,實行起來卻不那麼容易,可謂是“知易行難”。鄭板橋真不愧為一代宗師,其幽默感在藝術市場上也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時江西有位張真人,受乾隆垂青,入京朝見後,路過楊州,當地商人都爭著要逢迎拍馬。有一位想了一個點子,玩點高雅的,就請鄭板橋為其寫一幅對聯。為此他特地差人去江西定做了長丈許,寬六尺多的大紙,並攜至板橋處。這紙實在太大,遠超出板橋潤格“大幅六兩”的範疇,又要為其撰句,所以要特別地問一下價錢。板橋不加思索地開價一千兩,來人畢竟是楊州的生意老手,隨口殺價為五百兩。不料板橋卻不假思索,欣然應允。提筆一揮而就,頃成上聯:“龍虎山中真宰相。”來人讚不絕口,並請其寫下聯。板橋笑日:“說好一千兩,你只出五百兩,我只好給你寫一半。”來人這才發現自己吃了虧,情急之下又回去請示大商人。這位商人聽了哭笑不得,最終萬般無奈,如數奉上。鄭板橋這才寫了下聯:“麒鱗閣下活神仙。”真是妙語驚人,商家也十分滿意。

像板橋這樣風趣瀟灑、敢說敢為者其實並不多。由於是風氣初開,清代前期書畫市場上真正按潤格賣畫還是不那麼容易。相反,也有一些人走向另一個極端,把賣字畫完全等同於一般交易,逐步庸俗化。

實際上,直到今天,大部分書畫一級市場都是“地下市場”,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原始交易方式,既可以讓畫家漫天要價,又可以保全名士的面子,當然所得稅也就更不用談了。而買者則認為一級市場的交易費用低,又沒有仲介機構的轉手加價,其價位肯定要低於畫廊和拍賣行的價格,寧願聽畫家胡吹亂侃,只要把價格砍下來就不虛此行了

好聯不打折

鄭板橋為清代知名的書畫家,詩詞能力更佳,常有絕妙辭令人嘆服。一位鹽商為了巴結京裡來的大官,心想:“若能請知名的鄭板橋才子寫副六尺大對聯,必定光彩異常:”因此就當面向鄭板橋提及此事,鄭板橋開價一千兩。鹽商為了要節省開銷,要鄭板橋打五折。鄭板橋二話不說,當場提筆就寫,寫出了上聯:“龍虎山中真宰相”,就給了鹽商。商人看了作品氣勢不凡,句子又好,十分高興,連忙就問下聯?鄭板橋不慌不忙的說:“跟你說好是一千兩,你錢只給一半,所以字也寫給你一半就好!”鹽商求墨寶心切,不得已只好乖乖地再奉上另外五百兩。鄭板橋於是繼續寫了下聯“麒麟閣上活神仙”。最後兩方都高興地譜下這段佳話。

鄭板橋創“六分半書”

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古代著名書法家各種書體他都臨摹,經過一番苦練,終於和前人寫得幾乎一模一樣,能夠亂真了。但是大家對他的字並不怎麼欣賞,他自己也很著急,比以前學得更加勤奮,練得更加刻苦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涼,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寫起字來,寫著寫著,就寫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氣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說:“你有你的體(身體),我有我的體,為什麼不寫自己的體,寫別人的體?”晚上睡覺時,鄭板橋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本來就不一樣嘛!我為什麼老是學著別人的字體,而不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體呢?即使學得和別人一樣,也不過是別人的字體,沒有創新,沒有自己的風格,又有什麼意思?從此,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終於形成了雅俗共賞、受人喜愛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著名書畫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