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首師大副教授:孩子一定要從小立規矩,越早越好!

如今的家庭教育有一個現象, 就是教育的滯後性——很多家長總是等到孩子出了問題, 才開始著急, 開始想解決辦法。

其實, 孩子的成長都有各個關鍵期, 比如3歲、7歲、12歲。 等孩子過了青春期之後, 家長的管教就更難了。 如果等到那個時候, 孩子無法無天而父母管不了的時候才著急, 真是悔之晚矣。

所以, 規矩一定要從小培養, 越早越好。 怎樣能讓孩子懂規矩、守規矩、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家長自身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 作為家長,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 將來成為一個懂規矩、守規矩、人格健全、有益於家庭、有益於社會的人;而沒有任何一個家長願意孩子成為一個不懂規矩、不守規矩、遭人厭棄、無益社會的人。

這個願望是美好的。 但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培養、要引導, 這需要家長的堅持。 不培養不引導, 好的行為習慣不會自然形成。 所謂“樹大自直, 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事了”的認識, 要麼是糊塗, 要麼是懶惰, 總歸是一種放棄責任的態度。

只要家長真正重視起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具體操作就好辦了, 方法有很多種。

家長要給孩子做示範。 帶孩子過斑馬線、開車帶孩子外出, 家長遵守交通規則, 孩子就會跟著學、跟著做。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別人, 注意顧及別人的感受, 不損人, 不傷人, 孩子也會跟著做。

不要生硬地禁止孩子, 而要給孩子講規矩、講道理。 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為什麼該做?為什麼不該做?要給孩子講明白。 孩子可塑性強, 家長講明白了, 孩子聽進去了, 就會照著去做。 平時不給孩子講道理, 遇到事情一味地指責孩子, 孩子不明就裡, 就免不了還會做錯事。

規矩要訓練。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道理講清楚了, 這只是第一步, 還要實踐、實行, 具體去做, 就是要訓練。 一遍又一遍, 家長要有耐心有韌性地堅持, 直到變成了孩子自覺的行為習慣。 這樣, 好的行為才能紮根, 終生受益。

孩子做對了, 家長要及時、認真地予以表揚或獎勵。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這話一點不假。 同樣, 孩子做錯了, 家長要當即、嚴肅地給予批評或糾正, 並且要講清楚批評的緣由。 如果做對了不及時表揚, 孩子就得不到鼓勵;做錯了不及時批評, 就是對不良行為習慣的默許縱容。 久而久之, 孩子怎能明是非、辨對錯、樹規矩、走正道、成人成才呢!

説明孩子樹立規矩意識, 方式可靈活。 比如, 經常與孩子談心, 或經常全家一起談話,

在談心談話過程中滲透正確的是非觀;與孩子做遊戲或參與孩子的遊戲, 在遊戲中幫助孩子建立規矩意識;聆聽孩子關於某件事情的描述與評判, 在聆聽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施行教育;引導孩子關注外界事物, 在關注過程中施行教育等等。 不管採取哪種方式, 都要以孩子能夠愉快地接受為原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