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最美”話題美文4篇:李娟、黎民、丁立梅、葉傾城

李娟:最美的情詩都是藍的

藍色, 是藝術世界裡最沉靜、優雅、深邃、樸素、神秘的色彩。 藍色還有著一絲憂鬱和清幽的美, 仿佛是一縷詩魂。

畫家東山魁夷是日本著名的風景畫大師, 他最善於用藍色表達自己眼中大自然的美。

喜歡他的一幅畫《晨靜》。 清晨, 淡藍的輕霧中, 一叢叢鬱鬱蔥蔥的樹林靜靜立在湖邊, 它們望著水中自己的倒影。 靜寂的群山、樹林, 都用了淡藍、淡青、深藍, 鋪滿了整個畫面, 越發顯得清晨的寧靜和安詳。 那些遠山、叢林、微瀾, 都有無言的柔情。 有風拂過林海, 幾隻白色的鳥兒站在枝頭上,

真是“林靜鳥談天”。 大自然安然、寧靜的氣息一時間向你襲來。 畫中深淺不一的藍色是冷色調, 它含蓄、靜謐、恬淡, 彌漫著淡淡的鄉愁和憂傷……

他的另一幅《灕江明月》, 是畫家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來中國桂林遊覽時創作的。 遠山如黛, 江水微瀾。 灕江的群山, 在他的筆下秀麗而溫情, 山並不冷峻, 不陡峭, 但奇峰羅列, 千姿百態, 如駝峰、駿馬、白鹿、翹首企盼的女子。 畫中湛藍的天空掛著一輪圓月, 並不明朗的月色, 有著朦朧之美。 如水的月光照著青青的群山、茫茫江水, 深藍色的蒼穹與湖水融為一體。 此刻, 天地萬物都緘默不語, 唯有蟲鳴如流水。 月夜裡仿佛傳來清遠的笛聲, 似燕子掠過明澈的江水。 畫面上鋪滿了淡藍、深藍, 沒有一絲留白,

山川寂靜, 水波如鏡, 靈魂安詳。 站在他的畫前, 浮躁的心一瞬間沉靜下來。

原來, 藍色在畫家筆下, 竟是如此飽滿和神奇, 他畫出了明月之夜的灕江, 靜氣與大美。

東山魁夷曾說:我就這樣徘徊在“藍色的世界裡”, 這個世界各種色彩在變化, 除了亮度差、色度差的變化, 還因時代民族藝術家的個性的不同, 呈現出斑斕的模樣, 我感到這是一個蒼茫無垠的世界。

他的風景畫和中國的水墨畫有著天壤之別。 中國水墨畫講究留白, 但是, 他的畫總是鋪滿了藍色、青色、群青、灰綠——沒有留白。 讀他的畫, 人似乎一瞬間跌入夢幻, 畫中的景物, 帶著夢一般濕潤、清幽的氣息。 美到極致的東西, 往往都是不著一字, 令人沉默無言的。 幾乎每一種解讀,

都讓畫的意蘊盡失。 不可說, 不必說, 都在畫裡。

風清月白的夜, 讀林徽因的詩歌《那一晚》。 “那一晚, 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托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字字如藍色的月光。 這是一位才情非凡的女子, 訴說著愛的惆悵和清愁, 內心無比的柔軟。

仿佛看見深藍的星空下, 輕霧籠罩的湖水, 湖面上一對人兒劃槳時的身影。 當這位傾城傾國的女子沉浸愛情之中的時候, 她雙腳不在小舟中, 而是飛翔在天際, 成了那一晚夜空裡璀璨的星子。

