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追捕了大半個中國的乾隆“偽稿案”,為何最終成了無頭案?

作者:金滿樓

乾隆十六年(1751年)八月, 乾隆陪著皇太后在江南玩了半年後, 最終回到了京城。

按說, 這次南巡一路上遊山玩水, 很是開心, 但沒等乾隆高興多久, 一個突如其來的奇案攪壞了他的好心情, 這就是綿延數年、追捕了大半個中國的“偽稿案”。

之所以叫“偽稿案”, 是因為有人假冒名臣孫嘉淦的名義上了一道奏摺, 其中即對乾隆南巡提出嚴厲批評, 說他勞民傷財, 純粹是個人玩樂。

這下, 乾隆被徹底激怒了, 他連續發佈多道諭旨並勒令各省督撫嚴厲追查, 其中厲斥“奸徒傳播流言誣謗朕躬”, “務得首先捏造正犯,

以伸國法而懲訛言”。

在乾隆的高壓之下, “偽稿案”追查三年, 至少上千人被牽連入案, 其中僅四川一省就有兩百八十餘人因傳抄偽奏稿而獲罪下獄。

對此, 乾隆絲毫不予同情, 其表示:

“所追究者, 皆經傳看, 或鈔錄傳播。 伊等身為大清國赤子, 見此等逆詞,

不稍動心髮指, 而稱為新聞;不問事之有無, 樂為傳錄。 此皆幸災樂禍, 不安本分之流!”

但是, 儘管費時費力, 案子查了三年, “偽稿案”的源頭仍舊無法搞清。

搞到最後, 一向較真的乾隆也被搞得筋疲力盡, 只得抓了幾個糊塗蛋, 把罪名往他們身上一放, 淩遲處死, 草草了案。

當然, 晦氣的還有孫嘉淦本人。 案子查了三年, 他老人家也因為此案而擔驚受怕、如坐針氈了三年。

儘管乾隆並不疑他, 但“公終不自安, 以為舍他人而我假, 必其致之者有自。 遂自此食不甘, 寢不寐, 情懷忽忽, 一切所以補塞晏, 參密勿者, 彌口不宣, 即家庭間亦寂然無複知者。 ”

果然, 案子結束不到一年, 孫嘉淦也溘然去世。 對此, 有人說他是驚懼而終。 然即便不是, 至少也與此事有關。

事實上, 因南巡而冒出的假貨其實還不止一個“偽稿案”, 《嘯亭雜錄》中就有一個“偽皇孫案”的記載。

乾隆四十五年(1780)第五次南巡時, 當乾隆回鑾至涿州時, 某僧人突然領著一個幼童攔住車駕, 其聲稱:

幼童乃履郡王次子, 此前因王府側福晉妒嫉,

尚在繈褓時即被設計逐出, 僧人憐而收養, 長至如今。

乾隆得知後, 頗有點相信。

原來, 履郡王名永珹, 系乾隆第四子, 後出繼為履親王允裪之後。 其側福晉王氏一向為永珹所鍾愛, 因而驕妒異常。

某次, 永珹隨同乾隆前往熱河時, 其他妃子為其產下次子,

乾隆聽說有孫輩出生, 高興之余連名字也已起好。 但沒多久, 王府又派人報告說, 這個孩子已因天花而夭折。

事起突然, 當時也有人說這孩子其實是被王氏所害死。 這一說法, 就連乾隆也略有所知, 所以才對此僧人和幼童有些將信將疑。

事後, 乾隆將僧人和幼童帶回京城, 之後即召來永珹嫡福晉伊爾根覺羅氏(永珹已於乾隆四十二年去世), 後者言之鑿鑿地表示:

當時那孩子夭折時, “余曾撫之以哭, 並非為王氏所棄者。 ”

乾隆遂命各大臣會同訊問僧人與幼童。 當日, 看來相貌端莊、頗為敦重的童子坐在軍機榻上, 見諸大臣而傲然不起, 其直呼和珅之名曰:

“珅來, 你是皇祖近臣, 不可使天家骨肉有所湮沒也。 ”

諸大臣不知其底細, 一時都不敢輕易表態。

這時,時為軍機司員的侍郎保成察覺這童子不像是自然言語而更像是做戲,於是起身走到童子面前狠狠扇了他幾記耳光,並厲聲恫嚇道:

“你是哪裡來的村野孩童,究竟受誰的指使,膽敢到這裡來行滅門的騙局?!”

小孩畢竟是小孩,哪裡經歷過這等場面,他一下就給嚇住了,只得承認自己本姓劉,系樹村人,這一切都是那僧人事前編排好了教他的。

於是,僧人被斬首示眾,童子也被流配到新疆伊犁。後來,據說這小子又在伊犁以“皇孫”自居,招搖撞騙,結果被伊犁將軍松筠所斬。

不過,履郡王府的某楊姓太監者卻說:“履王次子痘時實未嘗殤,王氏暗以他屍易之,而命王之弄童薩淩阿負出邸,棄之荒野,嫡妃所撫哭者,非真也。”

如此看來,僧人之教偽童也並非全無憑藉也。

這說來也是,皇帝本來一向神秘,幾次南巡後,一些百姓也見識了皇帝的架勢甚至真容,一些奸人也就突發奇想,各種怪事都來了。

說到底,這又能怪誰呢?

一時都不敢輕易表態。

這時,時為軍機司員的侍郎保成察覺這童子不像是自然言語而更像是做戲,於是起身走到童子面前狠狠扇了他幾記耳光,並厲聲恫嚇道:

“你是哪裡來的村野孩童,究竟受誰的指使,膽敢到這裡來行滅門的騙局?!”

小孩畢竟是小孩,哪裡經歷過這等場面,他一下就給嚇住了,只得承認自己本姓劉,系樹村人,這一切都是那僧人事前編排好了教他的。

於是,僧人被斬首示眾,童子也被流配到新疆伊犁。後來,據說這小子又在伊犁以“皇孫”自居,招搖撞騙,結果被伊犁將軍松筠所斬。

不過,履郡王府的某楊姓太監者卻說:“履王次子痘時實未嘗殤,王氏暗以他屍易之,而命王之弄童薩淩阿負出邸,棄之荒野,嫡妃所撫哭者,非真也。”

如此看來,僧人之教偽童也並非全無憑藉也。

這說來也是,皇帝本來一向神秘,幾次南巡後,一些百姓也見識了皇帝的架勢甚至真容,一些奸人也就突發奇想,各種怪事都來了。

說到底,這又能怪誰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