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孫中山稱他革命聖人,蔣介石稱他革命導師,江湖稱他民國呂不韋

南潯古鎮位於湖州市南潯區, 地處江浙滬兩省一市交界處。 明清時期為江南蠶絲名鎮, 是一個人文資源充足、中西建築合璧的江南古鎮。 南潯古鎮素有“文化之邦”和“詩書之鄉”之稱, 所以這裡遍地流淌著財富。

南潯因此還有“四象八牛, 七十二隻小金狗”的諺語, 這句諺語的通俗解釋就是:象、牛、狗在體型上面有著很大的差異, 所以聰明的南潯人就用這幾個動物來比喻各富豪聚財之程度, 這樣子的形容也讓人感覺十分形象貼切。

一般以當時家財達千萬兩以上者稱“象”, 五百萬兩以上不足千萬者稱“牛”;一百萬兩以上不足五百萬兩者叫“狗”。

而南潯張家、龐家占了“四象”的半壁江山, 這兩家聯姻生出了個孩子叫張靜江, 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主角, 一個從小衣食無憂的“富三代”。

張靜江

張靜江作為巨象之家第三代, 他也沒有什麼生存壓力, 無所事事的他受家庭環境影響沒有長成遊手好閒為禍鄉里的“大老虎”,

反而從小就喜歡行俠仗義。 甚至有一次在救火中從屋上跌下, 傷了坐骨神經, 落下了一輩子的殘疾成了跛足, 故也被稱為蹺腳二先生, 就這樣還沒闖蕩江湖的張靜江在家鄉就贏得了一個好名聲。

張靜江順風順水的成長到21歲時, 張老爺子看兒子是塊成事的料, 為使兒子事業上面取得成績有機會參與政治活動, 家財萬貫的張老爺子花了10萬雪花銀給兒子捐了個江蘇正四品候補道的官銜。

下面我們來聊聊張老爺子為了這個江蘇正四品候補道花了多大代價, 這個時間節點為1898年清光緒24年,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 光緒15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

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 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 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 可得到以下平均值:一兩白銀約值170元。

張老爺子花了1700萬元給兒子買了個沒有任何實權的候補道, 這候補道就是高級之職道員, 捐納得官後赴吏部報到等候吏部依法選用, 稱為候選。

候選四年後張靜江贏來了自己人生的重要轉捩點,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欽差大臣孫寶琦奉命出使法國,身邊缺一個機敏能幹的商務隨員。 有人引薦張靜江,孫寶琦與張靜江剛一見面, 就被張靜江英俊的外表和不凡的談吐征服了, 對他大為賞識。

孫寶琦

就這樣張靜江以駐法使館商務參贊的身份隨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 書生意氣的張靜江完全不知這次法國之行會徹底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出生於商賈之家的張靜江在巴黎這座資本家的天堂如魚得水, 經商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 張靜江在巴黎獨資經商,開辦通運公司,專營古玩瓷器,兼營絲茶綢緞,並在美國紐約開設分公司。

巴黎許多服裝客商都趕來同他談生意,希望通過這個年僅二十來歲的“商界奇人”打開中法商路。 這位中國早期商務隨員“蹺腳二先生”,就這樣在清末民初擔當了出國開拓商務的領路人。

1905年8月赴法的輪船上孫中山與張靜江相遇時, 張靜江波瀾壯闊的人生畫卷就此展開。 由於張靜江對孫中山推翻清朝的革命之舉十分欽佩, 曾問孫中山:“君非實行革命之孫君乎?聞名久矣, 餘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國。 近數年在法經商, 獲資數萬, 甚欲為君之助, 君如有需, 請隨時電告, 餘當悉力以應。 ”