原來, 最美的情詩是藍色的, 也一定是她在水邊寫下的。 因為, 詩裡有薄霧一樣的清愁、夢一般的旖旎、湖水一樣的深情與憂傷。

黎民:最美的聲音

有一些聲音,

就似遺落在人間的精靈, 偶入耳中, 便入心底, 濯洗著那些漫漫塵埃, 讓心溫潤如初, 仿佛流年滄桑還不曾侵染。

十多年前, 在一個大山深處的小村當了一段時間代課老師。 那時我正失意, 在這天涯一般的地方, 一種樸素的美很能將一顆煩躁的心平撫得極為柔軟而易感。 離開的時候, 正是秋天, 滿山的樹都斑斕著離別的心緒。 翻過那座山, 便是一條通往鎮上的路, 腳步剛剛踏上那片崎嶇, 就聽到身後的山頂一個孩子的聲音遙遙傳來:“老師, 我會想你……”

那聲音帶著山間溪水的清透, 穿過滿山的樹, 直擊在我心靈最柔軟處。 那個女生, 我上課的這3個月裡, 從不舉手回答問題, 也不敢讀課文, 甚至課間也不大聲說話。 不管我怎樣鼓勵她,

她都是怯怯的。 只有一次, 她悄聲對我說:“老師, 我一定會大聲說話的, 可是現在還不能!”

在我悄悄離開的時刻, 她用她響亮的聲音為我送行。 回頭望, 她小小的身影在遠遠的山頂, 那聲音依然在回蕩、回蕩, 回蕩成一片溫暖的海, 漫流過我以後所有的日子。

記得去年回故鄉的城市, 正是冬季, 漫天飛雪。 慢慢行走在大街上, 腳步聲敲醒著許多沉睡的過往。 在這個小小的縣城裡, 我曾度過整個的中學時代。 20年的煙雲易散, 不散的只有這個城市每個角落擁擠著的回憶。

忽然, 便聽到有人喊我的名字, 隔著風雪, 隔著車流人海的喧囂, 仿佛久違的呼喚。 這許多年中, 無數次聽到別人喊我的名字, 卻都沒有此刻的感受。 那聲音裡, 帶著一種清澈的親切和一種純淨的驚喜。我轉頭看,一個和我年紀相仿的男人,正目光閃亮地看著我。我一聲驚呼。雖然過去了那麼多的歲月,我依然一眼認出了曾經的中學同學。相擁的那一刻,周圍全是直入人心的暖。

說了些什麼已經不記得了,而那一聲呼喊,卻一直響在耳畔,將心一次次拉回那聖潔遙遠的時光裡,那些樸素而溫暖的情誼,總是在風塵漫漫落寞重重時,悄悄浸潤著心中所有的希望。

有一年離家很久很遠,歸來時風塵僕僕,且滿心失落。當夢想失落在追逐裡,黯淡的心境便契合了秋的蕭瑟。剛走進自家所在的那個小胡同,便傳來幾聲長長的叫聲:“哇……哇……”心裡便忽然一暖,眼睛一下子就濡濕了。那是胡同裡一個聾啞孩子,且有些智力低下。他只能發出這一種聲音,一直以來,都能聽到他的喊聲。原來總是覺得難聽至極,而此刻,卻如微風一般,將我心底的陰霾吹散。

有時很羡慕那個孩子,沒有長久的煩惱,每一天自在無憂,唯一的聲音,可以是笑,可以是哭,沒有任何的修飾和偽裝,自然而然。而我們,卻在世事勞碌中丟了最真實的聲音,丟了最真實的自己。所以,當我失意歸來,那個孩子的叫聲才會如天籟入耳。那一刻,我的淚也應該是極清澈的。

去年夏天,在老家,中午小睡時,夢見自己依然是兒時,睡在母親的身邊,做了噩夢,大哭,夢中的夢中醒來,卻發現母親不在,便大喊,卻聽見母親就在耳畔叫我,一如童年。夢醒來,母親白髮蕭然,問我是不是做噩夢了,因為聽見我不停地喊她,就像小時候一樣。

