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藥零增長倒計時,物理防控空間洞開,魯企“圈地”綠色植保市場

◆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德州報導

農藥零增長的政策背景下, 植保綠色防控新技術備受農藥生產企業和農業部門的關注。 14日, 在德州舉行的全國植保綠色防控戰略研討會上, 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北京國強博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國強博源”)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10年磨一劍, 我們自主研發的全方位立體綠色防控智慧系統, 進入到大面積快速推廣落地的環節。 ”國強博源董事長宋國強表示。 這家在山東斥資5000萬元開發物理防控蟲害系統的企業, 已在壽光、樂陵等地的50多個水果、蔬菜、糧田進行了3年萬畝實驗。

為及時扭轉過分依賴化學農藥的局面, 農業部制定“控藥”目標——到2020年, 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而我國現有18億畝耕地, 綠色防控僅為5.5億畝, 市場洞開, 企業如何搶抓綠色植保市場機遇?新技術的推廣落地有哪些瓶頸?

預警與防治用上物聯網技術

14日下午, 位於樂陵北部鄉間的一座通訊塔, 從下到上捆綁了15台物理殺蟲燈, 塔底部的害蟲收集桶內, 是已經被殺死的害蟲。 “今年的倒春寒, 讓害蟲的出現時間提前了, 3月12日開始, 就已經出現金龜子。 ”宋國強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這座通訊塔, 如今多了一個“身份”——國強博源樂陵北部物理捕蟲蟲情測報預警指揮塔, 採用智慧化、遠端化技術,

實現物聯網大面積遠端防控管理。 這也是國強博源“物聯網+大面積病蟲害集成物理統防統治智慧系統”的一角, 殺蟲燈採用物理法誘蟲, 誘蟲量提高50多倍。

綠色防控是以確保農業生產、農產品品質和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 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為目的, 優先採取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術措施控制農作物病蟲害。

山東模式“落地開花”

綠色防控在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分量越來越重, 從一片有機農場到一個市, 綠色防控之風勁吹, 山東模式也開始顯山露水。

14日下午, 樂陵市雲紅街道五裡田村一座僅有“三分地”大小的農家小院內, 種植了蘋果、梨等20餘種果樹, 正值蘋果樹開花, 院落的主人、現年70多歲的劉老太介紹說,

今年的蘋果花每朵全開, 而在以往, 如果不打農藥, 一朵花只能剩下一半, 這一變化的背後, 是劉老太院內放了一台物理殺蟲燈, 這也是國強博源的小面積實驗地。

同一時間, 在樂陵萬畝棗園零農殘示範基地, 100台物理殺蟲燈在工作, 這是國強博源萬畝實驗地之一, 實驗地的資料, 同步回傳, 建立蟲害資訊大資料庫, 在國強博源創新技術的引領下, 綠色防控形成了產業。

比如, 在糧、油生產基地鄒城市, 已經建立起以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為依託的綠色防控推廣應用模式。 鄒城市植物保護站站長孔德生介紹, 該市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超60%, 實現了花生、蔬菜和果樹的全覆蓋。

據悉, 物理殺蟲技術其實並非新鮮事物, 在我國早已推廣了10多年,

但之前主要應用于高端農產品領域, 如有機蔬菜等生產基地等。 吳孔明分析, 資金、技術、政策和法律標準的不完善, 都影響綠色防控的進程。

鄒城市重點打造了以殺蟲燈為主推技術的綠色防控全覆蓋, 現在是全國綠色防控示範區, 孔德生認為, 這得益於政府引導、財政扶持、多元化投入和專業化管理。 比如, 市政府共計補貼殺蟲燈1.2萬台, 累計投入400余萬元, 帶動了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 打造了3個集中展示綠色防控技術的大型示範區, 統防統治和科學用藥在農藥減量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鄒城化學防治面積增長勢頭得以遏制。 “統防統治才是出路, 應該在全省農業主產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宋國強認為。

難以普及 “癥結”何在

綠色防控的優勢顯而易見, 宋國強期待建成更多大面積集成物理、生物防控的推廣示範區, “期待山東成為全國首個停用農藥省份。 ”但現階段, 卻難以實現大面積推廣普及, “癥結”何在?

“投入高、缺乏扶持和補貼, 是制約因素。 ”宋國強認為。

近日舉行的全國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推進落實會, 釋放出提振綠色植保產業的信號——截至去年年底, 全國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27.2%,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會同全國農技中心已經總結提煉出28套適合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將在各地進一步驗證後, 儘快上升為行業標準。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14日上午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提振綠色植保產業的關鍵是找到商業化的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應創新技術和服務體系。

提振綠色植保產業的關鍵是找到商業化的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應創新技術和服務體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