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在德國見過最酷的不是車,而是車裡的人

歐洲老爺車文化的重點不光是車, 還有開車的老大爺。

如果要說歐洲路上跑著的車和國內哪裡最不一樣, 我想應該是他們更“老齡化”吧。

歐洲的車普遍年齡更大, 老舊的車型也更多, 以慕尼克為例, 經常能看到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老傢伙們依然在路上奔跑著。 與之對應, 他們的車主也都大多上了年紀, 在周圍諸多年輕、設計現代的新車型們環繞下, 這些造型老舊但依然光鮮的老車和駕駛席上的老大爺們一起, 構成了城市裡一道獨特的風景。

鑒於我也早就是被喊叔叔的年齡, 比起老大爺, 我更喜歡用一個近幾年國內很流行的詞來稱呼他們——大叔。 比起那些國內未曾見過的經典老車, 他們甚至給我帶來了更大觸動, 今天想講的也是我在德國真實經歷的, 三個關於大叔的故事。

第一位大叔的出場就十分酷炫, 也是他讓我有了想寫這篇文章的念頭。

那是幾周前的一個不怎麼晴朗的上午, 深灰色的雲把陽光擋住了大半。 我路過市中心每天必經的路口, 隨著交叉車道變燈, 路上突然傳來一陣引擎的轟鳴——和如今常見的直四渦輪機清脆高頻的聲音不同, 那是老式化油器發動機才有的聲響,

飽滿的聲浪裡混合著機械的敲擊聲, 透著一股渾厚滄桑。

伴隨聲浪而來的是一輛紅色敞篷老爺車, 車身是上世紀流行的低扁造型, 還比一般的老爺車更長一些, 車燈也是經典的鑲金屬邊框的圓形。 當時我面前是左向的單行道, 這台想必是從十字路口右側左轉的頭車,

雖然一看就是古董車但車主明顯沒吝嗇油門, 急加速的左轉彎讓車身出現了明顯的側傾。 背景是昏暗的街道, 它卻在我眼前劃出了一道亮眼的紅色曲線。

最顯眼的還是它亮紅色的車身, 明顯經過了精心保養, 不僅顏色依然鮮豔, 而且表面光滑鮮亮得簡直像是台新車。 當這樣一台紅色尤物突然出現時, 那場景怎是一個美字了得。 可惜車速太快, 我的注意力也更多地被車內的人吸引, 我並沒有分辨出那台車的型號, 它給我留下的印象倒是和傳奇神車250 California神似。

拍出過驚天高價的法拉利 250 GT California

和車子一樣亮眼的還有開車的大叔, 他的頭髮早已花白但一頭短髮修剪地乾淨俐落。 黑色墨鏡下看不到表情, 但深色套頭毛衫勾勒出的線條可以看出他的身材保持得很好。 大叔的氣色堅毅爽朗, 開著老爺車呼嘯而過時就像電影裡的教父, 那雷厲風行的精氣神看起來竟比我還要年輕幾分。

和這位酷大叔的半面之緣雖然只有短短幾秒, 但他和那輛紅色敞篷車卻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絕不僅是因為車,更因為那沒隨著歲月凋零不停在戰鬥的精神面貌。我猜他一定極度自律,把自己的事業和生活都管理得很好。之前看到過一句話,幽默感,克制與分寸以及能駕馭的事物是體現男人品味的三個方面,能駕馭這樣的車,大叔的品位應該算是頂級。而比起那些到了某個年紀就停止戰鬥開始變得油膩的同性,我更樂意把大叔當作我的榜樣,希望我也能像他一樣,永遠精神下去。

寫到這突然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段話,不是所有上了年紀的人都能被稱為大叔,大叔是身材保持良好、有優質審美取向、有固定視野及事業、看起來乾淨有品的那種,那種同齡卻喪失了生活激情和鬥志的,嗯,我們稱他為……師傅。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個頗有傳奇色彩的美國大叔,是我和朋友在威斯巴登徒步登山時遇到的。當時剛下過雪,結冰的山路很是濕滑,山上少有人跡。我和朋友坐火車特意去的,不想留下遺憾於是不顧危險上山,卻不想在山頂遇見了獨自一人來徒步的美國大叔。