我知道,我在夢裡聽見的母親的呼喚,是此生最美的聲音;而我在夢裡喊出來的“媽媽”,卻是母親耳中永遠響著的眷戀,純純如山頂的月。

丁立梅:最美的時光

新疆歸來,已有好幾日了,整個人卻還是迷迷糊糊的,如墜雲端。耳畔迴旋著的,是牛羊的叫聲。人聲物語,都是呢喃。

就沒見過那麼多的草。

從巴音布魯克,到那拉提,到喀拉峻,到夏塔,到賽裡木湖,一路走過去,全是草啊。那些青青的草。那些綠綠的草。那些頭頂著黃的小花紫的小花紅的小花,伸著綠胳膊招展著的草,一座座的山巒上全是。一個個的山坡上全是。山谷裡也長著。平地上也長著。綠在流淌,花在流淌,綿綿無盡。

還有雪山。

就沒見過那麼多的雪山。

雪未曾消融,瑩瑩的白披著,像披著件綴滿了銀珠兒的銀袍子。那麼近的距離,它們,就立在我的跟前,我只要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得到。雪山之上,雲朵像巨型的猛獸匍匐著,白而胖的。而這些猛獸看上去,卻是溫順的,收了性子的。它們伸著懶腰,打著哈欠,目光慈善又懵懂,似乎那冰雪,是它們最溫暖的眠床。而雪山之下,綠草起煙,雲霧般騰起,四下裡彌漫。也時見冷松和雲杉,在半山坡上,在山谷裡,筆直地站成一排排,披著一身青綠,護衛一般的,守護著雪山。一年裡的四個季節,不可思議地在這裡相聚了。有春的爛漫,有夏的青碧,有秋的斑斕,有冬的潔白。

山巒連綿起伏,線條渾圓、柔和。看著它們,我老是要想到側臥著的女人的剪影。那些綠草綴滿的山巒,真的尤如柔情似水的女人,豐滿的,又是幸福安康的。

哪裡需要尋找角度?哪裡需要選擇地型?隨便一處停下來,都能惹起你的驚叫,美啊!太美了!哪一處,都堪稱經典。

你的眼睛看飽了,看倦了,那就拿耳朵聽吧。躺到一塊草地上去,聽小花們竊竊私語,聽小蟲子們喁喁吟唱。還有牛羊的叫聲,哞哞哞,咩咩咩。一叢草,被馬兒的蹄子踩彎了腰,哈薩克六七歲的小童,騎在馬背上,一路呼嘯而去。等馬兒走遠了,草們又挺直了腰。似乎是被調皮的小孩子捉弄了一下,它們有些哭笑不得地撲撲身上的泥,望著遠去的馬和小孩,並不惱,神情裡縱容得很。

如果你還走得動,建議你最好不要停下腳步。你走起來吧,一直地走。不定要上哪兒去,你就迎著雪山走吧。或者,擇一處青草茂密處。就那麼,走向青草更深處,走向野花更深處,在海拔高達兩千多米的草甸上。喧囂的塵世,紛擾的人事物事,那都是前世的事了。你只覺得你的潔淨,潔淨得就像草原上的一棵草,一朵小野花,還有那屹立不語的雪山。

也時而遇見放牧的牧民,趕著一大群羊。你原以為羊只有白色的,在這裡,你長見識了,你見到黑色的羊,黃色的羊,還有白黃雜染的羊。它們的毛髮卷卷的,大尾巴卷卷的,眼神天真,真是好看。那些牧民有哈薩克族的,有蒙古族的,他們住氈房和蒙古包。他們說著你聽不懂的話。但不要緊啊,天下的笑容都是一樣的,裡面住著良善。你們遇見,對望著笑一笑,心底裡有溫暖浮起。

同行中有父女兩個,女兒剛剛小學畢業,文靜內向,言語不多。往常在家,父親忙於工作,與女兒交流極少,女兒對他很生疏。這十多天裡,他們形影不離地在一起,在能步行的時候,絕不去騎馬或坐車,而是選擇步行。他們一路走著,翻山越嶺,看山,看草,看花,看牛羊,漸漸的,女兒對他,十分依戀起來,有著說不完的話。他感慨萬千,他說,這次出行,真是值了。說著說著,眼中竟泛起歡喜的淚花。

