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標題出發的微信“卡位”戰

移動互聯網時代, 人們對資訊的接收方式和理解偏好都產生了極大的變化。 這就意味著資訊提供者必須以全新的姿態擁抱移動互聯網,

擁抱社交媒體。 因此, 當下的傳統媒體如何去適應這樣的革命性變化, 就非常值得去探討。 而這種因應策略毫無疑問會呈現出多種樣貌。

本文僅就傳統主流媒體的微信公號在標題製作方面呈現的特徵與趨勢, 做一些歸納性分析。 分析範圍主要限定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這三個國家級媒體運營的同名微信公眾號推文, 取樣的時間段集中在2017年12月。

一、分類式標題

嚴格來說, 在標題中體現分類, 不屬於標題擬定的範疇。 不過, 三大國家級媒體的微信公眾號, 都有意識地通過分類式標題, 來明確不同文章的類型。 這種分類, 無疑是為了提升微信公號平臺推送有效性所採取的策略。

例如, 人民日報微信公號的文章分類主要有薦讀、關注、提醒、實用、健康等;央視新聞微信公號文章則劃分為調查、期待、警示、速看、回應、熱點、評論等更多類型;而新華社微信公號文章的分類相對較為粗略, 包括早知天下事、夜讀等有限的幾個類別。

顯然, 標題分類本身就具有閱讀導向的功能。

在去中心化的社交媒體時代, 資訊接收者的閱讀偏好越來越具有明顯的區隔, 因而這種導向功能就變得更為重要。 比如, 人民日報微信公號的幾組分類不僅具有明確的提示性作用, 而且由於具有穩定、規範的特點, 能更為明顯地提升內容的識別度, 非常符合“快閱讀”“淺閱讀”的新媒體資訊消費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 本文觀測的樣本雖然僅涉及人民日報微信公號, 但事實上由人民日報社主體運營的微信公號矩陣在標題分類上都各具特色, 並且在矩陣內部也形成了相應的分工, 可以說是這家國家級傳統媒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成功“占位元”的標誌之一。

二、口語化表達

以咪蒙、同道大叔等一大批具有超高影響力的微信公號為代表, 社交媒體文章標題普遍具有口語化的特點。 如前所說, 這種標題口語化的特點是與當下資訊消費者的閱讀習慣分不開的,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 資訊閱讀越來越呈現出碎片化、淺層化的趨勢, 而咪蒙之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歸因於迎合了這一趨勢,

他們的努力同樣也表現在標題的口語化方面。 媒介研究者詹國樞曾歸納出咪蒙在“標題口語化”方面的三個表現, 分別是:直接用語氣詞(如“別扯了, 這世上根本沒有懷才不遇”);像平常說話那樣輕鬆隨意(如“別和我談夢想, 我的夢想是回家躺著”);直接用口語問答(如“年終獎發這麼少, 老闆你好意思嗎”)。

稍加對照就可以發現, 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這三家傳統媒體的微信公號文章標題都呈現了大量類似的“口語化表達”。 如新華社微信公號在12月2日的推送裡就有以下這一長串標題:

“剛剛, 2018年世界盃足球賽決賽圈抽籤結果公佈

注意!網購給過差評的你, 可能已經被這個網站曝光了

通過這張小紙片,你就能看到中華民族的百年風雨,而且無比真實

別了,神翻譯!麻辣燙、拉麵都有了規範英文名了,好有趣

面對世界數百政黨領導人,習近平這20句話動人心弦!

天冷了,早上醒來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很多人都做錯了

提醒!請轉你的老闆!員工請假,這些假必須批!

觸目驚心!這些學習的App涉黃,家長擔憂又無奈”

可以這麼說,上面所列的這些標題,有相當一部分換作在咪蒙公號裡出現都不足為怪。三家國家級媒體的微信公號不約而同將原本形式規範、語態正統的新聞資訊類文體的標題,都轉化為口語化的長標題。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傳統媒體力求放下身段,主動貼近移動用戶的閱讀需求。而且,基於主流媒體“不做標題黨,但要做出彩的標題”的出發點,這種探索不但沒有降低資訊接收者對這三家權威媒體(及其微信公號)的品牌期待,而且,在資訊的擴散、增效上立竿見影。

三、化“宣傳”為“設計認同”

移動互聯網時代,資訊接收的管道日趨多元化,受眾對生硬的、灌輸式的“宣傳”不太認同,這也是美國著名公關學者伯內斯一直強調要將“宣傳”變為“設計認同”的緣由。

最近的研究發現,在所有閱讀量10萬+的微信公號文章中,被貼上“心靈雞湯”標籤的文章占了絕大多數。而這些文章的標題也非常明顯地在傳遞一種價值觀或闡釋框架。僅就2017年12月央視新聞的微信公號推送而言,就有“30年了,這一條回家路”“一眼千年,卻放不下對你的執念”等數十條這樣的標題。檢視這些標題,就可以看出標題本身不僅文辭優美、意味雋永,而且都在傳遞正能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然合拍。三家傳統媒體微信公號的這類推文,標題上雖然未必出現“富強”“民主”“敬業”等語詞,但都是在“潤物細無聲”地引導資訊接收者“認同”這些詞背後的價值觀,或者建立起一套相符合的闡釋框架。從這一點來衡量,這些公號推文的標題在傳播上也是成功的。