大叔應該有六十多歲,體形魁梧,背著旅行背包拄著兩根登山杖。他的頭髮也已花白,一圈白色的鬍鬚看起來很像肯德基的老爺爺。大叔說自己和老伴在美國生活,這次特意來德國看望自己在法蘭克福定居的女兒。我們一邊聊天一邊下山,沒想到大叔雖然一把年紀但腿腳十分靈活,結了冰的山路走起來毫不吃力。聊天時我們才得知大叔年輕時是職業賽車手,在英國參加比賽,退役後回到美國。他十分喜歡老爺車,現在在洛杉磯經營著一家老爺車協會。如此傳奇的經歷讓我和小夥伴十分驚訝,分別時大叔還給了我們一張名片,歡迎我們有機會去美國時到他的協會參觀。

位於法蘭克福的Klassikstadt老爺車文化中心

得知我學的是汽車專業後,美國大叔還熱情地告訴我前幾年法蘭克福開了一家老爺車文化中心,裡面收藏了各種難得一見的古董老車,而且還免費參觀,叫我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

查了資料發現那是一家位於法蘭克福東郊,由廢棄工廠改造的展館,一共三層,展出著四百多輛老爺車。德國另外一個城市埃森每年都會舉行大型的老爺車展覽,再想想大洋彼岸的圓石灘一年一度頗受關注的老爺車盛典,不由覺得國內的老爺車文化相比之下確實寡淡不少。

第三個故事講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中老年大叔。當時我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和許多國際學生一起去萊茵河畔的山上郊遊。當我們剛準備在山頂的平坦處坐下歇息的時候,山裡突然傳出陣陣引擎的嘶吼,那聲浪響亮渾厚,一聽就是多缸的大排量跑車,看多了頭文字D的我心想,這莫不是趕上了現實版山路飆車?

排氣管傳來的轟鳴沿著山路由遠及近,我不禁隨著人群一起圍觀過去,是清一色的一列科爾維特車隊,,排成一排從山林呼嘯而出,紛至遝來竟然有幾十輛,雖然以各型號的C7為主,但也不乏一些頗有年代感的科爾維特老爺車。車隊開到我們面前的曠闊處依次停下,從車裡走出來的多是上了年紀的大叔,還有不少帶著家人,似乎在度假休閒。

萊茵河畔呂德斯海姆科爾維特車友會活動

這樣幾十輛車組成的車隊陣仗還真是壯觀,看到他們的旗幟我才知道原來這是附近的科爾維特車友會定期組織的出遊活動,車主們一起在山裡飆車,然後在山頂的餐廳聚餐聊天。同行的德國小哥告訴我這樣的車友會在德國有很多,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爺車車主,想來這也是他們奮鬥了大半輩子之後享受夕陽紅生活的一種方式吧。

其實老爺車和車友會只是歐洲中老年人生活的一個縮影,辛苦了半生後良好的福利確實讓他們退休後的生活有了更多自由度。其實歐洲人還有個比較普遍的愛好是出海,在巴賽隆納旅行時停滿港口的私人遊艇也確實讓人印象深刻。

巴賽隆納港口停泊的遊艇

說完老爺車背後的大叔,最後讓我們聊回到車。SUV能滿足家庭的需求,旅行車則適合長途旅行,不同車型適用于不同的人群,而相比之下老爺車則更像是個獨特的市場,不同的需求也意味著它和新車的市場沒有任何重疊。仔細想來,一個是代表生活,另一個則更像是生活之餘的消遣。

至於國內為何少有老爺車文化,其一是老爺車文化首先要有老車,而國內汽車工業發展的年頭還不夠長。其二國內私家車行駛60萬公里就強制報廢。而西方普遍沒有報廢年限,只要保養得好車子通過年檢就能上路,想來這也是道路條件帶來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吧。不過相信老爺車在國內的流行也只是時間問題,畢竟老爺車除了貴和收藏,也還象徵著一層底蘊。

絕不僅是因為車,更因為那沒隨著歲月凋零不停在戰鬥的精神面貌。我猜他一定極度自律,把自己的事業和生活都管理得很好。之前看到過一句話,幽默感,克制與分寸以及能駕馭的事物是體現男人品味的三個方面,能駕馭這樣的車,大叔的品位應該算是頂級。而比起那些到了某個年紀就停止戰鬥開始變得油膩的同性,我更樂意把大叔當作我的榜樣,希望我也能像他一樣,永遠精神下去。