我相信,這段時光,一定是他們一生中最美的時光。

葉傾城:最美的文字值得背三遍

我玩《2048》入了迷,玩到4096之後,無論如何攻不下8192。我死活停不了手,揮著拳頭呐喊:不破樓蘭誓不還!這一段時間陪孩子學古詩,許多詩才有機會一字一句重讀,我愕然發現:《從軍行》原來我這麼多年都背錯了,是“不破樓蘭終不還”。細細一想,當然是王昌齡的好。“誓”不過信誓旦旦,說說而已,不見得實現;“終”卻是塵埃落盡,終老於此的既成事實。蓋棺才能說終生啊。一位作家寫過“誓”的故事:日軍侵華期間,曾在一堵牆下殺死七個人。一支隊伍經過此處,聽聞此事後,用刺刀在牆上刻下一行大字:“我必殺死七個鬼子。”沒多久,另一支隊伍來了,刮去原來的字,另外刻上:“我必殺死七十個鬼子。”轉眼翻了十倍。此牆成了名勝古跡,每有隊伍過境,便刮掉舊字,另寫自誓,牆上的數字從七十到七百到七千——到末了,土牆已削成薄片,再刻一字,牆必立刻跌碎。他們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嗎?

另一首詩,我也是近日才弄明白。杜甫的《登臨》: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孩子懵然不解:“為什麼花近高樓他要傷心?花應該開在哪裡?”我一向背得熟極而流,從未想過“為什麼”的問題,此刻認真一想,眼前頓時浮現出畫面:高樓百丈,繁花近在咫尺,是觸手可及的盛春,他卻五心翻騰,念念不下的是萬方多難。難又如何?無計可施,只能轉身上高樓,望盡天涯望不斷愁腸。這是因情設景的倒敘,是花也濺淚的因果,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豪情壯志,卻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束手無策。我突然間懂了:這並不是為了押韻的倒置,而是確實情至此處、景在眼前。但是——給三年級孩子講這個,是不是太早了些?是二年級下學期,老師開始要求孩子們背古詩,在班上搞了轟轟烈烈的“古詩詞大PK”,作為家長,我當然積極回應,雖然我對背詩這件事,多少有些模棱兩可。

我小時候沒背過詩,十歲上下才第一次讀到蘅塘退士編的《唐詩三百首》:繁體、豎排、線裝、字型大小時大時小(要過好多年,我才知道中間的雙排小字是夾註)。我半蒙半猜、渾渾噩噩地讀,小學還沒畢業,那本書就徹底散了架,用打孔機釘起來繼續讀。背誦,反而是我長大後,能約略懂些詩之後的事。而我一位朋友,能一口氣背完《千字文》,面不改色,一個哽兒也不打。問他意思,一字不知——他九歲出國,漢語能力只剩了聽說。只是童年的記憶最深刻,自三歲起,祖父攬他在膝上,一字一句教他的情景,一輩子都忘不掉。這滾瓜爛熟,是對祖父刻在骨子裡的念想。那麼,讓孩子背誦自己不能理解的東西,究竟有沒有意義?連“天門中斷楚江開”這樣的場面,孩子都只能死背,現在難有這樣的江景,“陰精此淪惑”簡直跟純音節差不多。此刻我想:也許,是有意義的。全然不懂,一知半解,有耳無心,支離破碎,甚至錯七漏三……都沒關係,就像碧波沒過堤岸,再緩緩退去,你以為“無痕”嗎?不,浸下了或輕或重的濕跡,有青苔隱隱生長。詩總會在稚子心中,留下一個模糊的版圖,似有還無,仿佛隨時可以被抹去。

