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中國自動駕駛技術在演算法層面還需2至3年追趕期

自動駕駛技術已經成為了汽車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不過, 目前自動駕駛技術仍處於行業發展初期, 硬體技術、基礎設施建設, 以及人們對於技術的接納度仍需要時間和資金來培育。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其未來在自動駕駛領域廣闊市場前景也逐漸成為共識。 面對外來者的入侵, 傳統主機廠的核心地位正在被挑戰, “執牛耳者誰”也同樣引發了人們的好奇。

中國自動駕駛技術路徑與國際水準差別不大 演算法層面還需要2~3年追趕期

全球管理諮詢麥肯錫公司於4月16日所發佈的最新自動駕駛研究報告(詳情參見:麥肯錫研究-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顯示, 中國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最大的自動駕駛汽車市場。 至2030年, 中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創收將超過5000億美元。

但中國交通狀況的複雜程度也是區別於世界上其他國家最顯著特徵。 常駐麥肯錫北京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夥人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也提到, 中國自動駕駛環境更為複雜的地方體現在, 人口稠密、混合交通、交通標誌複雜、野蠻駕駛等多個方面。

推行適合中國道路交通的自動駕駛技術也是當下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曾有自動駕駛從業人員表示, 單就中國市場而言, 一款好的自動駕駛產品其第一必要條件就是“本土化”。

常駐麥肯錫上海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夥人吳聽認為, “中國交通狀況相對複雜, 相比其他國家還需要趕超的時間, 更多的是如何把演算法進行進一步的優化, 並且把往年的資料進行搜集和分析優化。 ”

不過, 就技術路線和當前的晶片計算能力、包括傳感技術方面。 吳聽認為, “中國無人駕駛實現所需要的技術和全球是差不多的, 唯一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能夠在軟體方面, 尤其是在演算法和資料的應用上面能夠進一步有所突破。 ”

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報告顯示, 中國本土自動技術在演算法/訓練資料上還需要2~3年的追趕時間。

鑒於中國複雜的道路交通情況, 吳聽認為, 中國自動駕駛技術的場景應用可能會率先在一些人口相對稀疏、交通環境相對簡單的地方實現。 比如, 城鄉結合部, 或者一些園區。 但前提條件是基礎設施必須完備。 而技術的市場應用也會逐漸地向複雜場景拓展。

構建自動駕駛技術生態圈 呈現聯盟式競爭

隨著汽車智慧化的推動, 傳統汽車產業既定的以主機廠為核心的垂直“鏈狀”產業結構也將向“面狀”變革。

從技術層面來說, 自動駕駛技術涉及到了汽車本身、計算平臺(晶片)、雷達、攝像頭、高精地圖、通訊技術等等眾多領域。 這些技術不是哪一家企業單憑一己之力可以完全做到的。

而從行業角度來說, 根據麥肯錫自動駕駛研究報告顯示, 自動駕駛技術所帶來的行業顛覆效應將主要體現在三個領域的碰撞, 一是汽車行業, 因為它會對汽車行業產生顛覆性變化;二是半導體行業, 因為車本身變成了電腦, 電腦就需要晶片;三是雲服務, 人和車之間的互動不僅僅是觸屏, 人和車會在雲端進行互動。

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進程中技術生態圈的構建也成為一大趨勢。當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些技術聯盟,如寶馬-英特爾-Mobileye、Uber-富豪-戴姆勒、Lyft-通用-捷豹路虎、穀歌OAA聯盟,以及百度阿波羅平臺等。

未來,自動駕駛的參與者所締結的聯盟也將進一步增多,而現有架構下也會繼續競爭、互滲、解體、新生,在動態中推動自動駕駛進步。

不過,即便自動駕駛技術生態圈的構建也非常複雜,其中技術架構對自動駕駛的重要性也尚未達成共識。

據麥肯錫調查報告顯示,28%和24%的專家分別認為整車集成,和自動駕駛軟硬體集成、驗證對製造自動駕駛汽車最為重要。34%的專家認為,演算法和軟體對於實現差異化競爭最為重要。21%和23%的專家分別認為計算平臺,和演算法、軟體是未來5~10年最大的技術瓶頸。