他還與孫中山約定匯款的暗號:A、B、C、D、E, 分別代表1、2、3、4、5萬元。 當時孫中山因與之是萍水相逢, 對其言語並不信以為真。

孫中山

分手之時,張靜江留給孫中山一封信,讓他到美國後去找紐約市第五街566號他所開辦的通運公司,領取資助革命的活動經費3萬元。孫中山將信將疑,至美國後把信交與黃興,讓其辦理,以探真假。結果錢分文不少,如數領取。此舉令孫中山大為驚奇,認為遇到了革命“奇人”。

自此以後,每當遇到革命款項緊張之時,孫中山便想到了張靜江的匯款之約,而張靜江每次均能按時如數將款寄到。甚至有一次由於款項不支,反清起義無法舉行,張靜江將他在巴黎通運公司所經營的一個茶店賣掉以支持革命。因此孫中山曾言:“自同盟會成立之後,始有向外籌資之舉,當時出資最勇而名者,張靜江也,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萬元,盡以助餉。”

中華民國成立後,面對軍閥割據的政治生態,嚴峻的財政經濟形勢,南京臨時政府舉步維艱,此時張靜江等人站了出來,組織商人捐贈鉅款,使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財政緊張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此舉令孫中山大為感動。

民國三年(1914年)7月8日,為了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孫中山在日本籌建中華革命黨,並任命張靜江為財政部長,為此孫中山曾言:“張原屬富豪出身,黨內財務,唯張所為”,可見張靜江在孫中山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由於張靜江為革命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從經濟上無償捐助革命,從來都是默默無聞、盡心盡力、不求回報,孫中山便稱張靜江為“革命聖人”,並手書“丹心俠骨”四字相贈。“革命聖人”的雅號由此而來。

張靜江(中)會見革命志士

1925年,張靜江任廣州國民政府委員,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在孫中山逝世後召開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又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被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張靜江一直支持蔣介石攫取廣東革命政府權力,應邀由上海到廣州,被推舉為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1925年6月,蔣介石在廣州遭到國民黨內其他派系的攻擊,在張靜江的幫助下,蔣介石逐步鞏固了自己在國民黨中的地位。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由於張靜江在黨內的重要影響,當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為使蔣介石將來能夠牢牢地控制住軍權,張靜江以國民黨元老的身份提名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領導北伐事宜。

1926年5月,蔣介石為在北伐期間使國民黨的大權不不至於旁落他人之手,便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極力推舉張靜江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張靜江對蔣介石的前途也是不遺餘力的幫助,兩個月後張靜江為樹立蔣介石在國民黨中的威望,力辭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一職,提名由蔣擔任,但在北伐期間仍由張靜江代理該職。

兩人你來我往,通過張靜江的一步一步策劃,蔣介石便逐漸順利登上了國民黨的權力頂峰。由此可以看出,張靜江是蔣介石的盟兄,蔣介石的發跡是和張靜江的大力扶持分不開的,蔣介石對張靜江“革命導師”的稱謂並不為過。

1927年四一二事件後,致力於國計民生的張靜江與大權獨攬、獨裁中國的蔣介石矛盾日深。

由於張靜江與蔣介石兩人在“剿共”和建設上的分歧越來越大,張靜江於1929年3月國民黨三大上便被排擠出中央執行委員會,三十年代中後期漸漸地離開了中央政治的核心。

抗戰爆發後,由於國民政府管理經濟事務的機構繁多,部門建制重疊,互不相屬,彼此分權,職責不明,根本無法適應戰爭的需要。因此1937年12月31日,在國防最高委員會會議上,國民政府將進行機構合併,張靜江主持工作的建設委員會被並進經濟部。

心灰意冷的張靜江也淡出了政壇,先避居漢口,後經香港赴瑞士、美國,寓居紐約。後半生也一直在吃齋念佛,一心清修中打發時日,1950年9月3日病逝於紐約。

臺灣方面聞訊後,國民黨中央黨部在臺北特設靈堂公祭,蔣介石於靈堂之上親書“痛失導師”的挽詞,並臂佩黑紗親自主祭。

孫中山

分手之時,張靜江留給孫中山一封信,讓他到美國後去找紐約市第五街566號他所開辦的通運公司,領取資助革命的活動經費3萬元。孫中山將信將疑,至美國後把信交與黃興,讓其辦理,以探真假。結果錢分文不少,如數領取。此舉令孫中山大為驚奇,認為遇到了革命“奇人”。