然後,這一生中,這裡那裡會遇見,某時某刻擊中心坎,有些詩句記錄了一段情事,有些詩句安慰了初萌的心傷。就像一次次大水重來,或者溫柔,或者咆吼,堤岸仍然堅不可摧,但以綠苔分割的水線在無聲生長,濕且滑,永遠如落雨後的草地。再然後,也許你會像我,漸漸建立自己的口味,挑出幾本薄薄詩集,反復吟詠,有意無意地背了下來,最後,有些小時候讀過的書、聽過的話,伴隨你一起長大,成為你觸景生情時的脫口而出,你回憶往事時最恰如其分的精練表達,漸漸與你融合,成為專屬於你的招牌表情。你懂了,在三十年甚至四十年後。最近的流行語:重要的話要說三遍。最美的文字也一定值得背三遍,讓孩子們在記憶力最強的幼年領受第一遍吧,給他們的人生打一個模糊的底稿,一抹暈染開來的底色,也許他們的日子能像灑金花箋,微微閃著光。至於第二遍第三遍幾時開始?坦白說,有些詩篇,我自己的第三遍還沒來。

(刊於2015年10月30日解放日報“朝花”)

帶著一種清澈的親切和一種純淨的驚喜。我轉頭看,一個和我年紀相仿的男人,正目光閃亮地看著我。我一聲驚呼。雖然過去了那麼多的歲月,我依然一眼認出了曾經的中學同學。相擁的那一刻,周圍全是直入人心的暖。

說了些什麼已經不記得了,而那一聲呼喊,卻一直響在耳畔,將心一次次拉回那聖潔遙遠的時光裡,那些樸素而溫暖的情誼,總是在風塵漫漫落寞重重時,悄悄浸潤著心中所有的希望。

有一年離家很久很遠,歸來時風塵僕僕,且滿心失落。當夢想失落在追逐裡,黯淡的心境便契合了秋的蕭瑟。剛走進自家所在的那個小胡同,便傳來幾聲長長的叫聲:“哇……哇……”心裡便忽然一暖,眼睛一下子就濡濕了。那是胡同裡一個聾啞孩子,且有些智力低下。他只能發出這一種聲音,一直以來,都能聽到他的喊聲。原來總是覺得難聽至極,而此刻,卻如微風一般,將我心底的陰霾吹散。

有時很羡慕那個孩子,沒有長久的煩惱,每一天自在無憂,唯一的聲音,可以是笑,可以是哭,沒有任何的修飾和偽裝,自然而然。而我們,卻在世事勞碌中丟了最真實的聲音,丟了最真實的自己。所以,當我失意歸來,那個孩子的叫聲才會如天籟入耳。那一刻,我的淚也應該是極清澈的。

去年夏天,在老家,中午小睡時,夢見自己依然是兒時,睡在母親的身邊,做了噩夢,大哭,夢中的夢中醒來,卻發現母親不在,便大喊,卻聽見母親就在耳畔叫我,一如童年。夢醒來,母親白髮蕭然,問我是不是做噩夢了,因為聽見我不停地喊她,就像小時候一樣。

我知道,我在夢裡聽見的母親的呼喚,是此生最美的聲音;而我在夢裡喊出來的“媽媽”,卻是母親耳中永遠響著的眷戀,純純如山頂的月。

丁立梅:最美的時光

新疆歸來,已有好幾日了,整個人卻還是迷迷糊糊的,如墜雲端。耳畔迴旋著的,是牛羊的叫聲。人聲物語,都是呢喃。

就沒見過那麼多的草。

從巴音布魯克,到那拉提,到喀拉峻,到夏塔,到賽裡木湖,一路走過去,全是草啊。那些青青的草。那些綠綠的草。那些頭頂著黃的小花紫的小花紅的小花,伸著綠胳膊招展著的草,一座座的山巒上全是。一個個的山坡上全是。山谷裡也長著。平地上也長著。綠在流淌,花在流淌,綿綿無盡。