主機廠權重被瓜分 或現三個“終極場景”

隨著互聯網科技巨頭、自動駕駛技術創業公司等等參與者依託資金、技術切入自動駕駛駕駛領域,傳統汽車市場主機廠“一家獨大”的主導地位將被其他的玩家瓜分。

麥肯錫預測,未來自動駕駛市場將出現三個“終極場景”,也就是說可能會出現三方共同爭奪自動駕駛主導權。一是傳統主機廠;二是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如穀歌、英特爾或者是英偉達;三是出行服務企業,如滴滴、Uber等。

不過,三方未來誰能成為技術開發的贏家,業界未能達成共識。根據麥肯錫調查顯示,主機廠專家普遍認為傳統主機廠會佔據主導地位,而通過對非主機廠專家調研顯示,主機廠、資深技術公司以及出行服務企業三者基本保持相當的地位。吳聽表示,“三個不同類型的企業占主導,可能是一個極端的情況。”

未來,主機廠、技術公司以及出行服務企業三方爭奪話語權的角逐會愈演愈烈。哪些因素會其中一方成為優勢方也值得考量。

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認為,“傳統的東西還會很重要,比如品牌、技術、運營效率等。而在這方面,傳統主機廠佔據著優勢。但還涉及到一些新的元素,比如說科技、生態圈和聯盟的搭建、速度。而更為核心的是各類的企業如何去應對合作。”

人和車會在雲端進行互動。

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進程中技術生態圈的構建也成為一大趨勢。當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些技術聯盟,如寶馬-英特爾-Mobileye、Uber-富豪-戴姆勒、Lyft-通用-捷豹路虎、穀歌OAA聯盟,以及百度阿波羅平臺等。

未來,自動駕駛的參與者所締結的聯盟也將進一步增多,而現有架構下也會繼續競爭、互滲、解體、新生,在動態中推動自動駕駛進步。

不過,即便自動駕駛技術生態圈的構建也非常複雜,其中技術架構對自動駕駛的重要性也尚未達成共識。

據麥肯錫調查報告顯示,28%和24%的專家分別認為整車集成,和自動駕駛軟硬體集成、驗證對製造自動駕駛汽車最為重要。34%的專家認為,演算法和軟體對於實現差異化競爭最為重要。21%和23%的專家分別認為計算平臺,和演算法、軟體是未來5~10年最大的技術瓶頸。

主機廠權重被瓜分 或現三個“終極場景”

隨著互聯網科技巨頭、自動駕駛技術創業公司等等參與者依託資金、技術切入自動駕駛駕駛領域,傳統汽車市場主機廠“一家獨大”的主導地位將被其他的玩家瓜分。

麥肯錫預測,未來自動駕駛市場將出現三個“終極場景”,也就是說可能會出現三方共同爭奪自動駕駛主導權。一是傳統主機廠;二是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如穀歌、英特爾或者是英偉達;三是出行服務企業,如滴滴、Uber等。

不過,三方未來誰能成為技術開發的贏家,業界未能達成共識。根據麥肯錫調查顯示,主機廠專家普遍認為傳統主機廠會佔據主導地位,而通過對非主機廠專家調研顯示,主機廠、資深技術公司以及出行服務企業三者基本保持相當的地位。吳聽表示,“三個不同類型的企業占主導,可能是一個極端的情況。”

未來,主機廠、技術公司以及出行服務企業三方爭奪話語權的角逐會愈演愈烈。哪些因素會其中一方成為優勢方也值得考量。

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認為,“傳統的東西還會很重要,比如品牌、技術、運營效率等。而在這方面,傳統主機廠佔據著優勢。但還涉及到一些新的元素,比如說科技、生態圈和聯盟的搭建、速度。而更為核心的是各類的企業如何去應對合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