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是最早系統開展修辭研究的人,他曾說,“一位演說者不僅必須考慮如何才能使其演說具有證明和說服力量,而且還必須表現自身的某種特性,並使判斷者處於某種心情之中。”他這裡所說的就是“共情”效果,這種效果的營造要仰仗修辭的力量,而標題的製作以擺脫說教式宣傳為起點,以製造共識、設計認同為依歸,應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傳播的應有之義。

四、創造性地使用新表達

移動互聯網時代,“段子手”出沒。僅就本文觀察的2017年12月的樣本而言,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三家媒體公號的推文標題都閃耀著創意的光芒。在傳統媒體時代,我們就強調“題好一半文”,而今天,各種網路語言、網路熱詞層出不窮,在不少線民眼裡,能否熟練、恰當地使用這些語言,業已成為判斷是不是“尬聊”的標準。而反過來說,具有傳統媒體背景的微信公號,善於創造性地使用這些網路新表達,隔三岔五地在標題上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不僅有助於推動資訊的有效傳播,而且還能增強親和力。

美國文化研究學者弗羅裡達就說過,(最重要的是)人頭腦中的創意,“創新”是創意對知識和資訊加工後的產品,創意既可以表現為一種全新的技術產品,也可以是一種新穎的商業模式或方法。如人民日報微信公號中的一則標題“有本事沖我來,別在家長會上嚇唬我爸!看完甘拜下風”,句式用語讓人忍俊不禁,很能吸引人閱讀整條資訊的內容。對知識和資訊的創意加工,有助於最終的成品有效地抓住資訊消費者的眼球,在數千萬的微信公號中脫穎而出。

通過這張小紙片,你就能看到中華民族的百年風雨,而且無比真實

別了,神翻譯!麻辣燙、拉麵都有了規範英文名了,好有趣

面對世界數百政黨領導人,習近平這20句話動人心弦!

天冷了,早上醒來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很多人都做錯了

提醒!請轉你的老闆!員工請假,這些假必須批!

觸目驚心!這些學習的App涉黃,家長擔憂又無奈”

可以這麼說,上面所列的這些標題,有相當一部分換作在咪蒙公號裡出現都不足為怪。三家國家級媒體的微信公號不約而同將原本形式規範、語態正統的新聞資訊類文體的標題,都轉化為口語化的長標題。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傳統媒體力求放下身段,主動貼近移動用戶的閱讀需求。而且,基於主流媒體“不做標題黨,但要做出彩的標題”的出發點,這種探索不但沒有降低資訊接收者對這三家權威媒體(及其微信公號)的品牌期待,而且,在資訊的擴散、增效上立竿見影。

三、化“宣傳”為“設計認同”

移動互聯網時代,資訊接收的管道日趨多元化,受眾對生硬的、灌輸式的“宣傳”不太認同,這也是美國著名公關學者伯內斯一直強調要將“宣傳”變為“設計認同”的緣由。

最近的研究發現,在所有閱讀量10萬+的微信公號文章中,被貼上“心靈雞湯”標籤的文章占了絕大多數。而這些文章的標題也非常明顯地在傳遞一種價值觀或闡釋框架。僅就2017年12月央視新聞的微信公號推送而言,就有“30年了,這一條回家路”“一眼千年,卻放不下對你的執念”等數十條這樣的標題。檢視這些標題,就可以看出標題本身不僅文辭優美、意味雋永,而且都在傳遞正能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然合拍。三家傳統媒體微信公號的這類推文,標題上雖然未必出現“富強”“民主”“敬業”等語詞,但都是在“潤物細無聲”地引導資訊接收者“認同”這些詞背後的價值觀,或者建立起一套相符合的闡釋框架。從這一點來衡量,這些公號推文的標題在傳播上也是成功的。

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是最早系統開展修辭研究的人,他曾說,“一位演說者不僅必須考慮如何才能使其演說具有證明和說服力量,而且還必須表現自身的某種特性,並使判斷者處於某種心情之中。”他這裡所說的就是“共情”效果,這種效果的營造要仰仗修辭的力量,而標題的製作以擺脫說教式宣傳為起點,以製造共識、設計認同為依歸,應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傳播的應有之義。

四、創造性地使用新表達

移動互聯網時代,“段子手”出沒。僅就本文觀察的2017年12月的樣本而言,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三家媒體公號的推文標題都閃耀著創意的光芒。在傳統媒體時代,我們就強調“題好一半文”,而今天,各種網路語言、網路熱詞層出不窮,在不少線民眼裡,能否熟練、恰當地使用這些語言,業已成為判斷是不是“尬聊”的標準。而反過來說,具有傳統媒體背景的微信公號,善於創造性地使用這些網路新表達,隔三岔五地在標題上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不僅有助於推動資訊的有效傳播,而且還能增強親和力。

美國文化研究學者弗羅裡達就說過,(最重要的是)人頭腦中的創意,“創新”是創意對知識和資訊加工後的產品,創意既可以表現為一種全新的技術產品,也可以是一種新穎的商業模式或方法。如人民日報微信公號中的一則標題“有本事沖我來,別在家長會上嚇唬我爸!看完甘拜下風”,句式用語讓人忍俊不禁,很能吸引人閱讀整條資訊的內容。對知識和資訊的創意加工,有助於最終的成品有效地抓住資訊消費者的眼球,在數千萬的微信公號中脫穎而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