寫到這突然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段話,不是所有上了年紀的人都能被稱為大叔,大叔是身材保持良好、有優質審美取向、有固定視野及事業、看起來乾淨有品的那種,那種同齡卻喪失了生活激情和鬥志的,嗯,我們稱他為……師傅。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個頗有傳奇色彩的美國大叔,是我和朋友在威斯巴登徒步登山時遇到的。當時剛下過雪,結冰的山路很是濕滑,山上少有人跡。我和朋友坐火車特意去的,不想留下遺憾於是不顧危險上山,卻不想在山頂遇見了獨自一人來徒步的美國大叔。

大叔應該有六十多歲,體形魁梧,背著旅行背包拄著兩根登山杖。他的頭髮也已花白,一圈白色的鬍鬚看起來很像肯德基的老爺爺。大叔說自己和老伴在美國生活,這次特意來德國看望自己在法蘭克福定居的女兒。我們一邊聊天一邊下山,沒想到大叔雖然一把年紀但腿腳十分靈活,結了冰的山路走起來毫不吃力。聊天時我們才得知大叔年輕時是職業賽車手,在英國參加比賽,退役後回到美國。他十分喜歡老爺車,現在在洛杉磯經營著一家老爺車協會。如此傳奇的經歷讓我和小夥伴十分驚訝,分別時大叔還給了我們一張名片,歡迎我們有機會去美國時到他的協會參觀。

位於法蘭克福的Klassikstadt老爺車文化中心

得知我學的是汽車專業後,美國大叔還熱情地告訴我前幾年法蘭克福開了一家老爺車文化中心,裡面收藏了各種難得一見的古董老車,而且還免費參觀,叫我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

查了資料發現那是一家位於法蘭克福東郊,由廢棄工廠改造的展館,一共三層,展出著四百多輛老爺車。德國另外一個城市埃森每年都會舉行大型的老爺車展覽,再想想大洋彼岸的圓石灘一年一度頗受關注的老爺車盛典,不由覺得國內的老爺車文化相比之下確實寡淡不少。

第三個故事講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中老年大叔。當時我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和許多國際學生一起去萊茵河畔的山上郊遊。當我們剛準備在山頂的平坦處坐下歇息的時候,山裡突然傳出陣陣引擎的嘶吼,那聲浪響亮渾厚,一聽就是多缸的大排量跑車,看多了頭文字D的我心想,這莫不是趕上了現實版山路飆車?

排氣管傳來的轟鳴沿著山路由遠及近,我不禁隨著人群一起圍觀過去,是清一色的一列科爾維特車隊,,排成一排從山林呼嘯而出,紛至遝來竟然有幾十輛,雖然以各型號的C7為主,但也不乏一些頗有年代感的科爾維特老爺車。車隊開到我們面前的曠闊處依次停下,從車裡走出來的多是上了年紀的大叔,還有不少帶著家人,似乎在度假休閒。

萊茵河畔呂德斯海姆科爾維特車友會活動

這樣幾十輛車組成的車隊陣仗還真是壯觀,看到他們的旗幟我才知道原來這是附近的科爾維特車友會定期組織的出遊活動,車主們一起在山裡飆車,然後在山頂的餐廳聚餐聊天。同行的德國小哥告訴我這樣的車友會在德國有很多,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爺車車主,想來這也是他們奮鬥了大半輩子之後享受夕陽紅生活的一種方式吧。

其實老爺車和車友會只是歐洲中老年人生活的一個縮影,辛苦了半生後良好的福利確實讓他們退休後的生活有了更多自由度。其實歐洲人還有個比較普遍的愛好是出海,在巴賽隆納旅行時停滿港口的私人遊艇也確實讓人印象深刻。

巴賽隆納港口停泊的遊艇

說完老爺車背後的大叔,最後讓我們聊回到車。SUV能滿足家庭的需求,旅行車則適合長途旅行,不同車型適用于不同的人群,而相比之下老爺車則更像是個獨特的市場,不同的需求也意味著它和新車的市場沒有任何重疊。仔細想來,一個是代表生活,另一個則更像是生活之餘的消遣。

至於國內為何少有老爺車文化,其一是老爺車文化首先要有老車,而國內汽車工業發展的年頭還不夠長。其二國內私家車行駛60萬公里就強制報廢。而西方普遍沒有報廢年限,只要保養得好車子通過年檢就能上路,想來這也是道路條件帶來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吧。不過相信老爺車在國內的流行也只是時間問題,畢竟老爺車除了貴和收藏,也還象徵著一層底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