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是媒體產品的未來?

什麼是媒體產品的未來?媒體行業該如何發展?它的趨勢是什麼?又面臨些什麼問題?一起從文章中看看吧~

原諒我起一個這麼大的命題,

並不會展開太多, 只是覺得這個題目比較符合自己現階段的一些思考角度, 輕拍……

近期一直在思考媒體這個行業應如何發展?媒體的趨勢如何?媒體又面臨什麼問題?

身處互聯網媒體行業, 雖說比傳統紙媒要好得多, 但天花板似乎也很明顯, 靠流量廣告掙錢已被認為是“古典互聯網”的產物, 即將被淘汰。 而新一代媒體平臺已被如趣頭條、抖音、知乎、得到佔領, 那我們能從中觀察到什麼呢?

從資訊傳播角度看, 內容的供應鏈, 會經歷:生產——分發——消費——傳播四個階段。

傳統的媒體產品, 如門戶、自媒體、垂直媒體, 更專注內容的分發和消費。

門戶會花大力氣在管道鋪設上, 通過籠絡一大批內容生產商, 力圖打造“內容超市”,
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內容, 是“人找內容”的邏輯。 而廣大自媒體、垂直媒體, 則專注寫出“高價值內容”, 力圖通過對內容的打磨, 對事件的深度分析, 對人物的多角度跟蹤採訪, 寫出讓人拍案叫絕的文章, 是一種“匠心”邏輯。

然而, 正如做產品一樣, 從使用者角度出發, 理解到誰願意看什麼內容?把合適的內容展示給合適的人, 才能真正發揮出內容的價值。 未來的發展, 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 是一個“內容找人”的邏輯。

參考國內外的一些發展迅速的媒體平臺案例, 不難看出:內容供應鏈的兩頭, 生產和傳播, 逐漸成為新趨勢, 被不斷重視起來。

(1)以生產為例

越來越多的人借助技術手段, 逐漸縮短自己生產內容的時間和成本。

除此之外, 還可將這些技術手段對外輸出, 為其他產業賦能, 並從中獲利, 打造了一種新的商業變現模式。

如:

washington post的ARC系統, 通過這套強大的編輯工具平臺, 極大提升了編輯成文的速度, 增加了內容生產機制, 也能為用戶提供更多角度呈現新聞的模式。 今日頭條的個性化推薦演算法, 一旦成型, 可以迅速複用到西瓜視頻、抖音、懂車帝等垂直內容產品上, 無需二次開發。 Bloomberg的彭博終端機, 比自身的媒體業務商業價值還高, 其帶來的銷售收入占其總營收的85%左右。

(2)再說傳播

社交關係逐漸成為內容傳播鏈條的關鍵環節, 現如今的內容, 不再看誰的PV、UV高, 而是看誰家的內容分享量高, 參與討論人數多。

國外的BuzzFeed, 就是以創作出在社交媒體上令人瘋轉的內容出名的。

從他們決定生產內容的那一刻開始, 就選定了內容的傳播方向, 傳播手段, 預計的傳播人數, 再通過資料回饋不斷優化。 得益於強大的技術支持, BuzzFeed不僅能知道他們的內容被傳播了多少次, 還能知道是在哪些社交媒體傳播的。

一篇文章, 能知道分別在不同社交媒體上傳播的路徑和閱讀人數, 分析鏈條極其詳細, 如下圖所示:

對比國內, 以新世相為代表的一批自媒體, 也逐漸在探索內容傳播的邊界, 通過打造話題性內容, 造就了一篇又一篇10w+。 而分銷、拼團、砍價等模式, 也借助知識付費的浪潮, 帶動了一批又一批的刷屏。

那麼, 這一切就到此為止了麼?

我認為媒體的下半場才剛剛開始, 但從中可以窺探到的趨勢,

是技術被更有價值地運用, 是人性被更有意識地挖掘, 媒體的未來, 一定是以人為本, 以技術為導向的新興行業, 這個變革我無限期待中!

你認為媒體的未來在哪裡?期待你的回復與我討論。

#專欄作家#

申悅, 微信公眾號:互聯網悅讀筆記(ID:pmboxs),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36氪產品總監, 起點學院優秀導師。

本文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 , 基於 CC0 協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