還有雪山。

就沒見過那麼多的雪山。

雪未曾消融,瑩瑩的白披著,像披著件綴滿了銀珠兒的銀袍子。那麼近的距離,它們,就立在我的跟前,我只要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得到。雪山之上,雲朵像巨型的猛獸匍匐著,白而胖的。而這些猛獸看上去,卻是溫順的,收了性子的。它們伸著懶腰,打著哈欠,目光慈善又懵懂,似乎那冰雪,是它們最溫暖的眠床。而雪山之下,綠草起煙,雲霧般騰起,四下裡彌漫。也時見冷松和雲杉,在半山坡上,在山谷裡,筆直地站成一排排,披著一身青綠,護衛一般的,守護著雪山。一年裡的四個季節,不可思議地在這裡相聚了。有春的爛漫,有夏的青碧,有秋的斑斕,有冬的潔白。

山巒連綿起伏,線條渾圓、柔和。看著它們,我老是要想到側臥著的女人的剪影。那些綠草綴滿的山巒,真的尤如柔情似水的女人,豐滿的,又是幸福安康的。

哪裡需要尋找角度?哪裡需要選擇地型?隨便一處停下來,都能惹起你的驚叫,美啊!太美了!哪一處,都堪稱經典。

你的眼睛看飽了,看倦了,那就拿耳朵聽吧。躺到一塊草地上去,聽小花們竊竊私語,聽小蟲子們喁喁吟唱。還有牛羊的叫聲,哞哞哞,咩咩咩。一叢草,被馬兒的蹄子踩彎了腰,哈薩克六七歲的小童,騎在馬背上,一路呼嘯而去。等馬兒走遠了,草們又挺直了腰。似乎是被調皮的小孩子捉弄了一下,它們有些哭笑不得地撲撲身上的泥,望著遠去的馬和小孩,並不惱,神情裡縱容得很。

如果你還走得動,建議你最好不要停下腳步。你走起來吧,一直地走。不定要上哪兒去,你就迎著雪山走吧。或者,擇一處青草茂密處。就那麼,走向青草更深處,走向野花更深處,在海拔高達兩千多米的草甸上。喧囂的塵世,紛擾的人事物事,那都是前世的事了。你只覺得你的潔淨,潔淨得就像草原上的一棵草,一朵小野花,還有那屹立不語的雪山。

也時而遇見放牧的牧民,趕著一大群羊。你原以為羊只有白色的,在這裡,你長見識了,你見到黑色的羊,黃色的羊,還有白黃雜染的羊。它們的毛髮卷卷的,大尾巴卷卷的,眼神天真,真是好看。那些牧民有哈薩克族的,有蒙古族的,他們住氈房和蒙古包。他們說著你聽不懂的話。但不要緊啊,天下的笑容都是一樣的,裡面住著良善。你們遇見,對望著笑一笑,心底裡有溫暖浮起。

同行中有父女兩個,女兒剛剛小學畢業,文靜內向,言語不多。往常在家,父親忙於工作,與女兒交流極少,女兒對他很生疏。這十多天裡,他們形影不離地在一起,在能步行的時候,絕不去騎馬或坐車,而是選擇步行。他們一路走著,翻山越嶺,看山,看草,看花,看牛羊,漸漸的,女兒對他,十分依戀起來,有著說不完的話。他感慨萬千,他說,這次出行,真是值了。說著說著,眼中竟泛起歡喜的淚花。

我相信,這段時光,一定是他們一生中最美的時光。

葉傾城:最美的文字值得背三遍

我玩《2048》入了迷,玩到4096之後,無論如何攻不下8192。我死活停不了手,揮著拳頭呐喊:不破樓蘭誓不還!這一段時間陪孩子學古詩,許多詩才有機會一字一句重讀,我愕然發現:《從軍行》原來我這麼多年都背錯了,是“不破樓蘭終不還”。細細一想,當然是王昌齡的好。“誓”不過信誓旦旦,說說而已,不見得實現;“終”卻是塵埃落盡,終老於此的既成事實。蓋棺才能說終生啊。一位作家寫過“誓”的故事:日軍侵華期間,曾在一堵牆下殺死七個人。一支隊伍經過此處,聽聞此事後,用刺刀在牆上刻下一行大字:“我必殺死七個鬼子。”沒多久,另一支隊伍來了,刮去原來的字,另外刻上:“我必殺死七十個鬼子。”轉眼翻了十倍。此牆成了名勝古跡,每有隊伍過境,便刮掉舊字,另寫自誓,牆上的數字從七十到七百到七千——到末了,土牆已削成薄片,再刻一字,牆必立刻跌碎。他們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嗎?

