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皇五帝后是這件事推進了歷史進程,人類開始走向文明社會

三皇五帝交替推進歷史的年輪, 神農氏炎帝傳了九代, 伏羲一脈到軒轅皇帝大破蚩尤于涿鹿, 炎黃部落融合, 而後一統華夏部落。 接著是黃帝以後華夏部落經歷了其子孫少昊、顓頊(zhuan xu)、帝嚳(ku)、堯帝、舜帝的五帝禪讓。 歷史發展到這一步, 似乎到了一個轉捩點, 人類上古社會近千年的發展, 對於當時的自然或許也造成了一些損害, 在帝堯時, 就出現了洪水氾濫, 造成水患, 使華夏人民愁苦不堪。

影視圖片

對此情況, 帝堯也是異常焦急, 就問自己的屬臣“這天下洪水滔滔, 浩浩蕩蕩的環繞高山, 把丘陵也淹沒了, 人們都很擔心這個狀況持續下去啊!有什麼人能治理水患呢?”。 聽到帝堯這麼問, 屬臣們就犯難了, 其他他們心裡都有一個比較合適的人選——鯀[gǔn], 但又不敢說, 因為這個人在族內的名聲很不好, 為人非常傲慢, 長輩們的告誡那是永遠聽不進去, 長輩教訓時,

他就嬉皮玩鬧的對待, 放任不管他, 他又非常囂張。 然而面對連年水患, 帝堯也只得試一試了, 就同意的鯀去治水。

網路供圖

簡單的說, 鯀的治水方法很像他的性格作風, 就是哪裡有水, 我就哪裡堵, 不讓水繼續蔓延淹沒耕地, 給人們留下休養生息的地方,

這就是“障水法”,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河堤越修越高, 自然水位就不斷增加, 一旦水量把河堤衝垮, 危害更大, 鯀就這樣不停的堵, 用了九年時間都沒能平息水患, 據說鯀被禪讓得帝位的舜給處死在羽山。

網路供圖

帝舜之後啟用了鯀的兒子禹,

繼續他父親鯀未完成的治水事業。 禹面對這個水患問題首先做的事就兩點:一是充分研究討論鯀治水失敗的原因;二是調動群眾積極性, 群策群力。 之後迅速做出部署, 一方面對鯀的治水取得的一些成績給與肯定和繼承;同時對鯀治水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改革。 具體的措施就是在修造河提阻礙水患蔓延的之後, 利用水流趨勢, 開挖疏導管道, 並對現有的自然河道進行疏通, 最終引導洪水流入大海。 堯舜兩代的難題, 就這樣被禹治理了, 在此期間, 禹一心一意之撲在治水工作中, 撇下妻子和兒子啟, 並三過家門而不入。 由於禹治水有功, 人們為了表達禹的感激之情, 就尊稱他為“大禹”, 即偉大的禹。

網路圖片

受當時原始社會禪讓制的傳統, 帝舜看到人們愛戴大禹, 就把帝位傳位給他了, 之後大禹死, 按照禪讓制本欲傳位與皋陶(gāo yáo), 由於皋陶早死, 舜便傳給了皋陶的兒子伯益。 然而這時候歷史有了突變, 一說禹的兒子啟用武力擊敗了伯益, 繼位;另一說是啟比較得民心, 伯益周邊的部落紛紛向啟的根據地靠攏,架空了伯益,成為真正繼位的人,建都安邑,建立“夏”,也是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至此開始了奴隸社會。

伯益周邊的部落紛紛向啟的根據地靠攏,架空了伯益,成為真正繼位的人,建都安邑,建立“夏”,也是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至此開始了奴隸社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