自此以後,每當遇到革命款項緊張之時,孫中山便想到了張靜江的匯款之約,而張靜江每次均能按時如數將款寄到。甚至有一次由於款項不支,反清起義無法舉行,張靜江將他在巴黎通運公司所經營的一個茶店賣掉以支持革命。因此孫中山曾言:“自同盟會成立之後,始有向外籌資之舉,當時出資最勇而名者,張靜江也,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萬元,盡以助餉。”

中華民國成立後,面對軍閥割據的政治生態,嚴峻的財政經濟形勢,南京臨時政府舉步維艱,此時張靜江等人站了出來,組織商人捐贈鉅款,使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財政緊張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此舉令孫中山大為感動。

民國三年(1914年)7月8日,為了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孫中山在日本籌建中華革命黨,並任命張靜江為財政部長,為此孫中山曾言:“張原屬富豪出身,黨內財務,唯張所為”,可見張靜江在孫中山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由於張靜江為革命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從經濟上無償捐助革命,從來都是默默無聞、盡心盡力、不求回報,孫中山便稱張靜江為“革命聖人”,並手書“丹心俠骨”四字相贈。“革命聖人”的雅號由此而來。

張靜江(中)會見革命志士

1925年,張靜江任廣州國民政府委員,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在孫中山逝世後召開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又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被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張靜江一直支持蔣介石攫取廣東革命政府權力,應邀由上海到廣州,被推舉為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1925年6月,蔣介石在廣州遭到國民黨內其他派系的攻擊,在張靜江的幫助下,蔣介石逐步鞏固了自己在國民黨中的地位。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由於張靜江在黨內的重要影響,當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為使蔣介石將來能夠牢牢地控制住軍權,張靜江以國民黨元老的身份提名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領導北伐事宜。

1926年5月,蔣介石為在北伐期間使國民黨的大權不不至於旁落他人之手,便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極力推舉張靜江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張靜江對蔣介石的前途也是不遺餘力的幫助,兩個月後張靜江為樹立蔣介石在國民黨中的威望,力辭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一職,提名由蔣擔任,但在北伐期間仍由張靜江代理該職。

兩人你來我往,通過張靜江的一步一步策劃,蔣介石便逐漸順利登上了國民黨的權力頂峰。由此可以看出,張靜江是蔣介石的盟兄,蔣介石的發跡是和張靜江的大力扶持分不開的,蔣介石對張靜江“革命導師”的稱謂並不為過。

1927年四一二事件後,致力於國計民生的張靜江與大權獨攬、獨裁中國的蔣介石矛盾日深。

由於張靜江與蔣介石兩人在“剿共”和建設上的分歧越來越大,張靜江於1929年3月國民黨三大上便被排擠出中央執行委員會,三十年代中後期漸漸地離開了中央政治的核心。

抗戰爆發後,由於國民政府管理經濟事務的機構繁多,部門建制重疊,互不相屬,彼此分權,職責不明,根本無法適應戰爭的需要。因此1937年12月31日,在國防最高委員會會議上,國民政府將進行機構合併,張靜江主持工作的建設委員會被並進經濟部。

心灰意冷的張靜江也淡出了政壇,先避居漢口,後經香港赴瑞士、美國,寓居紐約。後半生也一直在吃齋念佛,一心清修中打發時日,1950年9月3日病逝於紐約。

臺灣方面聞訊後,國民黨中央黨部在臺北特設靈堂公祭,蔣介石於靈堂之上親書“痛失導師”的挽詞,並臂佩黑紗親自主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