另一首詩,我也是近日才弄明白。杜甫的《登臨》: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孩子懵然不解:“為什麼花近高樓他要傷心?花應該開在哪裡?”我一向背得熟極而流,從未想過“為什麼”的問題,此刻認真一想,眼前頓時浮現出畫面:高樓百丈,繁花近在咫尺,是觸手可及的盛春,他卻五心翻騰,念念不下的是萬方多難。難又如何?無計可施,只能轉身上高樓,望盡天涯望不斷愁腸。這是因情設景的倒敘,是花也濺淚的因果,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豪情壯志,卻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束手無策。我突然間懂了:這並不是為了押韻的倒置,而是確實情至此處、景在眼前。但是——給三年級孩子講這個,是不是太早了些?是二年級下學期,老師開始要求孩子們背古詩,在班上搞了轟轟烈烈的“古詩詞大PK”,作為家長,我當然積極回應,雖然我對背詩這件事,多少有些模棱兩可。

我小時候沒背過詩,十歲上下才第一次讀到蘅塘退士編的《唐詩三百首》:繁體、豎排、線裝、字型大小時大時小(要過好多年,我才知道中間的雙排小字是夾註)。我半蒙半猜、渾渾噩噩地讀,小學還沒畢業,那本書就徹底散了架,用打孔機釘起來繼續讀。背誦,反而是我長大後,能約略懂些詩之後的事。而我一位朋友,能一口氣背完《千字文》,面不改色,一個哽兒也不打。問他意思,一字不知——他九歲出國,漢語能力只剩了聽說。只是童年的記憶最深刻,自三歲起,祖父攬他在膝上,一字一句教他的情景,一輩子都忘不掉。這滾瓜爛熟,是對祖父刻在骨子裡的念想。那麼,讓孩子背誦自己不能理解的東西,究竟有沒有意義?連“天門中斷楚江開”這樣的場面,孩子都只能死背,現在難有這樣的江景,“陰精此淪惑”簡直跟純音節差不多。此刻我想:也許,是有意義的。全然不懂,一知半解,有耳無心,支離破碎,甚至錯七漏三……都沒關係,就像碧波沒過堤岸,再緩緩退去,你以為“無痕”嗎?不,浸下了或輕或重的濕跡,有青苔隱隱生長。詩總會在稚子心中,留下一個模糊的版圖,似有還無,仿佛隨時可以被抹去。

然後,這一生中,這裡那裡會遇見,某時某刻擊中心坎,有些詩句記錄了一段情事,有些詩句安慰了初萌的心傷。就像一次次大水重來,或者溫柔,或者咆吼,堤岸仍然堅不可摧,但以綠苔分割的水線在無聲生長,濕且滑,永遠如落雨後的草地。再然後,也許你會像我,漸漸建立自己的口味,挑出幾本薄薄詩集,反復吟詠,有意無意地背了下來,最後,有些小時候讀過的書、聽過的話,伴隨你一起長大,成為你觸景生情時的脫口而出,你回憶往事時最恰如其分的精練表達,漸漸與你融合,成為專屬於你的招牌表情。你懂了,在三十年甚至四十年後。最近的流行語:重要的話要說三遍。最美的文字也一定值得背三遍,讓孩子們在記憶力最強的幼年領受第一遍吧,給他們的人生打一個模糊的底稿,一抹暈染開來的底色,也許他們的日子能像灑金花箋,微微閃著光。至於第二遍第三遍幾時開始?坦白說,有些詩篇,我自己的第三遍還沒來。

(刊於2015年10月30日解放日報“朝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